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21

mono默默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临淄心理咨询师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饭兜兜兜得牢

已采纳

赤胆忠心杨应春凤乡之地历来出厚爱赤诚之人,明朝时,长寿就出了一个深得百姓敬重的爱戴忠臣,叫杨应春。杨应春举人出身,学识胆识兼俱。明英宗时,任太仆寺卿。当时北万的蒙古瓦刺族经常发动骚乱,与朝庭为敌,成了明朝的心腹之患。朝内有个宦官名叫王振,是个奸恶之徒,却因为善于阿谀奉承,深得明英宗宠信。1449年,瓦刺族再次发动骚扰,王振鼓动好大喜功的英宗御驾亲征,英宗竞用不懂兵法,且从未打过仗的王振统领三军,结果在蒙古的土木堡—战中,明朝三十万大军全军覆灭,英宗成了俘虏,蒙尘塞外。这就是历史上的“土木之变”。当时杨应春跟随英宗被俘后,进入蒙古瓦刺族的军营中,但他处处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瓦刺人羞辱英宗时,他总是挺身而出,厉声喝止。瓦刺人曾威胁他:你—个奴才,不怕死吗?杨应春严厉地回答:“我是大明臣子,死有何惧?尔等不过猖狂一时,如果识时务,趁早把我们送回京城,不然后悔的是你们。”瓦刺人竟拿他无可奈何。明英宗被俘之后,明朝政府多方想法营救,杨应春与明朝官员一道,多次与瓦刺人谈判周旋,最终让英宗还朝。但英宗还朝后,皇位已被其弟所得,杨应春再助英宗,“夺门之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让英宗帝位复得。英宗念其功高,封他为太子少保。杨应春为官清正,名声很好,又擅长文学,赤胆忠心,深为后人称道,是我们长寿人的骄傲。一代鸿儒谯天授长寿富饶美丽,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名人辈出。两宋时期,长寿出了个大儒,姓谯名定字天授。少年时就钻研易经,青年时赴河南,师从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和理学家程颐,学业精进。后来程颐被贬谪到涪陵,谯定就与他同往,在北山定居,研讨易经,成为一代名家。北宋朝庭闻其名,两次召他入朝为官,他都不去。后来宋高宗再次召他到扬州做官,在赴任途中遇金兵未能到达目的地。此后就归隐在成都青城山,当地人知道他学识渊博,都尊称他为谯夫子。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与谯定交往深厚,并佩服他的才学。在他-百三十岁生日曾写诗相贺:寄谢谯夫子,今年一出无?万缘随梦断,百念与形枯。云护巢松谷,神呵煅药炉。凭高应念我,百首学征祖。谯定高寿,一生为人谦让豁达,博学多才。但晚年却不知所终,人们认为是他成了神仙云游四方去了。其实他就隐居在长寿的焦家今邻割镇境内,曾在但渡一带为人讲学。一生著述颇多,最有名的是《易传》,可惜未能流传下来。宋代的史书都有关于他的记载。史海钩沉 垦荒县令李希贤清朝建立后,百废待兴。面对-个当时有三亿多人口的国家,清朝政府把粮食问题放在第一位,增加粮食的办法之一就是扩大土地面种植面积,一些勤政有为的官员就千方百计带领百姓垦荒种地,李希贤就是当时有名的“垦荒县令”。李希贤是长寿县人,生逢康、乾两代,在山东临淄、汶上、思县、馆陶等多个县任县令。为官任职期间,他深知“仓廪实而天下安”的道理,所到之处便发动百姓疏通河道,兴修水利,开荒垦地,且亲自参与其中有。在他带动下,大片大片的荒山、滩涂之地被开垦出来,变成了良田沃土,不但有效解决了当地百姓温饱问题,还为朝庭储备了大量的官粮。据清政府史料所载,他为官三十多年间,共计开垦荒地24000多公顷,同时兴修水渠无数。因其廉洁能干,多次得到提升,在山东就升任知洲、知府等职,后来又到云南省任职。七十岁时,李希贤告老还乡,清政府对他好评有加。陈新甲替君代罪明朝崇祯时,有一名臣,深通兵法韬略,忠于朝庭,力挽明朝于败亡,却因奸臣嫉限,屡遭弹劾,最后替君代罪,舍身成仁。此人名叫陈新甲,长寿沙石新滩村人。陈新甲进士出身,通晓军事。但生逢明代崇祯年间,大明王朝腐败没落,山河破碎,风雨飘摇。陈新甲与卢象升、杨嗣昌等一帮明臣竭力挽救大明于危亡,陈新甲在辽、沈一带多次指挥作战,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时有奸臣弹劾,但崇祯皇帝对新甲十分信任,并委以兵部尚书重任。然而,当时的大明王朝已到无力回天的地步,陈新甲与农民起义军多次作战,虽然打了不少胜仗,但无法挽救整个败局,一些奸臣总是抓住机会就大加弹劾,让陈新甲举步维艰,曾要求辞官返乡,但崇祯坚决不同意。明王朝面对义军和清军的双重夹击,不堪重压。清朝趁机派人来议和,欲以不战而获利。陈新甲认为朝庭年年征战,需要缓和,积蓄力量,向皇帝上书准予议和,得到崇祯私下认可。双方派人进行密谈之后,使臣将议和条款和密件送到陈新甲住处,陈当时忙于政事,随手放在办公案桌上,下面的人以为是朝庭用的快报,就传抄后送出去,一时舆论大哗,崇祯皇帝狼狈不堪,推罪于陈新甲,朝中奸臣趁机再次弹劾,崇祯无奈,只好以〃通敌〃罪挥泪斩忠臣。陈新甲替君代罪被斩之后,仍有奸臣进谗言大肆诋毁。崇祯心里再明白不过了,怒斥:如果让你们处在陈新甲的位置,恐怕更不如。并不准再追究“通敌”之事,将陈新甲送回长寿原藉厚葬。让生活充满诗意——凤鸣诗词学会会长谭连兴本月底,我区创建“全国诗词之乡”活动将正式启动。24日,记者就相关问题(以下简称“记”)采访了凤鸣诗词学会会长谭连兴(以下简称“谭”)。记:请简要介绍什么是“全国诗词之乡”。谭:创建“全国诗词之乡”是由中华诗词学会发起和评选的,是一项全国性的文体创建活动。能成功创建全国诗词之乡,标志着一个地区有着较繁荣的文化事业、文化氛围浓郁,精神文明建设比较优秀。记:我们为什么要提出创建全国诗词之乡?谭:创建全国诗词之乡,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和谐社会的需要。区委宣传部、文广新局启动创建全国诗词之乡缘于三个原因,一是近年我区经济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但文化建设、文艺创作相对滞后,创建诗词之乡将为繁荣文艺创作搭建起一个有形平台;二是目前全区提出建设人文长寿,建设文化强区,创建诗词之乡、繁荣长寿文化旨在为此搭建有形平台。记:据我所知,目前全国创建“诗词之乡”成功者只有近10个城市和地区,长寿开展这项活动时机成熟吗?谭:在今年提出启动全国诗词之乡创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是长寿经济快速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丰富多彩,这为诗词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二是区委区府关心和重视此事,为我们创建诗词之乡提供了坚持的组织保障;三是长寿区已有来自工厂、农村、机关和学校等各行各业的诗词会员250多名,诗词创作有了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记:成功创建全国诗词之乡,有哪些具体要求?谭:创建全国诗词之乡与创建文明城区一样,是一个系统工程,具体包括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会员规模1000人以上、诗词教育活动广泛深入等六项要求。著名国画家施乃扬:胸有万千情意 画有万千神韵长寿的女婿、著名国画家施乃扬将携平生数百件力作,来长举办个人画展。记者日前走近施乃扬,对这位当代中国画坛奇杰进行了专访。施乃扬,祖籍天津,字仲鲁,号紫云轩主。毕业于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师从著名国画大师吴弗之,作品笔力苍劲,墨彩酣畅,注重神情表现,工小品、善巨幅,1997年被中国美协授予“中国画坛百杰”称号。“溪山为写真,水墨见精神”。在多元格局的当代画坛,施乃扬继承传统而不囿于传统,工写结合并能出新。他的山水画归于在传统基础上写意的一路,苍劲、浑厚,骨法用笔,以“写”抒中国画之“最”, 在中国画坛享有很高声誉。据称施乃扬早年颇是喜爱京剧。那时,他的一个邻居是当地有名的京剧演员,且画得一手好画。受其影响,施乃扬结实了不少当地书画界朋友,随后一起到天津文化馆学画,王学仲、孙奇峰等先后成为他的导师,他也因之打下非常坚实的传统绘画基础。后因崇尚海派绘画风格,施乃扬考入浙江美院,成为著名国画大师吴弗之先生的高足,学画七年,得到严格的教诲,博众家之长,酿造出了扎实的传统笔墨功底。清人笪重光曾说“从来笔墨之探奇,必系山川之写照”,施乃扬十分崇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之道,故在施乃扬的山水画里,既能感到吴弗之等绘画大家的风韵,又不失施乃扬自己的构思和运笔特点。艺术创作原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笔墨当随时代”,这既是时代赋予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是艺术家观察力、思想性和艺术修养的综合体现。施先生多次游历漓江、新疆、西藏等名川大山写生,年轻时又有过在绵阳地区当知青的经历,与山川朝夕相伴。这使他对大自然的原生之美、天籁之美、地貌之美;对山水画的皴法之美、笔墨之美、意境之美更有一层特殊的情思和感悟,在创作中十分讲究天人合一,很注重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对应统一。他的画中,画理与哲理、艺术与科学是相融相通的,给观众以可行、可游、可局之感。在其作品《湘西归来看人间仙境》中,注重气韵、神情的表现,但见湘江东去、波涛翻滚,巨浪在山崖下猛烈冲刷,卷起千堆雪,而流峰波谷间,一叶飞舟正借风而下,整个作品充盈着积极、大无畏的气概,令人自然而然联想到“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类的句子。笔墨和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施乃扬强调笔墨的发挥和心象的展示,他说,山水画艺术不是对大自然简单的复制和发挥照相机的功能,而是通过画家的"心领神会"、构思、取舍、笔墨等技法,创作出物我相融、天然宛成、超越自然诗一般的艺术境界。其墨宝最大气的是山水画卷,壮观恢宏,墨彩酣畅,大气磅礴。他一幅346×92公分的巨幅山水《浮云游之意》和《青山无古今》等写意山水画作,山峰叠嶂,层次分明,巧妙地将弥漫的山岚、云海、近峰远山演绎成虚实变幻、云蒸霞蔚、层林尽染的人间仙境,令人叹为观止。《阳气动林梢》一画中,他又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而又充分地运用 现代绘画点线面有机结合的多种元素,气韵生动,气势磅礴,更是耐人玩味。近些年,施乃扬开始更加注重控微索微,博古创新,在“匠心独具”与“洒脱大气”间找到了统一之道,运笔更具匠心,作品笔力更加苍劲大方和形神飞扬。他的《阳气动林梢》一画,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而又充分地运用现代绘画点线面有机结合的多种元素,气韵生动、气势磅礴,更耐人寻味。生宣纸上的工笔是国画中的至难,可施乃扬却能举重若轻,观他的花鸟鱼虫之画作,便可知其大家功力。如《九龙戏月》、工笔写意合一的《荷花图》和《相亲》、《相伴》等佳作,寥寥几笔,就将鱼虫或花鸟各种最优美的瞬间动态,用最经济的笔墨和亮丽的色彩出神入化地表现出来,读之令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不过最令人拍案叫绝的,还数他一幅长18米的《大吉图》,群鸡荟萃,雄姿英发,情态各异,生趣盎然,充满了形态和动态之美感,浓墨重彩间,用宣纸特有的渲染效果,浓淡干湿的几笔就将雄鸡之神气跃然于纸上,笔墨之间又互为浸染,让"墨生五色"既自成肌理又浑然一体,恰到好处,令人不得不为其高超的艺术灵气拍手叫好。鸳鸯戏水,恩爱和谐;写意山水,气象万千。在施乃扬笔下,一切都可以成画,万物都可以出意境:骏马威武、牡丹华丽、兰花清幽。不过最喜爱的还是观赏施乃扬画竹:铺纸、提笔、蘸墨,运笔时或轻或重、或快或慢,纸上的墨迹或浓或淡、或粗或细……腾落跌宕、笔起笔落之间,但见墨竹几杆、竹叶几片立即跃然纸上,错落有致,布局精巧,虚实之间意境无限……施乃扬与长寿是有缘分的。今年四月他首次来长,美丽的长寿水山和热爱文化的长寿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故此后不久,他便决定来长举办个人画展,为促进长寿与区外文化的文化交流注入自己的一个因子。施乃扬对长寿也是深情的,他接受采访时说:“我祝愿长寿明天更美好,祝愿长寿人民人人长寿!”中国老一辈报业巨子——陈铭德提起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晚报——上海《新民晚报》,我们大家都不会陌生。它的前身为《新民报》,其创始人之一便是我们长寿人——陈铭德。陈铭德1897年出生在长寿,青年时代深受"五四"思想影响,后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党。1923年应约到北平《国民日报》当编辑,5年后到南京国民党中央通讯社任编辑,在此期间,陈铭德对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的言论专制深感愤怒,萌发创办民间报纸、让民众自由抒发心声的想法。1929年9月9日在南京创刊,刚过而立之年的陈铭德与另外两名中央通讯社编辑吴竹似、刘正华在南京创立《新民报》,其宗旨为"作育新民"。办一切事业,领导人的思想可以决定这个事业的发展方向和历史命运。陈铭德之所以被誉为"中国报业巨子",其伟大就在于他对于中国民主和自由、对振兴中华锲而不舍的追求,在于他根深蒂固的"民本思想"。1937年抗战爆发后,《新民报》的经济压力更大,对于如何处理好争取上流社会支持和充分表达民意之间,陈铭德和其夫人季惺女士曾经深情地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要给股东的事业以及当时的社会关系以鼓吹,但同时,也要懂得报纸要在社会上站住脚,不替人民群众说话是不行的!"正是因为这着深刻的亲民爱民思想,不论是抗战时期,还是国民党统治时期,《新民报》总能以切中时弊,以能说真话、言真事而深受各个层次人群的欢迎,成为老百姓的一味"心药",故当时社会上曾流传一句话叫"要纾解苦闷,看新民报"。 周总理曾为《新民报》题词:"全民团结,持久斗争。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经历过无数风风雨雨,新民报的坎坷经历为主线,勾勒了在旧中国惊涛骇浪中新民报筚路蓝缕,从一家地方报纸脱颖而出,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报纸之创业过程,国民党统治后期,《新民报》停办,衍生出《新民晚报》等报系,如今,《新民晚报》已成为中国三大晚报之一,陈铭德开启的办报事业随着社会进步迈进了新时代。除了亲民情结,陈铭德身上还有最难能可贵的一个品质:有用人之心,也有容人之量。"文化相轻"的事从未在他身上发生过,很年轻的时候他就被人们称作"刘备",赞誉他有容人、惜才之雅量。所以,在为中国报业发展奠基的同时,陈铭德还团结和激励了一大批进步作家、报人和青年革命知识分子。夏衍曾亲自主编过《新民报》晚刊《西乡夜潭》,后来,吴祖光、孙伏园、施白芜、陈白尘等都曾担任过《新民报》副刊主编,在抗战八年中,《新民报》所拥有的作者群,几乎把先后来川的文化界各方知名人士罗致无遗。可以说,《新民报》既开启了中国民间报业、文化人士办大报的先河,也记录了中国一个时代的变迁,更反映了包括张恨水、张友鸾、张慧剑、赵超构等一代优秀知识分子,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争取民主进步,言论自由的沧桑经历,从而呈现出一幅既鲜明又熟悉的历史文化图像。而陈铭德,就是这幅"历史文化图像"的主笔。

临淄心理咨询师

177 评论(12)

miss樱桃小米虫

原标题:淄博行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应《东方散文》憨仲先生之邀,10月27日至29日,我欣然赴山东淄博出席“海河杯”全国文学大奖赛颁奖典礼暨鲁中笔会。

自收到邀请的那一刻起,我的心绪就开始波澜起伏了。一是对山东这片神秘的土地我神游已久。姜子牙、孔子、齐桓公、管仲、韩信、范仲淹、蒲松龄这些在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都曾在这里留下过足迹。泰山、孔庙、水泊梁山、蓬莱阁这些蜚声中外的名胜古迹也令我向往。我的脑海中不时切换着这样的画面:“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黄土官道上,尘土飞扬,一辆牛车缓缓驶过。峨冠博带的孔老夫子正襟危坐,正率众弟子周游列国,宣扬他的“仁义礼智信”;长戈如林,旌旗猎猎,战马嘶鸣。经过东征西讨,齐桓公登上会盟台终成春秋五霸之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泰山脚下,金瓜斧钺,伞盖云集。历代帝王争相前往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拜上苍…………二是经常阅读文友们的文章,触摸着他们或华丽或质朴的文字,总想着他们长成啥模样,总想着和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情景,特别是前两天刚在笔会群里结识的旮旯山人(王明贵)——那位才思敏捷出口成诗的老人,到底是何方神圣?

终于,十月二十六日晚上,我登上淮安至淄博的列车。虽然是卧铺,但那一夜我基本上没有睡——大脑一直亢奋着,睡意全无。窗外倏而闪过的灯火,提醒着我那片神秘的土地越来越近,那些神交已久的文友也越来越近。

二十七日早晨五点五十,火车稳稳地停靠在淄博火车站。天刚蒙蒙亮,路上的行人稀少,我独自行走在略显冷清的街道上。一阵秋风掠过,树叶簌簌飘落。我不禁打个寒战,一丝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孤独感悄然爬上心头。走进下塌的酒店大堂,看到几个人正在忙碌着。不知怎的,我一眼就认出了憨仲老师。“欢迎欢迎啊!”憨仲老师忙不迭地过来和我握手。那双温暖有力的大手,瞬时就驱散了我心头的阴霾,我仿佛又回到温馨的家。

刚安顿下来,几位文友就按捺不住巨大的好奇心,心急火燎地想感受一下那厚重的齐风古韵,我们相约来到酒店附近的中国陶瓷博物馆参观。据史料记载,齐国是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之一,国力久盛不衰。究其原因是因为齐立国伊始,姜子牙“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实行农工商并举的经济方针,在最短的时间里,使齐国变成东方大国。后继的管仲、晏婴这些贤臣名相继续推行这种治国方略。齐国的制陶、冶炼、纺织、制车等手工业非常发达,呈现“货物通达四海,冠带衣履天下”的繁荣景象。制陶业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蓬勃发展起来的。悠久的历史精美的陶器让我们一行人啧啧赞叹流连忘返,甚至忘记了饭点。

也许是肚子饿了,也许是为了赶时间,我们这些自认为有点素养的文化人竟然不走斑马线横穿起马路来,而淄博的驾驶员无一例外地停车礼让。让我这个职业驾驶员切身体会了一把淄博的城市文明,同时也为自己的不文明行为感到脸红。

下午颁奖典礼结束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友进行了文艺交流。一位身板硬朗精神矍铄的 文友率先发言。虽然我没完全听懂他的山东话,但我却能感受到那发自肺腑的热情。最后他以一首藏头诗收尾:

山近山远川相连,

东方日出霞满天。

欢声笑语在淄博,

迎客送友煎饼香。

你我朋友心相连

——山东欢迎你!

我这才知道,眼前的这位虽年逾古稀却浑身洋溢着青春激情的老人正是旮旯山人(王明贵)!没想到,我们以这种方式见面了。

欢迎晚宴上,宾主频频举杯互致问候,欢声笑语不断。虽然大家来自天南地北,习俗迥异,语言沟通也不顺畅,但是文学这个红娘却在最短的时间里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我恰好和王明贵老师一桌,通过交谈了解到:王老师已年过七十,退休前是位老师,现在是中国诗词学会会员。这些年他潜心研究藏头诗,立志在有生之年把藏头诗这一诗界奇葩推向全世界。听着听着,我不禁对这位相貌平常甚至有些不修边幅的老人肃然起敬。

第二天,组委会组织大家赴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青州观光采风。大巴车上,王明贵老师自告奋地当起了导游。他那热情诙谐的讲解和张口就来的藏头诗、山东小快板,逗得大家捧腹大笑。文友们也纷纷上前施展才艺,或诗朗诵或放歌一曲或介绍起自己的家乡,笑声掌声欢呼声不绝于耳,车外秋风瑟瑟,车内春意浓浓。

在青州,我们游览了范公亭公园、三贤祠、李清照故居、龙兴寺公园遗址和青州博物馆。憨仲老师是研究齐文化的专家,给我们当起了“义务讲解员”。我以前对范仲淹的了解仅止于中学课本中的《岳阳楼记》,现在对他那句千古名句“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又有了更深的体会:公元1051年,范仲淹任青州太守。时值青州一带流行瘟疫“红眼病”,范仲淹体恤黎民疾苦,他虽抱病在身,仍亲取醴泉水和药制成“青州白丸”发放民间,遏制了疫情的扩散蔓延,救治了青州一方百姓。在青州博物馆,从龙兴寺遗址出土的佛像造型各异精美绝伦,令文友们叹为观止。苏立群老师触景生情信口吟诗赞曰:从时间的深处走来/不曾苍老/从繁华落尽处走来/没有幽怨/不曾发誓要爱谁/却在每时每刻拯救魂灵/吞咽下所有的苦/笑把一切接纳……

参观过程中,文友们或聆听憨仲老师讲解或驻足凝视或拍照留念或轻声交流。徜徉在厚重的历史氛围中,不知不觉间,大家增长了见识也增进了彼此的了解。

二十九日,文友们又赴齐国故都临淄继续感受齐风古韵。我们先后参观了齐文化博物馆、齐故都遗址、桓公台、孔子闻韵处、晏婴墓等。铜绿斑驳的青铜器皿、精美的编钟、高耸的桓公台、锋利的青铜剑、巨大的封土堆无声地向我们诉说着那个千乘大国的辉煌:齐桓公对内重用管仲,整饬兵甲,大力发展工商业;对外“尊王攘夷”,东征西讨,终成春秋五霸之首。一鸣惊人、挥汗如雨、管鲍之交、摩肩接踵、三月不知肉味、婴子使楚、履贱俑贵、二桃杀三士……这些以前在教科书里学的成语、典故逐一在我们眼前鲜活灵动起来。一阵秋风吹过,树叶哗哗作响。恍惚间,我仿佛看到路的尽头,一辆四乘马车正疾驰而来……

短暂的淄博行,让我感到收获满满。一是承蒙大赛组委会的厚爱,我得到一个叁等奖;二是感受了齐文化的博大精深。三是结识很多朋友。像憨仲老师,他虽身有残疾,却创办了文学大刊《东方散文》。他每年组织两次笔会,推出了一大批作家,被媒体称为“东方散文现象”;像广东的李婷老师,她工作繁忙,却在业余时间坚持学习不断充电,先后考取了律师证、会计师证、心理咨询师证,并独创一套教育管理模式。这次获得大赛一等奖,也是实至名归。像梁冬梅老师,她刚刚参加完《西南作家》笔会,又顾不上休息奔赴鲁中笔会。像蒋军虎老师,他是一个打工仔,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对文学的酷爱,他的诗如潺潺山溪般清新隽永。像赵金雷老师,虽是一个养鸡的农民,但他依然对文学如痴如迷,写了很多讴歌家乡的优美篇章……

前些日子,我看了日本作家多田井夫的《蜕·变》一书。书中有一个观点是,现在中国的物价、房价都在上涨,唯独书价不涨。作者由此推断在中国读书的人少了,中国的文化传承正处于断崖的尴尬境地,因此中国成不了文化大国和世界大国。当时我还认为这个观点有点道理,而此次淄博行彻底颠覆了我此前的认同感。因为我从憨仲老师和王明贵老师的身上,从各位文友的身上,从淄博那些普通驾驶员的身上,看到了悠悠中华文明正在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中国也必将成为文化大国和世界大国!

“你的目光/我不忍直视/只能目送你的背影/渐渐离去……”鲁中笔会就要结束了,文友们也将各奔东西,淡淡的的离愁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大家纷纷互加微信,相约常联系多交流,期待着下一次的重逢。淄博,再见!山东,再见!

文/王怀扬

公众号:东方散文杂志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204 评论(8)

嗜吃福將

沈阳奉明教育的徐明明老师

83 评论(12)

佼佼猪猪

4楼的我也是沈阳的我也是和徐明明老师学习的九型人格,那家就是叫奉明教育缘分呀!

274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