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曲5678
王利珍坚持分享第1164天 一、案例欣赏(共情) 来访者:我觉得难过极了,他因为父母不同意我们的婚事而离开我,实在让我无法接受。咨询师:男朋友因为父母不同意你们的婚事而放弃了这份感情,让你感到很伤心。 来访者:是啊,我不明白,为了这份感情我做了那么多努力,结果还是……(轻声抽泣),难道我们的感情就那么脆弱吗? 咨询师:那么多的努力都没有什么结果,让你开始怀疑曾经的这份感情,觉得很迷茫。 来访者: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没有什么信心,他长得比较帅,个子又高,我觉得自己配不上她,走在街上总能感觉到别人不一样的目光,但是他说他不在乎这些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品质,我慢慢的也有了信心,就一心一意的对他好,后来我去见了他的父母,就有了现在的事情,我不知道他竟然这样狠心的离开我。 咨询师:你从一开始没有信心到后来死心塌地的对她好,可是最后男朋友又因为父母的阻挠而决然的离开了你,这样的变化让你无法接受,你在心里有些怨恨他。 来访者:是啊,是挺狠心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对我,(痛苦的哭泣),难道他真的不爱我吗?还是父命难违? 二、同感共情的故事 著名作家沈从文自1949年后就封闭挂靴,不再写作了,这对他来讲其实是极为痛苦的决定,从那之后他全力以赴研究明清的服饰,成为“大家”。 改革开放后,一天沈老接受几位记者的采访,说起文革期间他曾打扫厕所,在场的一位年轻女记者动情地拥住他的肩膀,说:沈老,你真是受委屈了。 不想这位83岁的老人竟当众抱着她的胳膊嚎啕大哭起来,哭得就像个受了委屈的孩子一样,什么话都说不出来,只是不停的哭。所有的人都惊呆了! 就心理学而言,沈老师被那个与记者点了同感共情的学位,所以止不住的嚎啕大哭起来。 三、岳晓东对同感共情的论述 同感共情就是咨询师与来访者情感对焦,思想并轨。 同感共情就是咨询师,跟着来访者的感觉走,按照自己的想法说。 同感共情的成功表现是:来访者说出上半句话,咨询时能够准确说出下半句话。 同感共情达标的指标是,能调动来访者的哭与笑,并准确接来访者的话茬儿,。 同感共情的最高境界是:来访者无论说什么咨询师都能说出他的心里话,令对方倍感温暖。 四、卡可夫将同感共情划分为5个层次 层次一:咨询师的言语表达与来访者的表达毫无联系,无任何意义。 层次二:咨询师对来访者的表达反应时,忽略或轻视了那些值得注意的情感因素。 层次三:咨询师对来访者的表达做出的反应,基本上可以与来访者互换层次。 四:咨询师较来访者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作出反应,并关注了那些值得重视的信息。 层次五:咨询师的反应比来访者自身反应更准确,并能揭示尚未认识到的信息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举例:我与父亲的关系很僵,他对我太严厉了。 层次一:这很常见啊! 这有什么了不起的! 我与我父亲的关系也很僵。 层次二:你应该多理解你父亲! 你应该主动跟你父亲沟通! 你应该好好想一想背后的原因。 层次三: 你对此感到很沮丧! 你似乎在自责! 听得出你想改进与父亲的关系。 层次四: 你感到无法接近父亲,所以很有挫败感,是吗? 你希望父亲更宽容你,所以你们可以相互接受是吗? 层次五:你感到无法接近父亲,所以很有挫败感,能告诉我你都做过什么努力吗?
相信自己我能
昨天(4月15日)下午,认真倾听了王利珍老师的心理学讲座《用心理学知识做教育》。王老师的语言亲切,具有感染力。所举事例贴近教学实际,对老师帮助很大。一作为老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提升班级管理能力。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个性的人,学生是系统的人。正如沈建教授说的:“要想教育好学生,就要接得住学生;要想接得住学生,就要稳得住自己;要想稳得住自己,就要定得住内心;要想定得住内心,就要自己有智慧;要想自己有智慧,就要学习和成长。”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读一些心方面的书籍,才能应对学生的变化,做学生的朋友,真正和学生容在一起。 二教师要修炼一把和学生沟通的钥匙。语言是和学生沟通的重要形式。和风细雨式的沟通,往往能赢得学生的信赖与认可,而那种严厉的沟通,会造成学生的反感甚至厌恶。回想自己的生活与工作,发现自己有时做的不够好。和学生进行沟通时,严肃的表情、命令式的口吻,细想学生会喜欢这样的老师吗?王利珍老师的讲座就像一面镜子,对照自己的行为,反思不恰当地做法,及时修正自己,做尽善尽美之人。 三 学会接纳学生的不同。班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性格、智商也各不相同。由于差异,学生的成绩当然也存在不同。每一次考试完毕,总有个别学生的成绩令人担忧。这些学生的成绩也是落班级成绩的学生,对待这部分学生往往严厉、有种铁不成钢的感觉,而学生看见老师有事也会紧张、害怕。听了王利珍老师分享的小视频《正如一块地,总有一粒种子适合它》,我明白了每个学生总有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成绩并不是唯一的出路。所以在今后,要修炼自己的内心,学会接纳学生的不同;发现学生的特别优点,欣赏每个学生的特别之处,提升学生的自信力,让学生告诉自己:“我能行”。 教育是唤醒,是心灵对心灵的呼唤,是用心灵来浇灌心灵。用心理学知识来做教育,会让我们的内心更加沉稳,坦然接纳学生的不同,加深与学生的沟通,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做学生喜欢的引路人。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