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96

吃货在学厨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喀喇沁旗心理咨询师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初见521125

已采纳

郭嘉,字奉孝, 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他“少有远量”,自20岁起便隐形匿迹,不与世俗之士交往,暗中交结英雄豪杰,谈论时势。这为他的谋士生涯奠定了基础。为了成就功业,他先在实力较强的袁绍军中出谋划策。后来他发现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遂受荀彧的推荐,归向曹操。曹操本对颍川贤达怀有特殊感情,他认定“汝、颍固多奇士”,所以对郭嘉也就格外器重。 郭嘉从十个方面分析了曹操的优势、袁绍的劣势,认为曹操有“十胜”: 第一是“道胜”。袁绍作为世族军阀,礼仪繁多而杂乱,为其形式所羁;曹操“体任自然”,因时因事而制宜,“道”高一筹。 第二是“义胜”。曹操“奉顺以率天下”,顺应历史潮流,合乎道义。 第三是“治胜”。郭嘉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历史和现实,认为汉末大乱是统治者“政失于宽”,而袁绍以宽济宽,所以无以御下;曹操“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宽猛相济的治理措施是切合时要的。 第四是“度胜”。袁绍外表宽厚而内心多猜忌,任人唯亲戚子弟;曹操则“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在气度胸襟上胜过袁绍。 第五是“谋胜”。袁绍临事无策,优柔寡断;曹操机警果敢,“应变无穷”。 第六是“德胜”。袁绍沽名钓誉,喜受吹捧,“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曹操以诚待士;“不为虚美”,讲究实用,刑赏必诺,“与有功者无所吝”,那些忠正而有远见的并且务实的士人“皆愿为用”。 第七是“仁胜”。袁绍怀妇人之仁,见人饥饿,恤念之情形之于表,而对于自己见不到的,则“虑所不及”。这不是政治家的胸怀。曹操对于眼前小事或有疏失,而对于天下大事则“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恩德施乎四海。 第八是“明胜”。袁绍惑于谗言,而曹操则明辨是非,“御下以道,浸润不行”。 第九是“文胜”。袁绍是非不分,曹操对于正确的“进之以礼”,不正确的则“正之以法”。 第十是“武胜”。袁绍用兵“好为虚势,不知兵要”,曹操则用兵如神,士卒有所恃,敌人闻而畏。 用现在的观点来看,郭嘉所指出的这十个方面,包括了政治措施、政策法令、组织路线及各人的思想修养、心胸气量、性格、文韬武略等多种因素,这都是关涉事业成败兴衰的关键。郭嘉为曹操总结这“十胜”,也可能是初来乍到之际对曹操的夸赞,也可能是对曹操的鼓励、要求,希望他能保有这“十胜”,完成统一天下之伟业,自己也便有出头之日。……任何推测都意义不大。无论如何,郭嘉能说出这“十胜”,说明他不仅仅是一个临事献策的谋士,而且还有成套的理论。无怪乎曹操听后赞不绝口,“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遂“表为司空军祭酒”。 如同荀彧一样,郭嘉在重要关头也总是为曹操谋划。如:官渡战后袁绍病死,曹操乘胜进攻袁谭、袁尚,在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南)“连战数克”。这时,有人主张加强攻势,彻底铲除袁军。郭嘉则主张缓兵以待其变。他认为谭、尚都深得袁绍宠爱,袁绍生前又无立嗣,兄弟二人之谋臣“必定斗其间”。如果我们 攻之急疾,他兄弟二人将合谋图外;相反,“缓之而后争必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果如其言,曹军一摆出攻刘表的姿势,袁氏便出现内讧。曹军回兵各个击破,遂平冀州。郭嘉也被封洧阳亭侯。 建安十二年(207年),郭嘉随曹操平定乌桓。回兵途中郭嘉病重,不久去世,年三十八。谥贞侯。 郭嘉跟随曹操11年,“行同骑乘,坐共幄席”,君臣相得,亲密无间。郭嘉说曹操:“真吾主也。”曹操说郭嘉:“唯奉孝为能知孤意。”郭嘉病重,“太祖问疾者交错。”不幸而死,曹操“临其丧,甚哀”,并不无惋惜地对荀攸等人说:“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拟交郭嘉以治国安邦之任,可见曹操是多么赏识其才。郭嘉死后不久,曹操上表朝庭,全面肯定了郭嘉一生的功绩,称赞他“平定天下,谋功为高”,述追赠郭嘉封邑。 郭嘉英年早逝,给曹操的统一大业以很大影响——至少是曹操认为这样。次年曹操赤壁失利,还深情叹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后人有诗赞叹郭嘉说: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 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 运谋如范蠡,决策似陈平, 可惜身先丧,中原梁栋倾.

喀喇沁旗心理咨询师

215 评论(11)

装饰小板凳

赤峰市内的高中学校如下:

1、宁城高级中学

宁城高级中学(原名天义中学,1994年到2003年曾更名为宁城县天义第一中学),原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政府所在地----天义镇中心地带。现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天义镇中心以北,远离中心繁华地段。

2、赤峰市红旗中学

赤峰市松山区红旗中学创建于1976年,赤峰名学校,自治区示范性高中。红旗中学新城校区占地面积200亩,建筑面积73000平方米,红旗中学已成为赤峰市规模最大的高中,完备一流的教育教学设施,一流的师资队伍,将改变过去上学容易,进红旗中学难的现象,满足部分学生和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3、元宝山区第一中学

学校占地面积十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四万平方米,现有教学班61个,在校学生4100多人,有教职工233人,学校开通了校园局域网,为每个教室配备了大屏幕液晶投影、实物投影,为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实现了多媒体进课堂,教师电子备课的目标,学校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达到了赤峰市领先,自治区一流水平。

4、赤峰二中

赤峰市第二中学是内蒙古自治区示范型普通高中、全国百强中学之一。该校位于赤峰市新城区玉龙大街西段,校园占地200余亩,建筑面积68000平方米,另有9000平方米的体育馆,曾多次成功举办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级别体育赛事。

5、赤峰市第二实验中学

赤峰市第二实验中学(赤峰松山蒙中),坐落于赤峰市新城区,始建于1980年。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优美的校园环境,先进的教学设施与良好的生活条件,规范科学的管理,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保证。

6、赤峰学院附属中学

赤峰学院附属中学,始建于1970年,是一所公办普通高中。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教师76人,生涯规划师8人。在赤峰市委、市政府和赤峰学院、赤峰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自强不息的附中人正在探索一条集“特色”与“优质”为一体的发展道路。

7、赤峰市林东第一中学

林东一中与共和国同龄,是一所普通高级中学,创建于1949年。其前身是内蒙古自治学院昭盟分院,后改名为热河省立昭盟中学,1955年正式定名为“林东第一中学”。林东一中以其超前的教育理念、现代化的办学条件、系统科学的学校管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被社会各界赞誉为“草原名校,智慧摇篮”。

8、翁牛特旗乌丹一中

乌丹一中位于翁牛特旗的少郎河大街东段,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单位、国家级百所特色高中项目校、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内蒙古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内蒙古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自治区文明单位、赤峰市名学校。

9、内蒙古师范大学锦山实验中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锦山实验中学即赤峰市田家炳中学,始建于1958年。2002年,香港实业家、慈善家、伟大的爱国者田家炳先生在校捐资建楼,故更名为赤峰市田家炳中学,是田家炳先生在大陆捐建的第76所田家炳中学,是内蒙第一所田家炳中学,是中央教科所师资培训基地,喀喇沁旗唯一的重点高中。

10、翁牛特旗乌丹第二中学

翁牛特旗乌丹第二中学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2019年,翁牛特旗乌丹第二中学获2019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赤峰市教育事业情况简介:

截至2020年,赤峰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5所,全年招收学生万人,与上年持平;在校学生万人,比上年增长;毕业学生万人,比上年增长。

42所中等职业学校全年招收学生万人,比上年下降;在校学生万人,比上年下降;毕业生万人,增长。年末全市初中和小学在校学生分别为万人和万人,入学率分别为和100%。38所普通高中在校生万人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赤峰市

120 评论(15)

聪聪老头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今河南禹州市),三国时期曹操的重要()谋士。 生平 郭嘉少年时已有远见,弱冠后隐居,结交英豪,不与世俗交往。二十七岁时,被辟为司徒府。郭嘉初期投於袁绍帐下,但认为袁绍没有决断力及用人之才,难成大事,便离开袁绍。后得曹操谋士荀彧推荐,代替戏志才为曹操出谋献策,郭嘉欣然接受并说曹操是他这辈子真正的主˙人(心),被表为司空军祭酒。 曹操吞并青州军,实力大增。后刘备被曹操打败的吕布袭击,依附於曹操,郭嘉与程昱曾劝曹操杀死刘备以绝后患,但曹操不从,后来刘备果然成为曹操的锥心大患(唯一一次不听军师的话就酿大祸)。196年,曹操东征吕布,吕布固守城池,曹军疲乏,曹操有意退兵,但郭嘉与荀攸都认为吕布强攻下必败,果然攻克吕布(爱,就是要听军师的话)。 官渡之战前,曹操担心势力不及袁绍,但郭嘉分析出曹袁间的十胜十败,令曹操信心大增。开战后,两军於官渡对峙,江东之主孙策有意北上,攻击曹操根据地许,曹营众人皆感恐惧,但郭嘉认为孙策喜欢轻骑单出,必为刺客所害。果然,孙策在一次狩猎中被仇敌许贡的食客所杀。 200年,曹操大败袁绍。不久袁绍死去,曹操出兵讨伐袁绍儿子袁谭、袁尚,节节胜利,众人都认为应该乘胜追击,但郭嘉则认为应退兵,令其自相残杀,曹操从计(重覆一遍:爱,就是要听军师的话),南击刘备。袁谭、袁尚果因争夺冀州而开战。可是袁谭为袁尚所败,出走平原,并派遣辛毗向曹操求降。曹操别进攻邺城,将袁尚赶向北走。不久曹军又击败袁谭,平定冀州。郭嘉被封为洧阳亭侯。 曹操继续北上,讨伐袁尚及外族乌桓,曹营中都怕荆州的刘表会派刘备偷击许,但郭嘉又认为刘表与刘备实是不和,所以应尽快解决北方事宜,更建言要兵贵神速,宜留辎重,轻骑兼程,出其不意,果然大破敌军,斩杀蹋顿(再重复一遍:爱,就是要听军师的话)。一路追杀袁尚,袁尚前去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公孙康将他们杀死,表示归附曹操,曹操成功统一北方。 当曹操自柳城北还时,郭嘉得了重病,曹操非常担心,不断前去探望(据说是一天好几次往军师的营帐跑)。可惜,郭嘉回天乏术,死时三十六岁。到其丧礼时,大感哀痛,对荀攸等说:「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连辛苦打下的江山都愿意交给他的地步),而中年夭折,命也夫!」諡郭嘉为贞侯。208年,曹操於赤壁之战大败,大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而后也经常怀念起他,如「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特徵 郭嘉体弱多病,为人不太检点(据说是不拘小节,常与主公共骑、共坐),就算被陈群检举,但仍不为所动(曹操就偏爱军师嘛~~),看其弱冠后隐居,可见他喜爱不受拘束。而且有远见,对他人的心理与性格看得清清楚楚,如刘表、孙策、袁绍、袁谭、袁尚等都被其算过,极其准确。 评价 三国志评曰: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於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曹操表郭嘉「闻褒忠宠贤,未必当身,念功惟绩,恩隆后嗣。是以楚宗孙叔,显封厥子;岑彭既没,爵及支庶。故军祭酒郭嘉,忠良渊淑(淑:大都指女人的善、美 BY国语日报字典),体通性达。每有大议,发言盈庭,执中处理,动无遗策。自在军旅,十有余年,行同骑乘,坐共幄席,东擒吕布,西取眭固,斩袁谭之首,平朔土之众,逾越险塞,荡定乌桓,震威辽东,以枭袁尚。虽假天威,易为指麾,至於临敌,发扬誓命,凶逆克殄,勋实由嘉。方将表显,短命早终。上为朝廷悼惜良臣,下自毒恨(连毒恨这个字眼都出现了,可见其心目中的重要性)丧失奇佐。宜追增嘉封,并前千户,褒亡为存,厚往劝来也。」 曹操因为痛失军师而频频书信给荀彧,追思郭嘉:「郭奉孝年不满四十,相与周旋十一年,阻险艰难,皆共罹之。又以其通达,见世事无所凝滞,欲以后事属之,何意卒尔失之,悲痛伤心。今表增其子满千户,然何益亡者,追念之感深。且奉孝乃知孤者也;天下人相知者少(白话来说就是郭嘉是少数能够完全理解、谅解曹操的贤内助),又以此痛惜。奈何奈何!」、「追惜奉孝,不能去心。其人见时事兵事,过绝於人。又人多畏病,南方有疫,常言『吾往南方,则不生还』(因为郭嘉不能去南方,所以主公平天下都是往北方平的,真疼军师呀)。然与共论计,云当先定荆。此为不但见计之忠厚,必欲立功分,弃命定。事人心乃尔,何得使人忘之!」 参考资料:

93 评论(12)

金弓木小火

根据《2022年度赤峰市喀喇沁旗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简章》,经过报名与资格初审、笔试、面试资格复审、面试、体检与考察等程序,现将拟聘用人员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2022年8月15日至2022年8月19日)。

179 评论(10)

洒脱的家伙

赤峰市共有36所高中,其中:三个市区有14所高中,各旗、县有22所高中。你上高中考招生平台,有详细介绍。

293 评论(9)

睡神熊猫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汉族传统拳术。下面是我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吴式太极拳的简介。

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是汉族传统拳术之一。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吴式太极拳,分南北两派,南派为吴鉴泉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吴公藻、吴公仪、吴英华、马岳梁、徐致一等。北派为王茂斋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王杰(子英)、王倜(子超)、赵铁庵、修丕勋、彭广义(仁轩)、杨禹廷等,再传有赵安祥、李经梧、王培生、修占等。修占又传周旭林等。

起源传承河北大兴人吴鉴泉,在杨露禅到北京授拳时,其父全佑从学太极拳,后又拜杨之次子杨班侯为师,在杨式小架太极拳的基础上逐步修订,又经吴鉴泉改进修润而形成了一个流派,即“吴式太极拳”。吴鉴泉

王茂斋(1862-1940)山东掖县人,王茂斋老先生祖居山东省莱州市(原掖县)大武官村,他是吴式太极拳宗师吴鉴泉的师兄。在当时威望极高。吴式太极拳门人中流传着一本《同门录》,第一页便是王先生的英照,第二页是吴鉴泉宗师的英照,以后是二位先生的弟子及子侄们的照片。王先生对吴式太极拳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

代表人物

创始人

全佑(1834-1902)字公甫,号保亭,老姓吴福氏。满族。北京 大兴人。杨禄禅在京授拳时,神机(火器)营中的万春、凌山、全佑 受益最佳。经数年勤学苦练,三人各得所长。凌山善发劲,万春得 刚劲,全佑则长于柔化。后全佑从杨氏次子班侯继续深造,事师最 孝,学习笃诚,深受杨禄禅宠爱,兼得杨家父子之长,练习吴式太极拳

称著京城。全佑先生,性格外柔内刚,外表斯文。为人慷慨,乐于助人,曾于 路上见有军人打商贩,遂上前阻止。但军人自负孔武有力,又见全 佑斯文,认为可欺,则一言不合拳脚交加。但如蜻蜓撼树,倒地不 起。全佑则告诫其不可自负拳技,欺凌百姓。

一天,全佑在书房读书,忽有客人来访。全佑出客厅相迎,只 见客人已经进了大门。全佑款款相迎,那人疾步向前,一揖到地说:“晚生拜见。”全佑拱手还礼,这一瞬间,只听得咣的一声,来客 突然飞起,倒撞到客厅门外。周围的人大吃一惊,莫名其妙。原来 客人在施礼时突然用一招“仙人指路”,直朝全佑下腹打来。全佑 明察秋毫,连消带打,便把来客腾空发了出去。

传子鉴泉,徒有王茂斋、郭松亭、常远亭、夏公甫、齐阁臣等。为吴式太极拳奠基人。

吴鉴泉

吴鉴泉(1870-1942),又名爱伸,满族,从 汉姓吴。北京大兴人,全佑之子。自幼秉家学,并在其父杨式 小架拳式的基础上逐步修改,形成松静自然、 架式紧凑、 缓慢连 绵、不纵不跳、长于柔化的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三十七式

1912年,吴鉴泉在北京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从那时起他对家传的太极拳加以充实和修改,去掉重复和跳跃动作,使拳架更加柔化,形成吴式太极拳流派。

吴鉴泉还对太极拳推手作了改进,他的吴式太极推手别具一格,要求立身中正安静,细腻绵柔,宁静而不妄动。他的推手不仅手法严密,而且招数特别多。

吴鉴泉演练的太极拳,除了慢架子外,还有快架子。快架子是一种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的太极拳术,演练起来既轻快又柔和。

吴鉴泉不仅精于太极拳,对各种器械,如太极剑、太极对剑、太极刀、太极十三枪等也非常精熟。

1914年他在北京体育研究 社任教,

1927年,吴鉴泉由北京迁居上海,

1928年到上海授艺, 被上海精武会及国术馆聘为教授。

1928-1936年,在上海市各届武术比赛、国术国考及旧第六届全运 会国术比赛中,皆被聘为评判。

1930年聘为上海市国术分馆董事,

1932年任该馆太极班教员。

1933年起,创鉴泉太极拳社,任社长。它的分社目前已发展到香港,以及新加坡、菲律宾、加拿大、美国等地区和国家。

主要弟子有徐致一、金寿章、金云峰以及子女吴公仪、吴公藻、吴英华,婿马岳梁, 侄吴耀宗等。《吴式太极拳及其防身应用》

王茂斋

王有林,字茂斋(1862-1940)吴式太极拳始祖全佑的弟子, 吴 式太极拳的奠基人之一。山东掖县(今莱州市)大武官村人。少时在北京的砖瓦灰铺学徒,从学于全佑。他生 性忠厚老实, 为人热心助人。在师兄弟中居长, 极用功。他功 夫扎实稳固,身手非凡。自从吴鉴泉、杨澄甫南下以后,他留在北 平传拳,授业众多,人才辈出,成为北方吴式太极拳最具影响的代 表人物,有“南吴北王”之称。弟子门人遍及北平(今北京)、山 东、东北各地。至今北京的吴式太极拳传人大都出其门下,形成强 大的体系。曾创办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此研究会是当时太极拳 高手云集之处。

南吴北王

全佑在京弟子中王茂斋令人瞩目,他与吴鉴泉齐名,素有“南吴北王”之赞誉。“南吴”是吴鉴泉先生,他1928年去上海教拳,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南方吴式太极拳系。“北王”就是王茂斋先生。至今,以北京为主的中国北方地区习吴式太极拳者,多为王先生的门下。

少时来京,在砖灰铺学徒,后经营此业。他尊师重教,功底扎实,空松自如,深得全佑大师之真传。与鉴泉师弟情义极深,在拳理认同上十分默契,深研太极拳艺,敢于突破前人,大胆改进教学,成为北方创业奠基的掌门人。吴鉴泉和杨禹廷南下在上海,江南各省发展。王茂斋大师留京发展。名声大振,在京宗于吴式太极拳者皆为其传人。王茂斋大师为人忠厚老诚,热心助人, 凡南来北往路径北京的名士,多去拜访交流拳艺,互相切磋。有从学者,也毫无保留,如腰中缺少盘缠,尽在大师家中吃住。常有投学试功试功者,有一位到铺店来买筐,正当王茂斋在柜内支应,给他几个筐他都不满意,一定要架顶上的。王蹬凳拿下,往柜台一放,这位买家扶筐而入劲,王老师在瞬间松空后看他一眼,此人被飞身发放至门外跌于街上,此事在京城传为佳话。

吴图南

吴图南(1884-1989)生于北京,蒙古族。原姓乌拉汗,名乌拉布。原籍辽宁喀喇沁左 旗。9岁起,先后从吴鉴泉、杨少侯学艺12年。年轻时,就读于京师大学堂学习医学。以 后,长期从事武术研究、教育工作,并在考古、文史、心理学、经络学、养生长寿学等方 面有较深造诣。先后任南京中央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北平艺专等学校教授、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建国后,曾在北京市文物调查研究组及北京文史馆任职,是中国武术协会委员、 中国武术学会委员、北京市武协副主席、顾问。多次参加国家体委主持制定的武术教材等 审定工作,并任过全运会武术比赛太极拳裁判长。1988年获中国国际武术节武术贡献奖。著有《太极拳即(科学化的国术太极拳)》 《太极剑》 《太极功·内家拳·玄玄刀》以及 《国术概论》等。后均收入《吴图南太极拳精髓》一书中。

太极拳家莫斐为吴图南大师上世纪30年代弟子。莫斐之子莫韫龙在1993年到海南传授《科学化国术太极拳》,由于多拳种的研修此拳演变为轻、柔、圆、融、风格飘逸的太极拳。为纪念太极泰斗著名武术家吴图南,莫韫龙特将此拳简称为南国太极(即:吴图南国术太极之意)又在祖国南方传播,为新时代矗立起一新风格拳种。

杨禹廷

杨禹廷(1888-1982),又名瑞霖,北京人。光绪二十三年(公元 1897年)开始习武,先后从周相臣、赵月

山、田风云、高克兴习练十 路及十二路弹腿、八卦掌、 长拳、黑虎拳、形意拳、太极拳等拳术 及摔跤。后从高子铭又习八卦掌和太极拳。1916- 1941年从王茂斋 习吴式太极拳。20岁始,在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及志华寺设场 授拳。建国后,继续教拳。建国初,曾倡议成立了北京市武术界联 谊会。1962年到阿富汗驻华使馆教太极拳。编有《太极拳讲义》 《太极拳简易八大式》《太极拳动作解说》等,1983年经弟子马有 清修订成《太极拳规范》一书。曾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市武协副主席以及中国武术协会委 员。

吴公仪

吴公仪(1897-1968),吴鉴泉长子。天资聪敏,勤谨好学,悟性极高。弱冠即代父教 学。北京体育讲习所首届毕业生。1924年受黄浦军校聘请,任军校学生部及高级班太极拳教官, 兼任中山大学体育系讲师。1937 年,在香港成立鉴泉太极拳分社,担任社长。抗日战争时期,1942 年香港沦陷前回上海,担任鉴泉太极拳社社长。1948年重返香港复 社。1954年,在澳门为慈善筹款举办的“吴陈比武”中,一交手对 方陈克夫即鼻部中拳而流血过多,休息超时; 再因起脚过膝犯规, 公证宣布停赛。由此吴公仪及吴式太极拳名噪一时,海外团体纷纷 致函邀请。吴公仪命其长子吴大揆于九龙设立分社。次子吴大齐、 1954年名动一时的吴陈比武:侄吴大新分赴新加坡、吉隆坡、马尼拉等地设立分社,并于九龙佐 吴公仪 (左)大战陈克夫 敦道建立总社。从此, 吴氏太极拳风行于东南亚并在海外发展。吴公仪对吴式太极拳在海外的传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吴公藻

吴氏太极拳 宗师 吴鉴泉 次子吴公藻(1900-1985),家学渊源尤以理论见长,著作甚多。自第一届北京体育讲习所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军教练。1929年於上海精武体育会任教。1933年随吴稚辉等赴长沙,在欢迎会上表演太极拳,举座赞赏。得到省长何健器重,聘为湖南国术训练所教官兼省党部教席。1934年南京中央国术馆举办第二届人国武术考试,宗师任湖南省教,成绩斐然。

1937年宗师南下香港,与兄吴公仪共同建立香港及澳门鉴泉太极拳社。1942年香港沦陷前回沪。

宗师一生著作甚多,1980年宗师於八十七岁高龄,在香港出版「吴家太极拳」一书,堪为吴氏太极拳之经典著作。

孙南馨

太极拳家 吴式方架太极拳传人孙南馨(1925年-1996年),江苏芜锡人,后定居于湖北武汉。先后从近代和当代孙南馨与弟子熊盛强进行推手训练(2张)

著名武术家,诸如江苏的许寿康、北京的徐致一、刘晚苍、何镜平、王玉芳,上海的马岳梁、邵品根、陆恒昌、武汉的王重光、柴森林等老师学太极、形意、八卦、大成拳和其它多种门派的武术。后集太极功夫于大成,为吴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当今国内为数不多的吴氏方架太极拳传承人之一,著有《吴式方架太极拳》等著作。

孙南馨一脉的吴式太极拳传人有马思强、熊盛强、程建武等,及其再传弟子们修炼此拳架。其中,以马思强、熊盛强最为代表。后马思强将此拳带到深圳地区进行传播,熊盛强等则在武汉继续传承此吴式方架太极拳。

210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