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10

xieyouliab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清凉的心理咨询师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Nicole800328

已采纳

相信有很多小伙伴都喜欢在空闲的时候找一些来看,那么简短的名人励志小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梅兰芳的“仙气儿” 偶然看到一份资料,是梅兰芳的外孙讲述外公的故事。其中提到一件事,有一段时间,梅兰芳非常迷恋画画,并为此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就连虞姬戏服上面的兰花、梅花都是他自己画出的图案。发现梅兰芳如此痴迷画画,有人劝他说,你的事业是唱戏成就的,画画画不出梅兰芳,但是画画可以成就张大千和齐白石他们。梅兰芳听了,并没有多说什么,但有空闲时,他还是喜欢画上几笔。 有个名叫言慧珠的学生,是梅兰芳最喜爱的女弟子,学梅派学得最完美。一次,言慧珠学了一出《洛神》,在公演之前进行了一次小彩排,请了好多老先生去看,演完就请他们点评。其中一位老先生评价道:“扮相、身段哪儿都好,就是没有你先生的那股仙气儿。”言慧珠很失望,她演的是洛神,没有仙气儿,那就是最大的失败呀。 此后,言慧珠特意登门向这位老先生求教:“何谓仙气儿?它又是怎么来的呢?”老先生笑笑,让她去问自己的老师。她果然跑回去问,梅兰芳却说:“我也没什么特殊的,就是那样演的。” 最后,百思不得其解的言慧珠,终于从老先生那里得到了答案:“你先生会画画,会写字,会弹钢琴,这些你会吗?你有没有你先生的这些素养?”言慧珠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了老师为什么在唱戏之外,还对画画之类的事情那么痴迷了。 素养的形成是一种水滴石穿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而艺术本身是相通的,有时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正因为梅兰芳深谙此理,才形成了独特的“仙气儿”,就算最喜欢的弟子也无法模仿。 :从梦魇中涅的心理咨询师 作者:素果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泰戈尔的这句名言正好印证了冯大荣的人生。 冯大荣是重庆“重塑人生心理咨询”的首席心理咨询师,你也许很难想象,这样一位以抚慰他人心灵、重塑他人人生为工作要义的咨询师,自己也曾是一名“患者”,也曾被挫折和抑郁摧残,独自走过漫长的黑暗巷道。 出生在江西九江郊区的冯大荣,命运仿佛从开始就为他书写了一曲悲怆。童年留给他的记忆就是父母无休止的争吵,缺衣少食的艰苦岁月里,抑郁的妈妈总是隔三差五地哭闹著寻死,家族中其他亲人的心理“异常举动”也令他惊恐不已…… 梦魇般的童年经历以浓重的阴影投射到他之后人生的每一处驿站。成年后,性格自卑的他,在工作中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私下里总为别人的眼神和脸色而纠结;曾经的物质缺失,让早已衣食无忧的他依然被担心和恐惧包围,工作、拼搏与奋斗构成了他人生的全部。白天,他坐卧不安,遇事极易发火;夜晚,他辗转反侧,噩梦连连,大汗淋漓地等候“梦醒时分”…… “为什么自己的奋斗不能换来人生的幸福?”被生活摧残得精疲力竭的他开始反省。在2001年,他做出了一个让人震惊的决定,已是处级公务员的他向单位递交了辞呈,自费留学美国,期望在最先进的国度找到幸福人生的答案。彼时,他36岁。 然而,“西天取经”之路并不顺利。在他乡,学业与生存的双重压力不仅没有让他找回幸福,反倒让他从小就恐惧的抑郁降临到自己的头上。连续一周的失眠,紧接着出现的是焦虑、恐惧和心情的极度低落,接下来的药物副作用又导致了全身抽搐…… 当生活被抑郁的城墙环绕,他唯有突围自救。 他成了图书馆的常客,在海量的文献中去伪存真。他把所有的方法在自己身体上做实验,哪怕是一缕很少的阳光,也让他倍感兴奋。他成为现代心理咨询师“尝百草”第一人,记录下各种方法的效能、注意事项以及可能的副作用。在浩瀚的文献里,在艰苦的探索与实践中,他终于于黑暗中破路,独创了宣誓法、净化法、心理再生等一系列治愈心理疾病的方法…… 也许是长久被家族魔咒困扰的他特别能感同身受,从“心病”中走出来的冯大荣,在不惑之年终于找到自己愿意终身为之献身的事业——从事心理研究与实践,还原成长真相,做回真实的自己,将安宁带给每一个被心理困惑折磨的人。 2004年留学归国后,他将自己在美国的研究心得整理成书稿《你可以拥有想要的一切》,其全新的治疗理念迅速在国内传播开来,求助者从全国各地纷至沓来。为了让更多人受益,冯大荣开始奔走于全国各地。2007年,他接受清华大学心理学会的邀请,给学生做关于重塑人生理念的专题讲座;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他立即带队前赴灾区,义务为灾民进行大量的心理疏导;2010年,他走进工读学校,将驱散抑郁的春风吹进每个失足少年、抑郁患者的心头…… 生活有时是个浑蛋,但沉浸在痛苦与怨恨中毫无帮助,相反,像冯大荣老师一样学会涅重生,你才能迎来幸福的开阔人生。 其实不难发现,很多世界著名的心理学者,如弗洛伊德、埃里克森、森田正马等,他们无一例外都曾是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通过艰苦的探索而最终发现心理秘密,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强者自救吧。 因为痛过,所以懂得。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前来咨询的学生——无论生活中遇到怎样的痛苦,只要你勇敢地说出再见,生活一定会赐予你一个崭新的开始。 :陈晓卿的慢与不慢 《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有两种境界,“风初定,丝纶慢整,牵动一潭星”便是他的一种境界。这些年来,他慢吞吞“拉动网纲”,牵动了当今影视界的“一潭星星”,在世界上产生很大的影响。 2014年4月15日,食物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首映式当日,陈晓卿在朋友圈写下:“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酸辣苦甜。舌尖,好久不见。”纪录片以一张张餐桌见证生命的诞生、成长、相聚、别离,通过美食,使世界有滋有味地认知古老的东方国度。 陈晓卿1965年生于安徽灵璧,五官端正,一张黝黑的圆脸,个子高高的。尽管走路时步子很大,但速度并不明显,给人的是一种“慢”的感觉。其实,他做事还真的慢。 早在2002年,陈晓卿就曾前后三次申报过《舌尖》专案,当时台里总是答复“题材好,但是没钱,等著”。可这一等就是10年,直到2011年央视九套纪录频道成立,这个选题才得到台里450万元的重点投资。 而就是在这等待中,陈晓卿成了北京有名的吃货。他喜欢自己被人叫做“扫街嘴”,只要有一点儿闲暇,他就会骑着一辆破旧自行车,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一家一家地毯式地搜馆子,见到好吃的就记录下来。中国有一句话,“不怕慢,只怕站。”十年下来,在他手机里竟然储存了5600个饭馆的名字和路线,还有哪一家哪一个服务员态度好,哪一家哪样食材多煮几分钟味道会更好…… 慢是一种持守,是一种专注,是一种信心,一种定力,是一份沉浸其中的心气,是一个生活体验越来越深刻的过程。而正是有了这份心气,遇事无论是好是坏他都没脾气。 2000年11月,央视《纪录片》栏目诞生,此是《见证》栏目的前身,陈晓卿曾任《见证》制片人。2003年底开始,《见证》被安排在后半夜播出,栏目编导张小么曾哀怨地写道:《见证》播出时间是夜里,在大家睡了之后首播,大家还没睡醒的时候,重播也结束了。没有广告,纯粹的纪录片。甲说:那个时间连鸟都不拉屎了。乙说:干脆改名叫见鬼。陈晓卿的儿子因为在电视上见不到爸爸,对老爸同事的玩笑坚信不疑:爸爸就是“电视台看大门的”。而恰恰是这种没脾气的“看大门”的日子,让陈晓卿有了超凡脱俗的“舌尖功夫”。 在拍摄中,陈晓卿也是慢工出细活。40万公里行程、400个调研地点、150个拍摄地、1000小时高清素材,历时一年的跋山涉水和风餐露宿……他全都是“慢慢打理”。影片里出现的300多种美食,哪怕它只有一闪而过的镜头,在被选中之前,都要几经考量。如摄制组本打算在千岛湖拍摄螺蛳,因为其品质优于一般地方。工作人员已经从养殖环境、打捞情况到去尾环节,一次又一次。后来有人建议再去看看“个头小,味道略苦,清凉解毒”即更有特点的开化青蛳。当陈晓卿去了一趟开化后,就决定舍掉千岛湖螺蛳。“开化青蛳完全是在干净的溪沟里自然生长的!”陈晓卿就是这样特别重视食物的生长环境。 “屈己者能处众,谦虚者能处身”是陈晓卿的另一种境界:“不慢”——低调谦虚不傲慢不怠慢。 《舌尖上的中国2》投资1000万元,未开机便获得总数8931万元的冠名费用,开播10天后整个回报是投入的20倍,即高达2亿元。 而且影片已进入国际市场,进入国际主流的电视台进行播出,有更多国际上的观众能够通过主流平台的黄金时段看到中国,解读中国。然而,在不凡成绩面前,陈晓卿依然那么低调。 2013年5月,《舌尖上的中国l》第一集播出当晚,陈晓卿在新浪微博上放出海报,轻描淡写地推荐:“今晚没事都看看吧。不难看,真的。”《舌尖上的中国2》播出后,陈晓卿接受采访,高频词是“没有”——“没有,我对所有的美食都不怎么懂。”“真的没有什么心得……”这种谦卑与他的付出和片子取得的成功无法成正比。 无论是慢生活,还是在生活中“不傲慢”,都是一种从容不迫、摒弃心浮气躁,有信心、有定力的生活态度,因而也就能拉动人生的一潭星星为自己增光添彩……

清凉的心理咨询师

294 评论(14)

方吉咕咕咕

应对难缠客户的技巧:对付难缠的客户原则一、要有耐心难缠的顾客之所以被冠上“难缠”这样一个标签,大概就在于其言行举止常常激起别人恶劣的心理反应。譬如这些: “须死了”“真讨厌”等等,相信不少人对这些话并不陌生。假如某位小姐或其他接待人员在接待顾客时说出“烦死了”这三个宇,那唯一能表明的就是这位接待人员或服务人员缺乏耐心。接待顾客或为顾客服务都需要有耐心。这是一个首要的原则,耐心的服务可以“赢”得客人的满意,使客人从“有意拒绝”变为“满意接受”。有位哲人说过:“如果你赢了一场争吵,你便失去了一位朋友。”我们也可以说: “如果服务人员赢了客人,那无异于在客人脸上打一记耳光,把客人赶走。”所谓耐心,就是不急躁,不厌烦,在接待服务工作中,就是要做到百问不厌,百事不烦。介绍详尽,解释清楚,不计较客人言语轻重和态度好坏,处处表现耐心,事事使客人满意。案例:在一家美发店,中午时分来了三位客人。一进美发店就嚷着洗头,然后就随手把烟头扔在地上,服务人员马上微笑地走过去拾起,但服务人员的微笑与行动却没有取得他们的理解。他们又故意在地上吐了几口痰。服务人员耐心地对他们说: “先生,请您不要随地吐痰。”客人斜着眼睛瞪了她一下,又往地上吐了一口痰。这是非常失礼的行为,服务人员心中很委屈,但想到顾客至上的店规。她没说话,立即拿起纸巾,蹲下身去,把地上的痰迹擦干净。这时,美发店突然显得出奇的“静”,周围的顾客对那吐痰的客人投去轻蔑的神情,那吐痰的客人也微微低下“高贵”的头。当三位客人就洗头过程中,服务人员发现其中一个客人面色苍白,一副难受的样子,估计是喝酒过量,马上为他泡了一杯浓茶给他说: “先生,请喝了这杯浓茶,就舒服一点了。”不一会,客人呕吐不止,服务人员马上又为他倒了一杯白开水,并递上一块毛巾,微笑着送到了这位客人手中。在整个接待过程中,始终“待之以礼,动之以情”,客人很是感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当他们离开时,吐痰的那位先生以十二分感激的心情对服务人员说: “小姐,刚才的一切请原谅。”客人并从口袋里取出100元钱以表心意,服务人员婉言谢绝了。在旁边的其他客人也都对这位服务人员耐心、热情的服务精神赞叹不已。在案例中,服务人员在接待服务工作中对客人的多次有意刁难和耍弄,采取了不急躁、不厌烦的态度。在整个接待过程中,始终不离耐心,不离“情礼”,最终使客人深受感动,证明了耐心的服务可以感化客人,赢得客人的心。对付难缠的客户原则二、要恰当地赞美我们知道。如果要接近一个人的话,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赞美。与此道理类似,赞美同样是应对难缠顾客的上佳利器。坚持这一原则的意义在于,赞美可以有效地抑制难缠顾客让人难以接受的行为,从而在更大程度上避免了可能形成的冲突,而且在很多时候。恰当的赞美甚至可以使顾客的对立情绪烟消云散,从而轻易地把“干戈”化解。案例:一天,邓小姐到“美发在线”美发店剪发,在洗头的过程中,发现有点不对劲,她洗头的时候是要的茉莉花型的洗发水,现在怎么感觉有点薄荷味呢?邓小姐就生气地问服务人员: “你给我用的洗发水。是不是被你们调了包。”服务人员愣了一下: “不会的,小姐,我们从来都按客人的要求去做的。”邓小姐非常固执。我开始要的就是茉莉花型的洗发水啊,现在明明是薄荷型的洗发水啊。这样服务人员越解释,邓小姐越感到气愤。这时候,美发店店长来了,她耐心地听了邓小姐的投诉,然后歉意地对邓小姐说:“小姐,我觉得您是很专业,通过感官就能判别洗发水的类型,容我有个提议好吗?”“你说吧。”听到店长这样赞美他,客人脸上似乎有一点点光彩。“我觉得只要您应该把头发洗完,感觉这样洗发水怎么样?您是很有经验的。应该很会判定这个洗发水的品质?”“那当然。”邓小姐自豪地说。“这个薄荷型的洗发水是我们刚引进来的,因为夏天客人喜欢清凉点的,所以就引进了这种洗发水,同时,给您用的洗发水是茉莉花型添加了薄荷成分。”部长慢慢地解释说。邓小姐见店长这么通情达理,而且还给自己留了很大面子,觉得气也消了。对付难缠的客户原则三、要讲究技巧应对难缠的顾客实质上就是一个巧妙周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除了不能得罪顾客外,同时还需要照顾自己的利益。只有在这两者中间找到平衡点,找到突破口。应对处理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与难缠顾客周旋虽然比不上国与国之间的谈判那样用尽心机和谋略,但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技巧仍然是重要的。对付难缠的客户原则四、要给对方台阶下说到底,人是要面子,正所谓“树争一张皮。人争一口气”。对于难缠的顾客,我们同样要在尊重对方的前提下,考虑对方的“面子”问题。具体应对过程中,要懂得给对方下台的台阶,哪怕你肯定是对方错了,也不例外。不要“贬低”和“敌视”顾客,才有利于解决问题。在人际交往中,为什么有的人使人觉得“容易相处”.有的人使人觉得“难以相处”呢?只要弄清楚人与人之间除了“利益”之争外,还有“气”之争;弄清楚“尊重”还是“贬低”, “瞧得起”还是“瞧不起”,或“谁行谁不行”,是人际交往中最“敏感”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就不难找到答案了。给对方台阶下事实上就是表达你的尊重,以便最终使问题得到顺利地解决。对付难缠的客户原则五、不要刺激客人从某种程度上说,难缠顾客在他表现某一不当行为时,其内心往往是非常敏感的。当然,我们也不可否认,有的顾客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其心理本身就非常敏感。在这种敏感的状态中,外界的刺激无疑只会使其抵触隋绪加剧或把其内在的抵触情绪引发出来,从而使人越发感到“难缠”。所以,我们在应对难缠的顾客时,对于那些易激动,脆弱或敏感的人都应当尽力化解他的不良情绪,特别是不能刺激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环境影响是“刺激”,人的行为是“反应”。不同的刺激,就有不同的反应;不同的心理,也有不同的体验。所谓了解人的“心理”,常常是指了解人的“想法”和“感受”。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是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心理学中,来自他人的影响,同样可以称为“刺激”。因此,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人际交往过程,就是人与人之间互相给予“刺激”,又互相做出“反应”的过程。那么,我们这里说的不能刺激客人是什么意思呢?很简单,说白了就是避免不良刺激。这一原则与我们应对难缠顾客的出发点是相同的对付难缠的客户原则六、要讲时机时机对处理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好的时机有时候会使处理效果锦上添花,有的时候甚至关系到问题处理的成功与否。案例:顾客: “为什么染过后的颜色这么快就掉色了?”美发师: “掉色的原因有很多种,根本的原因都是由于毛鳞片被打开,然后色素流失或氧化。而毛鳞片只有在遇到碱性的东西或加热时才能被打开,所以当您在使用一些碱性的洗发水或过热的水洗头时,比较容易掉色。因此我们建议您在染色后,尽量少用一些碱性的洗发水清洗头发。”当顾客的反对理由一旦提出来,根据消费心理,顾客都希望服务人员尊重和听取自己的意见,并做出满意的答复。所以,服务人员应马上就顾客的异议做出回答,以免怠慢顾客,导致顾客对服务人员失去信任而产生更大的不满,更加坚定他自己的反对理由。抱怨提出后应立即予以解决,既可以促进顾客消费,也是对顾客的尊重。这是对顾客提出的大多数反对意见进行答复的最合适的时间,也是通常情况下必须做出的答复。对付难缠的客户原则七、要宽容对方顾客千百种,形形色色中难免会有一些顾客提出无理的要求或表现出不合理的行为。但问题是,难缠的顾客也是人,是人就会随时可能表现出人性的种种弱点。因此,我们对顾客不能苛求,而要对他们抱一种宽容的、谅解的态度。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就不至于一见到顾客有一些不太好的表现,就大惊小怪,甚至于觉得不可容忍。当然,顾客当中也会有个别素质很低、居心不良的人,对此,也一定要有心理准备。原则八、给顾客必要的理解和关怀在美发店经营管理过程中,难免会有这样的顾客,他们忧郁,他们心事重重,在这种状态下,他们落寞寡欢。有些时候他们会提出一些要求,这些要求在别人看来可能怪诞”、 “难缠”,但从某些方面来说。这正是顾客心理状态下的“特殊”行为。面对这种客人怎么办呢?应对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给予对方足够的理解。现代人的不满足感主要不是物质上的,而是心理上的。我们知道:亲切感、自豪感和新鲜感这三种感受,对于人生幸福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在现代人(特别是那些本该心满意足的西方人)普遍感到缺乏的,恰恰就是这三种必不可少的满足感。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学说”认为: “人生不仅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而且有爱的需要、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谈到爱的需要时,马斯洛说过这样的话: “如果说,缺少维生素的是病人,谁能说,缺少爱的人,就不是病人呢?”当然,马斯洛在这里所说的“爱”,不是单指两性之间的那种狭义的爱,而是指要“让世界充满爱”那种广义的爱。在马斯洛看来,一个人,如果得不到广义的爱,得不到人与人之间的那种亲切感,简直就可以说他是一个心理学意义上的“病人”。对这样的人,我们往往需要给对方足够的关怀,是够的“爱”才能够缓解他的痛苦和孤寂,使他重新鼓起勇气生活。而假若我们的客人如此,我们同样也要这样做。对付难缠的客户原则九、尽量满足顾客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顾客是“花钱来买服务的”,很多时候都需要得到服务人员热情接待,以满足其心理需要。服务人员要以“双重服务”来服务顾客,即不仅要以优质的“功能服务”,而且要以优质的“心理服务”去赢得顾客的满意。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服务中, “心理服务”的重要性,将会日益增强。顾客的心理服务要求经常表现得非常复杂、多样化,但其中有一项很明显的超常服务便是一个典型。面对顾客的要求,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满足他的愿望或要求,以真诚的服务打动客人的心。对付难缠的客户原则十、要有全局观所谓要有全局观,就是要求服务人员在处理难缠顾客的问题时要从集体利益出发,为美发店的整体利益着想。我们常见的员工之间在顾客面前推诿责任就是一个严重的不考虑集体利益,没有全局观的表现,而且这种事情屡见不鲜。这样不仅无法使问题得到解决,而且破坏了企业的集体形象。从这一点上来说,强调应对难缠顾客时要有全局观,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230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