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05

sugar糖果君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白岩松心理咨询师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月语星纱

已采纳

白岩松现在过的还是非常好的,他也不怎么出现在大众的眼前了,而且他的病情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白岩松心理咨询师

198 评论(10)

silvia147852

白岩松 白岩松,男,蒙古族,1968年8月20日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主持人。1968年8月20日出生于内蒙古海拉尔市,1979年就读于海拉尔第二中学 1985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1989年毕业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报》工作1993年起参与创办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之后出任总主持人。从1997年开始,他主持了香港回归、三峡大江截流、国庆五十周年庆典、澳门回归,第27届奥运会等大型现场直播节目。他还参与策划并主持《焦点访谈》、《中国之路》等节目。他在主持生涯中,告别简单播报与表演形式,自己参与策划,并负责大多数节目的撰稿,使其主持的节目深刻而不呆板,活泼而不媚俗,成为新一代电视人的代表人物之一,并获“金话筒”奖。2003年新闻频道创建,他开始主持《中国周刊》。近期,白岩松主持了《焦点访谈》连载节目“岩松看香港”,以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 白岩松《痛并快乐着》白岩松说,在人的一生中,幸福和痛苦都只占5%,余下的就是平淡的生活。他的平淡生活中包含着三大要素:一是音乐。他迷恋摇滚乐,喜欢“清醒”乐队,因为他们“找回了旋律”。他也爱听马勒的交响作品,那乐声让他觉得“老马”还在继续痛苦,而他过得挺好。二是足球。戏称自己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足球专业”的白岩松,把足球比喻成摆在桌上的米饭,当然,现在这碗饭嚼起来没有过去“香”了。三是心理调节。“特好的时候要有危机感,特差的时候也要能够平静下来,想想,前面还有好事等着我呢。”白岩松讲述自己成为电视人的经历1993年春节刚过,我在《中国广播报》办公室接到一个电话,是当时在电台《午间半小时》工作的崔永元打来的,“小白,我的同学在电视台要办一个新的节目,挺缺人的,你过去帮帮忙怎么样?” 这不是一个什么重大的抉择,因此我一口答应下来。 在当时的北京新闻界,干好本职工作之余到别的媒体帮帮忙正开始成为时尚,再加上那时总感觉有多余的精力可分配,尝试点新东西总是好的。没人会知道接了电话爽快的答应会让我今后的生活发生大的变化,一个简单的决定让我走上一条与以前不太相同的路。 接下来和《东方之子》的制片人时间联系上了。当时的栏目还不叫《东方之子》,只知道是一个人物栏目,我的任务是去这个栏目当策划,也就是帮助主持人设计一些问题,一起和其他工作人员进行人物分析。我不认为这很难,因为在几年的报纸生涯中,我也采访过好多人,再加上自己觉得这是一个副业,不可能把宝押在这个栏目上,因此心里几乎没有什么负担。 时间很慎重,一个上午,他来找我,我给他拿了几篇我过去采访人物的文章,时间仔细看过之后,拍板,你来吧! 2月底,我去时间他们的大本营,当时他们一些人在北京亚运村的一座办公楼里租了一大套房子,为节目的开播作准备。大大的客厅被改造成演播室,两张凳子固定了采访人和被采访人的位置,其他人住在另外屋里,很有点小成本家庭作坊的意思。这就是《东方之子》刚刚成立时的情景。 刚一进屋,时间把我介绍给大家,我的年龄在那儿摆着,和“策划”这个职称似乎有点距离,我看得出屋内人士脸上那种不太信任的神情。正好我的一位大学同学在场,更是惊讶而直爽地喊道:转了好几圈,我以为找的是个老头呢,原来把你找来了! 我并没有感到尴尬,因为毕竟年轻还有些不知深浅,加上制片人时间和我谈话的时候,淡化了我的工作职责,也没有把太大的工作压力给我。 工作就这样开始了,当时的主持人都已到位,包括《工人日报》的胡健大姐、社科院的陆建华以及另外一位女学者,在他们的面前,我更是感觉到,我将把自己的服务工作干好……就这样我也慢慢地上了路,白天在报社正常工作,晚上和周末与未来的东方之子们打交道,日子倒也过得充实。 记不清是哪一天,时间找到我:“后天你出差去山东:采访一个企业家,你做一下准备吧!” 我一时有点懵,什么,我去采访:没有搞错吧? 没有,时间的态度很坚决,也没有作什么解释就走了。听了这个安排,当时组里的摄像赵布虹倒是来了个预言:刚开始人们可能会不习惯你,不过你会慢热的,能行! 我肯定不是千里马,但就在这一位又一位伯乐的督促下,半推半就地上了电视路。 在去山东的火车上,我和同事聊天,信誓旦旦地对自己来了个设计:我要做一个不穿西装的采访人,至少领带是不能系的。但计划没有变化快,到达山东济南,采访开始前,时间看到我一身休闲装束,便临时给我借了一件西装,领带也打了上去,当时瘦骨嶙峋的我终于穿上一个宽大的西装,晃晃荡荡地开始了我的第一次电视机采访。想休闲一点的梦想没有了一个好的开头,以后几番挣扎几番被领导训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一步一步走上西装革履之路,虽然别扭,但一句“要对观众尊重”就慢慢打消了我的自由设想。 由于《东方时空》节目将在5月1日正式开播,因此我这次到山东采访的对象是济南钢铁厂的厂长马俊才,一个“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最初和电视的磨合于我不是问题,既然不懂电视我也就没了镜头感、摄像机在哪儿的顾虑,摄像师跟我说:“你只管像平时一样采访,别的事由我管。”就这样,我的第一个电视采访完成了。 在栏目开播前,要为自己的栏目设计一句广告词,当时没有多少精雕细刻的时间,编导在机房外我在录制间里,现上轿现扎耳朵眼,第一句“浓缩人生精华”在我脑海中跳出的很快,大家也一致认可,而第二句就多少有些周折,一句一句地抛出一句一句地否决,直到“尽显英雄本色”,大家才松了一口气。于是从第一天节目播出起,“浓缩人生精华,尽显英雄本色”这句《东方时空》栏目的第一个栏目广告就开始每天和大家在早上见面。直到后来,随着《东方时空》节目“平视”概念的增强,加上栏目广告词一句才最好,终于有一天,“尽显英雄本色”这句话和观众告别,《东方之子》栏目和“浓缩人生精华”紧密为伴,这句话也成了栏目的一个标志。 那时的我自然也没有太长的设计。1993年5月底,我接到制片人时间的电话,问我想不想调进中央电视台,我没太考虑就拒绝了。“做电视”是副业这种概念在我当时的头脑中还是根深蒂固的,再加上当时在广播报,我正筹办着一张新报纸《流行音乐世界》,报社内部也把这件事当成了重点,甚至创刊号各个版的内容和样式都设计出来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专门为此开了会,台长也讲了话表示支持,在会上“高举起流行音乐这面大旗”很给人一种振奋。能把自己的爱好变成自己未来的工作,对我来说自然是件快乐的事,欣喜之中,觉得自己电视到底能做多久,心中没底,于是就拒绝了时间的好意。 但走进电视看来还是我的宿命,过后没多久,已经呼之欲出的《流行音乐世界》在当时一种对流行音乐依然不屑的氛围中,被某位领导判了死刑。寄托了我的热情和理想的梦碎了。我立即有了万念俱灰的感觉,好吧,走。这个念头一出来,最后走进电视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也曾有人问过我,假如那张报纸办下来,你和电视说再见不会后悔吧?我想不会的,一来人生没有假如,二来每条路都会有不同的风景。走上办报之路自然会依照另一种规则欣赏着路边的景致,也会有挣扎,也会有快乐,也许今天的自己会在那样的一条路上寻找到另一种成就感。 可最终,我还是成了彻头彻尾的电视人。

235 评论(8)

sherilyxia

白岩松白岩松,男,蒙古族,1968年8月20日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主持人。1968年8月20日出生于内蒙古海拉尔市,1979年就读于海拉尔第二中学1985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1989年毕业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报》工作1993年起参与创办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之后出任总主持人。从1997年开始,他主持了香港回归、三峡大江截流、国庆五十周年庆典、澳门回归,第27届奥运会等大型现场直播节目。他还参与策划并主持《焦点访谈》、《中国之路》等节目。他在主持生涯中,告别简单播报与表演形式,自己参与策划,并负责大多数节目的撰稿,使其主持的节目深刻而不呆板,活泼而不媚俗,成为新一代电视人的代表人物之一,并获“金话筒”奖。2003年新闻频道创建,他开始主持《中国周刊》。近期,白岩松主持了《焦点访谈》连载节目“岩松看香港”,以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白岩松《痛并快乐着》白岩松说,在人的一生中,幸福和痛苦都只占5%,余下的就是平淡的生活。他的平淡生活中包含着三大要素:一是音乐。他迷恋摇滚乐,喜欢“清醒”乐队,因为他们“找回了旋律”。他也爱听马勒的交响作品,那乐声让他觉得“老马”还在继续痛苦,而他过得挺好。二是足球。戏称自己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足球专业”的白岩松,把足球比喻成摆在桌上的米饭,当然,现在这碗饭嚼起来没有过去“香”了。三是心理调节。“特好的时候要有危机感,特差的时候也要能够平静下来,想想,前面还有好事等着我呢。”白岩松讲述自己成为电视人的经历1993年春节刚过,我在《中国广播报》办公室接到一个电话,是当时在电台《午间半小时》工作的崔永元打来的,“小白,我的同学在电视台要办一个新的节目,挺缺人的,你过去帮帮忙怎么样?”这不是一个什么重大的抉择,因此我一口答应下来。在当时的北京新闻界,干好本职工作之余到别的媒体帮帮忙正开始成为时尚,再加上那时总感觉有多余的精力可分配,尝试点新东西总是好的。没人会知道接了电话爽快的答应会让我今后的生活发生大的变化,一个简单的决定让我走上一条与以前不太相同的路。接下来和《东方之子》的制片人时间联系上了。当时的栏目还不叫《东方之子》,只知道是一个人物栏目,我的任务是去这个栏目当策划,也就是帮助主持人设计一些问题,一起和其他工作人员进行人物分析。我不认为这很难,因为在几年的报纸生涯中,我也采访过好多人,再加上自己觉得这是一个副业,不可能把宝押在这个栏目上,因此心里几乎没有什么负担。时间很慎重,一个上午,他来找我,我给他拿了几篇我过去采访人物的文章,时间仔细看过之后,拍板,你来吧!2月底,我去时间他们的大本营,当时他们一些人在北京亚运村的一座办公楼里租了一大套房子,为节目的开播作准备。大大的客厅被改造成演播室,两张凳子固定了采访人和被采访人的位置,其他人住在另外屋里,很有点小成本家庭作坊的意思。这就是《东方之子》刚刚成立时的情景。刚一进屋,时间把我介绍给大家,我的年龄在那儿摆着,和“策划”这个职称似乎有点距离,我看得出屋内人士脸上那种不太信任的神情。正好我的一位大学同学在场,更是惊讶而直爽地喊道:转了好几圈,我以为找的是个老头呢,原来把你找来了!我并没有感到尴尬,因为毕竟年轻还有些不知深浅,加上制片人时间和我谈话的时候,淡化了我的工作职责,也没有把太大的工作压力给我。工作就这样开始了,当时的主持人都已到位,包括《工人日报》的胡健大姐、社科院的陆建华以及另外一位女学者,在他们的面前,我更是感觉到,我将把自己的服务工作干好……就这样我也慢慢地上了路,白天在报社正常工作,晚上和周末与未来的东方之子们打交道,日子倒也过得充实。记不清是哪一天,时间找到我:“后天你出差去山东:采访一个企业家,你做一下准备吧!”我一时有点懵,什么,我去采访:没有搞错吧?没有,时间的态度很坚决,也没有作什么解释就走了。听了这个安排,当时组里的摄像赵布虹倒是来了个预言:刚开始人们可能会不习惯你,不过你会慢热的,能行!我肯定不是千里马,但就在这一位又一位伯乐的督促下,半推半就地上了电视路。在去山东的火车上,我和同事聊天,信誓旦旦地对自己来了个设计:我要做一个不穿西装的采访人,至少领带是不能系的。但计划没有变化快,到达山东济南,采访开始前,时间看到我一身休闲装束,便临时给我借了一件西装,领带也打了上去,当时瘦骨嶙峋的我终于穿上一个宽大的西装,晃晃荡荡地开始了我的第一次电视机采访。想休闲一点的梦想没有了一个好的开头,以后几番挣扎几番被领导训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一步一步走上西装革履之路,虽然别扭,但一句“要对观众尊重”就慢慢打消了我的自由设想。由于《东方时空》节目将在5月1日正式开播,因此我这次到山东采访的对象是济南钢铁厂的厂长马俊才,一个“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最初和电视的磨合于我不是问题,既然不懂电视我也就没了镜头感、摄像机在哪儿的顾虑,摄像师跟我说:“你只管像平时一样采访,别的事由我管。”就这样,我的第一个电视采访完成了。在栏目开播前,要为自己的栏目设计一句广告词,当时没有多少精雕细刻的时间,编导在机房外我在录制间里,现上轿现扎耳朵眼,第一句“浓缩人生精华”在我脑海中跳出的很快,大家也一致认可,而第二句就多少有些周折,一句一句地抛出一句一句地否决,直到“尽显英雄本色”,大家才松了一口气。于是从第一天节目播出起,“浓缩人生精华,尽显英雄本色”这句《东方时空》栏目的第一个栏目广告就开始每天和大家在早上见面。直到后来,随着《东方时空》节目“平视”概念的增强,加上栏目广告词一句才最好,终于有一天,“尽显英雄本色”这句话和观众告别,《东方之子》栏目和“浓缩人生精华”紧密为伴,这句话也成了栏目的一个标志。那时的我自然也没有太长的设计。1993年5月底,我接到制片人时间的电话,问我想不想调进中央电视台,我没太考虑就拒绝了。“做电视”是副业这种概念在我当时的头脑中还是根深蒂固的,再加上当时在广播报,我正筹办着一张新报纸《流行音乐世界》,报社内部也把这件事当成了重点,甚至创刊号各个版的内容和样式都设计出来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专门为此开了会,台长也讲了话表示支持,在会上“高举起流行音乐这面大旗”很给人一种振奋。能把自己的爱好变成自己未来的工作,对我来说自然是件快乐的事,欣喜之中,觉得自己电视到底能做多久,心中没底,于是就拒绝了时间的好意。但走进电视看来还是我的宿命,过后没多久,已经呼之欲出的《流行音乐世界》在当时一种对流行音乐依然不屑的氛围中,被某位领导判了死刑。寄托了我的热情和理想的梦碎了。我立即有了万念俱灰的感觉,好吧,走。这个念头一出来,最后走进电视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也曾有人问过我,假如那张报纸办下来,你和电视说再见不会后悔吧?我想不会的,一来人生没有假如,二来每条路都会有不同的风景。走上办报之路自然会依照另一种规则欣赏着路边的景致,也会有挣扎,也会有快乐,也许今天的自己会在那样的一条路上寻找到另一种成就感。可最终,我还是成了彻头彻尾的电视人。

168 评论(15)

李晓诗125

白岩松,蒙古族,1968年生于内蒙古,1989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之后就职于《中国广播报》,直至1993年《东方时空》筹备。 白岩松参加了《东方时空》节目的筹备,并成为以《东方时空》为标志的电视新闻改革队伍当中重要的一员。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播出,白岩松成为首日播出的《东方之子》栏目的首任主持人,这是中国电视节目史上的第一个人物访谈栏目。白岩松迅速以成熟、知性同时保持新闻客观姿态的形象走近中国电视受众,并为当时还是一片空白的电视新闻访谈主持人之路,进行了积极并有开拓性的探索,仅仅三个月后,白岩松就以自己的表现被评为《东方时空》首任最佳主持人。 从1993年起直至如今,白岩松参加访谈的人物近千位,已树立起自己鲜明的主持风格,重要的是,白岩松一直参与各种节目的策划,并始终坚持自己撰稿,为"主持人中心制"在中国电视界的实施进行了重要的探索和示范。 这之后,白岩松自觉参与电视改革进程,不守成,勇于变化。1996年,出任《东方时空》改版后的总主持人,并在主持人言论板块《面对面》之中,探索了电视评论的样态,广获好评,成为因此获奖最多的主持人。之后,白岩松勇于突破,出任《新闻调查》栏目的首任主持人兼出镜记者,为《新闻调查》的诞生和顺利播出做出了积极和不可替代的贡献,《新闻调查》栏目和公众见面的第一期节目,就是由白岩松担任出镜记者的《宏志班》。 难能可贵的是,白岩松的这种创新精神和勇于改革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今日。2001年,创办全新的《时空连线》栏目,并在其中创设编委会制度,成为当年中央电视台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2003年,在非典阴影之中,借新闻频道创办之际,创办《中国周刊》和《新闻会客厅》两个全新栏目,并能用很快的时间,使之成为名牌栏目,而且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理念奉献,成为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白岩松事业上进取而生活上淡泊的特点也很明显,在《时空连线》、《中国周刊》和《新闻会客厅》陆续成为知名栏目后,白岩松辞去这三个栏目的制片人职务,为年轻人的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而现如今,白岩松正与同事创办以他为思想中心的电视评论栏目,而这,注定又是一个新的挑战。 在为中国电视新闻栏目建设添砖加瓦的同时,不能不提到白岩松为中国电视大型新闻事件直播所做出的开拓性贡献。从1997年香港回归直至2008年的"迎战暴风雪"直播,白岩松参与主持了中央电视台几乎所有大型新闻事件的直播,确定了他本人在这个领域不可替代的位置。 1997年香港回归,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大规模开始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直播,各方经验都很欠缺,白岩松负责的是驻港部队的全程直播报道,经过精心准备,他负责的"部队过管理线现场直播",收视率仅次于"政权交接仪式";而在前头部队进入香港的报道中,他也承担起因意外而突然增加的二十分钟直播,并很好完成任务。在全部报道之后,白岩松成为整个香港回归的直播报道中唯一获得一等奖的现场报道记者。 从香港回归开始,白岩松拉开了主持大型新闻事件直播的大幕,从三峡大江截流、两会直播报道、澳门回归、迎接新千年、悉尼奥运会、北京申奥、中国入世、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十六大十七大开闭幕式、伊拉克战争、海峡两岸胡连会、迎战暴风雪……等几乎所有大型新闻事件,白岩松都成为中央电视台承担主持任务的唯一人选。在这个过程中,他一直能够做到认真准备、精心策划,心理素质过硬,在保证播出水准不断上升的前提下,从未出过任何技术和政治上的错误,成为人们心目中信得过的主持人。 与此同时,在主持生涯之中,白岩松还承担大量特别节目的策划、撰稿与主持工作。1997年,参与策划撰稿并主持的十五大特别节目《中国之路》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1998年,策划撰稿并主持的改革二十年特别节目《流金岁月――中国改革二十年人物志》大获好评;2005年,策划并撰稿主持的《岩松看台湾》突破媒体边界,成为建立海峡两岸新闻沟通平台的特别节目;而2007年春季推出的《岩松看日本》更是引起了中日两国媒体与公众的高度关注和好评,不仅成为一次成功的电视特别节目,更成为两国"破冰之旅"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做为一个公众人物,白岩松能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在任制片人期间,主动要求将工资放到上级部门去发放,与组内没有任何经济上的联系;在生活与工作中,为同事着想,甚至一些机会都能优先考虑同行,并为身边人的进步创造条件,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在社会生活中,一直严格要求并约束自己,从无任何负面新闻;同时,多年以来,主动参与各种公益事业,一直担任着中国青年志愿者、中国青艾工程、中国红十字会、中国环境保护基金会、中国健康激励计划等多个公益活动的形象大使,重要的是,对这些活动,他并不是简单地投入,而是主动地帮助策划及实施,投入大量时间及精力,为此多次得到这些活动组织单位发自内心的称赞。 在思想理论上,白岩松始终看重的是理想与远方,他的很多思考也成为主持人队伍建设当中重要的催化剂。比如《我们能走多远》、《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等多篇论文,就以"渴望年老"等观念改变着主持人队伍的认知,并且这种思考伴随着他自身的成长,仍在前进中。 白岩松做为主持行业中的一个标志性人物,正用自己不断的改革热情,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态度,加之持续的思考和对人格力量的追寻,为主持人这个行当塑造着全新的形象。

144 评论(15)

秋水伊人ying

央视“金牌”主持人白岩松的故事

央视“金牌”主持人白岩松以其高出镜率、庄重而平和的主持风格深受观众青睐,人称“国家脸谱”。 但却少有人知,这张光彩熠熠的“脸谱”经历过怎样的打磨。

汶川地震后,在都江堰一所中学的课堂里,白岩松临时充当了心理老师,面对在座的高三学生讲述了自己曾经艰难的生活。

“地震使得不少孩子失去亲人,而我8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10岁时,从小抚养我的爷爷也离我而去,整个家庭只剩妈妈拖着我和哥哥,靠很低的工资过日子。”尽管如此,白岩松仍坚定地告诉孩子们,直到现在,他仍对自己曾经历过的辛酸生活充满了感激。

平时给人印象总是不苟言笑的'白岩松,小时候却是个淘气包,常常因为惹妈妈生气而挨打,每天至少要挨两次打。由于贪玩,白岩松小时候的学习成绩很差。一次,因为自己的考试成绩在全班倒数第二,他一气之下,竟偷偷地把张贴的成绩榜撕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贫寒的家庭环境磨砺了白岩松吃苦耐劳、敢于面对挑战的性格,成绩也渐渐跟了上来。高三那年,为了更快的提高成绩,他把所有的课本都装订起来,历史书订了600多页,地理书订了700多页,而语文书订了1000多页。然后,白岩松保证每天每科看30页的书,另外还要做数学题。持之以恒,最后终于考上了大学。

谈到这些,白岩松感慨地说:“青春最可爱的地方就在于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去挥霍,你可以犯无数的错误,因为你有改正错误的时间,但是当中年这杯下午茶端在你手里的时候,你就知道要赶紧做正确的事,因为错了就没有改正的时间了。”

大学毕业后,白岩松到《中国广播报》当记者。在那里,白岩松结识了现在的妻子朱宏钧。1990年9月,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白岩松和朱宏钧同时被派往现场采访。经过那次合作,白岩松被朱宏钧的才气吸引,后来二人走到了一起。婚后,由于单位没分配住房,他们曾一年内搬了6次家,那个时期正值白岩松工作的低谷。

1993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东方时空》,白岩松便跑去做兼职策划。制片人见他思维敏捷、语言犀利,便让他试试做主持人。但由于白岩松不是学播音出身,经常发音不准,读错字。当时,中央电视台规定主持人念错一个字罚50元。有一个月,白岩松被罚光了工资,还倒欠栏目组几十块钱。问题迫在眉睫:白岩松属借调,如果不能胜任就要被退回去。那段时间,他的神经就像拉得满满的弓,“有连续四五个月的时间,一分钟都睡不着,天天琢磨着自杀,不想活了!因为不愿意说话,妻子在我身边,我们俩也只用笔交流。”

得知白岩松的困惑后,善解人意的朱宏钧鼓励丈夫:“坚持下去,我全心全意支持你。”

为了让丈夫尽快进入角色,朱宏钧每天都督促丈夫练习普通话。她从字典里把一些生僻字和多音字挑出来,注上拼音让白岩松反复朗读,还让他在嘴里含块石头练习绕口令。“我用了两年的时间,由睡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慢慢把心态调整过来。现在回头看,那是我特别重要的一次成长,突然看淡了很多事。”白岩松说。

终于,白岩松练出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加上机敏和语言犀利的天生优势,他终于在栏目组站稳了脚跟。两年后,白岩松获得了“金话筒”奖,也正式调入了中央电视台。

曝光了身世,白岩松说:“苦难是一笔财富,每一个成功的人都会面对苦难,每一个成功的人在苦难面前都会勇往直前,永不言弃!当苦难、打击,你已经很好地走过时,回忆起它都会带有温暖的颜色。”

303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