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74

曾在气院呆过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赣榆心理咨询师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天使之夜

已采纳

1.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张声远 2.著名心理专家毕希名教授 3.著名心理学专家李子勋教授 4.莫雷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重点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术带头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应用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5.申继亮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 6.白学军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博士生导师 7.著名家庭教育和心理辅导专家金琰 8.著名家庭教育和心理辅导专家李宜嵘 9.著名心理学专家杨凤池教授 10.著名老年心理卫生与精神病专家马辛 11.鲁洁,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主任 12.朱智贤(1908~1991),江苏赣榆人。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 13.周先庚(1903~1996),安徽省全椒县人,中国实验心理学家 14.张耀翔(1893~1964),留美归国后,曾任北京高师、沪江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校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15.肖孝嵘(1897~1963),中国心理学会、中国测验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教育学会等理事、上海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 16.汪敬熙(1893~1968),中国现代生理心理学家 17.唐钺(1891~1987),中国现代实验心理学家、心理学史家。中国心理学会北京市分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 18.孙国华(1902~1958),中国现代心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该所发生发展心理学组领导、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心理学报》常务编辑。 19. 潘菽(1889~1988),南京大学校长兼心理系主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 20.陆志韦(1894~1970),在美国留学获心理学博士学位,任中国心理学会主席,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从事音韵学的研究工作,并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 21.曹日昌(1911~1969),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 22.陈大齐(1886~1983),早年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专攻心理学,获文学士学位, 任台湾大学教授,台湾政治大学教授、校长。 23.陈鹤琴(1892~1982),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 24.丁瓒(1910~1968),北京协和医学院脑系科研究和讲授医学心理学 25.高觉敷(1896~1993),曾任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 26.郭任远(1898~1970),赴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得到著名心理学教授托尔曼的赏识。

赣榆心理咨询师

169 评论(14)

民辉窗帘布艺

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59) 补充材料:中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家是陈鹤琴,他被称为中国幼教之父,提出了“活教育”理论,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朱智贤,字伯愚,江苏省赣榆县(今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人,心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193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教育系,赴日本任东京帝国大学研究员,抗战开始后回国任江苏教育学院、四川教育学院、中山大学教授,香港达德学院教务长兼中山学院院长,建国后历任中央出版总署教育组组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1951年调入北京师范大学,曾任教育系主任、儿童心理研究所所长、《心理发展与教育》主编。他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位心理学博士林崇德。 朱志贤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探讨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1.先天与后天的关系。 朱志贤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一直坚持先天来自后天,后天决定先天的观点。首先他承认先天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不论是遗传因素还是生理成熟,他们都是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他们提供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和教育则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决定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内容。其次,朱志贤坚持开展这方面的实验研究。 2.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的决定心理的发展,而是通过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起作用。【这个内部矛盾是主体在实践中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新需要与原有有水平的矛盾。这个矛盾是心理发展的动力。】 3.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心理发展主要是由适合于主体内因的那些教育条件决定的。【朱智贤提出,只有那种高于主体的原有水平,经过他们主观努力后又能达到的要求,才是最适合的要求。这一点与我们教学过程中提出的教育教学目标,达到孩子跳一跳够的着发展学生的潜力是一致的吧。】 4.年龄特征与个别特点的关系。 指出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质的变化,会表现出一定的年龄特征。朱智贤将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分为六个阶段即乳儿期或婴儿前期,从出生到一岁。婴儿期一岁到三岁幼儿期或学龄前期,三岁到六岁或七岁。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或7岁到11或12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或12岁到14或15岁。青年早期或学龄晚期,14或15岁到17或18岁。【这与我国对儿童不同学段的划分是一样的,所以书中说今天中国发展心理学对儿童和青少年各阶段心理特征的阐述,基本上是朱志贤的框架体系。】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不仅具有稳定性,而且也有可变性。在同一年龄阶段中,每个人具有本质的,一般的,典型的特征,又有区别于他人的差异性即个别特点。 二,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学。 他提出,在划分儿童心理阶段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内部矛盾或特殊矛盾,二是既要看到全面,又要看到重点。 全面或整体的范围包括两个部分(认识过程和人格品质。)四个有关方面(心理发展的社会条件和教育条件,生物的发展,动作和活动的发展,语言的发展。) 朱志贤指出,1.要将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来研究。【在研究心理时,特别是在研究心理发展时,我们要研究心理与环境的关系,研究心理内在的结构等】2.系统的分析,心理发展研究的各种类型。【在研究中,应该系统的分析,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个案研究和成组研究,常规研究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现代研究等。】3.系统的处理结果。【对心理发展的研究结果,既要进行定性分析,又要进行定量分析,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朱志贤十分重视非智力因素在思维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提出坚持在教育实践中研究中国化的发展心理学。 他指出,坚持在实践中,特别是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发展心理学,这是我国心理学前进道路上的主要方向。他不仅提倡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发展心理学,而且积极建议搞教育实验和教学实验。主张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儿童和青少年的智力和人格。 【看到这一段,我感觉作为教育者必须要懂得心理学,更要学习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适当的儿童心理研究,这对于我们的教育是有很大好处的。】

254 评论(12)

himawari30

中国有李子勋、韩玉金、远望、张侃

125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