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优姬
高铭,著有《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关于本书 故事以第一人称“我”展开叙述。 “我” 没有名字,摩羯座,职业——催眠师。另一名主人公则是“我的搭档”。 “搭档” 也没有名字,在全书中都被称为“搭档”,天蝎座,职业——心理分析师。 催眠师(大学助教) 1月11日生,摩羯座,O型血,异性恋,生于北京。爱跑步,爱组装模型,爱国际象棋与玻璃器皿。厌恶太过明亮的环境,厌恶多汁的水果,厌恶狗叫、戒指、下雨天。喜欢黑、浅灰与灰白。 心理分析师(心理咨询师) 11月1日生,天蝎座,B血型,性取向、籍贯与出生地不详。爱钱,爱站在窗侧发呆(绝不站在窗前),爱半躺着看书,爱吃零食与金属器皿。厌恶看TV剧,厌恶榴莲,厌恶所有含酒精的饮料及无用的装饰摆设。喜欢纯白、银白与浅蓝。阅读后反思 1,认的内心深处埋藏的秘密太多太多以至于自己都不知到,潜意识,梦,意识组成了我们复杂的思想。 2,每个人的故事都不一样,但却最后被解决了。重点 1,在什么都没做之前,你不可能明白“体会”是件多重要的事。 摘抄 催眠师手记I 1,信仰能解决大部分问题,但是在某些时候还是需要求助于其他学科的。 2,你真正担心的只是没有了当初的自信罢了。 3,你对自己的决定从未后悔过,只是有那么一点点遗憾。 4,观察这个世界用一只眼睛足够了,另一只用来多看看自己。 5,钱不脏,脏的是人。 6,没有人回放过那个机会:面对曾经的自己。 7,你可以不那么做,但是要接受不同于自己的存在。 8,你不肯能明白‘体会’是一件多重要的事情。 9,没经历过,你就不会弄懂什么是友情,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绝望,什么是震惊,什么是 无可奈何。在你经历之前,它们只是词汇,仅此而已。 10,不是你选择的她,而是你们相互选择了对方。 催眠师手记II 1,事业是理想,工作是谋生。 2,你为什么总能找到想去的地方? 大概是我去过的地方少吧。 3,运动的同时也能让你的大脑排除掉一些不好的物质。 4,经验和应变能力是漫长的训练所带来的,而不是旺盛的本能。 5,能够独处的,不是神明就是野兽。 6,生存的意义,就在于选择。 7, 只愿付出一点点剩下的冷餐,却希望得到全部。 8,很多人都是凑活着过的,我是指感情上。 9,我最讨厌那种自己不愿意面对强迫别人接受的状态了,什么“我受过伤害啊,你要有耐心啊,我很难再动感情啊,我的身体在你这里,允许我的心偶尔远离啊”一类,很烂,很垃圾。 10,梦是一种心理活动。 11,孤独是很重要的,那是唯一能够面对自我的时刻。 12,英国的谚语:独处的时候是离上帝最近的时候。 13,人不是纯物质的,需要精神层面的东西。 14,那些看上去对每个人都好的人,其实最无情。 15,成年男人需要每周大约不低于连续7小时的独处时间才能缓解掉压力,否则心理上就会出现问题。 16,人这辈子都在证明自己,几乎没有一刻是停下来的。 17,当双脚离开地面的瞬间,我的心再无牵挂。 18,在遇到未知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在尝试着用已知去解释未知,而根本原因在于:面对未知我们回不安、畏惧。 19,厌倦已知,却又恐惧未知。 20,忙,是治疗一切神经病的良药,一忙,也不伤感了,也不寂寞了,也不乏味了,也不相思。一张脸上无悲无喜,隐隐约约看上去只有一个字“滚”! 21,大多数人耗尽毕生所追求的,不过是两个字--平衡。 22,背景和外表才是能够帮助我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条件。 23,你不知道我曾经的苦难你无权发表意见。 24,你选的,你自己承担。 25,面对有悟性的、能理解的、或者聪慧的人,你可以说高深的宗教原义来让对方体会到美妙之处。 26,不在乎手段或方式,达成目的才是最重要的。这也就是宗教中所说的‘不着相’----不着相、不着相,不热着于表相,不执着于某种形式,无所谓方式,直指人心才是最重要的。 27,因为你对一切的不安、质疑,迫使你去四处找答案,而有一个方向必定是宗教。 28,哲学只会让人迷茫。 29,钱就是一种信用证明,证明你付出过,从而使你有资格得到一些实质性的生存所需。 30,你的价值观是扭曲的。你总是企图用另一个极端来证明自己是对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你越来月不确定自己到底要什么。 31,给自己定个目标吧,不要太遥远的,从一个节点开始,一个步骤地来,凡事总有个开头。你的体重不是一天增上来的,也不可能一天减掉。 32,看起来似乎更有趣的是那个过程本身而不是目标。 33,你,想要一个看不到的未来,而不是可以预见到的未来。 34,青春必定回逝去的,但你可以选择蓬勃地热血一生。 35,某种程度讲:梦,就是现实。 36,冷暴力,是精神上的虐待。
Greta:)杨婷
晚上讲故事,家人捧着《催眠师手记》,念了《衣柜里的朋友》。当听到“她在衣柜里,有一头黑色长发,很瘦,穿着白色的长裙,脸色也很白。。。”我就有点害怕。尽管他一再说这个故事一点儿都不吓人,但是大晚上听这些,太容易在黑暗中想象出标准女鬼的形象。虽然不相信有鬼魂存在,我还是坚持求放过。第二天家人郑重向我推荐,这本书不讲灵异事件,是心理学方面的书,非但不可怕,还很有意思。窗外阳光明媚,可以给人壮胆。我也实在好奇,就捧起这本书来看。没想到拿起来就放不下,甚至晚上已经过了休息时间,还在看,用了两天时间就读完全部故事。这哪是催眠师手记,分明就是有趣又神秘的心理学探案集。尤其是看到观察分析的桥段,常有中国版福尔摩斯和华生的代入感。这本书分第一季和第二季两册,讲的都是心理诊所接的案例。每个案例独立成为一个小故事。而心理诊所的两位男主,就是作者和他的搭档,一位是催眠师,另一位是心理分析师。衣柜里的朋友讲的是一个少年的故事。他说能看到自己衣柜里有个女人,穿一件白色长裙,类似睡袍那种,长发。家人看他经常一个人在房间里自言自语,而他说是在和衣柜里的朋友聊天,那朋友还老劝他“活着很没有意思,上吊自杀吧。。。”这家人自然吓坏了,找和尚道士什么的作法,家里还贴符,甚至还为此搬过两次家,换了所有的家具,但是少年的身材日渐瘦削,面容苍白,仍然一个人在房间里自言自语,看样子那个衣柜里的女鬼还跟着他。最后这家人就寻到了他们诊所。于是作者和他的搭档先收集了解这少年的情况,见面时他俩和少年一样也盘腿坐在地上,与少年保持平视,给予他尊重,并敏锐捕捉少年对话里的信息。同时现场观察少年所看的书,迅速判断出他非常聪明而且思维敏捷,因为讨厌学校所以才撒谎骗人换取自己想要的。要是你以为诊所揭开了谜底告诉少年的父母就算完事,那就小看心理分析师和催眠师了。这一对搭档不但要找到少年骗人的原因,还要找出原因背后的成因,就像是要挖掘出新闻背后的新闻。最后,对症下药,除掉病根。面对这位装神弄鬼的天才少年,为了了解他为什么不与家人沟通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作者和他的搭档细致观察少年的行为举止,并快速分析和应答他的问题。就像搭档说的“看似轻松的对话,实际耗费了大量的精力”。通过倾听、谈话,甚至考虑是否要使用催眠的方式,终于发现了这少年讨厌学校、对父母不满的根本原因。原来,他对优异成绩带来的成就感失去了兴趣,讨厌学校把他像过目不忘的机器一样对待,也厌恶自己像个实验动物那样没有游戏、没有朋友,甚至连一些生活常识都不了解。他感叹“他们剪掉了我的翅膀,却又要我飞翔。”所以他装出闹鬼的恶作剧躲在家里,做自己喜欢的事,看自己爱看的书。但是,他毕竟是个孩子,对未来迷茫,也看不见自己的方向。接下来,作者和他的搭档想办法激发少年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什么,重新考虑自己的未来。经过双方为期一周的努力,少年终于迈出了倾诉的一步,母子俩抱头哭了大半夜,爸妈在卧室聊到天亮,而那个孩子也解开心结,终于回来了。解开了谜团,我自己再看这本书时,哪怕是晚上,也不觉得可怕了。除了衣柜里的朋友,这本书大概讲了三十多个案例故事。案例里的访客有年轻女人,中年男人,还有拄着拐杖的老人。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有运动员,公司职员,律师,僧人,机长,还有佣兵等等,其中也不乏成功人士。这些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都和我们一样,每天工作、生活,不同的是他们的心理出了问题。他们有些因为原生家庭的不幸无法释怀,或者童年受到的伤害在内心深处发芽生长,又或者是因为社会、环境的压力,甚至一段不寻常的经历,让他们做出了一些极端的行为,或常常被噩梦缠绕。用作者的话说,他们抑郁,承受压力,甚至崩溃,多数噩梦足以秒杀所有恐怖片的编剧和导演。丹麦批评家博兰兑斯说,人心并不是平静的池塘,也不是牧歌式的林间湖泊,它是一片海洋,里面藏有海底植物和可怕的居民。心理分析就是对这片心灵海洋进行的探索,虽然我们不可能从这些心理推理里照搬原样寻求问题的答案,但是那些故事或多或少会给人以思考和启发。正如作者所说,观察这个世界用一只眼睛就够了,另一只则用来多看看自己。我们正可以此书为契机,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内心中的自己好好谈一谈。那么,另一个问题来了。既然这本书是探究人内心世界的,会不会有很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神秘又难以理解的理论说明呢?看过这本书的读者,比如我,根本没有这样的担心和顾虑。即便是再读一次,也不会用它来助眠,就像《蓬莱间》里林夏为了进入梦乡拿出奥数题来看一样。 催眠师手记讲的每个故事,都是用访客、搭档和催眠师的对话来叙述的。看每个故事,就好像随着访客进行了一次心理咨询,或者与催眠师一道,接待了一位客人。整个过程既新奇又有趣。刚好最近写字的内容涉及大量的对话,看书观摩,觉得这书的对话写得很精彩,值得借鉴。 首先是语言通俗,切中要害。就用首篇中的对话举例。首篇中,搭档来找作者谈合伙开诊所的事,当时作者还在大学当助教。搭档说:“我没开过相关诊所,没和任何人合作过。” “我看人很准”,然后从我的回答中举例说明,再分析双方特点,加以强化。 “我没有催眠资质,而你有。” “我是想说,你真的打算继续做助教?真的不要试试看吗?也许会有更多的案例供你参考,也许会有你从书本上和理论上根本学不到的知识,也许你会经历一些超乎想象的事情,可能改变你的一生。” 以上短短几句,表达了诚意,分析了双方优势,勾勒了远景,当然也打动了作者。 其次是对话描写只附带简单的动作,很少修饰,但清楚准确,有画面感。还以首篇中搭档的动作描述举例,感受一下:表情平静而坦然地说, 笑了。 点点头,前倾着身体,把双手的指尖对在一起,看着我。 他听后,先是嘴角扬起一丝笑意,然后咧开嘴,并伸出一只手。 从作者访谈了解到,书里的故事都是作者收集到的一些案例的再加工,而非心理诊所纪实。以催眠师的视角来写作,并创造出心理分析师这位搭档,只是一种写作的手法,是为了让故事讲述起来更有趣。虽然人物是虚构的,但是故事中借由搭档来做的那些事,说的那些话,让搭档这个散漫、专业、真诚、爱钱的心理分析师形象深入人心,许多读者竟成为他的粉丝。还有就是语言简练,没有冗余。比如,案例里的人物几乎都没有五官的描写,没有身份背景的介绍,只侧重心理刻画,但完全不影响读者对故事的理解。而且,心理案例,访客长什么样子不重要。语言凝练还有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保护案例中访客的隐私。《催眠师手记》看完,那些案例和故事都随书合在了一起。忽然发现拥有平和的心态,即使过着粗茶淡饭的普通日子,也挺好。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