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秋花花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批判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对弱势受害者毫无同情心的混账话,现在是挂在众多无脑年青人嘴边的口头禅,甚至成为他们用来判定是非的低层次低智商的座右铭了。每当看到这句混账话时,我都会为泱泱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感到可悲。诗圣卖炭翁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表达了对以卖炭翁为代表的穷苦劳动人民无限的同情,诗圣却没有一个字说到这位卖炭翁有什么可恨之处,恰恰相反,在诗圣的笔下,强烈谴责有可恨之处的,恰恰是造成卖炭翁如此不幸遭遇的封建剥削制度。唐朝陈陶《陇西行》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表达了对牺牲将士和留守家属的无限悲悯同情,没有一点点意思在指责这些河边骨梦里人有什么可恨之处,其谴责的也恰恰正是为了成就自己的帝王功业,而驱使这些年青人献出生命,和长期征战带给人民痛苦灾难的封建统治者。信奉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混账话的人,为了表明他的原则有所出处,有时会含糊其辞的告诉你说,这句混账话出自明朝陈继儒的《小窗幽记》。但《小窗幽记》的原话是“天下可爱的人,都是可怜人;天下可恶的人,都是可惜人”,这不过是一句略有辩证思想的生活哲理,表达的又哪里是为加害者开脱这种混账意思呢?混账话的信徒于是继续开脱说,这句话出自《佛经·第6条·修身训条》,但是哪里有这样一部名叫《佛经》的佛经?而其所谓修身训条的相关内容,竟然全是一些民间的俗语,诸如“付出未必期待回报”,“人至清则无徒”。所谓“人至清则无徒”,出处是班固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把班固这位儒教信徒的名言,改头换面假称是佛经中的训条,在网上居然有佛教徒信之不疑,岂不是很可笑吗?看来看去,唐朝到明朝,佛教到儒教,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混账话,在中国古代是查不出任何出处了。怎么办,混账之人必有混账之处就认输投降了吗?不,他们还在继续狡辩,他们这次又改口说,这句话是鲁迅说过的,但是鲁迅从没说过这样的混账话,翻遍鲁迅名言也只找到这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这句话是对弱势受害者不觉悟的愤语,表达的意思却完全和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无关。前者不幸是遭遇,不争是状态,所谓不争,恰恰是表达了对加害者的炎威赫赫,使弱势受害者不敢争,不能争,争也争不过的控诉。而后者可怜是遭遇,可恨是原因,完全是站在加害者的立场为其寻找开脱的借口,二者岂可混为一谈等量齐观?那么这句混账话,是来自文革时期吗?也不是,查遍文革语言也没有这句混账话的踪影,可见得即使是在那么过激的年代,中国人的思想仍然没有堕落到信奉如此混账话的地步。从佛教到儒家,从唐明到五四,从建国到文革,遍查不获之后,最终这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总病根,落实到了卖弄低俗者赵本山的小品《卖拐》上。2002年春晚,赵本山和范伟高秀敏,合演了小品《卖拐》的续集《卖车》,在《卖车》的最后,赵本山正式把这句“可怜之人就必有可恨之处”的毒素,通过春晚这个数亿收视观众的平台,流布给了全国观众。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这句混账话逐渐在全国蔓延,国人的价值观因之而扭曲,年青人的是非观因此而受到侵蚀,变得是非不明毫无同情心。直到这部小品的演员之一高秀敏女士,在演出三年后的2005年,以年仅46岁的大好年华不幸英年早逝,第一个成为了这句混账话的牺牲品。英年早逝岂不正是很可怜吗?但是高秀敏的可恨之处又在哪里呢?赵本山面对昔日合作者的英灵,还能再笑嘻嘻说出这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吗?综上所述,是到了彻底否定“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混账话的时候了。可怜之人没有可恨之处,可恨的是造成他可怜境遇的加害者。这种加害者,有可能是病魔,有可能是凶手,有可能是制度,但无论如何,也绝不能再为加害者开脱罪责,而毫无同情心的把过错推卸到受害者身上。鲁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批判的不正是错误信奉“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对别人的苦难麻木不仁,却忘了也许有一天自己也会成为可怜人的袖手旁观者吗?
Megumi2046
一、原文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二、各家解析摘要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治国者)为政宽容,人民就会淳厚;为政苛察,人民就会因感觉不足而欺上。祸啊,福倚靠着它;福啊,祸就藏伏其中。谁知它们的极点在哪呢?没有确定的标准。正转变为邪,善转变为恶。人们的迷惑,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所以圣人方正而不割伤别人,有棱角但不刺伤别人,直率但不会放肆,有光芒但内敛,不刺眼炫耀。 二、各家解析摘要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治国者)为政宽容,人民就会淳厚;为政苛察,人民就会因感觉不足而欺上。祸啊,福倚靠着它;福啊,祸就藏伏其中。谁知它们的极点在哪呢?没有确定的标准。正转变为邪,善转变为恶。人们的迷惑,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所以圣人方正而不割伤别人,有棱角但不刺伤别人,直率但不会放肆,有光芒但内敛,不刺眼炫耀。 2、南怀瑾《老子他说》 “其政闷闷”,闷闷”的意思,应该是现代白话所说的温吞吞的,温温的,温和老实的,而不是笨;凡事都是平和、慢慢渐进的,不玩弄聪明,不耍花招。所以“其民淳淳”,老百姓都纯朴安分。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这两句话所说的,我们不必要去从历史里找诠释,以目前的情形来看,就可以明白。世界上有些国家,对于老百姓的事都“察察”,察看得很清楚,百姓不但没有行动自由,连他乡旅行也在为政者的控制之中。家中来了一个客人,谈了些什么话,行政当局都知道;家人父子相互监视,家中吃了一只鸡,一碗肉,也会被闻香队嗅到而被斗争,没有一处不观察到的。而结果是“其民缺缺”。在这样的社会国家中,人民既缺德,也缺钱,更缺知识,贫困到极点。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老子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祸与福是互为因果的。一个人正在得意时,就要知道得意正是失意的开始;而失意,却正是得意的起端。“其无正”,这也就是不要矫枉过正的意思,过正就是过分,就是会歪了。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凡事太过就错了。过与不及都是毛病。不聪明固然不好,而聪明太过的人,那属于“善复为妖”,就变成妖怪了。 “人之迷,其日固久”,他说人们迷信得太久了,没有醒悟这些道理,而且迷信太坚固,太长久了。所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一个人做人要方正,但“方而不割”,不要因为方正而割舍其他一切;人方正到割裂其他的时候,就变成不能容物了。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做人要直爽,讲直话当然很对,但是如果太直了,就会放肆。不要放光放得太光亮了,太光亮就看不见了,因为刺到别人的眼睛,在别人的视觉上,这光就变成灰暗了。 3、罗大伦《道德经说什么》 (1)领导者施行严政,下面的人就会变得特别狡猾 “其政闷闷”的意思是,管理者的管理手段比较简单,没有那么重的心机,其结果就是“其民淳淳”,管理者变得简单的时候,被管理者也就变得简单了。“其政察察”指管理者的手段明晰,明察秋毫,政令特别多。当一个领导者的管理特别细致的时候,就会“其民缺缺”,如果领导者的管理特别严厉、细致,施行条目繁杂的苛政,被管理者就会变得特别狡猾。 (2)福和祸,都当不得真 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您看到有灾祸了,觉得很倒霉,但是您要认识到,灾祸里很可能蕴含着幸福。当您觉得非常幸福时,不要太高兴,因为您看不到幸福的短暂,所谓的幸福就是灾祸的源头。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您看到有灾祸了,觉得很倒霉,但是您要认识到,灾祸里很可能蕴含着幸福。当您觉得非常幸福时,不要太高兴,因为您看不到幸福的短暂,所谓的幸福就是灾祸的源头。 (3)知道福祸相依是智慧,能看清福和祸的转折点在哪里才是大福之人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孰知其极”就是谁知道它到底是哪个方向,到底哪一端是对的?“其无正也”的意思是,它好像没有一定的常规。“正复为奇”的意思是,今天您看着好像是正规的,但转眼就变成不是正规的了。“正”和“奇”之间会来回转变。“善复为妖”的“善”指善良、正常,“妖”指邪恶的,意思是本来它是正常的、善良的,但它一转眼也有可能变成“妖”。老子说,“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大家知道了这两者会来回变化以后,一直很困惑。 老子在本章告诉我们,福祸变化的道理是有奥秘的,这奥秘就在道的法则里。如果您能够尽量心存利他之心,幸福的大门就会向您打开;如果您天天把利己放到前面,灾祸的大门也会就此打开。 (4)只要领导者把道和德的境界做好,法用的地方就非常少了 “是以方而不割,廉而不刺,直而不绁,光而不耀。”这里的第一句话在不同的版本里写法不同,有的是“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帛书乙本写的是“是以方而不割”。这里,我们选用帛书乙本的写法。“是以方而不割”是说一个人做人方正、有原则,但是他不会因为有原则去伤害别人。“廉而不刺”是说一个人廉洁、品格端正,但是他不会因为品行高洁去刺伤别人。“直而不绁”是说一个人正直,但是他不会因为正直去束缚别人,让别人感觉到难受。这里的“绁”字当拴绳子讲(通行本写的是“直而不肆”,我认为应该是“直而不绁”才对)。“光而不耀”,是说一个人发出光来,但是这个光不会让别人觉得耀眼。 老子是在讲道、德、法三个层面的管理方法,包括本章开始的“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讲的都是这个道理。如果领导者把道和德的境界做好了,法用的地方就非常少了,而法在运行的时候,会产生这种“割”、“刺”、“绁”、“耀”的伤害。 三、我之体悟——《易经》的“阴阳相合”和《道德经》的“有无相生” 今早听曾仕强讲《易经》,才发现要理解《道德经》,最好能先弄懂《易经》,老子的“无为”“无常”“有无相生”,孔子的“仁”“中庸”,这些理念都来自《易经》。如果理解了《易经》,再看《道德经》,一下就明白了。尤其《道经》这部分,一直很难理解,今天听了《易经》,发现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易经》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不就是三条杠变来变去,变幻出万象的嘛。这个“一”就是《易经》的太极。“一”为何能变成“二”,“一”分开两段就变成了“二”,《道德经》称为“有无”,这个“二”《易经》称为“阴阳”。但是这个“二”只是我们眼睛看上去觉得分开了,实际上还是相互连接的,还是在一个整体里面,他们还是一个整体,这就是《道德经》讲的“有无相生”,也就是《易经》讲的“阴阳相合”。 而人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只能看到事物的一面,看上不同,就以为不同;看上去分开了就以为没关系了;接受了看到的一面,就意识不到还有看不到的一面。但实际上万事万物都是“负阴而抱阳”,如果你只照顾到了其中一个部分,或者偏向一边,看不到另外一部分,做事就不周到,就会出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孔子讲“中庸”,“中”只是一种意像上的中间,指的就是能够保持阴阳平衡的意思。所以老子的“无为”应该也是这个意思,就是指你要注意“无”的一面,注意“无”上的为,也就是要在看不到的那一面上下功夫,当然老子也没说看的到的那边就不理了,看得到的那一面大家都会去“为”,没什么好说的,但在看不到的那面上下功夫才是需要智慧的。 如果有了这个概念,这一章就很好理解了,如果圣人(管理者)是阳,那人民就是阴,圣人和人民虽然是两个角色,实际上是相互协助,相互成就的一个整体。圣人的“政令”如果“察察”,实际上就是把人民放到了对立面,最终结果当然会让民心离你越来越远,社会乱像越来越多。比如,有些夫妻互相不信任,总感觉对方有事瞒着自己,然后就开始监视对方,结果不但不会让问题得到解决,夫妻关系还会越来越糟糕。为什么呢?因为一旦开始监视行为,你就把对方推到了对立面,你们就不能再以一个整体的心态来面对问题了。心理咨询师引导来访者解决问题,也会用一个技巧,就是让来访者感觉心理咨询师是和他站在一面的,是帮助来访者共同解决问题的,而不能让来访者感觉是自己有问题。任何关系,信任都是很重要的。因为信任,相互之间能量就能正常流动,阴阳就能合一。我们常说家和万事兴,万事万物都是阴阳合一生出来的,阴阳不和,能量就会减损,哪来的力量生出新的东西呢。 老子说“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也是让我们要选择“阴阳平衡”,你要有用“方、廉、直、光”阳的一面,又要注意他们阴的一面伤到别人。就像我们小时候,拿个长混子玩的很高兴,一不小心就打到了别人。慢慢长大,你脑子里有了这个概念,玩这个东西时自然会避开人。我觉得老子包括《易经》都是再给咱们说这个道理,任何一个东西,都是有两面性的,你用的时候不要只盯着一面,还要防止另一面伤着别人。如果这个东西还随时在变动,那就不止两面了,你更得注意,就像你手中转动一个长棍,任何一面都可能伤到人,你要玩这个东西,就要想的周到些。《周易》中的周,就是指周到的意思。圣人作为领导人,你当然要想的更周到,周全一些,所谓的格局高,不就是比平常人看的更全面,更长远吗!
幸福家居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这个标题是一句民谚。其它方言区有没有类似的说法我不清楚,至少它流行于北京、天津这片。这句话涵盖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的人生智慧:我们看到那些痛哭流涕的人,就一定要去同情吗?答案当然是个“不”字。 对于一个心理咨询师来说,他面对的肯定就是“可怜之人”——主动诉说自己痛苦的人。当然,这些人并非都有可恨之处。但以笔者片面的经验所见,咨客咨询的动机本身就常常包含着几种人格问题,也即“可恨之处”。 一类就是过度自恋。高度关注自己,对他人漠不关心,这样就放大了内心的痛苦体验。他们拿到咨询师面前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换成别人根本算不上什么问题。 另外,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如“希望周围的人都喜欢我”、“希望自己成为众人关注的中心”、“希望大家都真诚待我,对我讲实话”,表面看起来满正常,其实都是过度自恋的表现。这些目标谁也不可能实现,于是就陷入痛苦之中。凡因过度自恋而产生的痛苦,都属于自寻烦恼。 过度自恋型的咨客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根本不在意咨询师的看法,只是想让咨询师认同他自己的判断。动辄与咨询师争辩,令你头疼不已。对于这种咨客,咨询师能有什么办法呢?除非你认同他的小题大作。 其次就是喜欢推卸责任。这类咨客认为,自己所有痛苦的根源都在于他人和社会。别人排挤自己,大家合伙陷害自己,领导埋没自己,等等。他们把心理咨询当成信访处,自己的内心痛苦往往只是个引子,通过它要给你唠叨许多所谓的不公平待遇。实际上他根本不是想解决心理问题,而得想得到一个认同:我无辜,我占理。既然他认为自己遭到这么多“不公平待遇”,心理咨询师又能作什么呢? 再次就是过度依赖型。他们把咨询师当成依赖的对象。不光长期咨询,甚至不分时间、场合骚扰咨询师。有个咨客半夜打电话给熟悉的咨询师,要她来解决自己和爱人吵架的问题。连起码的作人礼貌都没有,这种可恨之人难道一定要同情他? 有趣的是,遇到这种咨客,开始咨询师往往觉得是个收获:你看,他按时来,经常来,多好的消费者啊。天长日久后你会发现,他会象块膏药一样甩不脱。 笔者这些年遇到过不少心理咨询的过客。什么叫过客呢?就是主观感觉自己可能有心理问题,去心理门诊一两次后,认为自己完全没问题,或者完全可以自己解决问题,以后再也不登门。心理咨询业师遇到这类过客,可能会沮丧不已:唉,我又失去了一个顾客。但就其本人来说,极有可能是完全正确选择。(有几个还是笔者推荐去的。推荐的对象还不是江湖诊所,而是吃国家财政的心理卫生中心。他们去了一次后就回来质问我,那地方是不是要骗我钱啊!搞得我灰头土脸。)事实上,笔者见过的这些例子中,没有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后来变得更严重。 这并不是说,来心理门诊的人都有“可恨之处”。确实有些咨客,如强迫症患者,有很清晰的症状表现。但由于心理咨询现在的收费模式(按时计费,而不是按件计费,按问题计费,必须要拖长咨客的咨询时间),客观上助长了一些性格上,甚至道德上就有缺陷的人,一些喜欢无病呻吟的人汇集到这里。这种情况下,心理咨询不仅没有正面作用,甚至是帮倒忙。比如一位“小鸟依人型”的女士,家人和同事都不愿意惯着她,搞得自己很痛苦。如果这样下去,她很有可能明白要自立自强。但她在心理咨询业这里找到了依赖对象。这时候,心理咨询是能解决她的问题,还是恶化她的问题呢?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