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94

蔡蔡7878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任宝锋心理咨询师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Icecream0513

已采纳

(文章经桔子老师亲自审核勘误,授权可以朋友圈发布。)〖水滴〗 回到文章开头。相对于牛逼无比的双流实验学校,我更想去看看小而美的创新学校。我确实在潜意识里把创新放在第一位,把成果成就放在第二位。看过先锋学校后,再去访问中国任何一个学生穿着校服整齐坐在教室里听课的学校,我应该都不怎么会激动了。 先锋学校这些小而美的学校,直抵本质,真正把学生放在中心。小而美的创新学校都在探索真正的教育。他们是先锋,他们是本真。他们是脆弱的,他们不被广泛认可。他们在踏踏实实地负起民族未来的责任。他们用血肉之躯披荆斩棘趟新路——中国的教育实在是积弊深重无可救药。 如果要靠成绩衡量一个学校的实力,应该是衡水中学吧。 如果有一天,中国的教育生态环境变好,先锋学校将是《三体》里的水滴,瞬间摧毁成千上万艘应试巨舰——谁还把自己的亲身骨肉送到那些摧残人性的学校去? 〖重新定义〗 先锋学校重新定义了我心目中的学习。原来学习只是人性复苏后的正常。一个学生80%的时间都要弄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都要在自由的时空探索。看了先锋学校的学生自我探索与自我管理,我非常确定:中国公立学校谈学生自我管理全是假的。自我管理的前提首先是给他自由。何为自由?去先锋学校看看。先锋学校的自由与自我管理是建立在科学的心理学基础上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先锋学校也重新定义了学校。99%的普通学校是用显微镜聚焦成绩,节节考量,精细打磨,疯狂刷题。而先锋学校看到的是整个星空,完整的人。很多创新学校在做全人课程,而先锋学校做到了极致。 先锋学校也重新定义了学生与老师。那个参访了5天的蔡老师说:这里的课堂,老师基本上是起组织作用,很多见解是学生提出来的,学生真的有他的潜能和才华——这只有在老师退缩的情况下才得以展现。 而我们普通学校的老师在课堂上是多么有才啊!我们普通学校的学生,被成绩框住后变笨了,也变得麻木与愤怒了。我天天看到老师与学生的冲突——学生被重重限制后的痛苦挣扎。 当然,先锋学校也重新定义了校长。在这里,你不找校长,校长不会找你。我知道这是心理咨询师的原则。刘晓伟校长在学校里校长身份上实现了这点——堪称伟大! 而我所看到的许许多多学校的校长,在开学典礼上高屋建瓴演说,在运动会艺术节科技节篮球赛家长会等无数场合不厌其烦发表真知灼见——尤其是我女儿学校的校长,无论是期刊还是校园电视台还是学校公众号,校长无处不醒目着,伟大着。还有些校长,亲自或者指示下级到处抓学生谈恋爱、抽烟、玩游戏、不讲卫生、睡觉迟到。而在先锋学校,学生不找校长,校长不会找学生。所以,有学生读了一个学期书后不认识校长。 再次感谢桔子老师和先锋学校的老师们! 回到自己的学校,我对学校里的人事物看得更清晰了——但我暂时尽量保持沉默。另外,我发现我组织的《AI伦理》课程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教育水准——基于成都之行给我的框架与案例的借鉴。 找个时间我们去先锋学校的深圳校区——安格学院——访校吧!想去的跟我说一声。 (完)

任宝锋心理咨询师

307 评论(8)

马铃薯菇凉

2017年7月4日,武志红在罗胖的“得到”app上线专栏《武志红的心理学课——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至7月19日,该专栏已有66277人订阅,而该专栏的可以免费试读的发刊词,有125368人读过,将近53%的转化率,13189123元人民币的销售额。武志红和罗胖,真的成功把“心理学”做成了一笔大生意。� 武志红和罗胖,并不是成功把“心理学”做成一笔大生意的“革命先锋”,但能像他们这样在短时间获得如此大的销售额的,应该不多。 武志红在该专栏的发刊词中写道: 在新浪微博上的该文的另一个版本中,因为我的导师迟毓凯老师顺嘴说了句:最好先挣钱再做自己,结果被被武志红先生定性为是“猥琐发育”。 我想了下,倘若罗胖的得到只是分给武志红先生销售额的40%,那也是五百多万的收入啊(而且说不定一年下来销售额可以达到两千万左右,那就是八百万的年收入了,单纳税钱都可以在五线城市买一套房子),这相对于开局已经买齐了全部装备,哪里还需要“猥琐发育”? 更厉害的,武先生预计:一年不行,我们就花三年。三年也不可能走完,因为这是一条长路,但我全心来和大家一起来走,一起来看看这条路上的规律和障碍。 也就是说,接下来三年,一个一开始就买齐了所有装备的人,要带着几万个需要“猥琐发育”的订阅者一起“成为你自己”,想想也是个惊人创举。 换另外一个角度思考,本来这些订阅者是众多心理咨询师的潜在客户,他们如果找心理咨询师做心理咨询,一次如果按400元人民币算的话,或许一年下来要花上几千元,还不一样有什么好的效果。而现在他们只花199元,就可以“活出自己”了,实在太划算了。这简直就是功德无量的一件事情啊。 你也别说武先生抢了别的心理咨询师的生意,你得这么想,他们读了武先生的文章,有了开悟,说不定更会主动去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然后众多心理咨询师忙着“接客”,这已经不是双赢了,这是多赢啊。 刚好最近在看荣格的经典著作之一《未发现的自我》,在荣格的这本书中,还真可以找到不少理论支撑。 例如,开篇荣格就谈到: 荣格认为,个人的精神属于统计法制之中的一个例外,幸福和满足,灵魂的均衡和生命的意义,这一切只能由个人而不是由国家之类的事物来体验。 那么,人为什么会产生心理问题呢? 荣格认为,没有意识就没有问题。而自我是意识中的一个客体,但自我的内容本身充满了能量时,自我感才会产生。而当一系列自我内容与另一系列同样强度的心理内容并列出现时,人就会产生自我冲突,于是心理问题就产生了。 荣格认为,在治疗心理疾病时,不能局限于就病治病,而是应寄希望于对整个人格的治疗。荣格在书中举了这么个例子来说明: 有这么一个聪明的年轻人,他声称自己的病没有被治愈,虽然按照科学的判断他早应该被治愈。经过了解,荣格发现他经常在旅游胜地过冬天,于是荣格就问他谁给他这些度假的钱。结果这个年轻人说,是一个很爱他的穷苦教师,她拼命节衣缩食,以便供他玩乐。荣格说,这个年轻人的缺乏良心正是他神经症的病因,他的根本错误在于他的道德态度。而这个年轻人听完荣格的解释,根本不愿意承认自己内心存在着任何冲突,因为他的情妇是出于自愿给他钱的。 咦,那么,这个聪明的年轻人,究竟是已经活出了自己,还是没有活出自己?如果他已经活出自己,那他怎么还会有神经症呢? 我又想到了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我估计有不少该剧的忠实观众都会评价女主角罗子君,她做了十年家庭主妇,把自我都给弄丢了,要不也不会落得离婚的下场。 是的,在剧中,罗子君低三下四地求丈夫陈俊生不要和她离婚,陈俊生问她,你觉得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你活着,你想要做什么。罗子君说,我的生活意义,不是你赋予我的吗?能说出这种话的人,看起来似乎真的把自我给弄丢了。 可是到了唐晶安慰她帮她分析问题时,她却会反唇相讥,你自己的问题解决了吗,到底谁病入膏肓。而在贺涵受托照顾她安慰她的时候,她也会说,你那些心灵鸡汤,我不想听了。 罗子君其实活得一直很自我,自我到,她和陈俊生在一起那么久了,她却连陈俊生一直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每天上下班都做些什么都不知道。 所以啊,活出自我真的有那么神奇的魔力吗?还是说,赚到了大钱才能活得精彩呢?依我看,都未必。 活出自我,可能会变成了活得太自我,赚大钱也可能会变成眼里只有钱。人并不是只有活出自我这点追求,自己手头宽裕一点,才会更有自己说了算的权利。 啰啰嗦嗦一大段,简而言之,武先生和罗胖赚大发了,但“活出自我”,真的只是个噱头。

158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