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白香香
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世界上每3名女性就有1人曾遭受过暴力,这样的数据真的让人触目惊心。面对家庭暴力,很多人为了家庭选择了隐忍,其实这不是解决的办法。今天咱们就来说说,面对暴力我们该如何处理?首先就是家长,一定不能对孩子使用暴力,家长的以身作则格外重要。没有遭受过家长精神暴力、言语暴力、身体暴力的孩子,也绝对不可能忍受来自于其他人的、任何形式的暴力。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就能明确地区分出伤害和爱,不会把此二者混为一谈。就算是以后不幸遇到了坏人,也能准确判断对错,并且有底气做出抵抗。在家暴的案件里,大部分被家暴的都是女性,这是因为她们的力气比较小。无论出于何种理由,只要男人对女人动了手,只要有第一次,就一定会有第二次。长期的家暴,不仅会把女性逼向绝路,还会毁了家庭,孩子。在第一次遭遇家暴的时候,如果女性奋起反抗,男性就会心生警惕,最起码不会这么肆无忌惮了。但是如果选择为了孩子,为了老人选择隐忍的话,就意味着自己在继续纵容对方对自己的施暴,在以后的日子中,这种施暴行为会变本加厉。根据调查显示,很多人在遭遇了31次家暴的时候,才会选择像外界求助。如果你真的遇到了暴力,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刻报警,隐忍不是解决家暴问题的唯一好办法,在一次又一次的拳打脚踢伤害中,我们要选择离婚,离开对方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大家要记住,千万不要抱有家丑不可外扬的想法选择一次又一次原谅对方,因为他更会肆无忌惮对你拳打脚踢。包括家庭里的冷暴力,其实也是一种暴力。大家不要把冷战和冷暴力混淆了,冷战其实是种冷处理,本质上想和解,但是当时情绪激动或者找不到和解之法,一旦有人先让步,大概率会和解。冷暴力则是一种精神暴力,你求饶我也未必理你,就算理你,也可能只是挖苦你。事实上,很多人冷战可能就会持续一两天,最多不会超过三天。但是冷暴力持续时间很长,冷暴力极容易对对方造成心理创伤,而且施暴者也会变得更加冷漠,害人害己!
小虫超人HC
如果我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会选择和对方离婚,绝不退让。因为我的身边曾发生过类似的事情,而我从受害者的身上看到了退让的悲惨结果,所以自己绝不会让这样的悲剧再次“重演”。
我的一个同事和她的前夫是在上大学时候认识的,都是在一个学院。后来小曹(她老公姓曹,我们比他年长就都叫他小曹)就开始追我的那个同事(小张),两个人没多久也就成为了男女朋友的关系。
在毕业之后没多久,小张就怀孕了,然后两个人成了婚。婚后生活刚开始也过得蛮不错的,两个人很是恩爱。后来小张因为怀有身孕的缘故就离职不干了(总共也就干了半年左右的时间)。
这样家庭的负担就都落到了小罗的身上,但是因为两个人也没有太大的经济开销,所以总体来说生活过得还不错。可是随着孩子的到来,家庭整体的开销猛增,小罗的收入就显得捉襟见肘。
随着家庭负担的增重,两人的争吵也就变多了,感情也随之在争吵中变得越来越淡。后来为了缓和夫妻间这种不和谐的关系,小张又重新回到了公司上班,把孩子送给自己父母带了。(小罗的父母并不愿意带孩子,至于具体原因小张也没说)
这样的做法的确见效了,但是好景不长,小罗被公司辞退了。辞退的原因小罗也并没有告诉小张,但是大家猜测肯定是工作不认真导致,因为他平时经常和所在的公司请假。
没了工作的小罗,整天待在家里打游戏,然后和异性网聊。有一天小张说了他几句,谁都想不到小罗竟然因此对小张动手了。当时小张心灰意冷,想要和小罗离婚,但是家里人都劝她多为孩子着想。最终她也就选择妥协了。
在职之后,小罗重新找了份工作,可是不久之后再次被公司辞退。辞退后的小罗回到了“老样子”,整天窝在家里打游戏。如果出去的话,那也都是和别人去喝酒。有一次喝醉酒两人发生争吵,小罗再次动手打了小张,并且把她打进了医院,轻微脑震荡。
经历过这次事情之后,小张再也不会听信家里人的话“为了孩子忍让”。她最终选择了离婚,在去年重新找到了新的归属,目前过得也还不错。
所以说如果遇到家暴,那一定不能妥协,要坚决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退让只会让施暴者更加肆无忌惮,给自己带来更多伤害。
我喜欢小吃
必须离开。因为有一就有二。无论男女,遇到家暴的时候,都应该立刻远离施暴者,无论有没有孩子,可能题主考虑到的,是孩子没有了一方的关爱,可是施暴者,既然家暴,怎么可能再对孩子百分百的关爱,孩子在这样的环境耳濡目染下,也会学坏呀
真心为孩子好的话,离婚。不要想着虽然他家暴但是他都哭着求我、道歉了,他是一时冲动/紧张我/爱我才打我,应该再给他一次机会。父母年纪大了,老人家不能受刺激,做人还是不能太自私。结婚以后一直在家带小孩,没有经济基础,离了婚可怎么活?离异还带个孩子,很难找到更好的男人了,凑合着过吧。孩子还小,不能没有爸爸
以上几点是问题都是我能想到的,但是这不是成为你勉强维持一段不幸福婚姻的理由。既然你说,考虑小孩,怎样将伤害降到最低,那么我们就从“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应该是大部分母亲在面临婚姻不幸却又勉强维持的原因
兔兔我要幸福
独生子女教育中应注意什么
独生子女教育中应注意什么,让孩子明白这件事的意义所在,孩子的压力可能来源于父母的高要求,父母要多多鼓励孩子,此时的耕耘会让孩子在未来受益良多。独生子女教育中应注意什么教你如何教育孩子。
独生子女的教育,既是一个实际问题,又是一个理论问题。独生儿童既有与其他儿童一样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独生子女教育的效果,取决于所选择的教育方法。对独生子女的教育,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克服重养轻教的倾向。由于家庭生活环境、父母心理和社会舆论的影响,目前,在独生子女的培养上,存在着重养轻教的倾向。许多独生子女的家庭,只注意从生活等各方面给孩子以无限的关心和爱,而对孩子的德育却很少提出要求;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最少加以限制;只注意取得孩子的欢喜,而对孩子的过失却不闻不问或听之任之。这是独生子女教育失败的原因之一,必须坚决克服。
(2)不可急于求成。望子成龙,盼子成才,这是每个作父母的共同心愿。但是,不能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不顾儿童生理、心理发育的特点,一味过高地要求,把小小的孩子成天关在家里,进行“私塾”或“棍棒”式的教育,规定每天要写多少个字,算多少道数学题,练几小时琴。这样做,得不到预想的教育效果,不但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反而会使儿童产生厌学情绪,对智力开发极为不利。这个急于求成的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
(3)要大胆放手。人们对独生子女议论和担心最多的,是缺乏独立性和社交能力。而独立性和社交能力,要靠孩子通过与其他小朋友交往、接触、游戏来逐渐培养。因此,不能总是把孩子关在家庭的小天地里,要放心大胆地让他们走出家门和同龄的小朋友们一道玩耍、学习,不要担心他们会和其他小朋友打架。来自不同父母、不同家庭中的同龄人,有不同的性格、志趣和爱好,各自的特点是不一样的,孩子们在一起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这是独生子女在性格、智力、品德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4)要爱而不娇。爱子之心,人皆有之。爱对每个儿童都是需要的,它是儿童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爱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发育。但是,对独生子女来说,要防止过分溺爱。要爱而不娇,对孩子的合理要求要满足,不合理的.要限制;既要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又要不失父母的权威性;对孩子要爱,但是一定要让孩子知道正确与错误、是与非的界限,尤其要防止对孩子的态度忽冷忽热。
和年龄稍大的初中、高中生相比,幼儿园小朋友和小学生上心理咨询室更“勤快”———在青少年咨询者中占80%,这是上海市社科院青少所研究员徐浙宁对申城665例非医疗系统的儿童心理咨询个案分析研究之后得出的最新结果。
小小囡心理咨询比例更高主要和年轻父母的科学育儿观念、第一代独生父母的养育焦虑等有关。
第一代独生父母养育子女有焦虑
“上周壮壮居然说了两次谎!被我看穿了,小家伙竟然还耍赖皮!而且他最近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对人发脾气,我很担心。”面对心理咨询师,5岁男孩的母亲吴小姐焦急不已。她觉得打孩子不对,但尝试和孩子讲道理又行不通,急匆匆来求助心理咨询师。
徐浙宁分析,现代年轻父母有着相对更高程度的养育焦虑。可以看到,学龄前儿童的父母大多数是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成长过程中相对更多地是享受“被照料”,而较少成为“照料者”,所以这些“独生父母”在自己为人父母的时候更可能因为没有照料经验而更多焦虑;同时,现代城市生活的紧张与压力,也使这些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有更高期望,对自己的养育角色有过高要求,所以潜意识中有更多养育焦虑。
年轻父母更关注孩子心理健康
三十出头的小罗夫妇俩除了保证6岁的女儿好好吃饱穿暖外,常常观察好好的行为和情绪表现,一发现有什么奇怪的情况就上网查阅,看好好是不是有什么心理问题,而他们也是心理咨询室的常客。前不久,他们又带着好好去见心理咨询师:“我们好好最近总是定不下心来,坐不了几分钟就神游海外了,她是不是得了小儿多动症啊?快上小学了,这样会不会影响以后的学习啊?”华师大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陈默说,虽然有时这样的家长眼中的问题对天性好动的儿童来说并非问题,但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有利于随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
徐浙宁研究员发现,预防性的心理咨询观念随时代和城市发展在提升。年龄越小,其父母自身也相对更年轻,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更为关注,所以遇到问题求助意识更强烈,求助行为也更多;而中学生的父母相对年龄更大,对心理咨询的认同相对较低,而且随着孩子长大,对心理咨询的信心也可能日益减少。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