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93

粉恋桃心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圆桌派请的一个心理咨询师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晚点寿司

已采纳

#「闪光时刻」主题征文 二期#

文丨合格父母

最近青春期题材的电视剧《圆桌派》正在热播,里面请来了著名的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谈论孩子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孩子在叛逆的青春期时该如何的与他相处,引发人们的思考。

李玫瑾教授在谈及如何教育孩子时说到:“孩子的教育一定是越早越好,我们给他划分个时间段,就是六岁前,六岁后到十二岁前,以及十二岁以后。 在孩子六岁以前,父母的话就是黄金,基本上是说什么就听什么。等到孩子六岁以后但又还未满十二岁这个年龄段,就是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对父母的话半听半忘起来 。而十二岁以后,父母的话对他们来讲就是垃圾。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青春期时,一定要学会忍,等到孩子的青春期过去。而在爱孩子的同时,也一定要用对方法,让孩子有所畏惧,只有会害怕才能学会尊敬。”

事实上,近几年青春教育的题材电视剧一直是热度颇高的,比如前几年的《少年派》、《小欢喜》等,无不对亲子关系、孩子教育等提出了深刻的见解。

在孩子六岁以前,自我意识尚未形成,这时候是最听父母的话的时候。在这个年龄段,孩子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完全是依托于父母而存在的。就算是被父母责备了,最多也不过是在地上打滚大哭,等到将情绪发泄完了,就又什么都不记得了。但是父母帮助养成的一些习惯,却是能让孩子受用一生的。

这个年龄段,也是最不能娇惯溺爱孩子。但现实中家长们却往往会搞反一个顺序,在孩子小时候拼命地宠爱,可是等到孩子长大到青春期的时候,却将各种压力一股脑的往孩子头上丢,眼里容不下一点沙子,对孩子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 。其实在孩子小时候,因为有着很听父母话这个先天优势,如果父母能帮助他养成一些好习惯,潜移默化的将一些人生的道理传授给他,确实是一生的幸事。

如若等到十二岁以后才来要求孩子改掉坏习惯,要他一夜之间就明白所有的大道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孩子六岁以前,如果可以的话家长应该尽量选择自己带孩子,不能让老人宠坏了小孩,以至于长大后不服约束,成为一个小霸王,要知道小树一旦长歪了,要再扶正可就绝非易事了。

无论是谁在青春期都会叛逆,这是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对家长来说,无论在之前有没有对孩子投入过多的教育,让他养成良好的习惯,等到孩子到了这个年纪,都要学会适当的让步。哪怕是孩子做得实在是很糟糕,做了许多的错事,也能因此而强加指责,破口大骂。要给孩子改过的机会,而且是用一种温柔的、商量的机会,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嘴。

最近这些年,我们常常看到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因为父母的责怪而跳楼的事件,让人惋惜。很多人都说现在的小孩怎么这么脆弱,还是生活条件好了让他们变得矫情懦弱起来。其实真的不是这样的,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强烈,这是身体发育的必然,很容易就进入叛逆期。

事实上孩子的青春期叛逆就如女人的更年期一般,是不受自我控制的一个过程。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敏感、脆弱,但是又极为的自尊、渴望受到尊重,很容易就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家长在这个阶段一定要学会让步,学会忍耐,静待孩子渡过青春期,平安成长。

一个没有敬畏之心的人,是很难学会去尊重别人的,同样,也很难被别人尊重。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是不溺爱孩子却需要父母的本事。 每个当父母的人,都恨不得将世界上最好的条件给到自己的孩子,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思维。孩子爱而不溺爱,方能让他独立 健康 的成长。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一味的只是输出自己的爱,孩子就很容易形成目中无人,骄纵豪奢的性格,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讲无疑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正确的做法,是要让孩子感受到爱,也感受到怕。只有会怕,才会去敬畏他人,也才能最终尊重他人,并赢得他人的尊重。

比如孩子比较听老师的话,这其实就是一种敬畏他人的表现。孩子对老师敬畏,那就尊师重道,懂规矩有礼数,也能得到老师的反响,被老师尊重。这样一来一去的良性循环,就让孩子接受教诲时不至于左而进右耳出,能认真学习知识,将来成为有用的人。在家庭中也是亦然,必须要有一个能治得住孩子的人,才不会让他无法无天,能领会到家人传授的一些道理,养成一个好的生活习惯。

亲子之间的教育问题历来备受大家的关注,而想要维系好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却绝非易事。对家长来说,孩子就是自己的心头肉,情不自禁的就会想着去关心爱护他。就算孩子犯了错误,也是打不下手骂不下口,不自觉的就原谅了他的错误。但是对孩子太好了,又极易养成他骄纵放肆的性格,上房揭瓦都是小事,就怕将来在 社会 上违法犯事,不走上正道。

因此掌握好教育孩子的方法,适度的爱与管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对做父母来说,是第一次当家长,欣喜中又自觉责任重大,必须要让孩子不输于人,乃至于是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李玫瑾教授的这些 育儿 观念,对家长来讲便不可谓不意义重大了。只有不断的去接受新观念,采取新方法,也才能让孩子跟上新时代的步伐,成为新时代的骄阳。

圆桌派请的一个心理咨询师

264 评论(15)

jiajia1994

喜欢就关注吧!

《圆桌派》第四季低调的回归了,目前更到第3集,内容渐入佳境。

惊喜的是,第四季有30集,比前三季都多了6集,对于爱看文涛马爷道长唠嗑的人来说,是个好消息!

而坏消息是,第四季播出之前,许子东教授在微博上宣布不参加本季录制,因为学校不允许。

没有许子东的加盟可能会感觉少一点什么,但《圆桌派》作为《锵锵三人行》的传承,更聚焦思想和观点的输出,哪怕聊天扯淡,都自带知识点,许教授因故不能参加,让人遗憾,但也不减节目魅力!

而说回窦文涛,他是一个1993年就获得了“金话筒奖”的男人,1996年加盟筹备期的凤凰卫视。

《锵锵三人行》贯通了窦文涛的事业,从1998年开播始,陪伴无数青年人度过了近10年的时光,也启迪了两岸三地的年轻人,虽然它看起来“不正经”,一副“多少天下事,尽付笑谈中”的样子,但它被誉为”15年来中国最有价值的电视节目“。

2017年,《锵锵三人行》停播之后,窦文涛与一众老友们出现在《圆桌派》,话题不再一味紧追热点,更有聊天拉家常的氛围了。

《圆桌派》的固定嘉宾是锵锵班底,梁文道、许子东、马家辉,新增的有马未都、蒋方舟等。

聊的话题共鸣度高经常引起微博热搜。

像前段时间被网友挖出来的蒋方舟讨论迪丽热巴的吃货人设问题。

像李玫瑾教授谈女生的恋爱、结婚观的问题。

因此,《圆桌派》前三季全都在9分以上。

但刚播了三集的《圆桌派》4,豆瓣评分,创 历史 新低。

为什么呢?是节目不好看吗?是内容风格变了吗?

其实问题主要出在第一集。

第一集的话题是朋友。

节目想聊的应该是新型 社会 关系下,男女生对朋友的性别界定的转变。

男女之间的友谊,不需要用性别来强调。

所以,第一集请来了一对好朋友,陈坤和周迅。

演员擅于在镜头前表现自己,在电影电视剧中披着角色外衣表演。

谈话节目,要求做自己。

就像马爷说自己没法演戏,会崩溃一样,陈坤和周迅也没法完全放下自己像窦文涛和马爷一样在节目中瞎聊。

所以,第一集播完,评论对两位演员不太友好。

这也导致大家纷纷叫着“不要把一档谈话节目做成专访”然后跑去豆瓣给低分。

但问题很快被纠正过来。

第二集,请来了蒋方舟和心理专家武志红,跟窦文涛和道长一起,聊曾经火热的话题“隐形贫困人口”。

讲到了年轻人负债累累的现状。

讲到了城市白领工资不如快递员高,却过着高配的生活,买一万多的衣服。

并试图分析这股来势汹汹的消费主义。

蒋方舟觉得是距离感的消失。

就像买明星同款一样。

我成不了那样的人,但我可以穿跟你一样的衣服啊。

君不见,优衣库和KAWS联名同款被疯抢。

君不见,星巴克猫抓杯被黄牛加价10倍卖出。

而窦文涛谈到了 科技 的便捷。

花呗给我们以方便,但我们每个月为还花呗而奔波。

更可怕的还有刷脸支付。

但很多人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是不是被账单绑架了,不知道有花钱的自由就有还钱的不自由。

就像都文涛说的:“现代 科技 的骗局在于,我给了你跟多的自由,但是你也更多地出在了牢笼之中”。

道长梁文道则表示现代人都要求即时满足,几乎不给自己延时的机会,而且这个满足感时限会越来越被压缩,时间间隔越来越短。

对于这些 社会 现象,很多时候我们看一眼就过去,并不会深究。

但在《圆桌派》里,你会有新的启发。

第二集内容从深度上来说,改进了很多,但嘉宾武志红老师表现比较差强人意,没太跟上节奏。

而第三集,嘉宾又太出彩!

第三集的嘉宾是有“烂片之王”称号的香港导演王晶。

窦文涛问他如何看待这个称呼,王晶答“嫉妒而已”,世人嫉妒他,所以冠以污名。

是王晶的风格,耿直无惧。

问王家卫和贾樟柯喜欢谁,答王家卫。

问为什么后来跟周星驰有分歧,答都想做导演。

嘉宾夸奖好莱坞电影工业体系,他直言也是谁红听谁的。

道长说倪匡高产时期一天能写十万字,他直言夸张了,两三万字吧。

窦文涛表扬周润发《英雄本色》演的好要拔高他,王晶说初衷是挣钱而已。

真实毒辣,以至于后来文涛和道长追着问王晶问题,把谈话节目变成了专访,但这次却没人说不好。

因为知识点密集有干货。

他们聊电影,讲到了香港人身上的“执生”精神。

八九十年代,港产片的高光时期,不少经典影片和经典镜头都是在边拍边写的状态下赶出来的。

就像王晶,一年要拍7部电影。

他现在的100多部电影战绩,大多数都是那个年代累积出来的。

“执生”里有香港人的拼搏精神,但现在想起来,总觉得里头还有浪漫主义。

例如古龙,一边喝酒一边赶稿。

例如高阳,一边打麻将一边构思情节,胡牌交稿。

例如《英雄本色》里,把客串的周润发偶然性地改成主角。

这样的岁月和时代,有一层浪漫的滤镜。

在节目中,王晶总结了喜剧的内核,就是是对政治、宗教、性的规范的破坏。

现在不容出好的喜剧了,政治正确裹挟了大多数人。

而喜剧人的普遍困境是创作生涯痛苦,演艺生涯短。目前的戏剧市场上,他唯一认可沈腾,但沈腾都在拍《飞驰人生》来寻求转型了。

女喜剧人,就更难,甚至必须要放弃作为女人的优势。

对香港导演北上的适应问题,他也看得很准。

对中国市场,他同样清醒,认为大众电影的机会在三四五线城市,没有任何一个电影能够吃下整个市场。

整个过程中,窦文涛和道长见缝插针却又精准的问出观众想问的问题,高手过招,内容过硬。

中国谈话类节目真的太少了,充斥市面的明星访谈又不够有营养,偶尔还有尬吹的嫌疑。

偶尔想起来,也会感叹:好在还有窦文涛啊!

如果观众能跟随《圆桌派》4走完这三十集历程,无疑是一件有价值的事。

302 评论(11)

金鳞平面设计

《圆桌派》第三季第三集。

第三季第三期是讲识别渣男的议题,邀请了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和画家李玫瑾老师来当嘉宾,这一期真的很精彩,尤其是李玫瑾老师,第一次看她上电视节目,但她的专业性在节目中有充分的体现,给我们观众很多真知灼见的知识、经验和见解,让我们突然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节目中

李玫瑾老师在这集中开始就说了其实人类最复杂最高层次的心理就是反思,反思需要两种能力,第一必须要有抽象思维能力,把一个事情能在脑中重现。

第二必须要有一个内化的标准,这个标准是人在逐渐长大中建立起来的,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也就是我们说的良知,如果这个人不具备内化的标准,那么他就没有反思的能力。

如果我们能在做错事后能够反思自己有哪些不对,再说别人也有不当的地方,那么这个人就有反思的能力;如果这个人一直在说我怎么样,那么他就没有反思,全是感受;你看这些知识和观点是不是特别有说服力。

132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