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美黛子
作者简介:心理咨询师一枚,擅长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每天分享育儿知识和教育心得。关注我,和我一起成长。有这么一位妈妈给我后台留言说:老师好,我女儿今年19岁了,至17岁开始就出现上学困难,在学校呆上一个星期就会焦虑,坚持不下去,没有办法,已经来来回回休学好多次了。但孩子也不是不要好,还想上大学,连续参加了两次高考都失败了。性格也比较叛逆,我说什么都听不进去,现在精神状态非常不好,当地医院诊断孩子抑郁,孩子每天吃的很少,天天在家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我看着真是着急,心里那个火压得我快透不过气了,最近,我又发现她恋爱了,真是一个问题没解决另一个问题又来了,你说怎么办啊?我来分析一下:从这位妈妈的留言中,可以发现孩子基本是这几个问题:上学困难、叛逆、抑郁、还有恋爱。从这几个问题上来看,其实是一类问题,一个问题改善了其他问题也会迎刃而解。人生活在世界上有两个方面的需求,一个是物质,一个是精神。很多家长以为养孩子很简单,吃饱喝足就可以了,其实,孩子对精神的需求远远大于对物质的需求。一个孩子如果在精神里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心理问题。这个案例中的孩子出现这些问题一定是没有得到足够的精神供养,这位妈妈是焦虑的,不快乐的,就算孩子没有出现这些问题前,这位妈妈也是焦虑不安,悲观,不积极等一系列的负面情绪,这无形中就传递给了孩子 。
媛姐姐丶
可能是孩子刚刚上学, 妈妈担心孩子在学校受委屈 复制不习惯吧 。这个问题吗 你应该安慰小孩妈妈 。让他不要为自己的孩子担心 小孩子慢慢长大了 。也会自己照顾自己 。再说学校里那么多小孩 那都是自己一个人住在学校的 。他们小孩子机灵着呢 。会互相帮助 互相学习的 。所以说妈妈的担心是多虑的 。要相信自己的孩子 让他们锻炼一下, 对孩子的身心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
就是不高兴
这个妈妈也太惜孩了。孩子总要离开妈妈去求学。在学校老师比妈妈还会教育孩子,更喜爱孩子,希孩子妈妈放心,孩子上学知知识,接爱正规教育对孩子有好处,是关乎孩子一辈子的事。你放心,不必焦虑,安心睡觉吧。别多扰虑孩子。
花usahana兔
6月1日,教育部颁布《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 教师不得公开学生成绩和排名,但要求学校采取措施,便利家长知道学生的成绩等学业信息。 规定颁布的初衷,是为保护学生隐私和自尊心,减少攀比、避免歧视,缓解应试压力。 但是家长们却不怎么买账,纷纷调侃: 可见,这种方式被并不看好,成绩的分量在中国现在教育体制下,依旧占比很重。 本来想要引导少关注成绩,却有了欲盖弥彰的效果,让家长的焦虑更加严重。 既然在家长心中成绩那么重要,那如何帮助孩子提升成绩呢?韩国著名心理咨询师姜弦植,在《懂心理学的妈妈都很了不起》一书中,提到三个与孩子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知识: 学习心理学、赞扬心理学、唠叨心理学。 从源头上了解与学习相关的底层逻辑,能够帮助我们跳出提升成绩的误区,找到正确提升孩子成绩的方法。 《论语》有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者。 这句话除了警示我们针对学问,要实事求是;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即:智者,要分清自己哪些知道,哪些不知道。 你知道的那些知识,已经存在于你的脑海中,成为你的东西,而不知道的那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花费时间去学习的。《懂心理学的妈妈都很了不起》的作者在书中提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叫做: 元认知 。 为什么要学、该学什么、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不知道的又该怎么学,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在心理上做好准备,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元认知”。 元认知可以说是学习的钥匙,而元认知的核心就是“ 明确自己不知道什么 。” 如何发现自己的不知道?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一种颠覆性的学习方法: 翻转课堂。 这样的学习过程,把老师主导的灌溉式学习,变为学生主导的讨论式学习,是一种启发了元认知的学习。 韩国的一个初中,运用翻转课堂的方法实验了一个学期,有85%的学生大幅提高了考试成绩。 翻转课堂的为何如此有效?它其实是符合学习的金字塔原理的。它把学习从“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变为了“小组讨论、教别人”的主动学习,学习吸收率最高可达90%,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也成为了顺其自然的事情。 所以下次孩子再说“不会”的时候,先别急着帮他讲解,不妨运用翻转课堂的方法,让孩子先讲一下他的思路,再和他一起探讨学习。 希望“元认知”这个心理学概念,可以帮助孩子们“越学越会,越来越爱学习”。 新时代的父母几乎都赞同,“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一育儿理念。 殊不知,夸孩子,也可能是对孩子的一种“惩罚”。 夸孩子,本意是想让孩子保持这种良好的状态,没想到却把孩子变成了一个“寻求认可上瘾”的人,变成了一个害怕失败的人。那该怎么办呢?《懂心理学的妈妈都很了不起》的作者提出: 如果希望对方做得更出色,就应该把赞扬的焦点放在过程上,而不是结果上。 比如,故事中女孩的爸爸可以说:“考了100分,爸爸很为你感到高兴,爸爸看到你最近笔记做得特别工整,写作业也都特别认真,这是你努力的结果。” 这种赞扬过程的方式,其实算是鼓励的一种,重点就是: 看见孩子,无条件的爱孩子,认可孩子原本的样子。 当孩子被看见,就能唤醒孩子的内在力量,他会自发地向上生长。 正如作者所说,赞扬可以让海豚在狭小的水族馆里表演,而鼓励却可以让海豚遨游大海。作者在书中讲述了自己做咨询的一个案例,我看完很是震撼。 儿子的行为,其实并不是突发的,这种想要揍父亲一顿的想法,估计已经在心中预演了很多次。 年幼时,正需要父母关爱,而母亲卧病在床,父亲既需要照顾母亲又要上班。父亲担心儿子,想要教育好他,但是却用了打骂和唠叨的方式,孩子肯定不理解。 而现在长大了,觉得自己有力量了,父亲还要不停地唠叨,就激发了他内心压抑已久的愤怒。在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 超限效应,即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度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唠叨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会产生超限效应,而且唠叨也逃不过 “自证预言”,即孩子会形成一种“限制性信念”,朝着你描述的不好的方向发展。 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学习上唠叨,发现孩子越来越抵触,成绩也没见提升,也是这个原因。 作者提出, 如果真心希望孩子好,就不要唠叨,用“没关系”取而代之。 一句“没关系”,让孩子在失败的时候,情绪更加平稳,也更能主动面对自己的人生,对自己负起责任。 孩子,我爱你,所以“没关系”,爸爸妈妈相信你,有能力过好自己的一生。《懂心理学的妈妈都很了不起》这本书不仅讲述了亲子关系,还涉及到了亲密关系和自我关系,其实不仅适合妈妈们读,也同样适用于爸爸群体。 爸爸和妈妈,组成了一个团队,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发挥着合力。 正如莫言所说:“ 每个人从生下来最早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受到影响最大的也是家庭教育。 ” 父母懂一点心理学的知识,会更加了解孩子,做到“对症下药”,而不是“盲人摸象”。 否则,到最后,很可能, 父母亲手剪掉了孩子的翅膀,却怪孩子不会飞翔。 让我们做一个懂点心理学的父母,做孩子飞向梦想天空的过程中,可以借势的那一缕风。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