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55

大力非水手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男孩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晶莹剔透0702

已采纳

单亲家庭对孩子心理还是影响很大的,要多和孩子沟通,多让他交朋友。

心理咨询师男孩

300 评论(11)

林佳(林巧洳)

01 这里作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简单说一下如何找靠谱的咨询师,以及从专业的角度是怎么看待孩子玩手机的问题。 首先,我们自己也承认这个心理行业是鱼龙混杂的,我们接手过很多同行咨询效果不佳,然后来我们这里做咨询的孩子。 发现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还是挺多的。 比较常见的是,咨询关系不匹配。 比如,一个初三的男生之前去做咨询,咨询师和孩子聊原生家庭的苦难。 结果孩子的情绪问题在咨询室里是解决了,但是回家家里之后和父母的冲突更加严重了。 一个16岁的男生,还在上学,把亲子关系搞得太恶劣,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还对社会功能造成了更加严重的影响,和父母非常对立。 还有一个高二的女生,原本学习很好,但是因为一些事情产生了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去做催眠疗法。孩子是内心是获得宁静了,但问题是高二就是一个学习很紧张的时刻,而且女生在学校遇到的冲突,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咨询过后,孩子反而更加不愿意回到学校了。 02 另外一种比较常见的是,咨询师有多重身份,这种常见于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 我们厌学症管心营接到很多个案,已经在学校里面接到了心理老师的辅导,但是很难得到好转,甚至有加深的迹象。 一个无奈的现实就是,学校心理咨询师在了解情况之后,很多时候没有办法做到保密,甚至于有些咨询师,非但不保密,还会主动的告诉学生的班主任老师等负责人员。 这样的做法,固然减少了出事之后的责任,也是出于一种安全心理,但对于来访的学生,却感觉到是一种出卖。 当然,我们也发现很多专业的心理老师,虽然不能解决问题,但还是稳定了孩子的情绪,在那个当下确实是帮助到了孩子渡过难关。 还有一些比较乱七八糟的情况,这里就不细说了,简单举例一下 没有出示相关资质的,比如没有经过心理学培训、没有执业资格证、是教育机构但是干咨询机构的事情 让办卡的,比如说一次交10次咨询费,或者像理发店一样推销充值卡 超越咨询边界的,比如来访者找不到工作,给安排工作;来访者成绩不好,咨询师帮忙找补课老师等等,这些都属于越界。 最重要的一点,假如你在咨询中觉得【不舒服】或者你觉得【没有效果】,这里我们都建议你不要再进行咨询了。在发现咨询没有效果的时候,要及时终止咨询,千万不要耽误改变的时机,特别是孩子在上学,关键时机就这么几年。 03 最后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一下玩手机这件事情。 这里你表述是,【男孩沉迷手机不愿上学】。 实际上是,男孩不愿意上学,所以沉迷玩手机。 玩手机是解决方案,而不是问题本身。 我们厌学症管心营在咨询中发现,很多家长不明白这点,因为家长本身就陷在问题中,成为了维持孩子问题的一环,所以没办法超出认知来解决问题。 家长很天真地以为,玩手机是问题,认为孩子沉迷手机了之后就解决问题了。 其实事实恰恰相反,当孩子无法通过手机来宣泄情绪的时候,就有可能转换为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 从心理角度分析,玩手机,可以理解成一种逃避方案,而逃无逃之后呢? 断掉玩手机这条渠道之后,孩子出现强迫行为、自残行为、睡眠障碍等问题的概率直线上升,那个问题不比玩手机严重? 家长有一个普遍的错误认知,那就是认为是手机、游戏、网络害了孩子。 很多家长说,我家孩子自从有了手机以后就开始出现问题了;有的家长说,自从我们家买了电脑以后,孩子就开始玩游戏,有网瘾了……. 实际上是孩子先有了问题,才逃避到网络上去。 是孩子在现实中,没办法感受到爱和理解,没办法感受到快乐,所以才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到网络中去。 不管是厌学,还是网瘾,其实都是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玩手机只是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而已,就像是成年人亲面对工作压力,回家坐在车上抽烟。 在车里抽烟,是成年人面对工作压力的解决方案。 但是解决方案变成了一个问题,因为抽烟有害健康,容易患上一些肺部的疾病。 玩手机也是一种解决方案。 但是在家长看起来,这个解决方案很糟糕,因为它有比较严重的负面作用。 那么玩手机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呢?

349 评论(12)

冲哥是个姐

首先男孩的青春期在12~20岁 [1]  。同时青春期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青春早期、青春中期和青春晚期。

青春期的孩子们的需求

同一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了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并阐述了形成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性。在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中,“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是青春期儿童人格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是发展自我同一性,建立新的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中应有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连串感觉

埃里克森强调,每个青少年都会经历“同一性危机”,即早期形成的同一性已不能应付现阶段所要面临的选择和问题。这使得儿童对已形成的同一性产生怀疑,从而产生同一性危机。同时,环境和价值观影响都会造成青少年的同一性危机。这种同一性危机会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反复出现。

为了促进青少年同一性发展,需要培养青少年的批判性思维,重视其社会性发展和技能的培养 [14]  。同时鼓励并支持青少年亲自进行一些试验,通过亲身体验,发现适合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实现更为牢固、积极、富有创造性的同一或认同 [13]  。

自主性

成为一个自主独立的人是青春期发展的任务之一,青春期自主性发展通常分为三种类型:情感自主性、行为自主性和价值观自主性 [15]  。

情感自主性是指个体在青春期对父母的依赖减少,开始建立家庭之外的情感联系。情感自主性是伴随社会认知发展的平稳的“个体化”过程,这能够帮助青春期孩子建立更加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16]  。

行为自主性是指青少年有能力独立做出决策以及选择的能力。随着青少年的成长,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在改变,会开始寻求他人意见并比较不同的选择。但青少年通常会因为依赖周围的人而跟随他们的决策,这并不是真正的行为自主性 [17]  。

价值观自主性是指青少年对于道德、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看法发生转变。青少年思考以上三个问题的方式会变得越来越抽象。青少年的信念会更多以意识形态基础的普遍原则为依据,以自身的价值观为基础 [18]  。

亲密性

青少年对于友谊的看法也会发生变化,他们会更加注重友谊的忠诚和信任,更多地袒露自己的心声,也会对于朋友的需要更为敏感,并且做出更积极的回应。青春期早期个体对亲密感需求的增加是青少年寻求亲密朋友的主要动机,如果在青春期未能形成这种亲密的友谊,青少年将会经历孤独的痛苦以及自我价值感的降低。同时,女性之间的关系比男性之间更为紧密,这可能是由于自我表露被认为是缺乏“男子气概”的。拥有深厚友谊的青少年具有更高的自我价值感,青春期内的良好亲密关系也是青少年良好社会关系的健康标准之一 [19]  。

成就

社会一般认为青春期是为成年后的工作角色做准备的时期,在这一阶段,教育和职业成就会不断累积。能力可塑、以内部而非外部奖励为动力,以及将成功归于努力而非运气的青少年具有更高的学校成就。

同时在心理问题上

吸烟成瘾

吸烟行为在青少年中非常普遍。男生吸烟的比例较高且开始吸烟的年龄较低  。

2016年,腾讯《事实说》随机调查10万在线用户,发现七成烟民吸烟始于14~22岁,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容易在好奇、叛逆、同伴压力等种种原因的驱使下开始尝试吸烟,而且14岁以下开始吸烟的男生数量是女生的两倍 。

《2018年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报告》指出,的每日吸烟者在18岁前开始每日吸烟。使用电子烟的人群主要以年轻人为主,15~24岁年龄组人群电子烟使用率为,获得电子烟最主要的途径是互联网 [23]  。

网络成瘾

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将网络成瘾定义为: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对互联网使用冲动的失控行为,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后导致明显的学业、职业和社会功能的损伤。诊断网络成瘾障碍,持续时间是一个重要标准,一般情况下相关行为至少持续12个月才能确诊 [25]  。一开始会产生精神依赖,渴望上网,如果不能如愿就会产生极度的不适应感,情绪低落、烦躁不安、焦虑、抑郁等;随后就会发展为躯体的依赖,表现为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症状,最终学习、生活等方面受到严重影响。网络上存在着一些暴力信息、色情小说和图片很容易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由于青少年的自制力比较差,社会技能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弱,更容易沉溺于游戏中,而且电子游戏的设计情节、内容、画面等良莠不齐,可能给他们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适应方面造成困扰和伤害 [26]  。

焦虑与抑郁

人际关系和学业压力是青春期的中学生焦虑的两大来源 [27]  ,而来自家庭的环境气氛、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因素以及来自学校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学业成绩等,都可能构成威胁青少年生活的应激事件,从而使青少年抑郁 [28]  。

自卑

自卑感(feeling of inferiority)是指个体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的惭愧、羞怯、畏缩甚至灰心的复杂情绪。

青春期期间,青少年会由于个体的生理状况、能力、个性特征等因素产生主体自卑感。个体所处的客观环境如家庭经济状况、地域环境等外部环境会产生客体自卑感。有自卑感的人往往表现为对自己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对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到怀疑。青少年应该通过自我调控的方法克服自卑感,正确认识自己,放弃过高要求的期望,缩小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逐步发现自己的优点,重建信心。

与青春期男孩子沟通

普通正常家庭中也会出现上述三种教育方式,相对来讲单亲家庭(包括丧偶家庭)更容易发生这样的情况。

单亲家庭的情况

(1)强势的单亲母亲

抽样调查显示,离异家庭中单亲母亲抚养孩子的比率占到约70%左右,当一个离异的女人决定独立抚养孩子的时候,势必做好了独自抵抗风雨的心理准备,而在生活的历练中,这样的心理暗示会催生出一个强势的性格表象。

很多鸡汤励志文,都会引用一句话,女本柔弱,为母则刚。实际上都是在暗示单身母亲做出这样的选择。

(2)惩罚、溺爱型的单亲父亲

单亲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往往会走两个极端,一种是严厉惩罚型,望子成龙,有的也是在与前妻负气,希望自己的孩子虽然离开了生母,但一样有出息,成材。

另一种出于补偿心态,由于离异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感到内疚,因而千方百计补偿给孩子的心态。

这两种教养方式实际上都是不同程度上的“控制”,无论是强压还是放纵,都会让孩子无法养成自我控制能力。

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要么是不堪重负而厌学、逃学、网络成瘾;要么是在对父母事事依赖,出现这样那样的行为或心理问题。

解决方案

一、正视孩子内心的伤痛,被爱的孩子可以很坚强。

单亲家庭的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性格、年龄等因素,以孩子最能接受的方式,平静、真诚、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自己离异的原因,争取他们的理解,教会孩子应付来自外界的各种询问,并让孩子理解单亲家庭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西方国家离婚夫妻的一些做法也值得借鉴,离婚夫妻认为离婚或者再婚的原因一般都和孩子无关。

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并明确地把夫妇两人之间的事和孩子分开,让孩子知道双亲感情不和或离合与子女的存在无关。这种做法也更加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让他们从思想上减少依赖。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西方国家的父母们会经常这样告诉他们的孩子:“你必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学会自己保护自己!”他们认为保护孩子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二、和孩子一起走出阴霾

无论父母那一方承担抚养孩子的职责,都要为孩子撑起一片天,把对孩子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

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单亲家庭的生活比较单调,孩子容易感到精神上的空虚与寂寞。为此父母每天再忙,也应抽时间多陪陪孩子,聊聊天,倾听孩子的心声。

此外,由于日常生活中缺少了父亲或母亲,相对于其他的孩子,单亲家庭的孩子接触社会的机会也相对减少,社会知识也不够丰富,所以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扩大社交圈,多认识一些朋友,多读书,使他们的身心能够健康成长。

三、弥补角色的缺失

在青少年心理成长的过程中,性别角色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环节,父亲和母亲有着无法取代的作用。

因此,对于单亲家庭的父母来说,要特别注意弥补孩子由于缺少父爱或母爱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单亲家庭中,家长应注意调动亲戚、朋友中的性别资源,给孩子以应有的适宜的影响,以保证男孩的阳刚之气和女孩的阴柔之美,以免造成两性角色上心理与行为的偏差。

例如,对缺少父爱的子女,母亲要加强他们的独立、自主、勇敢、果断等方面的人格教育,有意识地带他们多接触一些成熟的、自信的、有责任心的成年男子。

与此同时离婚父母也应当保持正常的接触关系,不应在孩子面前丑化另一方,破坏他们的亲情,使子女尽可能地享受父母的关爱。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予你一定的帮助。

91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