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19

wangqinglin0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拯救别人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蓝缀天堂鸟

已采纳

常常有人说,做心理咨询师的,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拯救者情结。但我发现,生活中很多人都渴望通过一己之力,“拯救”他人于水火之中。被人需要的感觉是很棒的,因为那证明自己比别人强大。能够拯救别人,更能显得自己的伟岸,这极大地满足自己的自恋,很多人是经不起这样的“诱惑”的。而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需要更加敏锐地觉察自己的这种渴望。有时候会发生这样的情况:虚弱无助的来访者来向咨询师求助的时候,会把咨询师当做救命稻草、人生导师,这时候如果咨询师无意识地认同了“拯救者”的这个角色,或者自己身上的拯救情结被激活的时候,很容易想方设法地尝试去改变来访者,甚至不惜打破边界,在咨询以外的时间也为来访者做点什么:像父母或老师一样的说教和建议、随叫随到、无限制地延长咨询时间、帮来访者处理生活中的事情等等。这样“用力过猛”的结果就是,来访者越来越觉得,只有仰仗于咨询师,自己才能好起来,原来自己真的是那么无力。而咨询师发现,不论自己做什么,都无法真正地改变来访者。咨询师会感到越来越耗竭,感觉自己元气都被吸走了大半还不见成效,于是开始从内心里抵触与这个来访者一起工作,甚至通过各种自己都意识不到的方式停止咨询。这不仅无法真正地帮助到来访者,而且还让来访者再一次证实和巩固了一个内心的设想:人人都会抛弃我,连我的咨询师都受不了我,我多么无助和让人讨厌啊。实际上,这个过程也许就是来访者在生活当中与人相处的模式,这种模式在潜意识的你来我往中被来访者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与印证。心理咨询要做的事情,正是让来访者意识到这样的模式,并打破这个重复,这样Ta才能凭借自身的力量成长起来。而这么做的最首要前提是,咨询师必须在这个关系当中清楚自己的边界,完整地存活下来。

心理咨询师拯救别人

265 评论(14)

布丁的信仰

每一个行业都不可能是顺风顺水的,心理咨询行业也是如此。不过心理咨询师相对心理医生来说应该算是小巫见大巫吧,要说悲催心理医生应该更甚吧。去过心理医院或者精神病医院的人来说,应该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压抑。然而,去心理咨询机构或者心理咨询工作室,就是另一种感觉,温馨。

心理咨询师的受众范围大部分是一般的心理问题、或者严重心理问题,对于精神分裂、人格障碍等并不在其列。而心理医生、不但要给病人做心理方面的咨询与疏导,还要负责记录病人每天的用药及精神状况,而心理咨询师则是没有资格给病人用药的,所以就诊的范围比心理医生要小很多。

初入咨询师这个行业时,其实我并太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要报考心理咨询师。我记得在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时,我是班上最小的学员,最大的是我们当地一小学的校长,按照年龄,我得叫他一声爷爷。高考后之所以选择心理咨询专业时,是因为自己有着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走不出来。那个时候,特别排斥与异性接触,不允许他们碰我,甚至不敢与他们对视。

于是选择了女生多的师范学校,选择了针对性强的心理学专业。至少,那时候心理学对我来说,是有用的。在进入大学后,接受了主任的几次咨询服务、做了一次催眠,渐渐地我可以跟男同学勾肩搭背、大方相处了。

对于我来说,我是受益者。于是,想着别人也会和我一样,面临着不同的心理问题,于是开始走上心理咨询的道。要说悲催么,的确会遇到一些有些危险因子的来访者,可每当为别人解决了心理问题时,听到他们对你说“谢谢”时,还是蛮有成就感的。

164 评论(8)

xxs的吃喝玩乐

我有一个亲戚,因为自己的女儿坚持要跟她觉得各方面条件都很好的准女婿分手,而跟另外一个她不太认可的男生谈起了恋爱,整日担心得以泪洗面。她苦口婆心地劝她女儿:“我是为你好啊,你跟了他以后要受苦的,妈妈年轻的时候就是因为没人替我把关,结了婚后悔也来不及了……”还有一位D先生,恋爱中屡屡被性格里带着抑郁色彩的女性吸引,并幻想着通过爱情的力量温暖她们,给她们带来阳光,使他们变得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可是每一段感情都以他的精疲力竭告终。他有一天回忆起来,自己童年的时候常常替坐在床头哭泣的妈妈擦拭眼泪,因为那个时候他还小,在本应得到关爱的年龄,他除了以这样的方式安慰妈妈,获得一些赞许,再也无力做任何事情。他下意识地双手环绕着自己,做出一个拥抱自己的动作说:“那时候我多么希望我的妈妈,是一个充满阳光,能给我温暖的妈妈啊。”所以亲,你到底是在拯救对方呢,还是在拯救那个在感情中受到了伤的、没有得到自己的幸福的、幼小而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的你自己呢?

往往这样的拯救行为,不但不能改变对方,还会使关系双方都不堪重负,使关系走向疏远和破裂。

315 评论(13)

小殊哥哥

被安排设计几个公开讨论的话题,于是提起笔来,顺手就写下了”心理咨询师的必备品质“。待写完才想,每个咨询师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个咨询师在工作中也会呈现其独特的能量,所以若要说必备的品质,恐怕也难有个统一的标准,毕竟各个流派所遵循的原则都会有所差别,更何况每个个体的工作风格更有可能是相差千里万里的。别的不说,就我自己所跟从的一些老师,每个人的工作方式都会有很大的差别。所以,要想理出一些咨询师必备的品质,好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这些年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也接触过许多在心理行业从业的人,有的时候,看到一些内业人士的工作方式和言谈举止,也会蓦地生出些担心,毕竟这一行在中国真正的发展年头还短,真正接受过正规系统训练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所以有的时候就会看到一些已经从业很久的咨询师,却有很多在初级的咨询师训练中就会被提醒注意的内容,还是会在他们的言谈行为中很理所当然地流露出来,甚至是以之为乐为荣,这是值得担忧的。在心理咨询这个行业,一个咨询师的个人品质,会影响到助人工作的效果,影响到那些受助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状态,这个工作,其实是一个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心理咨询师的内在品质会影响到另外一个人在此后N年中的生命状态,在这个助人的行业中,个人的修行,是大意不得的。

那么,这个行业,欢迎具有什么样内在品质的咨询师呢? 除了在专业上的修行,在人性的品质上,也需要一些最基本的品质:视野要宽、心性要平、为人要谦、治学要勤、心态要公。其实这些也不过在谈同一件事:修通和成长。

理论与情感体验

曾经,在我带领的一个学习小组里,有学员问我:在理论与情感的体验方面,是不是情感更重于理论呢?我记得我曾告诉他,理论与情感是同等重要的, 虽然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常常是借助于体验我们自身的情感状态来理解对方的心理世界,但这并不是说,理论就可以被放到一边去,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理解我们自己的情感,并形成工作的假设,是借助于那些理论来做指导的,否则的话,我们可能只会跟在情感情绪的后面跑马拉松,但是找不到工作的方向。

其实,那个学员的说法并不偶然,在我学习的早期,我所跟随的老师也讲过类似的话,在他的工作经验里,那些理论是不必花那么大的精力去学习的,只要在人性层面能够跟进就好。那时我也把这个说法奉为最重要的指导原则,其实那对我而言,是可以偷懒的方式,因为我自己是一个对情感非常敏感,而理论又不够扎实的人。可是随着实践经验的增加,却慢慢发现,如果只跟随自己的情感,其实是很难真正把工作深入的,因为根本没有方向去真正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及至开始接受高密度的正规督导训练,开始一本本认真去啃那些理论书籍时,才发现,之前所奉行的原则,根本就是治疗师的一厢情愿,缺少了理论的支撑,单靠自己的感受来理解对方,更多的时候,会陷进自己的经验误区中去。那个偷懒的行为,最终带来的,会是让自己在工作中精疲力竭,更不要说自恋受挫。后来我与那位老师也有过一些讨论,我问他”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撑,怎么可能对我们所感受到的内容形成有效的假设呢?“他当时对我的这个问话很恼火,也许他把这个问话感受为了我对他的挑战。他的这个状态让我觉得有些不安,所以,我此后就中断了跟随他的学习。

当时我之所以感觉不安,是觉得,心理咨询师这个行业,需要的是人性中的的修行,一个合格的治疗师,至少是有能力倾听的,有能力接纳与自己不同的观点的,即便是不同意,但也绝不至于因此而恼怒。一个在讨论专业话题时会将自己带入战斗状态的咨询师,是否真的有能力去容纳那些求助者的破坏性内容?而当听到与自己所持观点不同的声音时就会大光其火,一定要将自己置于某个至高无上的位置,牢牢握住话语权才感觉安全的人,至少是在这个行业所需要的最基本的修行中,还有欠缺的,比如受损的自恋尚未修通,比如安全感的严重不足等等。

包容、接纳、理解他人的能力

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内在品质,其实也是他的人格品质,一个具有相对成熟人格的人,往往具有更强的包容、接纳、理解他人的能力,而这些品质的获得,往往也与被爱的经历有关,一个真正感受过被爱的人,才有可能发展出爱人的能力。 在心理咨询这个行业,不乏成长过程中经历坎坷的人,正是在他们试图修复自身创伤的过程中,慢慢走上了心理咨询师这条路。成长中的痛苦经历,既可能是他们从事这个行业的财富,也有可能成为他们从业的绊脚石 ,这取决于他们对自身创伤修通与接纳的程度。

心理咨询是一个助人的行业,但如何助人,却是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的。心理咨询的助人并不是学雷锋,并不是要咨询师成为一个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拯救者。 事实上,当一个咨询师以一个拯救者的面貌出现的时候,他真正要救的,很可能是他自己,而不是来求助的人,因为他做一个拯救者的动力,很可能是来自他期待有一个拯救者可以改变他自己的命运,当他在工作中将这部分期待投射给求助者时,他就可以逆转对于”被拯救“的需要,使他自己以一个拯救者的身份出现;或者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曾体验过太多的被贬低,当他从事一个助人的职业时,他也可能期待用一个像上帝一样拯救他人于水火的身份,来补偿自己自恋上曾经的受损。 所以,一个合格的咨询师,首先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真实的人,是普通的,是平凡的,甚至是有缺陷的,重要的是,他知道自己身上的这些不完善之处,并且能够悦纳它,这样他才有能力不在求助者的身上去处理自己的问题。

心理咨询这个行业,是与人的灵魂深处打交道的,所以在这个工作中,对人性的理解与接纳的能力,便成为一个咨询师非常重要的能力。我们常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在人性之中,总是会有一些灰暗地带是我们不愿或者不忍或者不敢去触碰的,所以,真正的懂得,也需要我们付出真正的努力。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会被不断告知某些规则,规则是可以保证我们的社会平稳运转的,但有时也是与人性中的自然需求相牴触的,所以,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会有各种痛苦,这些痛苦来自需要与规则之间的冲突。作为一个咨询师,当我们更多的理解这些痛苦的来源,并接纳这种痛苦背后的需要时,我们也就会越有能力去接近那个痛苦,进而懂得那个痛苦,最终找到与那个痛苦和平共处的途径。这些说起来容易,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却可能会时时的考量着我们自己的容纳功能。比如,当对方的行为冲击着你的道德底线时,你还能保持从容吗?当对方的破坏性力量损害着你的尊严时,你还能不被愤怒带走,而保持去理解和探索吗?而你能保持的能力,来自你自己对人性的理解程度,理解越深,能保持的力量就会越强。当我们自己内心滋生出对人最底层的理解与关爱时,我们才有能力放下评判的眼光,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对方的世界。所以,那些对“高尚”有着强烈渴望的人,往往做不到,因为他们对高尚需要的背后,在防御著自己的某些原始需求,当他需要用这么强烈的高尚作为自己的保护壳,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存在时,恐怕他也就不太有能力去近距离接触人性中那些灰暗地带了,从而也就失去了理解人性真实的机会。

心理咨询的工作过程是丰富多彩的,因为人内心世界本身就是丰富甚至是浩渺的。面对如此精密和繁杂的内心世界,咨询师视野的广度往往也影响着咨询工作的深度。所以,在心理咨询这个行业内,就要求咨询师不断扩大自己生命的广度,视野的广度,心胸的广度。一个咨询师,他的知识结构越广博,他自己的视野越宽阔,他在工作中所能注意到,所能理解到的信息就会越丰富。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求助者不会那么清晰的告诉咨询师他的内心在发生什么,很多时候,他们是用隐喻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的。一个有着丰富知识积累,有着活跃思维模式的咨询师,就有更多的可能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获得更多的角度去理解求助者故事中的深层信息。所以,心理咨询这个行业,是个需要终生学习的职业,这种学习,不仅仅是专业理论的学习,更多的是在生活中的体验、学习各思考,小到日常生活,大到文化历史哲学,所谓的开卷有益,这些学习的意义,并不是单单的学到了那个知识,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成为咨询师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咨询师的体内相互激发相互促进,在不知道什么时刻,就会激起咨询师自己更丰富的创造力,从而帮助他进入和理解求助者的内心世界。

不可控是对人性的考量

心理咨询是个寂寞的职业,它需要咨询师耐得住咨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无聊、无助,也需要咨询师在这个职业中甘于平凡,愿意在助人的路上,有可能常常让自己进入“不知道”的情境中,承受对未来的不可知,不可控,这其实也是对人性的考量。一个甘于平凡的人,其实是一个有能力接受自己渺小的人,是一个有能力与自己真实相处的人。 人对轰轰烈烈的期待,往往来源于对自已平凡的不接纳,不接纳自己作为一个人,与世界相比,是弱小的,是可能被这个世界忽视甚至被 吞没的,为了在世界面前证明自己的存在,也为了获得一些与世界抗争的掌控感,于是,人就有了让自己变得轰轰烈烈的冲动。 这个轰轰烈烈的期待,在治疗室中可能会用一些变形的方式出现:在求助者面前,作为一个专家,作为一个救世主等等,这的确非常满足咨询师的自恋需要,可是对于求助者而言,也可能是剥削性的。因为,作为一个个体之外的另一个人,怎么可能比当事人更懂得他自己呢?治疗室中的救世主,获得了掌控感,却失去了理解的探索的机会,同时来求助的人,在一个如此“伟大”的人面前,也会被唤起自己的无助,这些无助感可能会导致他更多的依附于这个咨询师,而这,恰是背离心理咨询是让求助的人人格更加独立这一初衷的。

心理咨询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价值中立。 真要做到价值中立,其实功夫也是要下在平常的。比如一个人格中有着严格超我的咨询师,在保持中立的过程中,可能也会受到超我严苛的惩罚,当他自己无法在这个惩罚中保持从容时,可能就开始见诸行动了。我曾见过一个咨询师,他在工作中,每当遇上与“性”相关的内容,就会乱了方寸。与他闲聊,他说“我受不了同性恋,我受不 *** 想像,我受不了女人看不起男人。。。。。”他的这些受不了,让他每当遇上相关的内容时,就禁不住开始给求助的人上课,当他给对方讲了很多道理之后,对方往往会非常感谢他,然后告诉他“经过你的帮助,我好了”,于是就结束咨询关系。可是过不了多久,那个求助者就会在另一个咨询师那里出现。这个咨询师对此很是不解,问我这是为什么,我便问他"你听到他们那些故事背后的故事了吗?”,他还是不解,我便直接告诉他,“当你无法保持中立的时候,你也就失去了听到他们内心声音的机会,因为他们不相信你能听得懂”。而这个中立,来自对人性的理解,来自对人对人性最底层的敬畏与关爱,更是来自对于自己的深层理解与接纳。当我们对自己的修通工作没有做到位时,最可能被伤害到的,其实是我们自己。

文:王雪巖

289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