•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46

狐狸的小屋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蓦然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懒云堂主

已采纳

班主任工作必须树立新的理念,认真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教育氛围,教书育人,为社会造就新世纪高素质人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心得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分析引发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监测机制、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监测机制;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近年来,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各地高职院校开始成立了自己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对在校的大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健康普查,并制定了适应本校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体制。尽管如此,心理危机事件在高校时有发生,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目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监测机制还不完善,所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就是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完善、有效的心理健康监测机制与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1引发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虽然引发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并且引发心理问题的原因又具有其特有的独特性,但深入分析形成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基本是由学生的家庭、社会环境、学校以及学生自身等因素造成的。

所处环境的改变引发大学生的心理冲突

高中时代的学生基本在家里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进入大学后,会蓦然发现自己所处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不仅要自己安排生活,不能依靠外力,还要靠自己去处理和面对许多问题,比如人际关系、学习、生活起居等问题,这样,给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另外,在大学里,评判学生优劣的标准也不再单一,不仅是单纯的学习成绩,还包含更多的综合能力,比如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其他多种因素,而这种标准的多样化,使一部分学生感到不适应,心理上产生失落和自卑。

高职院校对心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及其管理者对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不够重视,认为心理咨询工作主要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只要不出问题即可,因此,各学校在这方面精力的投入严重不足,心理咨询师配备和培训也不到位,缺乏完善的心理咨询工作机制,心理咨询机构的设置成为摆设。

高职学生自身因素造成的心理问题

部分高职学生心理素质欠佳,他们有较强的不平衡感和不被重视感,要么敏感脆弱,少言寡语,要么自我保护,攻击性强,甚至相互歧视。中、高考失利,使他们自暴自弃,放弃主动学习,消极孤僻;在学校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能力较差,诚信意识淡薄,团结协作观念淡化。

家庭因素造成的学生心理问题

每个问题学生的背后往往存在一个有问题的家庭或有问题的家庭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家庭过分溺爱、家长重智轻德、家庭矛盾、家庭危机、家教简单粗暴,等等。

2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监测机制

建立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机制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主体应包括所有与其密切接触的各方面人员。可以建立一个由学院、辅导员、班级和寝室组成的心理问题干预体系。

建立心理健康问题的传输机制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是固定不变的,这样就需要及时把问题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一定的传输机制反映给相关部门,才能尽快解决问题。一般采用自下而上的信息传递方式,即由寝室长把发现的问题信息传给班级心理委员,心理委员再传给学院辅导员,最后辅导员把信息传递给学院心理健康中心,由心理健康中心做出相应的专业鉴别评估,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处置措施。

建立心理健康问题的处理机制

针对问题学生,心理健康中心要做出相应的专业鉴别评估,明确具体情况是属于心理健康问题,还是心理疾病问题,然后再采取恰当的处置措施,以保证学生心理问题在发生初期就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3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宣传工作体系

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单独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课程或将其他相关课程加入心理教育课中,定期举办专题性的心理健康讲座和培训。通过学校广播、校园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开设普及心理学知识的栏目,加强宣传力度,扩大宣传广度,增加学生对心理保健知识的认识和接受程度。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建设心理健康网站、开展网上咨询服务、利用心理DV的拍摄、校园心理话剧,等等,帮助学生化解思想矛盾和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全面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建立心理健康咨询与监控工作体系

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疏导、心理咨询辅导、心理危机干预和监控工作。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咨询、班级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咨询与服务。要做好新生、应届毕业生、家庭贫困学生、失恋学生、痴迷网络学生、违纪学生、性格异常和言行异常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及时解决问题,避免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对突发心理危机的学生或群体,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积极的心理援助。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监测机制与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应当时时、处处留心,要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工作,持之以恒,长抓不懈。

参考文献:

[1]宋维真,周东明.心理健康测查表(PHI)使用指导书[C].北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993.

[2]樊晓光,周东明.青岛大学师范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6,(04):68-70.

[3]刘启刚.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构[J].青年探索,2006,(05):83.

[4]陈香,贾巨才.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预警干预机制研究[J].教育探索,2005,(06):114-115.

[5]张绍波,傅文第.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6,(03):140-141.

[6]张大均.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理论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3):201-202.

[7]陈运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S2):110-111.

[8]曹钢.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热"的冷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08,(10):136-137.

[9]吴先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0):121.

[10]朱雨兰.网络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析[J].交通职业教育,2005,(05):185.

摘要:这可能是因为高中教师的收入比小学教师高,高中教师的教育对象相对比较成熟,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强,而小学教师的教育对象小学生身心发展都不成熟,自制力比较差,安全问题也显得非常重要,小学教师还多是女性,而女性不只有工作中的压力,还要在家照顾孩子、做家务,这都会加重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师

一、问题的提出

2014年9月9日,在与北师大师生代表座谈时讲到,“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但是,研究表明,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存在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王金道的研究发现,大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最高,中学教师次之,小学教师最低。菏泽地处山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升学压力较大,卢和丽等研究发现经济欠发达地区初中教师、中小学女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本研究就以菏泽市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调查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研究对象与工具

1.研究对象。本研究从菏泽市三所高中、两所初中、四所小学随机抽取300名被试,回收问卷268份,有效问卷257份,有效回收率。

2.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国内成人群体心理状况调查使用的最多的工具,有90个项目,包含9个因子和一个其它因子,采用1-5的5级评分制。该问卷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各因子问卷的信度系数介于之间。数据采用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三、统计结果

1.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总分、因子分与全国常模的差异分析。菏泽市中小学教师的SCL-90总均分与全国常模的总均分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躯体化(t=<)、强迫症状(t=<)、抑郁(t=<)、焦虑(t=<)、敌对(t=<)、恐怖(t=<)、偏执(t=<)等因子上,菏泽市中小学教师与全国常模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精神病因子(t=<)上,菏泽市中小学教师与全国常模存在显著差异,且都是前者得分高于后者,在人际关系敏感(t=>)上,菏泽市中小学教师与全国常模没有显著差异,所以,总体来看,与全国常模相比,菏泽市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差。

2.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上的差异。由T检验可知,女教师和男教师除了在偏执(t=>)和精神病性(t=>)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在其他七个因子和总均分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女教师和男教师在恐怖(t=<)因子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强迫(t=<)、抑郁(t=<)、焦虑(t=<)、敌对(t=<)因子和总均分(t=<)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躯体化(t=<)和人际关系敏感(t=<)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且都是女教师得分高于男教师,可见,总体来看,与男教师相比,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较差。

3.不同学段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分析。由F检验可知,小学教师、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除了在抑郁因子(F=,p>)上没有显著差异外,在总均分及其他八个因子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小学教师、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在躯体化(F=<)、恐怖(F=<)因子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总均分(F=<)和强迫症状(F=<)、焦虑(F=<)、敌对(F=<)等因子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人际关系敏感(F=<)、偏执(F=<)、精神病性(F=<)等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事后分析发现,小学和初中教师在躯体化因子上得分都显著高于高中教师,小学教师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总均分上得分显著高于高中教师,在恐怖因子上得分小学教师高于初中和高中教师。可见,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好。

四、分析与讨论

1.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菏泽市中小学教师在SCL-90上的得分与全国常模除在人际关系敏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在其他各因子及总均分上都有显著差异,菏泽市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全国常模,这一研究结果与王殿春的研究结果一致。之所以出现这一结果,一方面原因可能是常模是1987年制定的,而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竞争日益激烈,进入21世纪的所有成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可能变差;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及工作评价的特殊性,确实造成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成人的其他群体要差。

2.教师心理健康在性别上的差异。本研究发现,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男教师差,与滕春燕、边玉芳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与女教师的压力比较大有关,女教师不但要在学校负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回到家还要照顾孩子和家人,所以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男教师更差。

3.不同学段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王金道的研究结果一致,即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最大,其次为初中教师,高中教师的心理问题最小。这可能是因为高中教师的收入比小学教师高,高中教师的教育对象相对比较成熟,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强,而小学教师的教育对象小学生身心发展都不成熟,自制力比较差,安全问题也显得非常重要,小学教师还多是女性,而女性不只有工作中的压力,还要在家照顾孩子、做家务,这都会加重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所以我们心理健康辅导的重点应该是小学女教师。

参考文献

1、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热点与发展趋势俞国良; 董妍教育研究2012-06-15

心理咨询师蓦然

359 评论(11)

三尺优姬

悲观的情绪来源于自我的否定,要知道人无完人,我们只是平凡的人,生活在平凡的世界,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当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不要心急,会得到质变的惊喜。

自我的否定有时候来源于别人的不认可,当别人否定自己时,自己做得不好,感谢别人的指正,自己做得好,不要在意别人恶意的看法,一笑而过。

心态调整

作为一名悲观主义者,我想我有资格对此说说我的看法。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悲观主义者。一直以来,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提出的自卑理论让很多人开始认识到这样一个现实:人人都有自卑的情结。

而我认为,悲观主义者就是自卑情结太重、太多,以至于超过了自信的部份,所以叫悲观主义者。

著名的悲观主义者叔本华认为,悲观是因为人受意志的控制,而意志又受欲望与外在环境所制约,因为欲望的无法实施,所以痛苦,因而就悲观。

叔本华的理论解释了人为什么会悲观,却并未说明悲观主义者在生活中真实的表现。

在实际中,悲观主义的表现并不如概念中这般清楚与简约。一般情况下,悲观主义者大多表现为消极、懒散、懈怠的思想,以及这些现象背后的自卑情结。

1悲观主义者在生活中的表现

我认为,悲观主义者在生活中表现为,自卑情结过重,认为自己的能力无法达到心中的目标,所以面对任何事物,能推脱就推脱,能逃避就逃避。

换句话说,悲观主义者在生活中,看似阳光乐观,但并不愿意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去努力奋斗。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能力不管怎样也做不出想要的成绩。

所以,悲观主义者是一种消极的不自信的内心感受,与自卑有关,与个人的认知有关。

阿德勒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就是说自卑其实是源于我们渴望更好的东西,这与叔本华的理论是一样的,我们是因为欲望与能力不相匹配而悲观。

如果这样解释悲观主义者,我想几乎所有人都可以划进这个范围内,因为欲望始终是无法满足的。换句话说,如果欲望总是过高,而又确信自己无力达到,那么都是悲观主义者。

这种问题的根源有两个,一欲望过高,严重超出自己的能力;二确信自己无法达到。

但产生这种思想的根源不就是因为自卑,所以对自己的能力产生害怕与担心。

因而,想要乐观地活着,唯有改变几个关键的地方:

2悲观主义者怎样才能乐观

(1):改变内心

正如叔本华所说,我们受自己的意志所控制。

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一种非理性的,盲目的,永动不息的,永不疲惫的欲望冲动。

这个意志其实就是信念,是扎根于我们内心的一种思想认知,包括对自己的判断,对事物的理解,这种意志一定来源于长期的自我思想中。

如果要让悲观主义者更乐观,唯有改变内心的意志。这种改变不是说把自己当作一个乐观主义者,而是看清自己的特性和内在,并在此基础上努力进行合理的调整。

廖一梅说:“悲观主义不是情绪,是你对世界的基本态度和认知,我不是一个死气沉沉、郁郁寡欢的人,我是一个乐呵呵的悲观主义者。”

这就是告诉我们,悲观主义者不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只是因世界与自我的差距中有一个偏差,而我大约是弱势的一方。所以,我持有一个最基本的态度,而这也仅仅是我用来保护自己的方法而已。

所以说,改变内心的看法,不要认为悲观就是无可救药,就是一种极其颓靡的情绪与心态,悲观主义,只是我的一种认知,不是我的面貌。

这就好比说,我认为我肯定不会成为一个有名的作家,但我还有要努力去写作。这种悲观不是我消极,而是我基于现实的清醒认知和判断。

这种悲观主义不是我对自己的贬低和对世界的高看,而是在内心与能力之间作出适当的取舍。

那么,悲观主义者改变内心,就是在足够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对现实作出一定程度的肯定与融合,不消极,不放任,用最大的努力去做事。

(2):解决欲望

叔本华认为,人的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欲望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陷入到痛苦中;即使得到了满足,快乐也只是非常短暂的。因为,人接着就会产生更多的欲望,从而产生出新的痛苦。

简而言之就是:如果欲望过多,始终无法满足。那么,就会一直悲观。

所以,改变悲观的第一步就是,解决欲望与自身能力的问题。要么让欲望适应能力,要么让能力适应欲望。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如果做不到提高能力来满足欲望,就要摒弃欲望,放下贪念,让欲望接近自己能力,才能减少痛苦与悲观。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如果没有欲望,就没有奋斗的动力。事实上,摒弃过多的欲望是帮助我们看清自己,以使对未来做一个更清晰明确的规划,从而让目标能更快达成。

这样会让自己更自信,才能有更多的勇气去设立合理正确的目标。

应该说,想要成功的第一步是让自己更自信,那么放弃能力范围之外的欲望,就能有助于这一目的。

某种程度上,大多数悲观主义者都是因为欲望过高,所以才感到无望,因而不肯做出实际有效的行动。

如果,解决了欲望,就解决了不自信的问题。试问,如果把欲望定得合理,那么还能不自信吗?

摒弃过高的欲望,是为了更自信,也是走进乐观的第一步。

(3) :释放自我

叔本华说:“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也许,孤独就是悲观主义者的一种方式,因为孤独所以悲观,因为内心的自卑,学不会分享与倾诉,所以更孤独。

自卑或许很难改变,但释放自我一定很容易。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一个人的心只服从他自己的,你想束缚它,结果却释放了它;如果让它自由自在的话,你反而把它束缚得紧紧的了。”

这对于悲观主义者来说,更合适不过了。

因为悲观,所以一定会不自觉地束缚内心,自卑就是最深的束缚。不肯相信自己,不肯给自己一些开始的勇气,这是悲观主义者经常做的事。

但如果这样束缚着,必将一直悲观。

因而,释放自我,勇敢宣泄属于自己的特性,不必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大多数情况下,悲观主义者都十分在意别人的看法。

在悲观主义自卑的情结中,自己的想法似乎是不够重要的,往往把他人的意见看得很重,害怕自己让别人不愉快,或者是自己做的事不够完美。

因为这种怀疑的态度,悲观主义者往往是一面渴望别人认同,一面又自卑的不敢相信。

虽然笛卡尔认为怀疑是智慧的源泉,但悲观主义者总是把怀疑用在自己身上,而不是用来看待世界。

所以,自我释放,就是解决对自我的怀疑,开始肯定自己,不必把别人看得太重,,只管勇敢做自己。

释放自我,往往能解决很多原来看不懂的问题,让我们发现自己的能量和价值。

所以,释放自我,有助于悲观主义者找到最初的、最纯粹的内心力量。

3 突破思维方式源于知晓

几乎每一个悲观主义者内心或多或少都不太愿意承认自己的悲观。

因为,在惯常的认知中,悲观意味着不好的消极的情绪。

但悲观主义真的不是一种情绪,而是一种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方式。因为悲观所以不主动、不积极是悲观主义者最突出的表现。

就如我一样,虽然有梦。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不敢去追求自己的梦。

直到去年,我突然明白,悲观主义的内心世界,其实有一道屏障,一道把自己和世界隔开的墙。

在墙的这边,偷偷往那边看着,也许是别人成功,也许是向往的生活,十分渴求,但内心却告诉自己,你不配,你达不到的,放弃吧,就这样吧。

渐渐地,悲观主义不再给自己设定理想和目标,而是等着或者混混而过。

但是没有欲望吗?不是的,是因为欲望过大,只看见别人的美好,又深知自己的无力,愈加悲观。

所以,改变认知,从现实的状态和自卑中杀出一条血路,才是悲观主义者应该做的事。

因为,我已然懂得世界与我的差距,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宏伟的目标,只管设定简单的计划,然后用力去做。

懂得悲观主义的真正含义,才能突破思维方式,向未知发出挑战。

当真正为了真挚而简单的梦想去努力、去拼搏,就是乐观的活着。

您好,我是 @心理老师拾小诗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对于您的问题,我是这样看的。

1.提问是:关于悲观的态度,我该怎样引导自己?提问中我看到了,你对现在的状况很不满意,迫切想改变的心理,所以才会提出这个问题。

同时,我也相信这也不是你第1次有这样的疑问。24岁的年纪会经历过一些事,自我意识也是发展的最完善的时期,会有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会花更多的去花时间去 探索 自己。

很值得高兴的是你有这样的意识,而且对自己的认识是足够的。在很多人在这个年纪是意识不到自己的这些问题,也没想要去改变,至少在这一点上你比他们做的好了很多。 但是你提这个问题有些宽泛,要了解你具体的情况,我才能给出明确的建议。

2.问题的描述中有发现自己很悲观,对事情提不起兴趣,我不知道你这种情况有多久,是最近一个月,最近半年还是持续时间一年以上。

这种现象产生的时间有多久,它的定性也是不一样。如果是最近一个月,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进行改善的。如果是半年至一年以上,我建议去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专业人士给出会根据你的情况给出具体的建议。 当然相信我的话,也可以私聊我。在专业的人士的指导下,你所做的行为和努力才会更有效一些,而不会被带偏、收效甚微。

3.最早产生这种情况时的情景是怎样的?有没有一些创伤性事件,有没有对你来说很难接受的人和事物的发生。

我在学校进行咨询的时候也遇到过这种情况,通过咨询才发现是一些创伤性的事件引起的。刚开始,来访者都是说自己提不起兴趣,容易受干扰,情绪低落。通过运用一些咨询技术进行深入咨询,才发现导致这种情况发生,是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些负性的事件、创伤性的事件,来访者对事件的定义出现了偏差才产生了这种情况。 通过进一步的引导、宣泄,以及帮助来访者对创伤性事件进行重新定义。咨询结束之后,来访者的情绪就稳定了很多,对事物、事件的看法也偏向得更积极一些。然后按要求完成我的作业之后,这些情况都有所改善。

事实上,更多的情况是,来访者在一般的情况下,他不知道是什么事情影响了自己,也没找到这些事情的源头。 所以,我建议你去找专业的人员进行咨询,对自己的情况做出具体的定性,比听取那些意见更有用的多。

结语

我在你的提问中看到了你想改变的愿望,鉴于我的工作性质和我的经验,我还是建议你找专业的人士进行咨询,针对你的具体情况给出明确的建议,这样会更有效果。

最后,祝你能心想事成,收获成长。

现在就开始吧,告诉自己:我才24岁,我对自己就已经有了这么深刻的认识。所以我可以从现在就开始调整我自己,让我更加正向积极,让我跟我自己更加和谐一致,让我的关系变得更好,让我的人生更幸福快乐成功。

立刻就变成了乐观的态度了。

人生就像太极图一样,有黑有白,并且在变化和流动。

当然不是说排斥黑的一面。你可以从黑的一面有所学习。就像你在上面所说的那些你的劣势,你知道你的劣势在哪里,你就可以来调整和改变。

人生就是有黑有白,这才是完整的人生。就像白天与黑夜。有了黑夜,才有白天。当你能够看到完整的画面时,对你来说才是公平的。

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我尊重每一位和我观点不同的人,以及你们的每一个观点。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东坡的这首词道尽了人间悲苦及求解之道。他就是说人存于世,悲剧不如意事难以避免,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作为饮食男女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关键是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它。

正确的态度是:态然处之!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就我从教四十年,人生经历无数个坎的人来说有如下体验:

一、既然不幸不可预测或避免,我们何不来一个乐覌的态度。态度是可以自已选择的,悲观无济于事只能带来负能量。本人孩子时值壮年现却患胆囊癌,这是仅次于胰腺癌的第二大杀手。经历了短暂的悲痛和无奈之后,我给全家定下了一个基本的政策,就是:坦然面对、积极治疗、尽人尽事、听天由命。经过手术和化疗一年后,现在孩子心态良好,饮食正常。但愿老天保佑,但若有意外发生,我们也会感到无怨无悔。

二、煅练身体,融于 社会 。

体育 煅练可以排解悲观情绪同时使人积极、乐覌、向上。慢跑、快走,跳舞等既可增强人的体质,又可以分泌一种名叫内朌肽的物质,它可以使人愉悦。事实上它也可以消磨时间,舒缓压力,驱除无聊。本人基本上以跑步为主,每天清晨五千米左右。

三、有事不忙,忙而不乱。

使自已有事可做,忙而不乱。人常说无事生非,工作中特别是在面对自己的学生时,看到他们求知的眼睛还有清秀的面容,你会不知不覚地进入到传道授业解惑中,忘掉自已的忧愁,这可以说是我的另一种解药。

四、和老友们聚一聚,有话叙一叙,适当地来一点酒,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悲事不可复制,但态度属个人体验,但愿对人对已有所禆益。

对于一个悲观的人如何乐观起来,其实不容易,也不难。我以前总觉得内心强大的人总是乐观积极的,后来发现不然,很多人内心强大,确是有一股子悲伤的冷流。

在一个事情没开始做之前,我就开始考虑失败以后的事情了,对自己一点信心都没有,但是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最起码你的心里预期不高,也不会产生太大的落差

1、不要去读哪些悲观的书了。对于乐观积极的人而言,悲天悯人的著作能让他们更能看清现实不会因为性格原因沾沾自喜,对于悲观人而言,应该去看一些励志的作品,这样能对未来有所预期。

2、放弃那些想不通的问题,也放弃没有结论的争辩。从看待问题的角度来看,悲观的人总是对于各种问题有不好的预期,对于争议性的问题有着稍微极端或者偏向黑暗的答案,所以拒绝这类问题的思考与讨论,说服自己把事情往好的地方想。

您好,很高兴您在24岁这么年轻的时候就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因为你还年轻,有了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就好了。 首先来看看是什么事情让你悲观,如果换个角度思考,或者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是不是就会感到豁然开朗?人的一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一定要积极地去面对,因为悲观只能让你失望,乐观才能战胜困难[笑]

真正陷入了悲观,自己很难走出来,但外部因素有时会启示人,诱导人走出来!

您好,我是蓦然,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可以确定的是,你现在陷入一种低迷,无力感严重的情绪里!

如果造成这样情绪的成因,是发生了某一件让你无法释怀的事情以至于造成心理创伤!那么我们就应该从成因入手,去淡化,接受,悦纳那件事情对你所带来的影响!

随着时间流逝,任何心理创伤,都会慢慢的痊愈,不要着急,要允许自己放不下,允许自己悲伤,然后再慢慢的去接纳甚至悦纳!

在这个过程里,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

1.去旅行,离开原来充满伤感记忆的环境

2.听欢快的音乐!

3.深呼吸

4,冥想

如果造成这样情绪的成因不是因为某件事而带来的影响!而是来自于原生家庭,源于你在成长过程里爱的匮乏!那就不是在问答里随便看个答案就能解决的问题了!

你需要去找有实操经验的心理学从业者,去解决这个问题!

你可以做一下,下面的这个心理 健康 小测验:

深呼吸,让自己静下来。闭上眼睛,想象你看到了一栋房子,告诉我房子里有什么?

希望,可以帮到你!

158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