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you(yu)
随着现代 社会 的飞速发展,全球协同与竞争态势的日益加剧,行业颠覆的常态化与彻底化将会催生大量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这使得许多企业迫切需要转型升级,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也需要不断地变革创新从而适应时代的变革。
《经营罗盘》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理论联系实践、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创新融合,新的视角思维、新的理论框架、新的经营指导工具,这或许就是企业在未来的转型与发展中所需要的。
随着《经营罗盘》神秘面纱的揭开,它迎来了一大批忠实粉丝读者。我们有幸邀请到第一位读者——四川大道立行教育 科技 有限公司总经理余文与我们交流读后感,让我们一起去看他的创业之路和管理之道!
想要自己创业是因为随着广告行业的发展,很多版块的需求都变大了,大公司的很多板块会选择外包出去。于是就考虑利用自身的一些客户资源,利用客户的新需求去创建一个新的机会。
Q:余老师,能简单介绍一下您的从业经历吗?
余老师: 我最开始工作的时候进入了上海一家合资广告公司,做到管理岗位之后就考虑从广告公司出来,选择自己创业。创业7到8年之后,因为家庭原因选择了来成都发展和定居。
Q:那您当时为什么从高管跳出来创业?
余老师: 一个原因是基于想寻求更广阔的天地,挑战一下自己,给自己一个机会去尝试去突破,想自我创建一个平台来实现自我最大的提升和无限制的突破。另一个是源于外企企业高层的架构,大多是来自新加坡日本香港台湾的高层,或者是来自每个品牌的归属国的人员。
想要自己创业是因为随着广告行业的发展,很多版块的需求都变大了,大公司的很多板块会选择外包出去。于是就考虑利用自身的一些客户资源,利用客户的新需求去创建一个新的机会。
Q:您本人是学什么专业的呢?
余老师: 财务管理和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后参加工作时同步系统性地学习了传播学和心理学,拿到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2018年还学习了MBA。
Q:为什么您毕业后会想去学传播学和心理学呢?
余老师: 传播学主要是进入广告公司后,为了让自己能在工作上更有专业度,所以选择系统性去学习。而学习心理学其实是没有功利性的 ,也是源于当时在公司做到管理岗位时,对心理学有很大兴趣,一则是为了管理情绪,二则是更有效管理团队。也可以说是由于个人在公司不断上升和发展,就不断会有各方面学习的需求了。
Q:为什么您会选择教育,是情怀吗?
余老师: 教育本身是越老越吃香,是自我平衡的方式,可以接触很多有学识之士,企业可以接触更多企业,成长会更快。
Q:您觉得商人和学者的区别是什么?
余老师: 从我们的使命来讲,帮助学者商业化,学者不屑于商业,把更多的有用的学术性的东西落地,去让更多人知道。很多课程和教材仅限于课堂,云课程如何转变呢?这就是契机。
Q:创业初期您遇到的最深刻的问题是什么?
余老师: 是迷茫,这个迷茫是来自我发展的迷茫,如何突破自我天花板,寻求学习交流突破。因为公司从开始的小而全到大而全,从管理到公司定位,里里外外的定位发展,这些都是需要自己去突破解决的。另外随着事业的发展,对于个人能力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Q:那您做管理所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余老师: 主要还是沟通问题,面对不同的场景和人,怎么样去进行有效沟通,这是比较大的挑战。比如说在工厂和在办公室的沟通,对管理层和基层的沟通,沟通方式的切换,沟通逻辑的梳理,还包括其中度的把控 。
Q:那您是怎样去突破的呢?
余老师: 首先了解面对不同员工,不同场景下他们的心理状态,然后揣摩思考,寻求最佳的解决方式。同时还要去学习,看看别的企业管理者是如何管理的,适合我们的就借鉴。
Q:创业稳定下来后,为什么还会想从0继续再搭建公司?
余老师: 因为我不是一个纯粹的商人,不会因为行业赚钱去选择,当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之后,会去审视自身,自己符合什么,适合什么,思考自己老了之后还能做什么。有些东西太早去做反而沉不下心。
Q:您对目前公司是怎么定位的呢?
余老师: 想通过经营罗盘凝聚一批人,孵化导师。教授不一定能做导师,如何深入简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现在市面上那些培训,更多的是技能的培训,而不能从心智上去影响和培训一个人,他们是培养你成固定模式,缺乏个性。其实这些东西越往下越具体,越往上越宽泛。
Q:对于凡事亲力亲为的老板,您是怎么看的?
余老师: 这个是创业初期特别容易碰到的问题。从心理学上来讲,其实是因为创业者缺乏安全感,是从“人本恶”这样的心理去做事,想把所有的东西都抓在自己手里。然而关心则乱,抓得越紧流失越快。这样的老板,他本人就是公司的天花板,因为所有的东西老板就是标准。换句话说老板能力到哪里,那这个公司的路就到哪里了。
Q:怎么突破这种怪圈呢?
余老师: 首先不要把自己放在事物内,要跳出框架本身来看事物。老板只需要去评估风险,去做决策。
每个老板都有自己的个人能力、个人风格、个人胸怀和格局。小公司是靠能力,而大公司就是靠格局,不要仅仅以个人能力来评估他人能力。用数据绩效这些客观的东西来评估来做判断。其次就是在对员工充分的了解下和保证员工自律的前提下,设定工作红线,然后红线内给予充分的工作自由。
Q:您如何看待公司人员流动问题?
余老师: 个人成长到了一定程度,与公司成长阶段不匹配。个人发展和公司发展不同步,选择离开是很正常的现象。同时在大家都在发展的情况下,离职之后,阶段匹配上了之后也可能还会再回来。公司在实现标准化模式的前提下自由流动。
Q:您最想给员工的建议是什么?
余老师: 以实现自我价值为核,大胆去做,成就公司的同时也成就自己!
Q:听说您最近在读一本企业管理的书籍,对您的管理工作受益很大,可以分享一下吗?
余老师: 是的,在读王博士的《经营罗盘》,我觉得它是目前为止,我读到过真正符合中国本土特色管理学的专著。它集企业文化、战略、组织、营销、生产管理等内容于一体,呈现的是新时代背景下的企业系统经营管理思维,具有企业经营与管理诊断和顶层设计的特点。真的是很适合管理者读的一本好书!
它为我之前的经验提供了一个详细的理论支撑,就像是一套心法,为招式奠定一个稳健的基础。《经营罗盘》把创业者创业初期需要做的准备以及创业过程中所必经的版块,用“金、木、水、火、土,势、道、术、器、利”的相生相克循环,帮助创业者更高效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Q:您觉得中西方管理差异最大的是什么?
余老师: 西方过于制度化,有人性没有人情,而中国更看重人情。两者皆有弊端,所以需要结合起来,实现有人情的基础上对事不对人。在《经营罗盘》中,这部分也有讲到。
大量国外管理经验与方法在国内产生南橘北枳的现象令人扼腕,而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管理取得成功的案例也发人深省,所以,现阶段必须要深入 探索 和总结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管理学,《经营罗盘》就是集这些优势存在的,建议大家可以去读一读。
关于《经营罗盘》
《经营罗盘》,是王汝平继《C 管理模式》之后的最新力作,通过深度访问 100 多家企业、阅读 1000 本文献、倾十年心血铸就而成,也是首部在剑桥大学举行研讨会及发表的中国管理学著作。
《经营罗盘》将中国国学智慧与西方管理科学的精髓融为一体,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提出了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心”,管理企业就是“管理人性”,治理企业就是“平衡人情”的经营哲学。
并通过“势、道、术、器、利”五个维度将其融会贯通,从而系统且完备地构建了企业经营活动的“五行”。五个维度彼此相生、相合、相制,既反映了企业经营的平衡性,又反映了企业成长的不平衡性,揭示了企业经营的动态平衡哲理,体现了至简至易的经营之道。
珊珊来了
访谈时间:2016年7月8日
余嘉莉,今年5月毕业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Bloomington)心理学专业,今年9月将进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of Minnesota)攻读心理咨询专业的研究生,日后计划从事心理咨询、教育相关的工作。
其实嘉莉一开始选择的是幼儿教育专业。大三时,在老师的鼓励和建议下,嘉莉转入心理学专业,辅修了教育学、社会学,并如期毕业。作为一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嘉莉心思细腻、腼腆,但对于新事物,她又勇于追逐,敢于挑战。只要感兴趣的新奇事物,她都会秉着谦虚的态度去学习,并在学习中发现自己个人的不足。
访谈实录:余嘉莉的故事
1
2009年,我初中毕业,承载着一家人早已萌发的出国梦,我进入了高中的国际班。高中三年是幸福的,因为不用高考,而且中方老师教语文课的时候,还会放一些电影什么的。但在外教的课上,我们需要非常的认真的。
国际班和其他班级的区别在于,国际班上的英语、数学、生物、物理、化学、体育等课程,都是全英文外教授课,而生物、物理、化学这些课要听懂还是有点难度的。不过我基础挺扎实的,上课基本都听得懂。另外,我们的英语在外教老师耐心地,不断地纠正之下,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我觉得国际班有两个优势,一个是国际班有许多课外活动,比如经常安排我们去做志愿者,因为西方的教育更注重实践,这便成了我之后申请学校的一个优势。另一个优势是你有充分的时间做学校申请的准备,比如我在高三第一学期就完成考了雅思和SAT的考试,准备好了所有申请的材料。
美国大学选择比较多,加上父母也偏向我去美国,所以顺其自然的,我就申请了美国大学。择校是按照我当时考的雅思和SAT的成绩、学校的排名、课余活动和组织多样性、环境、地理位置等因素来考虑的,当时我申请了好几所大学,整个申请下来也挺轻松的。
之所以选择印第安纳大学,是因为我在学校官网上看过这个位于Bloomington小镇的学校,当时就被吸引了。到了学校以后,发现学校的环境真的很美,设施也很齐全,课余活动和组织也很多,与之前校网上看到的相差不大。
大一刚入学,左边是我的室友,右边是室友的姐姐
2
我是个腼腆的、慢热的女生,初到美国的时候,对我真的是个挑战。开始我选的主修专业是幼儿教育,为了历练自己,我入了美国男孩女孩俱乐部(Boys and Girls Clubs of America),当过幼儿园的志工。
在学习和历练的过程中,我发现国内国外对小孩的教育方式确实有许多不同,比如小孩子都有好奇心,但国内的家长偏向于管教,而美国的家长虽然也会给小孩子定规矩,但总体比较自由。美国的家长更鼓励孩子探索、尝试,也更尊重孩子的想法,会考虑到孩子的感受,而不是纯粹地“为你好”。
但在大三的时候,我上了一门field experience(现场试验)的课,老师反馈说我比较害羞,有点掌控不住小朋友,但是我心思细腻,建议我学心理学、社会学相关的专业。
老师建议我换专业的时候,我不争气地哭了,因为我真的很喜欢幼儿教育,但我也明白,喜欢的不一定是你在行的。在老师的提议和鼓励下,我发现自己是更适合心理学,就改了专业。我很感激这位老师,因为她更新了我很多幼教的观念,也在后来我申请研究生的时候,为我写了推荐信。
另外,原本修的那些幼教课的学分也没有浪费,因为我还修了两个辅修专业--教育学和社会学,所以那些学分算成了我教育学的辅修专业学分。
3
因为我转了专业,还辅修了教育学和社会学,所以为了如期毕业,我在大三的暑假上了5门课:1门心理专业基础课程,3门社会学课程,1门海洋和全球环境通识课程。在美国,完成一门暑假课程一般需要6-8周的时间,课程的形式和普通的秋季春季学期一样,都是老师讲学生听,或者课堂讨论,但课程会更加压缩、紧凑,每节课的信息量都是满满的。
我暑假心理课程的作业是实验,由我一个人设计、操作和分析了3个不同主题的实验。我要一个人去招募学生来做实验,在校园里做问卷调查,还要和实验室的同学们讨论实验数据(虚构的数据是不允许的)。心理课程要做的事很多,加上其他课程的作业,我基本是住在图书馆里的,要是图书馆关门了我还没有完成,就带回去继续做。
那个暑假的自由时间很少很少,但因为做这些实验,我变得更开朗了,也不再怕和陌生人交流。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也学到了如何更科学地做心理学实验,如何查找相关的实验数据,如何得出合理的结论、诚实完成每个实验,我的分析能力、写论文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当然,这些暑假的课程,也帮助我如期毕业了。
如期毕业了,学校的Showalter喷泉
4
在美国,学心理学的中国学生不多,但学心理学的美国学生很多。我们学校的心理专业排名不错(虽然没有特别靠前),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风格,老师的风格大致分三类:1)老师照课本上的框架讲,然后补充一些课本上没有的内容,也会联系到现实中的例子;2)老师没有课本,但有自己的框架,会讲各类具体的、典型的心理学实验;3)老师有自己的讲义,讲义上只是一个大概的课程主题内容,上课时老师和大家一起填补空缺,也会放一些案例视频,让我们应用所学的知识。
我个人比较喜欢第1种和第3种。比如教abnormal psychology(异常心理学)的老师用的是第3种教学方式,她上课很风趣,课堂气氛好,不需要用点名的方式强制学生报到,就能自然地吸引学生去上课。我觉得这类老师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科学地看待心理学的态度、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其实学心理学并没有人们想的那么神奇。对我而言,心理学提供的是一种看待事物的新的角度,让人更能接纳不完美,不再非黑即白地看事情,能宽容的接纳不同的人生态度。我自己的生活态度,我会坚持,而别人的生活态度,我也会尊重。我们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走过所有的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缺点,也正是因为这些优势和缺点,让每个人都拥有了自己的特质。
另外,我还辅修了社会学、教育学两个专业。辅修专业有学分要求,大概要15个学分,没有论文要求,也不颁发证书,但成绩单上会显示。学社会学是因为心理学比较微观,而社会学可以给我一个比较宏观的认知,让我对性别、家庭、社会和个人的关系有了更多的认识。而辅修教育学是因为我之前幼儿教育的学分都可以归到教育学上面。
今年9月份,我就要去明尼苏达大学学心理咨询(counseling and student personnel psychology),因为明尼苏达大学的心理专业排名更靠前。今后我想考心理咨询师的证书(licensed professional counselor),而美国每个州的心理咨询师证都是不同的。当然不考证书,我也可以做心理咨询,但有了证书就有了资质嘛,我觉得考证书还是有必要的。以后我会回国工作,应该会从事心理咨询、教育相关的工作。
5
其实我也想过,如果在国内上大学可能会更轻松吧。但当初让我克服交友困难,坚持出国的一大动力,就是我想在一个新的环境、文化中学习和生活,想真正学些东西。印第安纳大学让我成长了很多,我的英语能力、独立能力、思考方式、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和四年前有了很大的改变。
比如大一的感恩节假期,我就一个人去芝加哥玩了一周。白天逛市中心、美术馆,寻找各种有趣的书店,晚上住在青年旅馆。去之前我只做了粗略的旅行计划,有时地图找不到路,急得就在路边哭了,现在想想也是好天真,因为不管哭过还是没有哭过,都是要擦擦眼泪继续前行的。
作为一个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现在回头想想,我觉得出国之前要做好一些心理方面的准备,要能接纳自己犯错和失败,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和他人。和朋友发生矛盾、争执时,我们可以坚定自己的态度,但也要尊重别人,尝试从不一样的角度看问题。学业、生活不可能十全十美,你会犯错,也会遇到挫折,但经历和教训是宝贵的。
在留学期间,要努力明确自己的目标,保持自己的文化底蕴,也要开放地看待别的文化。独立、自主的能力是逐渐培养起来的,小到作业不抄袭,大到决定自己的专业、就业方向,这些都要靠自己。休息好、吃的健康、适当运动、多参加活动和组织,让学业和生活有一个很好的平衡。要是遇到困扰,别忘了和朋友、家人沟通,向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我最近读到的一句话。朱光潜在《文艺青年的自我修养》中写到,“我时常想,无论学哪一科专门学问,干哪一行职业,每个人都应该会听音乐,不断地读文学作品,偶尔有欣赏图画雕刻的机会。”希望和大家共勉。
Bloomington小镇downtown的艺术节表演
小编话干货:
美国作为一个学分制的国家,学分之间的转变和归属是比较灵活的。比如一门课,如果其内容同时符合两个专业的专业课要求(或同时符合通识课要求,和某个专业的专业课要求),那么这门课的学分可以同时算在两个专业类别之下,虽然学分算的是一门课的学分。
例子1:如果嘉莉的幼教专业有一门课为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教育学专业也要求修此课,那么在经过导师的认证后,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这门课可以同时算在幼教专业和教育学专业。
例子2:如果心理学专业需要修基础心理学,美国的通识课程内的科学与研究类(不同大学类别名称有偏差)也有这一门课,那么这门课可以同时算在心理学专业和通识课程内,但学分只算一门课的学分,即如果该课为3个学分,那么修完该课后,总的学分只会增长3分,而不是6分。
学分制的这一特性,展现了其灵活变通,这一点也帮助了嘉莉,让她的许多学分没有浪费,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文章来源:不言理想国,关注我们可以搜索微信公众号“不言理想国”(ID:yousayutopia),了解更多各国留学生真实的留学生活。
如果你也是留学生,你也想参与我们的访谈,请关注“不言理想国”在后台回复“找小编”,我们会第一时间和你联系。你的留学故事,我们侧耳聆听。
关注微信公众号“留学咖啡馆”(ID:liuxue_edufair),了解更多留学日志,更多国内外热点资讯。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