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09870
孩子基础差、厌学,一方面要找找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方面的问题,比如家长期望太高,教学方法生硬等导致孩子由讨厌师长发展为厌学;另一方面是孩子从小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制力差、贪玩,随着课程难度增加,学习紧张气氛加重,孩子就会想着逃避学习了。李锋教育老师指出针对孩子的现状,家长不要给孩子施加太多的压力,可以尝试从几个方面着手改善:
家庭教育
首先,对孩子少消极评价,多积极评价。唤起孩子的学习兴趣是改变其厌学的一剂良药。孩子的功课再怎么差,总有某些功课程度稍好一些,也可能在一门功课的某些方面做得不错,还有就是在某个时间段表现尚佳,家长要适时地进行鼓励。而不要总是对孩子说类似“你怎么搞的,成绩这么差”,“再这样下去,你就完了”这样的话。在学习中,让孩子学会运用听、说、读、写等多种学习方法,懂得不同功课交叉进行复习,这样有助于集中注意力。
其次,对孩子少越俎代庖,多给予信任。一个孩子的学习好不好,主要得靠自己,家长、老师只是起着指导作用,后者不可能代替孩子学习。有的家长喜欢全程陪着孩子学习,甚至帮助孩子做题,这样反而使很多孩子感到无所适从。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制定他能够通过努力达到的一个又一个小目标,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多检查、监督,通过鼓励激发孩子的学习自觉性,这样孩子才能放松身心,发挥主观能动性,弥补薄弱环节,学好重点课程。
第三,对孩子少物质刺激,多精神鼓励。孩子要想学习好,就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有一个持之以恒的学习动力。一些家长喜欢用物质刺激的办法来“激励”孩子上进,事实证明,过多的物质奖励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持续的效果。作为初二孩子的家长,要和孩子多谈谈人生、谈谈未来,谈谈孩子喜欢从事的职业,鼓励孩子不畏困难挫折,树立远大目标并为之奋斗。这样,就把长远的目标和当前的学习结合起来了。
家庭教育
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孩子智力正常,做别的事情挺好,为什么就是学习不好呢?
心理咨询师分析指出原因和对策:
一.学生原因
1.学习负担过重。
竞争激烈,父母期望值过高,使得孩子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学习负担过重与心理压力的增加在不同青少年身上的反应是不同的。有的孩子担心被提问,以致成为一种心理压力,但此种担心在同班级中的大部分同学中却根本不存在。这说明每个人的心理素质与学习感受是不一样的,学习素质差的孩子,常感到完成好功课十分吃力,需要加班加点,即使如此,也还是成绩平平,从而感到有思想负担,整天心事重重的样子。成绩好一些的孩子如果稍有放松,处理不好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也很容易在激烈的学习竞争中掉队,产生心理负担。如学生景,小学时学习较好,升入中学后沉重的心理压力使她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效果差,课外作业得加班加点才能勉强对付,身体也虚弱了,经常感到头痛,睡眠不好,夜里常做恶梦。
2.学习适应能力差。
学生学习适应能力差影响情绪波动,表现为紧张、焦虑不安。引起孩子心理学习适应差的原因很多,最为主要的是心理与环境因素。如有的孩子说,“在小学,爸爸妈妈对我的学习一直抓得很紧,上中学后,他们仍旧很重视我的学习,但我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他们没有那么大的能力了,我因缺乏应变能力,从一切依赖父母的环境中走出来就很不适应。”这位同学因此产生了心理负担。学习环境的改变是孩子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由于缺乏应变能力而遇到心理困难的孩子也有不少,对此我们应该研究增强学习适应性的教育训练方式。初中学习相对于小学,老师的支配性减少,主要靠孩子的自主性,一些孩子的自主性一时没有发挥出来,都会造成学习成绩的下降。但随着初中学习的适应,学习成绩又会上升。而有的孩子始终调整不好,成绩不能提高。教育心理学对学习动机的研究中发现,孩子经历多次失败之后,便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自身,认为自己没有成功的能力,他们无力避免失败,也不去追求成功,产生失落感,无力感,这种现象称为“习得性无助感”。在这种感觉支配下,不愿再尝试,陷入“造成失败——缺乏能力——失落感——表现降低”的恶性循环。
3.不良习惯难改。
心理学家指出人一经习得习惯,意识就深化到下意识、潜意识层面,想改正要有意志、肯下工夫才行。一部分学生已经形成不良习惯。有的学生上课说话、看课外书、听CD、玩电子游戏、做小动作等。这样降低了听课效率,加大课外作业难度,延长学习时间,直接影响学习成绩。
家庭教育
二.家庭分析
1.心理学研究发现,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家庭的问题直接反映在孩子身上。有的孩子父母离异,在单亲家庭长大,缺乏关爱和沟通,形成自悲、孤独、抑郁、甚至厌世的心理。长期低落、压抑的情绪使他们无心学习,将情绪以各种形式发泄,有时很极端,甚至危害他人和社会。
某些父母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会出现许多问题,父母应监视孩子的所作所为,其结果却造成管得过宽过严。父母的动机是正确的,但有时手段不正当。那么父母的不当行为将会破坏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密的关系。造成孩子苦恼,烦躁,情绪低落,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和朋友交往时有心理障碍。
2.溺爱的家庭氛围造成孩子学习动力缺失。
现在孩子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家长溺爱孩子。在生活中,父母对子女只注重体质与营养,物质方面的要求更是有求必应,而不注意心理品格的训练,不注意培养孩子的勤奋、独立自主精神,不注重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的锻炼,导致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负责精神的缺失。父母一方面埋怨孩子不求上进,可是孩子勤奋好学的动力又来自何方呢?在物质上尽量满足他们,而学习上又有些苛求他们。不管愿不愿意学习,都要考个好成绩,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就责备他们。家长认为“我们吃苦头,就是因为没文凭,孩子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个大学,不能再让孩子吃苦受罪了”。一句话,父母不想要孩子吃苦。现在父母为孩子创造了一个不吃“苦”的环境,将来孩子的“苦”谁为他去分担,孩子形成了生活中“不劳而获”习惯,学习上又怎能不劳有获呢?请我们的家长真爱孩子,“爱子则为其一生计,传之以家财万贯未必能使其受用无尽,一生充实”。
3.孩子的潜能优势没有得到激发,造成被强迫读书的心理阴影。
有些家长要孩子学习,不是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培养特长,激发学习热情,而是通过孩子来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这是家长的一种代偿心理。日本教育学者山本光明,把从事某种活动的意愿表现方式,分为四种,充满“斗志”、“被强迫做”、“不想做”、“无法做”。凡是被强迫学习的孩子都缺乏学习的动力,学习的主动性差。
家庭教育
三.学校及其他原因
应试教育的无奈,使学校片面追求成绩,忽视孩子全面发展。评价方法的单一,使大多数孩子得不到及时的鼓励。加上沉重的课业负担,无休止的考试练习,难于理解的知识,使孩子望而却步。外面的世界精彩纷呈,将学生吸引去了。还有一些社会不良现象的存在也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给他们造成厌学等不良情绪。
心理对策——解决方案:
1.细心观察,了解孩子的真实思想。
由于环境、性格、性别等方面的差异,每个孩子对同一问题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对于这一切,家长一方面要根据每个孩子的情绪变化和行为举止窥测其内心深处的变化;另一方面要通过谈心等活动,打开孩子心灵的窗户,使孩子愿意向家长倾诉真情。然后,针对孩子实际情况,对症下药。
2.要耐心疏导,以诚相待,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青少年时期不仅生理上发生着巨大变化,而且心理上也经历着幼稚和成熟的混杂和交替。其表现是情绪波动大,思想单纯,易被人诱惑,感情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因此,家长要针对孩子这些变化,反复耐心地帮助教育,因势利导,切不可操之过急,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衡量孩子。要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以增强他们自信心。
3.加强与教师的联系,沟通家长、教师、孩子三方面的情感交流。
孩子心理负担加重,不仅有着家庭方面的原因,学校方面也有着重要影响。家长一方面要利用家长会的形式,就共性问题与教师进行双向交流,以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另一方面要通过个别谈话方式,就个别问题与教师取得联系,找出病因,密切合作,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在做的过程中,注意积极强化。这时家长和教师要表现出更多的爱,直截了当地找他们谈话,采取有效的措施,同时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这才是较为妥当的方法。只有避免采取粗暴的手段帮助孩子改正错误,才能使他们健康成长。
4.丰富文化生活,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进入学校后,“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单调、乏味,限制了孩子的视野和活动空间。因此,家长要根据孩子好奇、好玩、好动、好积极思维的特点,引导孩子搞一些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体育活动,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Romy莎莎mei
您好!看到您提出这样的问题,非常理解您焦灼的心情。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无论对于父母还是孩子,都很煎熬。给您的建议如下:父母如果出现那些负面情绪,是很正常的;如果这些负面情绪还在自己的承受范围之内,这些情绪也是我们必须要承受的。在这时候,父母就像一个“容器”,首先要保护好自己,才能抱持住孩子的情绪,经得起孩子的折腾。如果现在父母成了孩子的刺激因素,可以考虑有没有更合适的环境让孩子冷静冷静。很多时候,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确实对孩子造成了一定的伤害,父母确实欠孩子一个道歉。借此机会,可以真诚地和孩子坐下来聊聊,给孩子道个歉,孩子的情绪可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如果孩子暂时不能接受父母的道歉,父母也需要做好思想准备。有些孩子对父母的怨恨比较深,无法原谅父母,那也要暂时接受这种状态。孩子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虽然让人难以接受,但是对于父母来说,也是反思自己教养方式的一个机会。反思一下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有哪些不足:是自己过于严厉、还是过于溺爱、是给孩子的关心不够、还是赞赏太少?我们只有尝试着去接纳孩子的状态,包容孩子的负面情绪,理解他负面情绪背后没有被满足的深层心理和 情感 需要,孩子才会慢慢变得好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父母确实很不容易,也很难熬,但是,只有去面对问题,才能解决孩子在特殊时期的问题,重新修复被破坏的亲子关系。 希望以上建议能够帮到您,谢谢! 我是初雪,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生活化的践行者,希望以上建议能够帮到您! 只能收容教养 敢打父母就很严重了,这个需要多方面去沟通解决了。不能激怒孩子! 没有沟通不了的孩子,只有不会沟通的父母。真爱孩子,会发现他的优点,以此为突破口,跟孩子多交流,会沟通的。多年父子成兄弟!也就是这个意思。 笑脸给多了 惯的都是毛病 现在你不教育,以后国家法律会帮您教育
不锈冰theresa
近日,教育家尹建莉老师,在视频中讲述这样的一件事情:
圣诞节在他们家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日子,等同于女儿圆圆的另一个“儿童节”,每一年,他们都会以圣诞老人的名义,为女儿精心准备她想要的礼物。
尹建莉老师告诉女儿,每年的这个时候,有一个很可爱的老爷爷,会给小圆圆送礼物。
女儿还很奇怪地问她:“为什么我想要的礼物,圣诞老人就知道,还恰好给我送来这个(礼物)呢?”
尹建莉老师笑着告诉女儿:“你跟爸爸妈妈说这个愿望的时候,让圣诞老人给听到了,所以他就正好给你送来了这个(礼物)。”
在女儿圆圆上小学前后,她就已经知道这个(礼物),不是圣诞老人送的,而是爸爸妈妈送的,但是她也愿意配合我们这个“ 游戏 ”。
孩子总要长大童话总要消失。圣诞老人虽然和童年一起慢慢远去,但父母愿意用爱延续这份快乐。
而这份爱,让女儿圆圆愈来愈优秀:学习成绩优异,曾连跳两级,被评为北京市市级三好学生。
16岁时参加高考,语文分数高达140分,更以超清华录取线22分的成绩同时被内地和香港的两所名校录取,后从美国常青藤盟校硕士毕业。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没有父母的爱所培育出来的人,往往都是有缺陷的人。”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主人公松子有一个长期卧病在床的妹妹,正因为如此,在松子整个成长过程中,父母把所有的爱和关注都给了妹妹。
可怜的松子从童年时就一直被忽视,缺少关爱。所以,在她小的时候,就学会扮鬼脸逗父亲,也是从那时起,松子逐渐形成了讨好型人格,她的一生都在各种亲密关系里寻找爱和接纳,哪怕是被虐待、被欺骗,也不愿意离开对方,最终孤老终生。
曾经看到一句这样的话:童年时缺爱的孩子,将终其一生在各种关系中寻找爱,弥补过去的创伤。
松子把几乎全部的能量都用来寻找爱和自我怀疑上,总是会觉得自己不配被爱,内在的消耗过多。
于是,她用了自己的一生,来找寻童年失去的爱,而忘记用足够的精力和能量去 探索 和成长。
著名心理咨询师说过:“小时候被好好地爱过,用爱养大的孩子,是很幸福的。”
前段时间,河南郑州的一名小女孩羡煞了无数网友,原来在她的生日,爸爸为了给他一个惊喜,在 汽车 的后备箱准备了一份仪式感的生日礼物。
他在里面拉了横幅,放满了气球、蜡烛以及准备好的鲜花和生日礼物。爸爸化身为王子,很绅士地打开后备箱,单手拿出一束鲜花,在女儿面前鞠了一个超大的躬,送给女儿。
看到爸爸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女儿幸福极了,开心地给了爸爸一个吻,随后在爸爸怀中傻笑。
很多网友看到这一幕,羡慕不已,纷纷表示:好浪漫的爸爸,羡慕。更有网友说:被爱养大的孩子,太幸福了。
俄罗斯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曾说过:“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干的事,关键是怎样用爱教育孩子。”那么,父母该怎么做呢?
首先,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对于孩子来说, 父母的陪伴与关爱是他们需要的全部,而且他们所有 情感 的萌芽也都始于父母。 所以,不管多忙,都要留些时间给孩子,停下忙碌的脚步。
最近,泰国有个视频广告非常火,一对父母带着5岁的孩子去买IPA,售货员却说:“IPA适合12岁以上的孩童使用,他年纪还小,应该跟您享受家庭时光,好好的去了解温柔与爱,享受父母的陪伴,在他变得太冷漠之前。”
陪伴是让孩子产生安全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多少言语,哪怕是静静地陪着孩子,他们就能体会到父母的爱。
其次,让孩子生活得有仪式感
村上春树说:“仪式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仪式感带给孩子的是父母满满的爱,在仪式感的瞬间孩子的内心无比的笃定自信。仪式感,是对孩子精神的富养。
朋友马姐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儿子也是活泼开朗。每次下班、放学的时候他们都会对家人说声“我回来了”;遇到各种节日、生日时,没有特殊的情况,全家都会一起过节,或出去游玩、也会相互送礼物。
有人说仪式感高大上、假大空,其实不然,仪式感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礼物,仪式感其实无处不在。比如早起说“早安”,睡前到“晚安”,出门前给彼此大大的拥抱,相信,每一个人都不会辜负美好的每一天。
第三,多引导、多鼓励孩子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这段时间里,父母要做的是多引导、多鼓励,允许他们慢慢成大,慢慢进步。
一个叫大熊的男孩,成绩十分优异,美中不足的是他有点口吃。因为口吃,大熊很少在课堂举手发言,妈妈更是担心孩子会因为自己的这点缺陷,自信心受到打击。
于是,妈妈每天陪伴大熊练习,在朗读或者对话的过程中,即使儿子有意扳着,但还是磕磕巴巴,而她丝毫没有表现出愤怒,依然耐心地鼓励儿子。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大熊的口吃改变了好多,也敢于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了。
有这样的一句话:“只有爱才能培养孩子 ”,正是大熊妈妈对孩子无私的爱,加上耐心的引导与鼓励,让大熊重新找到了自信。
《圣经》上有句话说得很好:“儿女与父母之间的一切都是为了彼此成全,使彼此成为更懂爱、更有爱,更会爱,更善于传播爱的人。”
前一阵,是等等10岁的生日,孙俪晒了给等等庆生的照片,并感慨地表达了对等等的感谢。孙俪写到:谢谢你等等。
看完孙俪的微博,让我明白,原来在有了等等的这些年,不仅让她感受到为人母的喜悦,更是在等等身上看到了爱。
等等在意父母的 健康 ,为妈妈泡茶,还用零花钱给妈妈买礼物,并时常赞美妈妈。这些都让妈妈感受到了爱和温暖。
这样一个有爱的孩子,令人羡慕不已,但其实能养出这样的孩子,邓超夫妇功不可没。他们经常陪着等等,陪他打篮球,陪他画画,冬天陪等等去滑雪,周末带等等去看图片展。
正是因为父母用爱养育着等等,等等才会成为一个更有爱的孩子。正如教育专家李玫瑾教授说:“家庭抚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心灵上的抚养。”
而心灵上的抚养,就是给孩子足够的爱,让孩子在爱中成长。 而这样的爱才是有营养的爱,才能让孩子变得更自信,更有爱。
写在最后,我想告诉每一位父母,请不要吝啬于对孩子表达爱,让孩子从小感受到父母的爱,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