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68

晓布丁2011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李靖国家心理咨询师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bamanai119

已采纳

愿我们出走半生,归来仍有一腔赤勇。 周末去电影院看了《哪吒之魔童降世》。 趁着影院里黑暗的掩护,我这个年近而立的中年人,忍不住泪迹涟涟。 那个中国古典神话中最著名的叛逆少年哪吒,闹海擒龙、抽筋扒皮;剔骨割肉,托莲重生。 可在今夏的电影中,哪吒一出生便自带魔丸诅咒,被视为妖怪,被囚禁、被误解,是所有人眼中的小恶魔。 他在残酷中习得自我保护的本领:假装不在乎、假装洒脱、假装冷漠,对着世人高喊: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算...... 小时候,我们以为哪吒讲的是一段熊孩子打怪升级的英雄传奇。 现在才明白,其实哪吒也不过是在现实中冲突、在叛逆中柔软、在妥协中成长的一个个普通人。 01 挣脱偏见桎梏,方得自由。 电影里的哪吒,是一个从出生就承受着世界的误解,被冷漠孤立的人。 如何小心翼翼在世人的成见中,孤独而倔强地活下去,是童年哪吒面对的生存命题。 陈塘关百姓对自身以外的生物统称为“妖怪”,在他们头脑里,出生时异于常人的哪吒是妖;救下他们性命的敖丙,因其龙族的身份也是妖。 凡我异族者,皆是妖邪。 龙王说: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凭你怎样努力都休想搬动。” 这就是我们的现实世界:偏见时时左右我们,主导我们对一个人的看法。 如果你没有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 如果你工作几年了没有买房买车; 如果你三十了还没结婚,结婚几年了还没生孩子; 如果你年过半百却还打扮得十分fashion; 如果你不是明星,却化着哥特妆,头发染成奶奶灰或是樱花粉...... 那么,你会被当成异类,被围观、被嘲笑、被指指点点,也被苦口婆心地劝诫与教诲。 总是有人喜欢去定义别人的人生,判决他们的未来。 可生活是自己的,没有人能够代替我们品尝酸甜苦辣。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活在别人的评价里,而是在不断了解自我的过程中,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哪怕周遭充满各种声音,我们依旧能听从自己内心,选择自己的心之所向,努力活成最满意的自己。 是魔是仙,都要自己说了才算。 02 终其一生,我们都在等待一个看见自己的人。 因为是魔丸转世,哪吒从小便被世人畏惧,没有玩伴,独自一人被关在结界之内。 他唱着,“我是小妖怪,逍遥又自在,杀人不眨眼,吃人不放盐。” 可是,他真的逍遥又自在吗? 他的暴戾也好,玩世不恭也罢,不过都是他想要引人关注的方式。 他内心渴望认同,渴望有人看见他在狂躁叛逆之下的孤独与无助,渴望得要命。 我们一生中,来来往往会遇见很多人,但我们都在不自知地等待一个能看见自己的人。 他能通过我们故作冷漠的外表,看见里面脆弱的心;他能看见我们假装的坚强,读懂所有的不易。 心理咨询师李松蔚分享过一个经历。 一个孩子在接受心理诊疗时,突然大发脾气,把东西扔了一地。 他没有制止规劝,只是默默陪伴守候。 孩子的情绪越来越失控,拿起玻璃杯就要往地上砸。 然而,并没有听到声响。孩子轻轻放回了玻璃杯,喘着粗气对大家说,“对不起”。 然后他把地上的东西捡起,放回原处。 这时候,大家才看到他扔的全是摔不坏的东西。 因为李松蔚在他极度失控的外表下,看见并相信他有自我控制的能力。 那一刻,孩子也看见了自己,找回自我控制的自信和力量。 当我们被看见,才能找到一个更真实、更美好的自己,也才能学会爱与被爱。 这是一生的治愈。03 人这一生啊,要为自己活。 哪吒在遭受委屈时,尚有父母宽慰,而敖丙却一直活在“天降大任”的重压之下。 父亲和师父把所有的宏愿都压在他身上,“我给了你这么多,给了你灵珠,给了你万龙甲,你的命,不只是你自己的。” 身负全族人的希望,他没有选择,只能成为一个最完美的工具。 就像那些成为父母生命延续的孩子,穷一生心力完成父母的理想与荣光。 直到与哪吒决斗之时,被一句振聋发聩的“你是谁,只有你自己知道”唤醒,才看见自己真实的内心。 我们这一生,要为自己而活,真的太难太难了。 读书时,父母规划我们选哪个专业好就业,选哪所学校更知名; 进入社会,父母安排我们回到家乡方便照顾,进事业单位有保障; 工作稳定后,父母为我们精挑细选结婚的人,一切都是为你好; 结婚之后呢?赶紧趁着年轻生孩子啊,生完一个还没喘口气,接着催生二胎。 太多太多的人,都是在为上一代或者下一代活着,却独独没了自己。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说: “生活时常让我们感到艰辛,并会让我们无数次目睹生命在各种重压之下的扭曲与变形。”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需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就像卓别林在70岁生日时写下的人生感悟: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我才认识到,所有痛苦和情感的折磨,都只是提醒我,活着,不要违背自己的本心。” 04 你的所作所为,决定了你是谁。 哪吒刚开始觉得自己是异类,故而很叛逆。 父母为了鼓励他,谎称他是灵珠转世,只要好好修炼,便能获得百姓爱戴。 为了这个理想,哪吒潜心修炼,一心求得世人的认可。 当申公豹戳穿真相,哪吒得知原来自己是魔丸,注定遭受天劫,顷刻间他所有的信念都坍塌。 哪吒的一生都被别人的目光所困,无法冲破命运的牢笼。 当他不再强求世人的认同,即使知道了自己的宿命,也要拼力救下一城百姓,才真正成为了百姓跪拜的英雄。 我们常常控诉命运,却发现,命运根本不屑同我们争吵。 它只是静静地看着我们,四处冲撞,寻找答案。 萨提亚说:“我们无法改写历史,但可以改写历史对我们的影响。” 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我们仍旧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模样。 纵使人间不值得,也别辜负了自己。 05 我们一直比想像中,更爱对方。 李靖身为陈塘关总兵,世代除妖,自己的儿子却是个妖怪,他一直自觉对不起百姓。 哪吒刚出生时,李靖曾经拿起大刀想砍了哪吒。 后来因为哪吒经常在外闯祸,李靖下令将小哪吒关在府中。 可是,在哪吒“天劫”将到之时,李靖送他去太乙真人处修行,并非是想困住他,怕他在人间作恶,而是望他掌握更多本领,能在人间好好活着。 原来,作为父亲的李靖已经上天求到改天换命符,决定在天雷灭魔丸时,以命换命,替自己的儿子去死。 这个从不言爱的父亲,至始至终都在斡旋,斡旋在偏见、宿命与儿子之间。 冰冷的面孔下,是一颗舍命为子的滚烫之心。 在哪吒的生日宴上,李靖许下心愿:“希望我的儿子一生平安。” 谁能知道这一句寻常的喜庆话里,藏了父亲多少难以言说的不舍与祝福。 这份深沉的父爱唤醒了那个假装自己是个恶魔的孩子,他主动戴上乾坤圈,接受了对自我的约束。 影片结尾时,哪吒一句“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和您一起踢毽子”,让无数人泪目。 我们与父亲之间,似乎遗憾总是比快乐更多。 我们终于理解了他的苦心,却再也不能和他谈谈心; 我们终于活成了他的骄傲,却将永远失去他的拥抱。 作家刘娜说: “人间最幸运的事,就是在上苍允许的时间里,在父母康健的岁月里,我们历经逃离和回归、争吵与和解、眼泪和欢笑后,终于懂得并做到: 哪怕,我们没有活成父母的骄傲,依然配得上给他们一个拥抱。” 因为,长久以来,我们都比想像中的,更爱对方。小时候,喜欢看动画片,热热闹闹的画面,是童年里无忧无虑的点缀。 长大了才知道,那里面描画的都是人生。 原来,我们很多人,就是那个魔童。 经历过肆意叛逆的少年,然后在接下来的人生里,学会了一边哭泣一边奔跑,一点点活成成年人的模样。 愿我们,出走半生,归来仍有一腔赤勇。 加油,少年。加油,你我。万水千山总是情,点个 "在看" 行不行!!!

李靖国家心理咨询师

189 评论(10)

地主李东家

(一)神话 李靖:中国古代神话人物。他的形象特征是:身穿铠甲,头戴金翅乌宝冠,左手托塔,右手持三叉戟。《封神演义》﹑《西游记》均有托塔天王李靖,谓系哪吒之父。 在《封神演义》中,托塔李天王是陈塘关的总兵,生子哪吒,因哪吒闹海,李靖为息事宁人,逼哪吒自杀。哪吒死后,以莲花复生,寻李靖复仇,李靖不敌,幸遇燃灯古佛赠玲珑宝塔,将哪吒罩在塔内,而被熊熊的佛光所摄。李靖有此宝塔,便成为「托塔李天王」。 (二)唐朝 李靖(571—649),字药师,京兆府三原(今属陕西)人,唐朝伟大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统帅。 出生于官宦之家,祖父李崇义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诠仕隋,官至赵郡太守。李靖长得仪表魁伟,由于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颇有进取之心,曾对父亲说:“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他的舅父韩擒虎是隋朝名将,每次与他谈论兵事,无不拍手称绝,并抚摩着他说:“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 李靖先任长安县功曹,后历任殿内直长、驾部员外郎。他的官职虽然卑微,但其才干却闻名于隋朝公卿之中,吏部尚书牛弘称赞他有“王佐之才”,隋朝大军事家、左仆射杨素也抚着坐床对他说:“卿终当坐此!” 三.甘肃书法家李靖 男,1968年出生,甘肃天水市人,现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甘肃省书协会员,秦州区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书法初学赵子昂,从《妙严寺记》、《胆巴碑》入手,后转学汉隶及魏碑,先后临习了《曹全》、《孔宙》、《乙瑛》、《礼器》、《张迁》、《郑文公》、《张猛龙》、《张玄墓志》等,对《曹全碑》用功最勤,对《张黑女》情有独钟,形成了厚重劲健、雅致大气、灵动多姿、气韵生动的书风。近年来醉心于清代何绍基、赵之谦翰墨手札,力求碑帖结合所表现的朴茂雄浑之风。 书法作品入展由中国书法协会主办的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大展、新世纪全国师生书法篆刻展、第八回中韩书法交流展等,曾获得中国书协教育委员会举办的首届全国教师“三笔字”大赛毛笔书法三等奖、中国首届“九宫杯”书法大赛三等奖、“阳光杯”全国硬笔书法大赛银奖、2000年全国师生书画展优秀指导二等奖,甘肃省第二届校园师生书画印大赛书法类教师组二等奖,天水市首届临书展一等奖。 四.李靖 吉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女,汉族,1964年1月28日出生,法学博士,现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 开设课程: 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行政管理学、管理心理学、管理学理论和比较管理学等课程。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为公共行政、人事行政,研究领域为公共行政伦理、公共行政组织行为。 公开发表的论文有: 《论我国行政人员的行为动力及其激励机制》(转载于《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1995年第12期)、 《制度建设--当代中国行政道德建设的保障》(《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1期)等论文近20篇。 出版的专著有: 《行政管理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10月)、 《行政学基础理论》(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年1月)、 《国家公务员制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等著作近十部。 承担项目: 迄今为止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五项,其中作为项目主持人的项目有:吉林省"十五社科规划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行政道德建设问题研究》。

255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