哆哆的卷妈妈
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突然发现,走过半生,原来我们一直在不断的治愈自己的童年。
童年时期遭遇酗酒、暴力、忽视的父母、争吵、离异的父母 ,或是父母过早离世等等,都是童年创伤的根源,自己当时的渺小、自卑、哭泣、无助、恐惧、无力在脑海里不断的盘旋,挥之不去。这些伤痛影响着我们此后的人生,让我们一直背负着沉重包袱行走在人世间,很多时候都处在自哀自怜的状态中,无法走入正常的生活。
人生路上遇到挫折和逆境,以至于绝望的时候,我们会不经意的回想起童年时所受到的伤害,而有些成年后的性格缺陷、行为异常,很多都是因为童年的伤害所造成的,只是我们不自知。
《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一书中告诉我们,经调查数据显示:有75%的人曾经历过童年创伤。这些经历对于经历者的影响是持续的,而他们将这些童年的黑暗面隐藏,只在别人无法看到的地方,悄悄与之搏斗。
“童年创伤并不容易应对,但是只要我们对未来怀有积极预期并为之努力,辅以有效的应对方法,终可以爬出童年创伤的泥潭。”
放下心里重负才能更轻松的过好“今天”和“明天”。当我们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创伤”时,我们将拥有“成长”这笔巨大的财富。
对施害者最好的报复,就是不要成为TA那样的人
小晨,10岁时,母亲离世。
于是,她有了一个很年轻的继母。
继母的性格十分怪异,阴晴不定。前一分钟还是高高兴兴的,后一分钟就可能狂风暴雨,对人劈头盖脸的破口大骂。完全弄不清事情原委的小晨,感到无比恐惧。
在小晨记忆中,继母把最坏的脾气都留给了家里人,跟丈夫吵,跟子女吵,跟她的兄弟姊妹吵。对待家人,什么难听说什么,基本不会好好说话,任何事情一点就着,一辈子似乎都生活在怨恨中,而她长期标榜自己是“刀子嘴豆腐心”,自己承受着一肚子的委屈,然后她就可以借以这种委屈肆无忌惮的伤害别人。
继母的脸就是家里的晴雨表,她开心时,大家都可以相安无事,她心情不好,一家人都没得好过,不是声嘶力偈的哭号乱骂,就是疯狂的摔砸东西。一点点小事,她便大吼大叫,完全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小晨开始会瞪着大眼睛,站在那里,不知所措。然后会哭泣着四处寻找父亲,她心里怕极了,她希望能得到父亲的保护。可是往往这个时候,她都找不到父亲,不知道父亲去了哪里,她只能躲在角落里悄声哭泣。
她永远不知道会是哪一句话或是哪一个行为就惹怒了继母,甚至没有任何征兆继母就会发出一连串的轰炸。继母那张狰狞的脸和歇斯底里的骂喊声,是小晨童年时期最深最深的的记忆,每每想起,就会万分痛苦。
她每天放学回家,第一时间就是看继母的脸,如果她是平和的,那一天可以好过一些,如果她脸色不好看,小晨就会格外注意,生怕一个不小心,就会导致继母的勃然大怒。
有一天,小晨中午放学回家,看见继母在床上睡着。自己就把冰箱里的剩菜剩饭拿出来热好,叫继母起床吃饭。哪知,继母起身走出来,咒骂着,把桌子带饭菜全部掀翻在地,大嚷着“吃吃吃,就知道吃!......”那一刻的小晨完全吓蒙了,呆呆在那里站了好久好久,脑子里一片地空白。她真的不明白,自己哪里做错了,为什么继母总是无缘无故的发脾气。待她反应过来,便开始嚎啕大哭,她不知道哭能解决什么问题,但她只能哭。
继母这种无缘无故的愤怒与谩骂一直伴随着小晨成长,不是指桑骂槐,就是羞辱贬低、还有毫无底线的脏话......虽然小晨并没有遭受毒打,但那声声的谩骂一点也不亚于皮鞭抽在身上的疼痛,那疼痛深深刻在脑海,刻在小晨今后的生活里,难以疗愈。
在心理学上把这种小晨经受的谩骂,叫做”语言暴力“,它能真切地令人感到疼痛,影响大脑的形成,会降低人的自尊水平。
成年后的小晨,离开家乡,选择了远方,但她一直带着童年时创伤,她自卑、敏感、没有主见,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经常感到恐慌,还特别易怒。
工作、成家后,在某些情绪低沉的时候,小晨脑海里总会浮现继母那张狰狞的脸,还会在梦中听到她的喊骂声。
在人生经历挫折时,工作不顺心,生活不如意,小晨也会狂躁不安,甚至有时也会发疯似的嚎哭,对家人、对同事也会吼叫。
这时的小晨会感到万分的沮丧,她从心底里不愿成为继母那样的人,不想再像继母那样去伤害自己身边的人。“刀子嘴豆腐心”从来都不存在,那是对豆腐最大的侮辱,有那么一张刀子嘴,豆腐也不可能柔软。一个连好好说话都做不到的人,一张嘴就像刀子戳人一样疼,哪来的尊重与软心肠?
于是,小晨开启了自我的疗愈之路。当然,小晨选择改变生活环境,离开原生家庭,就是疗愈的开始。然后,通过书籍去解开心中的困惑,通过与同事、朋友平心静气的沟通去调节情绪,向丈夫倾诉自己内心的焦虑不安,调整心态。一段时间努力之后,一切确实慢慢的在好起来。
很多年以后,小晨回家看望父亲,继母的脾气有所改善,虽然偶然还会发作,但小晨已可以做到不去理会,甚至把她的不良情绪屏蔽在外,不让她再次的伤害到自己。
加之自己成家过后,慢慢对婚姻、家庭有了一些领悟,对继母也多了一些理解。
她认为继母是一个极其可悲的人,一辈子无法从怨恨中走出来,自己过不好,也不让别人过好,无止境的刺痛身边最亲近的人,最终让大家都远离她。
对继母,小晨虽然做不到原谅,但在慢慢学着放下。
放下了过去,才能走出童年的伤痛,过好现在的每一天。
很庆幸,小晨后来没有成为她继母那样的人,她的亲密关系处理得很好,与朋友、同事相处得也很融洽。她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她懂得生活中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好好说话和控制情绪。
弗洛伊德曾经说:“个人控制自己的能力,一直是文明的标志之一,这种能力让理性超越激情,让个人屈服于 社会 ,让自我比本我更强大。”
只有你真正强大起来,才能反衬从前的那些伤害足够渺小,你才能真正放下。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位妈妈写的一件小事儿,挺有感触:
我孩子自己滑倒了,把牛奶麦片泼了一身,地毯上也是。我没有冲她大喊大叫,怒气冲天。
我把她扶了起来,帮她换了一身衣服。然后,她跟我一起把一切都收拾干净。全过程没有泪水,没有羞耻心,没有喊叫。
我父母在这种情况下会冲我喊叫,会收拾我、揍我。
我拒绝让自己变成那样。
是的,对施害者最好的报复,就是不要成为TA那样的人。
虽然我们不能改变过去,却可以改变对过去的看法
米亚,一个瘦瘦小小的姑娘,伶俐可爱,怎么也看不出她曾经历过严重的家暴。
她的母亲脾气非常暴躁。在她小时候,稍有不听话,就会挨揍。她记得有一次,被母亲揍得快要窒息:“她那时实在打得没有力气了,我想她如果还有一点力气,我可能会被她活活打死!”米亚在回忆起童年遭遇时,这样说道:”我真不知道她为什么会那么大的火气,甚至一度怀疑我是不是她亲生的。”
然而,最令人费解的是,当米亚长大后,一再的去追问父母为什么会那样毫不手软的打自己。父母居然都一致否认他们那样狠心的打过米亚。他们认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偶尔被父母揍两下,也是正常的呀!何必耿耿于怀,记在心上?
米亚对此感到万般的不可思议:“明明那样狠毒的打,他们居然毫无感觉,还满不在乎,可我现在想起来,都会瑟瑟发抖,那可是刻骨铭心的啊,他们怎么能这样呢?”
为此,米亚与父母的感情一直不好,与他们呆不上两天就会大吵一架,然后不欢而散。
与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处理不好,让米亚感到痛苦,常常压在心里喘不过气来。
她想要解开这个谜团,她报考了心理学。通过对心理学深入的研究,她开始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自己的父母。
她的母亲在生她的时候,不过22岁。这个年纪自己都没有长大,就要面对一家子的吃喝拉撒,还要照顾孩子,自然没有那么好的耐心。而米亚自己22岁时正在校园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再因,他父母都没有太高的文化,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根本不懂得自我去调节,偶尔就会把气撒在小孩身上。自己通过暴力去解决问题,自己却毫不自知,那不是处于他们的本心,那是个人的文化素养造成的。
那个年代对孩子的教育都是“不打不成才”的观念。所以,打打孩子好像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这是 社会 现象造成的。
米亚从这些角度,再去看自己的父母,好像就没有那么难过了。
她开始慢慢调节与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从争吵慢慢减少,到不再争吵。也许你做到了真正的放下,才能对过去释然,才能真正走出伤痛。
后来,米亚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心理咨询师,帮助更多的人走出心理创伤与困惑。
是的,你不能选择你是谁,但你可以选择成为谁。让我们放下过去,也放过自己,从今天起,去选择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很喜欢书中的一段话:没有谁喜欢悲惨的人生,如果很不幸,我们遇见了,请正确转化创伤和逆境带给我们的压力与悲痛,成为一个“超级正常人。”
“尽量善待自己以及自己邂逅的人,或许你邂逅的每个人都在打一场艰苦的生命之战” 如果你有心事想要倾诉的话,可以写下你的故事。
Crystallam88
中国史上共有两位比较出名的张米亚第一:教师张米亚当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扑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这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 地震过后,谭校长组织老师将跑出来的156名学生疏散,然后营救被埋在废墟中的学生。他告诉我们,“张米亚老师被挖出来的时候,学生家长和老师们都惊呆了。他死了,双腿跪地,身体弯成一张弓,保持着母鸡抱小鸡的姿势,在他怀里是两个活着的孩子”。谭校长告诉我们,今年29岁的张米亚身高米左右,微胖,两年前刚从百花乡调到中心小学教数学。就在上一周,学校刚举行了红歌会,他还领唱了《中国心》。这就是我们的张米亚老师!死时,他才29岁!也许他没有向想到,也许他来不及想到,就在他张开双臂护住别人的孩子时,他的妻子和他那尚不满3岁的儿子也已被深深地埋在地下……。同事马方琴告诉我们:“张米亚的教室在二楼,紧挨楼梯,如果他不管学生,自己是完全可以跑出来的。他却用身体救活了两个孩子。” 张老师大声喊“不要慌,都趴在课桌下面”,我们就钻到了课桌底下。前排有人趴得不够低,张老师还去按他们的头。几个同学想往外跑,张老师就一手抱住一个,拼命压在讲台下面。这时候,房子就垮了……”(杨茜睿,8岁,映秀小学学生。他的妻子邓霞,也是该校老师,同样没有逃……)性别:男 职业:教育培训 当前地区:四川省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汶川县 ---------------------------------------------------------------------------------------------------------------------------------------------------------热心网友曾写了首诗来怀恋张老师亲爱的孩子,不要哭泣 摘下我的翅膀,送你去飞翔 在雷鸣电闪山崩地裂中, 灾难摧毁我们的校园 不怕,有我 我就是你们生命的雄鹰 张开我有力的臂膀 来为你筑起温暖的阳光 亲爱的孩子,不要哭泣 摘下我的翅膀,送你去飞翔 在杂乱的残垣断壁中 你们并不孤寂 不怕,有我 请相信未来 灿烂的明天又会回到巴蜀大地山川� 在那时,到处都是花儿开放的气息 亲爱的孩子,不要哭泣 摘下我的翅膀,送你去飞翔 我也将去往天堂的路上� 请你们原谅 我们未尽的师生情义 请看看吧 那些帮帮助我们血浓于水的解放军 是他们用血肉铸成了我们胜利的城墙� 亲爱的孩子,不要哭泣 摘下我的翅膀,送你去飞翔 不是我不坚强 丢下你们独自离去 只是因为天堂太美丽 为了让你轻松的成长和站起 我必须折断我的双臂 那是我摘下的翅膀 我要用它 送你们去自由自在去飞翔他的朋友给他的寄语:我们原以为他只是千万用户中的普通一位而现在知道了其实,我们一直是和天使一起在游戏。简要:张米亚,“欣欣小帅哥”29岁,117级汶川县映秀中心小学数学老师,龙骑士。爱唱歌,喜欢篮球,还有就是和他的妻子一起玩冒险岛。米亚生前最爱唱“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 当他张开双臂护佑住2个学生生命的时候, 他,带着妻子“欣欣6192”和未满三岁的孩子“小欣欣”又回到了天堂。 我们祝福他,可还是止不住地 想他…… 那就让我们一起另一位:艺术家:张米亚是一位来自台北的新世纪钢琴家,是美国NEW AGE音乐大厂NARADA多年来第一位力推的华裔艺人。 她4岁时开始接受古典音乐训练,出生于台北,后来毕业于旧金山音乐学院。这一张专辑是她在家中哺育 孩子时同时的创作,在这些音乐中,有她与家人共处的温馨时光,也有童年时走过台北街道的甜蜜回忆, 也有她作为一个母亲时为爱子所写的轻柔摇篮曲,这都是最贴近台湾天空的钢琴诗篇。从张米亚的琴声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大家共享的生活点滴,闭上眼,您似乎看到那个在群山环抱下 的城市,在夜晚的星辰中,万家灯火散布在整个盆地,述说着每一灯光中有梦、有歌、有哭泣也有欢笑。Narada公司下的华人钢琴家张米亚小姐,将潜能发挥到了十分奇妙的境地。透过钢琴来诉说自己的心情, 自己的故事。整个专辑独奏下来,也不会显得单调。反而充满了温柔的气息。
jettyjiang
他是一名平凡的山乡教师,当灾难降临时,却变成了一只令世界仰慕的雄鹰。这一幕必将长久印在人们心中:汶川地震发生不久,救援者挖开垮塌的映秀镇小学教学楼,看到一名已经气绝的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宛如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孩子活了下来,而雄鹰的“双翼”已然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其锯掉,才把孩子救出。通过电波,这个故事迅速传遍了全世界,成千上万人为之落泪。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在生死关头选择了这永恒的姿态?在举国哀悼的日子里,记者带着肃穆的心情,在震区的茫茫废墟上展开了艰难的追寻……他用尽全力保护孩子我们只知道这么多:“雄鹰”名叫张米亚,29岁,是映秀镇小学二年级的教师;妻子邓霞和唯一的3岁儿子也在地震中遇难,其他亲人都不在本地。当我们徒步涉过岷江边大段尚未打通的滑坡险路,翻山越岭来到映秀时,这个昔日繁华的镇子只见一片废墟,几座危楼在接连不断的余震中摇摇欲坠。映秀原有万人口,大半遇难,生还者多数已转移到外地,暂时留下的只有几百名群众和正在忙碌搜救的解放军、武警官兵。谁认识张米亚?问了不少人,都茫然地摇头。张米亚是一个毫不出名的普通人--这是我们的第一印象。事情突然出现了转机。一个正在挑水的中年人说:“张老师是个性情很温和的人。”中年人告诉我们,小学还有几个幸存的老师和学生留在镇上。我们在一顶简陋的帐篷里找到了8岁的杨茜睿,她恰好是张米亚班上的学生。这个从废墟里挖出来的小姑娘健康无损,正是张老师的保护让她依旧天真活泼地站在我们面前。“我们怕极了!都想往教室外面跑。”讲起地震时的情形,小茜睿仍惊魂未定,“可是张老师大声喊‘不要慌,都趴在课桌下面’,我们就钻到了课桌底下。前排有人趴得不够低,张老师还去按他们的头。几个同学想往外跑,张老师就一手抱住一个,拼命压在讲台下面。这时候,房子就垮了……”张米亚的同事贾正秋证实,张米亚的班在二楼,30名学生全部被埋,后来几乎有一半获救,是全校所有班级中获救比例最高的。“紧急情况发生时,教师的处置方式是孩子们生存的关键。很多获救学生家长,在转移之前,讲起张老师,还感激得掉泪。”贾正秋说。“张米亚应变能力很强,平时我们一起打篮球、打电脑游戏,他总是反应很机敏。”张米亚的好友、映秀小学体育教师刘中能说,“但这也许是他最机敏的一次了,我完全能想像他尽全力保护孩子的情景。”我们再一次听到了这样的故事:一个平常就生活在你我身边、似乎并无特别之处的普通人,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绽放出人性中最为壮美的光彩。他用爱去温暖每一个孩子5月,正是映秀山区的春天,青草黄花中随处可见一种翩翩起舞的白色小蝴蝶。而在荒凉的废墟间,那蝴蝶却仿佛万千悲伤的纸片,寄托着人们对逝者无尽的哀思。通过人们点点滴滴的回忆,张米亚的形象在我们眼前逐渐清晰起来。他的几位同事说:“他那么做我并不吃惊。以他的个性,他肯定先把所有孩子都送出去,自己最后再走,腰上还要夹上两个孩子。因为他平时就很爱孩子。”映秀小学校长谭国强说:“张米亚是个男老师,照顾学生却比女老师还心细。有的学生走读,下雨鞋子湿了,他就想法找来鞋给孩子换上。”人们都说,张米亚善解人意,尤其懂得孩子的心理。他生于四川阿坝州著名的红叶风景区米亚罗,名字就由此而来。在家里是独子,三代单传,所以他很了解独生子女特有的孤独、羞涩和自尊。贾正秋对张米亚最初的了解,正是通过孩子。几年前,贾正秋的儿子刚上六年级,只有十一二岁。她说:“一开始我不明白我儿子为什么那么喜欢张米亚,整天往张家跑。后来我发现,对那么小的孩子,张米亚却当成一个完全平等的朋友来对待。每次我儿子到他家,他都要泡一杯柠檬茶给他喝,还跟他谈心。我儿子就把他当成了‘哥们儿’。”“我有时候甚至觉得他对孩子有些溺爱。”刘中能说,“他批评学生的时候从不板着面孔,总是温和地讲道理,还笑眯眯的。学生天然就喜欢他,从来不怕他。我对他指出这一点,他就笑着摇摇头。他最怕孩子受到伤害。”贾正秋说:“老师也会有偏心,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那么喜欢,可是张米亚却一样亲切地抚摸每个孩子的头。一个人说爱孩子很容易,但真正用自己的爱去温暖每个孩子却很难得。”有他在场,就有欢笑“你喜欢张米亚老师吗?”听到我们这样问,杨茜睿使劲地点头,说:“他每一节课上完都给我们讲笑话。”张米亚的课堂从不缺少笑声。映秀小学教师李顺兰说:“张米亚教的是数学,他怕孩子们觉得枯燥,总想办法调节课堂气氛。”“谁见到他都会喜欢的,他就是个阳光大男孩。”刘中能这样评论张米亚。我们见到刘中能时,这个妻儿都在地震中遇难的人已三天三夜没合过眼了。他从前滴酒不沾,现在每天都要喝上几杯白酒,一为消毒防疫,二为麻痹痛苦的神经。然而,忆起张米亚,他的嘴角还是泛起了一缕笑容。在刘中能眼里,张米亚非常活泼开朗,喜欢开玩笑。哪里有他在场,哪里就有欢笑。张米亚歌唱得很好。地震前半个多月,学校组织老师搞演讲比赛,张米亚的题目是《我爱五星红旗》,讲到结尾突然唱了起来:“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给了全校师生一个惊喜。去年7月,映秀地区组织了一次歌手大赛,张米亚报名参加,结果在数十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仅有的5位晋级者之一。“那天我们都去现场为他助威,他唱的是刘德华的一首歌。”贾正秋回忆,“他的样子才好笑!前一天打篮球,不知谁一拳打在他右眼上,眼睛肿了,就变成了‘大熊猫’。他就戴了副墨镜出场,反倒非常帅。我们都使劲为他呐喊加油!”这是个经常给人带来快乐的人。即使在瓦砾堆上,谈起他的往事,被苦痛煎熬着的人们仍能感到一丝慰籍。而那些欢笑已成过去,小茜睿和贾正秋坐在一起,这对劫后余生的师生说着说着,眼圈就红了……坚韧的力量,涌流在中国人的血脉中阳光的笑容来自阳光的心境。每个熟识张米亚的人都说,他是个心胸开阔、待人宽厚的人。“好像他的心里从来没有嫉妒。”39岁的贾正秋心直口快,从不掩饰自己的个性,“我和他同教二年级,其实好多老师都不愿意和我一起教平行班,因为我太好胜了。可是张米亚不在乎,他笑着对我说:‘大姐,没关系的,我尽力就可以了。’他对名利看得很淡。”随和的性格为张米亚赢得了大家的喜爱,朋友们都亲切地称呼他的小名“亚亚”。他们说,“亚亚”最突出的优点之一是乐于助人。大家能想起来的是一些小故事。和张米亚住邻居的刘中能回忆:“就在地震两天前的晚上,我从外面回来,自行车放在宿舍楼下忘了锁。快睡觉时才想起来,但也没下去。第二天一早下楼,发现张米亚已经用锁把我的车子和他的车子锁在一起了。”地震前半个小时,贾正秋瞥见了张米亚步入教室的背影。那一瞬,她回想起了从前张米亚帮她解决教学难题的几个片段。当时她没有料到,那样的情景将永不再来。生活中总有一些凡人琐事,发生时并不觉得如何,过去以后回想起来,会发现一种奇特的东西早已悄然渗入你的心底,是那样温暖、亲切。当你发觉往昔长逝,那些回忆顿时化作巨大的悲痛排山倒海而来,把你的心触痛,久久不能平复。在震区采访,我们见到了一群平凡而勇敢的人。映秀小学总共47名老师,生还者只有22人。尽管当地政府努力劝大家尽快转移,还是有几位老师坚持留了下来,忍住失去亲人的悲伤,协助救援队伍搜寻幸存者。有时,他们会突然哭起来,但是低头擦擦泪水,又继续在废墟中跋涉。在他们身上,分明也有张米亚的影子。那是一种坚韧的力量,如同一面迎风的旗帜猎猎飘扬在被摧毁的家园之上。因为有这种力量,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才能够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cc江南小水龟
孩子喜新厌旧的程度要比大人更加明显,玩具如此,学习亦如此。大多数的孩子在学校生活和课业学习的新鲜感褪去后,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厌学心理。而如果学习成绩不甚理想,就更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关于孩子厌学问题,心理咨询专家给家长和老师们列出了如下4条建议。
1、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关于如何应对孩子厌学心理咨询师表示,老师和家长可以培养孩子与学习相关的特长兴趣。这是因为特长和学习可以相互影响,由于有特长、有兴趣,这样的孩子容易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和鼓励,这样他们的兴趣劲头也会潜移默化地移到学习方面来,从而相得益彰。反之,很多厌学的学生,他们既无特长,成绩也差,有的只是一些不良习惯,比如沉迷网络游戏,校园暴力等等。
2、帮助孩子提高学习能力
出现厌学心理的一大部分学生是因为学习跟不上,成绩总是落后,经常受到老师批评、家长责怪,于是出于自卑、自暴自弃的想法而产生厌学心理。针对这类孩子厌学心理咨询师认为,家长和老师有必要重点扶持这类同学的学习成绩。
特别是家长朋友们,应及时想办法,辅导孩子的学习。工作忙和有条件的可请家教,只有学生学习提高了,才会使他们变得自信起来,那么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就会产生。
3、鼓励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一个班级的同学来自不同文化、经济、涵养的家庭,他们的为人处事风格也有很大差异。有些孩子可能性格比较孤僻,不善交往,人际关系自然就差。对于这类性格有缺陷的学生,如果老师和同学再对他们冷漠,他们就会更感孤独和不安,不良情绪,厌学甚至厌世的情绪就会产生。关于这类学生出现的厌学心理咨询师建议老师和同学要伸出友爱之手,多关心他们,帮助他们。
4、老师和家长应注意批评的尺度
虽然忠言逆耳,但对心理较为稚嫩的学生来说,不分场合不分尺度的批评,只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继而出现厌学情绪。因此由于这方面因素导致的厌学心理咨询师表示,老师和家长在批评学生时,要尽量照顾到孩子的自尊和接受能力,注意场合和尺度,以激励为主,少用批评、责怪为妙。对学生学习上的任何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孩子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这能克服学生的厌学心理。
PaperwizPx
我感觉自己做一个好男人就是最好的才华做一个好男人不容易。但是什么样的男人是好男人,这就是一个谁也不愿意去探究的问题了,因为说得太多,很容易把自己划入非好男人,说得少了也会被说成是不能理解怎么做个好男人,所以说有的时候做个男人很难,其实这也是一个好男人应当特有的品质——难! 这个“难”非是那种故意制造麻烦的人,而是敢于承担的男人,这种承担是来自其个人的能力所在,而不是那种不能量力而行的呆子,呆子应当说只是一个不错的男人,而不是好男人 敢于承担我个人以为应当是从两个方面去看待,一个是个人,一个是社会。我们且不去探究社会责任,因为社会责任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太远,所以在社会责任问题上我们中国人大多数都是被强制的承担了,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有那么一批伟大的社会责任的护卫和弘扬者美丽光芒。就说个人这一个问题,我觉得应当从对感情和生活的态度去看问题。一个好男人要面对的是一个如何去以一个正确的态度去应对生活和感情,而不是得过且过,有什么算什么,不能去用骨干的选择,而是消极的等待,这才是一个要不得的男人了。至于那些五毒俱全的男人,那毕竟是少数,我们也没有不要浪费时间去探讨。 现在的男人有很多的怪现象,那就是有的男人不再去考虑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而是在表面上去表现一种大男子主义的形象,似乎这样的男人才是男人,岂不知这位先生大字不识几个,本事不够一酒杯,单是行头则是很伟岸。也有的男人自以为是,在一些好强的女人面前便做出一些力不从心的勾当,失败之后又自受伤者自居,在社会中找寻同情者,岂不怪哉,这样的男人,真不知道说什么好——可怜的男人伴有可恨的成分。 对于感情我觉得痴情还是好男人的一个情节,如果一个男人没有痴情,那只能说他是一个有着心理疾病或者是一个世界“花农”了,不可救药了 对于生活我觉得做一个好丈夫和一个好父亲,这才是一个男人的基本本质了,没有成家的男人不是一个真正的男人,因为家庭的责任才是社会责任的基础。如果家庭责任上不能承担,社会责任也就无从谈起了 先做一个好丈夫,这是一个好男人的开始,因为社会是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一个好的丈夫才会是一个好女人来到他的面前,这样才会有一个社会的基本分子——家庭。在有了家庭后,男人就会有一个人类社会中最伟大责任的称谓——父亲这个称谓是一个男人走向神圣,一个好男人的最后就是一个好父亲,一个伟大的神圣这才是一个好男人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