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82

我是不是很S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绪论ppt心理咨询师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天津家具城

已采纳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指所有生命共有的最本质的特征) 1.概念: 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2.两个方面: 同化作用(合成代谢)异化作用(分解代谢) 3. 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选择题) 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实现的,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即宣告结束。 概念: 机体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1.刺激: ①定义: 能被机体或细胞感受到的内外环境变化         ②种类:(1)物理性刺激                       (2)化学性刺激                       (3)生物性刺激                       (4)社会心理性刺激 2.反应 ①定义: 机体或细胞接受刺激后所发生的一切变化 ②种类: 兴奋、抑制 3.刺激和反应的关系 刺激要引起机体或组织细胞发生反应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①足够的刺激强度 ②足够的刺激作用时间 ③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单位时间内强度变化的幅度)         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简称阈值。 阈值可反应组织兴奋性的高低,它与兴奋性成 反变 关系。即阈值越 大 ,组织的兴奋性越 低 ;阈值越 小 ,组织的兴奋性越 高 。所以, 阈值是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 强度 等于 阈值的刺激称为 阈刺激 ; 强度 小于 阈值的刺激称为 阈下刺激 ; 强度 大于 阈值的刺激称为 阈上刺激 。 ps:阈下刺激不能引起细胞兴奋,阈刺激和阈上刺激可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兴奋。(必须达到阈值) 概念:机体发育成熟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

绪论ppt心理咨询师

105 评论(9)

弱智好儿童

本章主要讲述了: 毕生发展的定义、影响人类发展基本要素、关键问题、理论依据、以及研究方法。 1、什么是毕生发展,影响毕生发展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毕生发展是,考察个体在生命历程中的发展、变化和稳定模式的学科领域。更具体来说,毕生发展是用于个体从受精到死亡的过程中有关 身体、认知、社会性和人格特征 的成长、变化和稳定性的科学途径。 身体、认知、社会性和人格特征,即生理、心理、社会三要素,可以把认知和人格结构放在一起组成心理要素,这样是否好记一些。 生理发展, 考察身体的构造方式——大脑、神经系统、肌肉、感觉,以及对饮食和睡眠的需要——如何决定个体行为。例如,身体发展的研究者可能会考察营养不良对于儿童生长速度的影响,而当下的物质极度丰裕是否也促进了肥胖症的蔓延。 认知发展 ,旨在考察智能的发展和变化如何影响人类的行为。认知发展心理学家们研究学习、记忆、问题解决和智力。他们感兴趣的客体包括,如果个体在生命早期曾亲历过重要事件或创伤性经验,在生命后期时将如何对其进行回忆。 人格发展 ,是对生命过程中将个体和其他人区分出来的独有特性的变化和稳定性的研究。人格包含什么,包括气质和性格,相对来说气质是不容易改变的,是先天的,性格是也不容易改变,但比气质还是容易改变。气质有四种典型的类型,分别是胆汁质(张飞)、多血质(孙悟空)、粘液质(沙和尚)、抑郁质(林黛玉)。性格又包含 态度特征 、 意志特征 、 情绪特征 和 理智特征 。一般来说,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性格的核心,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又是最为重要的态度。因为态度直接表现了一个人对待事物所特有的、比较恒常的倾向,它也决定了性格的其他特征。在分析一个人性格的时,应抓住他的性格的主要特征即态度,由此可预见他的其他性格特征。态度的成分又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ABC理论,A情感,B行为倾向,C认知。 ABC理论是指情绪不是由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 ,而是由经历了 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 所引起的。实际上,对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即是知觉对感觉的赋予意义,所以知觉是对世界的解释,而非完美的如实再现。知觉是在感觉中寻找意义。心理咨询的核心便是运用理论假设进行知觉重组。) 人格的 纵向结构代表着安全感的递减 ,从一般心理问题到严重心理问题,到神经症、边缘型人格、精神病性人格结构;而从 横向结构 又分为,自恋型、偏执型、分裂型、抑郁躁狂型、癔症型等等。可以根据不同的流派采取不同的视角,比如精神分析从防御机制、认同整合水平、现实检验能力、自我觉察、原始冲突本质以及移情与反移情的角度,从横向和纵向分析人格结构。 我自己的感受,所谓顿悟就是发生了知觉重组,随着对自我剖析后,越来越清晰自己的欲望和目标,做事情有的放矢,安全感得到提升。撸起袖子干就完了。 社会性发展,考察个体在生命历程中与他人的互动及其 社会关系的发展 、变化和保持的方式。 人的一生如何 成长和变化 是毕生发展的研究核心。 有个重要的概念: 社会建构 。本书强调每个年龄阶段都是一种社会建构。所谓社会建构,是一种对于现实的共有观念。这种观念被广泛承认,但却反映了某个特定时期的社会和文化功能。 社会建构论 是现代西方心理学中一种新的思想潮流。它反对经验实证主义在解释心理现象时所持有的反映论观点,认为心理活动现象是社会建构的产物,主张知识是建构的,是处于特定文化历史中的人们互动和协商的结果。提出者:杜克海姆、马克斯韦伯、米德。 影响毕生发展的要素 ,一方面由生物因素所引起:个体成熟的速度不同,会在不同的时间点上达到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二方面,特定的事件在哪个年龄阶段发生,也同样受到环境因素的重要影响。发展的很多方面不仅受到广义上文化差异的影响,还受到特定文化中种族和社会经济差异的影响。 每个人都受到常规的历史方面、年龄方面、社会文化方面,以及常规生活事件的影响。 2、毕生发展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1)、可以将发展视为连续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程度上的变化,比如个体在成年期之前的身高变化是连续的;也可以将发展视为不连续变化的组合体,变化发生在截然不同的阶段,是一种质的改变,比如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后,人格得到极大的改变,跟父母之间的互动减少。 大多数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很多类型的发展变化是连续的,很明显,也有很多其他的变化是不连续的。 (2)、关键期和敏感期。发展是否在很大程度上由关键期支配,特定事件造成的重大影响必须在关键期发生,才能正常发展,也就是说特定种类的环境刺激在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后期不具备可塑性;而敏感期内,特定环境刺激的缺失可能延缓个体的成长,但后期的经验可以弥补早期的缺陷,具有可塑性。 比方说,如果很小的时候,生长激素分泌过低,没有及时治疗,可能造成身材矮小,后期无法弥补;而对于由于工作忙碌对孩子陪伴缺少造成的性格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通过学习甚至心理咨询等进行一定程度的矫正。 (3)关注毕生角度还是关注特定时期? 对于早期的发展心理学家而言,答案倾向于婴儿期和青春期。 然而这种观念在当今也发生了变化。发展心理学家相信,鉴于一下几个方面,完整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 一是发展的成长和变化在生命的每个阶段中持续发生——正如我们贯穿本书所讨论的那样。 二是每个人周围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身边的人群,即个体的社会环境。 三是,如同发展心理学家保罗·巴尔特斯所提出的那样,毕生发展同时涉及了获得和丧失。 四是,在毕生发展的各个时间点上,人们也在转换着投入自身资源(动机、精力和时间)的方式。当人们逐渐变老进入成年晚期时,更多的资源则用来应付失去亲人的痛苦。 (4)、先天和后天对发展的相对影响。 我们需要记住的是,发展心理学家并不主张行为是先天或后天单独作用的结果。相反,这是一个程度的问题,而问题的细节部分同样被热烈地讨论着。 归根结底,我们应该将先天——后天问题看成是一个连续统一的对立两端,而一些特定行为则处于两者中间的某一处。 3、毕生发展的理论依据 理论,即对于所关注现象大量系统的解释和预测。理论提供了一个框架,用来理解表面上无条理的事实或原理间的关系。 我们自己的个人理论建立在未经证实的偶然观测上,而发展心理学家的理论则更为正式,基于对先前结论和理论建立的系统整合。 主要分为六个理论观点: 心理动力、行为、认知、人本主义、环境观点和进化观点 。 一、 心理动力学观点 之精神分析,有一个故事: 弗洛伊德精分流派 :将当下的冲突归因于意识与潜意识的矛盾,通过大量的情感宣泄,去寻找童年里黑屋子里面并不存在的猫。这只猫就是知觉对感觉的扭曲构成,即疗愈内在小孩,看见即疗愈,更强调前后呼应,潜意识意识化的过程,也是发生知觉重组过程。感觉上是形散而神不散。 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三部分: 本我 、 自我 和 超我 。 本我 是人格中未经加工和组织的、天生的部分,在个体中出生即蹲在。代表了与饥饿、性、攻击和非理性冲动有关的原始内驱力。本我遵循的快乐原则,追求的目标是满足的最大化和压力的缓解。 自我 是人各中 理性与理智 的部分。自我在个体外在的现实世界和内在的原始本我之间起着 缓冲器 的作用。自我所遵循的是 现实原则 ,其机能是抑制本能的冲动以维护个体的安全,并帮助个人整合到社会之中。 超我 ,代表的是个人良知,用以区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我以为 自我有点像汽车的变速箱 ,采用各种防御机制控制本我的动力输出,以适应超我适应环境的需要。自我是在与重要养育人的互动中形成的,如果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那么变速箱的变速逻辑就会存在卡顿,就像本我澎湃动力结果挂了低速挡,汽车开的东倒西歪;而本我动力减弱挂了高速档,根本无法前进。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所谓健康的心理就像是灵活自如的变速箱,松弛有度的行走在人生的康庄大道上。 弗洛伊德还认为性心理发展是儿童经历一系列不同阶段的额过程,在这些阶段中,儿童通过特定的生物学功能和身体部分获得愉悦感的或满足。如果儿童通过特定的阶段无法使自己得到充分的满足,或如果满足过度,就有可能发生固着。固着是由于冲突未被解决,而反映了某个发展早期阶段的行为方式。 我以为像极了 变速箱的磨合过程 。跑多少速度,就输出多大动力。 埃里克森的心理和会性理论 ,强调个体和他人的社会交互作用,认为社会和文化都在挑战并塑造着我们。心理社会性发展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作用的变化,以及我们作为社会成员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埃里克森指出,发展变化贯穿了我们的生命,并经历了八个不同的阶段。埃里克森认为人的心理危机是个人的需要与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故称心理社会危机。它指出个体在每个阶段都要应付和解决一种危机或冲突。尽管没有一种危机可以完全解决,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但至少个体必须充分地化解每一阶段的危机,以应付下一个发展阶段的要求。 埃里克森的理论成为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而弗洛伊德成为性心理发展阶段。 缺点:关于动力学干点对过去的行为提供了很好地描述,但对于未来行为的预测却是不严密 的。

121 评论(14)

囩囩囡囡

博仁心理学学员的成功经验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今年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下面我把我的心理学考研的复习经验和师弟师妹们分享一下。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考研的基础课,也是占分最多的课,所以要尽早开始,认真复习。首先说一下参考书的选择。过去考纲上这门课叫普通心理学,当时我报博仁心理学考研培训班的时候老师向我推荐了彭聃龄老师的《普通心理学》。老师说彭老师的这本书是必看书目。同时,从2011年开始,心理学大纲基础部分改名“心理学导论”,增加了社会心理学,所以我在这里推荐两本书,一本是侯玉波的《社会心理学》、一本是梁宁建的《心理学导论》。 2010年的30分的大题马斯洛动机的图片就出自这本书(p412)。2011年一道大题关于荣格分析心理学的选择题也可以在上面找到(p530)。我想我不需要举更多例子了,该怎么做大家应该知道。下面说一下复习思路,普心最少要看3遍,多则不限,在这里我简单和大家说说普通心理学这本书该怎么看。第一遍看可以像看课外书一样,迅速过一遍,不需要细抠,对心理学考试大概有个了解就行,大概需要1-2星期。这遍的关键是快!必须很快看完,否则第一遍就卡在半路了,浪费太多时间。第二遍看的时候要理清思路,最好做笔记,整理框架结构。 比如按照《心理学导论》的思路普心可以分为4大部分: 绪论,认知,情绪动机,个体差异。 每部分又有更细的分支。这部分你可以记不住具体的内容,但一定要达到说什么知识,你能把它在大脑的知识框架网络里面定位。 比如说到马斯洛,你知道是在动机那章;说到SPI你知道是智力的认知理论就可以了。 具体的理论可以到第三遍或者考前再背。这遍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怎么也得2-3各月。很多人可能会坚持不下来,笔记做到记忆那里就做不下去了。 这时候一定要坚持,因为后面有更有意思的情绪人格和智力等着你去发现,而且后面的的部分也是考试重点。所以也可以打乱顺序做笔记,比如一章认知,一章人格这样做笔记会避免枯燥。 坚持做完笔记以后,你会发现自己对普心已经有很深的理解了,这时候你再也不会问,哪是重点了,因为你已经心中有数了。 看完两遍以后可以做一些题,查漏补缺。练习册很多,大同小异,选择一本做精就好了,不要贪多。当时我做的题是博仁心理学考研辅导班赠送练习题和模拟题,这些题都比较经典,个人感觉博仁的这些题目还不错。还有一点要说,就是做题的目的不是押题,而是帮助理解知识点。考试不会考你名词解释,而是描述一个现象,问你是什么。这就需要你对术语有比较深的理解。不会做的题要回到课本看一下相关内容,而不是只记住答案就完事。 第三遍就是背一些比较重点的理论了,比如动机理论,情绪理论等等。因为之前已经在脑子里建立了框架结构了,这时候只是把东西填进去就好了,很快。大概需要一个月。虽然现在考试降低了纯记忆的内容的比例,不过该背的还是得背,今年论述第一题就是纯理论背诵。博仁的老师在辅导班上反复强调过各流派的理论和优缺点,开始我不相信,觉得这么基础的东西不会考。不过考前还是为了防止万一还是背了,结果最后竟然真考了!很幸运!复习到最后,做到拿起考纲,任何一个知识点你都可以合上书复述出来,相信你的普心会取得不错的成绩!

328 评论(9)

小涛涛偶巴

参考网站里有,大纲 试题:中,可以自己搜 心理咨询师是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新设置的国家职业之一,本培训课程是按照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的教材而制定的。本教学大纲包括七个分支学科的内容,适合于国家职业资格咨询师培训。上册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第一章 普通心理学【目的要求】1、熟悉普通心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2、熟悉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3、掌握认知过程(感觉、知觉、学习、记忆、思维、语言)、心理活动的意识性特征----注意、情绪和情感、意志、能力、人格。【教学内容】第一节 绪论1、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2、人的心理本质3、心理学发展简史4、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1、 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2、 内分泌系统与心理3、 巴甫洛夫学说简介第三节 认识过程1、 感觉2、 知觉3、 记忆4、 思维、语言及想象第四节 意识和注意1、意识2、注意第五节 需要和动机1、 需要2、 动机第六节 情绪、情感和意志1、 情绪和情感概述2、 情绪理论3、 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及其两极性4、 情绪、情感的种类5、 意志第七节 能力与人格1、 能力2、 人格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目的要求】1、熟悉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2、了解社会心理学简史。3、掌握社会化与自我、社会认知与归因、社会动机、态度、人际关系、社会影响、助人利他与侵犯、人际吸引、婚姻家庭。【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1、研究对象和范围2、社会心理学简史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4、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 1、社会化 2、社会角色及其理论 3、自我、身份与自尊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1、社会知觉 2、印象形成与整饰 3、归因 第四节 社会动机 1、概述 2、社会动机与社会行为 第五节 态度1、态度形成 2、态度转变 3、态度测量 第六节 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的类型2、人际吸引3、人际互动第七节 人际沟通 1、沟通的结构与功能2、体语沟通 第八节 社会影响 1、从众 2、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 3、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第九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1、爱情2、婚姻3、离婚4、家庭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目的要求】1、熟悉发展心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2、了解发展心理简史。3、掌握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与行为特点。【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发展心理学概述1、个体发展心理学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1、遗传与心理发展 第三节 儿童心理发展 1、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2、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3、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 4、青少年心理的发展 第四节 中年期和老年期的心理发展 1、中年期的心理变化特点 2、老年期的心理变化第四章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目的要求】1、熟悉心理健康的标准。2、掌握心理异常的[评定标准。3、 掌握常见心理障碍的表现。4、 掌握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教学内容】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1、心理健康的概念 2、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3、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则与途径 第二节 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区分标准与原则 1、对心理异常的一般理解 2、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 3、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 4、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 第三节 常见心理障碍 1、常见心理障碍的主要症状表现 2、心理问题与心理紊乱第四节 心理卫生的基本问题1、心理卫生概述2、儿童心理卫生3、青少年心理卫生4、中老年心理卫生 第五节 躯体疾患与残疾人的心理卫生1、残疾人心理卫生2、躯体疾患心理卫生第五章 心理测验学【目的要求】1、了解心理测验学简史。2、熟悉心理测验的概念与分类、心理测验的应用价值。3、掌握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心理评定量表的实施与记分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 概述1、心理测验的发展史2、心理测验的基本概念3、心理测验的分类4、正确对待和使用测验5、分数的解释与交流6、心理测验与心理咨询第二节 智力测验1、智商及其计算方法2、智力测验工具3、智力测验相关的心理学问题 第三节 人格测验1、人格测验的方法和种类2、人格测验工具3、人格测验存在的问题第四节 心理评定量表1、量表的基本原理和分类2、常用自评量表工具3、如何提高评定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前言 心理咨询师是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新设置的国家职业之一,本培训课程是按照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的教材而制定的。本教学大纲包括七个分支学科的内容,适合于国家职业资格咨询师培训。上册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第一章 普通心理学【目的要求】1、熟悉普通心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2、熟悉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3、掌握认知过程(感觉、知觉、学习、记忆、思维、语言)、心理活动的意识性特征----注意、情绪和情感、意志、能力、人格。【教学内容】第一节 绪论1、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2、人的心理本质3、心理学发展简史4、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1、 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2、 内分泌系统与心理3、 巴甫洛夫学说简介第三节 认识过程1、 感觉2、 知觉3、 记忆4、 思维、语言及想象第四节 意识和注意1、意识2、注意第五节 需要和动机1、 需要2、 动机第六节 情绪、情感和意志1、 情绪和情感概述2、 情绪理论3、 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及其两极性4、 情绪、情感的种类5、 意志第七节 能力与人格1、 能力2、 人格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目的要求】1、熟悉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2、了解社会心理学简史。3、掌握社会化与自我、社会认知与归因、社会动机、态度、人际关系、社会影响、助人利他与侵犯、人际吸引、婚姻家庭。【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1、研究对象和范围2、社会心理学简史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4、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 1、社会化 2、社会角色及其理论 3、自我、身份与自尊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1、社会知觉 2、印象形成与整饰 3、归因 第四节 社会动机 1、概述 2、社会动机与社会行为 第五节 态度1、态度形成 2、态度转变 3、态度测量 第六节 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的类型2、人际吸引3、人际互动第七节 人际沟通 1、沟通的结构与功能2、体语沟通 第八节 社会影响 1、从众 2、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 3、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第九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1、爱情2、婚姻3、离婚4、家庭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目的要求】1、熟悉发展心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2、了解发展心理简史。3、掌握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与行为特点。【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发展心理学概述1、个体发展心理学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1、遗传与心理发展 第三节 儿童心理发展 1、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2、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3、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 4、青少年心理的发展 第四节 中年期和老年期的心理发展 1、中年期的心理变化特点 2、老年期的心理变化第四章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目的要求】1、熟悉心理健康的标准。2、掌握心理异常的[评定标准。3、 掌握常见心理障碍的表现。4、 掌握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教学内容】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1、心理健康的概念 2、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3、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则与途径 第二节 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区分标准与原则 1、对心理异常的一般理解 2、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 3、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 4、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 第三节 常见心理障碍 1、常见心理障碍的主要症状表现 2、心理问题与心理紊乱第四节 心理卫生的基本问题1、心理卫生概述2、儿童心理卫生3、青少年心理卫生4、中老年心理卫生 第五节 躯体疾患与残疾人的心理卫生1、残疾人心理卫生2、躯体疾患心理卫生第五章 心理测验学【目的要求】1、了解心理测验学简史。2、熟悉心理测验的概念与分类、心理测验的应用价值。3、掌握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心理评定量表的实施与记分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 概述1、心理测验的发展史2、心理测验的基本概念3、心理测验的分类4、正确对待和使用测验5、分数的解释与交流6、心理测验与心理咨询第二节 智力测验1、智商及其计算方法2、智力测验工具3、智力测验相关的心理学问题 第三节 人格测验1、人格测验的方法和种类2、人格测验工具3、人格测验存在的问题第四节 心理评定量表1、量表的基本原理和分类2、常用自评量表工具3、如何提高评定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93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