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91

小墩子921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孙平心理咨询师最新消息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嘻嘻哈哈喽

已采纳

曾经有人问:失恋后最难熬的是什么时候?最让我有共鸣的回答是:晚上睡觉时和早晨起床时的那一瞬间。最难熬的可能并不是你和朋友一起喝酒,边哭边把自己灌醉,或是很长一段时间的情绪低落和不可抑制的想念。而恰恰是那一个个瞬间最难熬:早上习惯性拿起手机却发现没有早安信息的那一刻;看到好玩的东西想发给对方,却想到我们再也不是那么亲密的时候;喝醉是很难受,吐也很难受,最难受的却是吐到清醒、清醒的知道自己已经失去对方的那一瞬间。我也常常收到大家的私信,最常被问的就是:我失恋了,不知道该怎样面对,我该怎么办……简单心理认证咨询师 孙平 曾经写过给失恋者和身边的人的三个建议,我将它整理出来,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第一个建议:安慰失恋者,守候而非指导 失恋是一个非常感性的过程,它并不属于理性的范畴。失恋之后,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容易有一种体验:感觉自己心里空了一块,有一种失落感,一种很强烈的被掏空的失落感。很多的理性的建议或者指导,在这个时候特别是在失恋初期对于失恋者来说是很难见效的。如果你的朋友失恋了,不要指导Ta说:“找点事情让自己忙起来就不会想那么多了”。不要逼着Ta立刻就去充实自己,去看书,去工作,去把自己的时间填满。让Ta有些时间和自己相处,在我们的陪伴下和自己的失恋情绪相处。你的存在本身,我们的存在本身守候在TA身旁,实际上会比你给出的具体的任何指导都有意义。第二个建议:允许自己有失恋后的各种“负面”情绪 失恋之后经常出现的两种情绪,一种是巨大的悲伤,一种是愤怒,还有第三种有可能就无奈,一种混合型情绪。对于这些负面情绪,我们应该允许它们存在。有些人失恋后,一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已经过去了,他们会苦恼于为什么自己还待在这个情绪里面?为什么自己还走不出来……一般这时他们会选择压抑情绪、强装开心,毕竟失恋之后一直走不出来有时被认为是件不那么光彩的事,甚至会被身边的朋友抱怨说:“都分手那么久了,你有完没完啊

孙平心理咨询师最新消息

219 评论(15)

治愈系小精灵

其实,只要你能从下面这六个方面认真审视下自己,你就能将自己看得更清楚些了:1、认清自己的三观2、认清自己的梦想(欲望)3、认清自己的行为倾向4、认清自己的先天条件5、认清自己的能力边界6、认清自己的所处环境一、认清自己的三观最近这段时间特别巧,正好碰到两位同学同时换工作,而且都不太顺心。两人都是先裸辞再找工作的,花了一个月投了300多份简历却连面试邀请都没接到几个,有限的几个面试也很糟心,所以很是受挫。但两人面对挫折的反应却截然不同。一位说“今年运程不太好,找个时间要去寺庙里拜一下”;另一位却说“这次换工作太大意了,不应该先辞职再找工作的,一旦不顺后心态就急了,下次还是要先找好工作再离职”。她们两人的反应就体现了不同的世界观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态度和行为的。第一位的世界观是相信世上有佛,而且佛在控制着人的运程,于是碰到问题她会想着去拜佛以改运;第二位的世界观则没有体现出对佛或其它超自然存在的信仰,因此碰到问题她更多会去找具体的原因。世界观与人生观、价值观一起被称为三观,它们决定着我们看待世界、看待人生以及看待事物价值的根本态度。① 世界观世界观是一个人对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影响着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柏拉图的哲学体系就是构建在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这个世界观基础上的。再比如,一个相信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人,跟一个纯粹的唯物主义者相比,两者眼中的世界是大不相同的,因此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会有很大的差异。② 人生观人生观是一个人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比如,有人的人生观是“人生在世,吃喝二字”,也就是要过得轻松快乐。有人的人生观则是“为下辈子或下几辈子修炼”或“要青史留名”。这些人生观就是世界观在看待人生上的体现,比如“为下辈子或下几辈子修炼”的人生观就是“相信世间有佛”的世界观的体现。③ 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另一方面表现为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尺度和准则。比如,有人将金钱视为最高的价值追求,而有人则将金钱视为身外之物甚至视为粪土。这些价值观就是世界观在看待事物上的体现。比如,“视金钱为粪土”的价值观就是佛家世界观的体现。因此,要真正认清自己,你就要花点时间来捋一下自己的三观,这样你就会知道为何你会持有某种观念,为何你会认为有些人讲得好有道理,为何你认为胡说八道的人却有很多人追捧等等。二、认清自己的梦想(欲望)我儿子刚上幼儿园小班,我问他:你长大后的梦想是什么?他说想做一名厨师。我又问他:为什么你想做一名厨师呢?他回答:这样我就可以做很多好吃的给自己吃呀。梦想就是现在想未来的事,所以哪怕是很小的小孩子,心里也是有梦想的,虽然听起来很搞笑,但这却很好地体现了他当下的某个欲望。梦想的本质上是一个人的三观在奋斗目标(欲望)上的集中体现,之所以要将梦想单独拿出来认清一番,目的在于要确认下你的梦想是否跟你的三观一致。人是一种容易从众的社会性动物,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的梦想只不过是一个跟风的目标而已。比如,在元朝和明朝绝大多数人读书的梦想就是为了中科举做官。改革开放初期,在造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重商氛围下,很多人的梦想就是做生意赚钱。这种跟风的梦想与你的三观可能是很不一致的,因此哪怕辛苦奋斗后做了官、赚了钱,你也不会觉得幸福,有一种人生虚度的感觉。在奋斗的过程中,也会比别人更焦虑。以这些年很热的创业梦想为例。如果你的创业梦想是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浪潮下产生的话,你就需要好好捋一捋,你的创业梦只是跟风,还是你三观的体现呢?如果是前者的话,你就可以好好思考下,是否还有其它更符合你三观的梦想存在呢?三、认清自己的行为倾向春节的时候带小孩在景点玩,那人真叫一个多。稍微热门一点的项目就是两排长长的人龙,排上一个小时都不一定能轮上,几乎人人都排得心焦气躁的。我记得在排队等缆车的时候,几乎要排到我们的时候,有位妈妈拉着小孩就插队到我们前面了,边插队还边说“我们之前就排队了,刚刚是带小孩去洗手间了”。我下意识的反应就是退后避让。结果排我后面的一位脸色潮红的姑娘不干了,尖着嗓子就喊了“怎么这么没素质,不排队呢!”在长时间排队耐心几乎耗尽的情况下,这时人的行为基本就是本能的行为倾向了。我的行为倾向是避让,而后面姑娘的行为是攻击。我们的很多行为都是下意识的,比如,有人坐着晃腿,有人爱清静独处,有人爱发语音不爱写文字。这类行为倾向是很难控制的,因为你还没意识到它就已经发生了。因此你要先用各种测评,立体地了解下自己的行为倾向,这样你才有可能在某些情境下对这类行为提前做干预。为何一定要了解自己的行为倾向呢?原因有三个:① 你可以清楚你在不控制的状态下,最有可能形成怎样的态度,以及产生怎样的行为。② 有条件的情况下,你可以尽量选择更适合你行为倾向的工作或社会角色,这样你花更少的精力却可以做得更好。③ 你会更愿意调节自己在具体情境下的行为,因为你已经知道自己的某些行为属于下意识的行为倾向,这样调节起来你的心理障碍会更小。行为倾向可通过一些性格或人格测评工具来了解,目前市面上流行的测评工具主要有MBTI、DISC、HBDI等等,这些测评都不够科学严谨,有较大的概率偏差,但对了解自我的行为倾向还是有一定帮助的。四、认清自己的先天条件篮球是一项看身高的运动,像CBA球员(中国职业篮球联盟)的平均身高是米,NBA(美国职业篮球联盟)球员的平均身高也接近2米。在这么一个长人林立的圈子里,身高不足1米7的人参与进来会怎么样呢?像NBA,历史上身高不足1米7的只有9个人(还都是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2000年之后一位都没有),其中最出类拔萃的斯波特韦伯(1米68)职业生涯场均也就分篮板和助攻,跟其他身高正常的MBA球星动辄场均20多分相比,还是失色不少的。这就是先天条件的影响:如果你先天条件不适合某个领域,你再励志,再出类拔萃也无法成为这个领域的顶尖人才。因此,在了解了你态度和意识层面的三观、梦想、行为倾向后,你还要认清你客观的先天条件,在可能的条件下选择更适合你先天条件的领域发展。这些先天条件主要包括你的性别、身高、相貌、肤色等等。五、认清自己的能力边界如果我请你徒手举起一个150斤重的麻包,只要举起来的话,就给你1万块钱,你是不是可能会来挑战下?但如果我请你举起一个500斤重的麻包,你还会接受这个挑战吗?我相信,哪怕我给你500万你也不会接受。这两个挑战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区别就在于前一个150斤的挑战还在你的能力或能力成长边界内,你努力努力还是有可能做到的;但后一个500斤的挑战已经完全超出你的能力成长边界了,你再努力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在这个举例里,举重能力的能力边界因为相对比较清楚(普通人大概能举起自己体重60%~100%的重量,经过锻炼的人则可以举起比自身体重重115%~200%的重量),因此你会放弃对500斤举重的挑战。但在现实中,不少事情都是对很多种能力的综合要求,因此很多人就难以知道这件事是否已经远远超过了自己的能力成长边界。还以创业为例。创业是一个对人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的事,特别是中国经济从粗放式增长的时期进入到精细化增长的时期后,除了关系国计民生的部分领域外,大多数领域都已进入了充分市场化竞争阶段,这种阶段下的创业要求远远高于之前改革开放初期靠资源、靠胆量、靠政策的创业要求。但绝大多数人在选择创业时,只看到了创业可能带来的好处,却未评估创业是否超过了自己的能力成长边界。因此,我们还需要认清自己的能力以及能力成长边界,这样才不会做出挑战500斤举重的事。如何认清自己的能力及能力成长边界呢?一个好方法就是YouCore教的能力树和知识体系(感兴趣的可以私聊咨询)。六、认清自己的所处环境三观、梦想、行为倾向、先天条件以及能力边界,这五项都是针对自己,往内看的。要认清自己,除了往内看,还要往外看,也就是认清自己所处的环境。举个例子。在中国以世袭制为主的两晋时期,一个平民家庭的孩子,有没有可能通过学富五车成为三公九卿呢?就历史记载来看,绝无可能。首先平民家庭的孩子要做到学富五车就很艰难了,但即使当时有人突破了这一点,在官员世袭的制度下想改变先天出身成为三公九卿,那也是难如登天的一件事。这就是环境对人的限制。自然环境会限制你的体验和活动范围;时代环境会限制你的视野和影响;你的成长环境会影响你的三观和行为倾向; 你所处的阶层环境则会限制你的成长高度。因此,认清自己所处的环境后,你才会对自己有更清楚的认识,也就不会去执念于你得不到的东西,从而也就不会那么焦虑了。

307 评论(12)

我们是MJ

人之所以会焦虑,核心的一点就在于发现自己对未来的消极变化无能为力。这种无能为力源于三点:① 梦想(欲望)与自己的三观不符,也就是追逐的目标对自己而言是消极的。② 梦想(欲望)超出了自身的先天条件、能力边界以及所处环境限制。③ 自己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以及可以怎么做。通过认清自己的三观、梦想(欲望)、行为倾向、先天条件、能力边界以及所处环境,你就更能够找到自己应该追逐的梦想,确定自己欲望的程度,以及清楚自己适合怎么去做。我们不能通过一件事就判定一个人是怎么样的,同时认清一个人也有很多不同的视角,也很难说一个人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但是直到我看到YouCoin里说的6个角度,我感觉就涵盖的比较全面了YouCore王世民在6个角度,彻底认清自己说从下面这六个方面认真审视下自己,你就能将自己看得更清楚些了1、认清自己的三观2、认清自己的梦想(欲望)3、认清自己的行为倾向4、认清自己的先天条件5、认清自己的能力边界6、认清自己的所处环境1.三观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一个人对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影响着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观是一个人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比如有的人认为人生下来就是受苦的,有的人认为生下来就是要干大事的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另一方面表现为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尺度和准则要真正认清自己,你就要花点时间来捋一下自己的三观,这样你就会知道为何你会持有某种观念,为何你会认为有些人讲得好有道理,为何你认为胡说八道的人却有很多人追捧等等。每个人的观点都不太一样,没有绝对正确的,最终符合你自己的价值观才是重要的。2.认清自己的欲望由于现在知识体量爆炸,信息的获取太容易,我们感觉很多东西都想要,也就掩盖了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我们有很多的跟风欲望,但是它到底是不是我们的欲望,就决定了我们遇到困难是的态度和行动。比如我们都想获得一门新技能,或是赚很多的钱,但是当我们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我们就不想去干了,我们不想改变自己,同时这些还可能不符合我们的三观,到最后也就容易无果而终。3.认清自己的行为倾向刚开始我们都是没有行为倾向的,但是我们不断建立了一套我们对待外界事物的默认回应模式。我们虽然也能意识到这些,但是大多数回应我们是不由自主的。比如我们早上就是会晚期一些,约会就是喜欢提前一些或是其他一些反应。这些是我们的应对模式,不能谈好坏,那是适合我们的方法。先用各种测评,立体地了解下自己的行为倾向,这样你才有可能在某些情境下对这类行为提前做干预。如果不想改变,那么至少也要清楚自己的行为倾向,不要身不由己做些太多后悔的事。4.认清自己的先天条件这些先天条件主要包括你的性别、身高、相貌、肤色、体力、家庭环境等。有时我们的基础教育也是一种先天条件。如果你先天条件不适合某个领域,你再励志,再出类拔萃也无法成为这个领域的顶尖人才。5.认清自己的能力边界前面我们说了认清自己的欲望,但是我们也会一扫我们不切实际的幻想。比如小的时候我们可能想去太空,我们可能还为此努力了一段时间。但是随着我们了解的深入和年龄的增长,我们发现这个想法可能越来越不切实际。一种方法是我们假期努力,达到目标;另一方面我们发现这些目标我们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认清自己的能力和自己能力的成长边界,需要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不断调整我们对自己能力的认知。6.认清自己的所处环境三观、梦想、行为倾向、先天条件以及能力边界,这五项都是针对自己,往内看我们自身的。要认清自己,除了往内看,还要往外看,也就是认清自己所处的环境。自然环境会限制你的体验和活动范围;时代环境会限制你的视野和影响;你的成长环境会影响你的三观和行为倾向; 你所处的阶层环境则会限制你的成长高度。认清自己所处的环境后,你才会对自己有更清楚的认识,也就不会去执念于你得不到的东西,从而也就不会那么焦虑了。

184 评论(12)

自high患者

就对某人爱得太深了

175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