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gjiebgjicom
书单栏目简介: 网上书单泛滥,但很少有让人满意的,多是罗列基本信息、复制黏贴官方简介的凑数之流。好的书单应该告诉读者: 为什么这本书值得我花时间看?它涉及哪个我可能感兴趣的议题?我会从阅读中获得哪种认知升级?它曾经给阅读者带来哪些改变? 深夜书桌书单栏目,想写有态度的书单,真正让人心动的书单。小墨每个月将围绕主题拟一份专属书单。 历史书单: 1月书单 | 过年是最好的增值期,我强烈推荐这10本书 爱情是每个人都躲不开的人生命题,很多人在这件事上特别渴望指导,可是我觉得,想从某些情感鸡汤里获得指导,无异于饮鸩止渴。 最没有底线的,应该是那类为了迎合女性粉丝,不断变化立场的“情感导师”。他根本没有立场,只要粉丝爱听,他可以把黑的说成白的,也可以把白的说成黑的。 他一会儿告诉你只要心里有爱,距离不是问题,一会儿又告诉你感情靠相处,只有距离才是问题;他既可以告诉你很多爱情有始无终,缺的就是坚持,也可以告诉你爱情是不能坚持的,需要靠坚持才能维系的感情,不如分手。其状如骗子,怎么能听这种人胡诌呢? 大部分情感鸡汤呈现出来的“只谈权利,不谈责任”的倾向,本质也是在迎合女性受众。这种迎合让人心里很受用很舒服,但请保持自己的判断力。 女生可以说:“要找一个把你当女儿宠的男朋友谈恋爱”,那相对应的男生是不是也可以说:“要找一个把你当儿子疼的女朋友谈恋爱”,不能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吧?找一个对自己好的人,当然没问题,但是这种好是互相的,享受权利也要履行义务。 这个世界太喧嚣了,那么多声音,你到底应该听谁的?没有建立起系统认知的人,就会像草原上的草一样,随风摇摆,忽西忽东,没有自己。 今天推荐的5本书,可以帮助我们对建立和维持亲密关系,建立起系统认知。啃完它们,回过头来,你可能就再也不需要某些情感鸡汤了。 情人节快到了,本月书单主题: 爱情 身边有一类女生,明明心里渴慕爱情,但爱情对她们来说却遥不可及,像是发生在另外一个世界的事,她的爱来得那么艰难那么迟缓,她们甚至开始怀疑自己要孤独终老。 大龄没谈过恋爱男女很多,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在异性,特别是陌生异性面前,浑身不自在,表情生硬、肢体僵硬,严重的甚至语不随意。他们触碰不到爱情,最大的问题是:性感缺失、拙于调情。 这次介绍的第一本书是《调情的艺术-人类交往的终生艺术》 这本书的难度介于专业学术和通俗读物之间,里面引用大量心理学研究以及真实心理咨询案例,既可以提供让人信服的结论,又比较通俗易懂。这本书对人的调情行为有深刻的研究,除了总结调情行为的规律,还回溯到人的家庭和成长环境中,分析不同的人在调情时如何呈现出来的不同的行为模式。 中国人谈“调情”色变,调情听起来是一件放荡轻浮的事。狭义的“调情”是以“性”为目的的,但这本书讨论的“调情”是广义的,它指的是一种积极的交流方式,一种建立进一步交往氛围、创造亲密关系的能力。 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在建立起亲密关系之前,男女之间发生的所有事。他们经历了哪些过程,是怎么一步步发生化学反应的? 比如相识之初,我们如何择偶?我们为什么选择这个人,而不选择那个人?我们如何判断一个人有魅力还是没有吸引力? 对人魅力的评判,其实是一个拼图游戏,外貌长相、谈话的相似点、社会地位、教育水平、地域、收入、才能、人格、品行诸多因素都是过滤器,调情的过程我们在收集信息,我们据此判断这个人是否值得交往。而所有因素中,外貌是第一信息,分秒之间,它要么引起兴趣,要么成为进一步交流的壁垒。 而男女择偶的优先级,是有区别。男人更注重女性的外在魅力,女人则更在意男人的地位(包括工资水平),两性的价值排序不一样。 又如,调情的过程中有什么忌讳?哪些表现会被讨厌? 再如,想和一个人进一步交往,如何含蓄地传达自己的好感信号,又如何破译对方的语言、表情、肢体语言,判断对方是否对自己有兴趣? 总的来说,这本书送给单身狗,特别是0恋爱经验的单身狗,愿你因某个人的出现而世界丰盈。 对了,这本书,之前我写过读书笔记,文章链接在这里: 你过来,我有个情想跟你调一下 我越来越相信,获得幸福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一种运气。 我身边,曾经有一个朋友,飞蛾扑火一样地投身一段又一段的感情,可是每次都不得善终。其实我很想对她说,一次是遇人不淑,两次是遇人不淑,三次四次,是不是应该考虑那个不淑之人其实是你自己。一个喜怒无常、锱铢必较、自私寡恩,不懂得爱别人的人,无论遇到多好的人,对方都会感到不幸,然后弃你而去。 上一本书教我们如何建立亲密关系,但建立亲密关系是一回事,维系亲密关系又是另一回事。多少人建立一段亲密关系,然后又亲手毁掉它。 有的人爱的岁月静好,有的人却爱的鸡飞狗跳;有的人被宠溺一生,有的人却在不断受伤和逃离。恋爱初期的海誓山盟不算什么,相依相守的细水流长才考验爱的能力。开始一段感情不算成功,守住一段感情才算成功。 第二本书《爱的五种语言》教我们如何爱一个人。《爱的五种语言》帮我们梳理出爱一个人的五种方式:肯定的言语、精心的时刻、接受礼物、服务的行动、身体接触。我们可以衍生出无数种爱的行动,但万变不离其宗。 这本书送给已经恋爱和结婚的人,愿你和所爱“白首不相离”。 这本也写过读书笔记,文章链接在这里: 你真的知道怎样去爱一个人吗? 作者是个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一般人开始向婚礼咨询师求助,就是婚姻出现了问题了。所以这本书更像是问题分析,告诉你那些不幸的婚姻为什么不幸? 婚姻里要不得的,比如“交换心态”,你爱一个人,并不给你要求对方也爱你的权利。爱一个人只给你为对方做点事情的权利。所以“我这么爱你,你为什么这样对我?”,这种质问是没有道理的。 比如“托付心态”, 这种心态主要是女性持有。把照顾自己的责任、终生的幸福全都托付给男人。这种心态下,女性自身容易停顿,再没有成长提升;对两人的关系来说也是毒药。 打个比方,你报了英语班,老师提供指导,但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的,但“托付心态”下的逻辑是,“我花了钱,就把英语学习托付给老师,老师要对我英语能力负责,如果英语能力没提高就是因为老师没教好”这样的心态下,责任永远是别人的,我是受害者。感情也一样,我的人生托付给你了,我就等着被照顾被爱,如果出现任何不好的状况,“我是无能为力的,我是受害者。” 正确的心态应该是:你有能力照顾好自己的人生,我也有能力照顾好自己的人生,但我们俩在一起,能得到独自一人无法获得的幸福快乐,所以我们选择共度人生。 再比如,把孩子当成巩固感情的工具,或者不分手的借口。 结婚,一开始都希望能一辈子,但结婚并不意味着永远不分手,既然两个人可以因为情投意合结合,也可以因为感情破裂分手,离婚是及时止损。 这本书更多的是,在普及爱情、婚姻里的一些常识,而这些常识很重要。薄薄的一本书,但对于已婚的或即将迈入婚姻的人,会很有启发。这本书,很多粉丝应该都很熟悉了,我已经写过好几篇这本书的读书笔记了,因为这本书涵盖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随便抽出一节,都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议题。 建立关系、维持关系的能力,说到底就是沟通的能力。我们对沟通有两种误解,一种认为沟通能力好就是油嘴滑舌、长袖善舞,是不真诚、不可靠;一种认为沟通只要真诚就行,不需要任何技巧。 其实人的情感、情绪、行为是非常复杂,所以有效的沟通是特别精细的事情。沟通能力太重要了,有效的沟通可以帮我们扫荡生活一半以上的不快。 沟通牵涉到的东西太多,我们不仅要管理自己的情绪,还要处理他人的情绪;接收语言信息,还要解读语言之外的信息;我们要回应爱和依恋,也要着手解决冲突,你不仅要了解你自己,还要能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他人…… 这本书分解了沟通中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境,可以让你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你可能功利地只对能用在别人身上的技巧感兴趣,但这样你永远无法真正理解沟通。沟通不是单方面的事,而是我们与别人一起共同参与的过程。 复习一下之前的读书笔记,这本书我是准备作为深度阅读案例的,我才写到第二章,你们感受一下: 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为沟通高手? 你到底还要吃多少亏,才能学会交浅不言深? 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有独立的“自我观” 这本书是书单里我唯一没看过,但它已经在我的待读书目里,躺了很久了。 打着心理学幌子的书很多,但这本是正儿八经的心理学,它对爱情有系统的论述。看一下两个联合作者的资历: 罗兰·米勒:美国休斯顿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从事亲密关系教学25年之久 丹尼尔·珀尔曼:美国北卡罗来那州立大学教授,从事家庭问题研究长达30年,曾经担任人际关系国际研究学会主席。 这本书综合心理学多个分支的研究成果,总结人们在交往与沟通,爱情与承诺,婚姻与性爱,嫉妒与背叛等方面的行为特点和规律。关于爱情,世界上流传着各种各样的说法,不妨听听正规的心理学是怎么说的? 这期书单送给情人节,提前祝大家情人节快乐! 我是小墨,这二期的书单就是这样了。 李小墨 前海南特区报记者。我相信一个人的阅读史,往往就是他的思想成长史和能力发育史。每看完一本书,就写篇 独立思考的读书笔记 粗来,每月围绕主题,开一份高质量书单。
七七七绮哥
作为婚姻情感咨询师,很早以前就知道“爱的五种语言”,书也是读了有2-3遍,在咨询中也经常启发来访者去反思自己爱的表达方式。 正巧周末参加两天静心禅修课,老师也教爱的五种语言,却第一次让我对自己的爱的表达方式有了新的认识。 先说哪五种爱的五种语言:1、赞美的语言2、高品质的时间3、服务的行动4、礼物5、碰触 1、赞美的语言:我的理解:1)所有正向反馈都算赞美语言:比如:你真漂亮!你真细心!你真好!你有进步了!你让我感觉温暖!你唱歌真好听! 扩展开去 2)所有表达情感的语言也算:你好吗?我想你!我爱你!和你在一起很快乐! 再扩展开去 3)所有关心体贴嘘寒问暖也算:你饿了吗?你冷吗?你伤心了? 再扩展开去:有些人善用的溜须拍马、奉承话、花言巧语也该算(因为同样达到了让对方可能听得很舒服很受用) 2、高品质的时间:我印象书上是指“静心策划的二人时间”,比如为对方和两人特殊的纪念日策划活动。老师讲的高品质时间是“在和对方在一起时,全神贯注的投入,去倾听,去理解,不是一边玩手机一边交流,不是一边看电视看书一边听对方说话,不是和对方在一起时心里脑子里还满是工作的事、孩子的事情。 3、服务的行为:为对方提供务实的服务。我原来的理解是包括:承担家务,让对方体力上轻松一点;还包括给对方她需要的帮助。老师的解释则比较具体:当你的爱人刷完时,你递上盘子;给桌上的每个人倒水;在填满自己的盘子时限填满别人的盘子。 4、礼物:不是指需要买多昂贵的钻石,豪车,只要是你用心的,带着爱的,哪怕是路边的一朵小花,也同样能够表达爱。 5、碰触:当然不是仅仅指“性”(SEX),也包括牵手、拥抱、挽着对方的胳膊,搂着对方的肩膀,轻抚对方的后背,在对方疲惫时给他按摩,帮对方搓背。 课堂活动中,老师让每个人谈自己最常用的爱的表达模式,最喜欢的被爱的表达模式。认识自己永远是第一步。然后是去反思你给的是对方需要的,真的需要吗?(你确认过吗?你一定需要确认,而不是自己想当然,更不是凭经验猜测)还是你给的仅仅是你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是你自己最渴望得到的方式?是你有的方式? 先去和对方首先讨论,清楚了解和确认。然后去给对方TA喜欢的,TA需要的爱的表达方式。给错了,是白给,对方不领情,甚至觉得是负担,你还觉得困惑和委屈。 就像大家很熟悉的职场,不少默默奋斗的老黄牛(服务型表达)以为自己努力工作,帮助上司完成业绩指标,解决TA的压力是自己爱的表达方式;却困恼的发现KPI绩效考评时成绩总不如整天和上司同吃同玩,勾肩搭背,溜须拍马(赞美的语言+触碰的表达方式)同事得分高。这是同理。因为也许那上司就吃、就喜欢后者的“爱”的表达方式。 就像我自己也曾经对老公服务型承包所有家务劳动的爱的表达方式很不以为然,甚至生气他为了服务我花了太多本可以“高品质”在一起的时间;也一直要求他经常用语言表达爱,经常要求拥抱和勾肩搭背。 课程上我也第一次反观自己常用的爱的表达方式,是不是对方所要的呢?对老公女儿,我最常给的一直是“拥抱”(触碰),其实这只是我自己想要的,擅长的。我从来没有问过他们想要什么、需要什么爱的表达方式。对好朋友,我最常给的一直是“高品质的时间”,这其实只是我的心理咨询师职业优势和擅长,我从来没有问过我的好朋友:你们希望得到我怎样的爱的表达方式? 学习结束以后,回家第一件事,我就分别找女儿和老公谈心。先给他们介绍了有哪5种爱的语言,这对他们也是一种学习。然后对自己原来的单一的表达,站在自己需求角度上给出的表达做了诚恳的道歉,也虚心的真诚地询问他们每个人对我的需求。 女儿说期待的是:和妈妈在一起高品质的时间,因为我和老公有时会在她眉飞色舞讲同学趣事时,突然就谈别的事情去了;我会在她推荐她喜欢的音乐给我听时,听一半就刷手机去了。当然,作为金牛女生,她也很希望经常得到小礼物,而不只是在生日和圣诞的时候才有礼物。 老公的期待更简单:他只需要我能也给他一些“服务的行动”,能分担一些他的家务活动,这样他可以更有时间和精力创造两人一起的“高品质的时间”。当然,我也同样表达了我的需求。 谈话快结束的时候,女儿告诉我自己还没有给出父亲节礼物,因为当她问爸爸想要什么礼物时,爸爸回答“你期末考试的好成绩就是给我最好的礼物”。我对老公表达了我的观念:孩子的成绩与我们对孩子的爱,孩子对我们的爱毫无关系,并不是说如果考试成绩不好了,我们就不爱她了;也不是如果她考试成绩不好,就是不爱我们。成绩和金钱一样,是数值,是身外之物,爱是不应该用数值,用身外之物来衡量的。爱是由心发出的。你这样的定义礼物,就是在培养女儿长大以后用物质和金钱来衡量爱的多少,这是危险的。 在我的倡导下,女儿在父亲节快要结束的晚上,在我的见证下,给出了一个父亲节的礼物:一个大大的深深的拥抱,以及对爸爸给自己无微不至关爱的一份感恩。 这才是爱的礼物。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