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52

枫桥夜泊123123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惯用话术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慕容诗月

已采纳

咨询师是不会轻易给建议的除非访客急需要建议,且不给建议,咨询无法进展,会影响信任和咨访关系。在这个情况下,咨询师可以适当给予一些个人建议。但这些建议往往是建设性、启发性,对访客梳理总结自己的问题,进一步聚焦真正的问题有关。 孩子要马上到了上学时间了,但是最近天天不起床、玩游戏,担心上不了学,快给我个办法吧。

咨询师这个时候直接给予建议基本是无效的,因为没有发现问题的本质。常人的建议往往是普世共通性知识,这些知识落于具体的个体,会因表达者不同有的父母就是不太会说话,一说话就引发孩子反、说话时机不同有父母不管孩子在干嘛,上来就教育导致建议实施结果很差。但咨询师可以聚焦问题,询问孩子目前状态与什么因素有关、询问父母和孩子交流情况。

一、以及是否父母过于担心焦虑,这通过澄清的交互中完成确认。实际咨询中,我经常发现父母会随着咨访对话逐渐看清事实真相,而不是陷入自己的揣测找到问题根本原因,开始改变或者确定下一次工作目标。如果孩子被确认确实存在休学厌学 议题。则需要进一步发现其背后是否存在抑郁症、社交困难、过度自卑 议题。这些议题的发现本身就是极具有意义的。

这意味着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父母将会调整养育方式,从根本上改善孩子的成长,从而达到真正的教养。培养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是相当需要慧眼和判断,咨询师此时就帮助父母从问题焦虑 中摆脱出来,发现真正的原因。这些都是咨询价值所在。咨询师经常会因自己情绪卷入、过度焦虑、不在场,而轻易给建议。这可能会破坏关系。多年前我曾遇到一位访客,当时我是新手咨询师恰好学了一些新知识,关于抑郁调节的。这位访客是双相和抑郁多年,我建议他可以通过益生菌群 调整自己。

二、当然,任何事都有例外如果来访者需要的是咨询师愿意给建议的关爱性态度,且如果该需要得不到满足会导致咨访关系破裂。咨询师可以视情况分享一些从自身经验出发的建议。大概率该建议就问题解决层面仍然是没用的,但对于关系层面,至少可以让来访者感受到咨询师很重视TA此刻的需要。当奠定了建议本身没什么用的认知,咨询师就不太会为建议没有用的质疑而困扰,毕竟这是TA意料之中的事情。

如果新手咨询师出于缓解自身焦虑的目的而非关心来访者需要的初衷没忍住给来访者提供了建议,当被质疑无效时,确实有可能因为自恋受挫而感到冲击。这时候,需要做的事情是与你的咨询师或督导去讨论,因为背后可能存在自我价值感不稳定等议题。如果咨询师内心的自我价值感足够稳定且坚实,就不太会因为来访者的质疑而动摇。一个拥有更稳定自尊和自我价值感的咨询师,也能有更多的空间去理解来访者质疑背后的失望、担心、焦虑等情绪和感受,从而不太会产生为自己辩护的冲动。

三、我一个心理咨询师,我还在咨询中给建议了,完了来访觉得没用那就是没用啊接下来该做的难道不是去理解如何对于来访没用,来访期待什么样的用,来访如何看待这个有用和没用,来访为了达成有用做过哪些尝试吗?至于来访质疑咨询师的能力,咨询师是不能被质疑吗?不是啊被质疑了就去了解来访质疑的是啥么?人家质疑资质就给看一下资质,质疑其他就去了解一下来访的期待是啥样的,为何有这样的期待,这样的期待背后代表了啥咨询师不要试图在给别人做咨询的时候去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你有情绪,是反移情你去找督导,个人议题去找为自己服务的咨询师。来访给钱不是用来解决咨询师的问题的。

想象一下,来访带着某种期许鼓足勇气走进咨询室,几次咨询过后没有达到自己一开始期待效果,很自然的一种反应就是质疑咨询师的能力。来访眼中心理咨询应该是什么样子和咨询师眼中心理咨询是什么样子,不能说是毫无关联但也差距非常大。被质疑、被攻击,这是心理咨询师的宿命, 也是心理咨询起效的重要因素。如果想被来访者认可崇拜,那么别做心理咨询师,不如去做个讲师。行业里有个段子:“如果来访者咨询时长不超过半年,他夸奖你、认可你的时候,你却当真了。

那你需要去处理一下自己的自恋。要知道最初来访对自咨询师总会有些理想化,也就是说最初的认可来自他对咨询师的美化,来访的质疑也在使咨询关系回归真实,对咨询师来说是考验、是褒奖、也是机会。让别人失望没那么可怕,这只是真实关系的必然。怎么回答需要根据真实情况,不会有固定的话术,当然会有某些理论上的指导思想:保持情感中立 不是价值中立、真实坦率、注意咨询关系的走向和塑造、理解质疑背后的情感和动机等等。另外,像动力性取向咨询师一般不会提供具体的建议。

心理咨询师惯用话术

166 评论(10)

生命若尘

不爱说话,不会说话,不敢说话,其实关键在于不敢说话,这是一个心理问题,不敢说话就不会说话,不会说话就不爱说话,越不敢说就越不说,越不说就越不敢说,长此以往在语言表达上便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也就形成了语言表达障碍。解决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大胆的说话,不要怕笑话,不要怕说错,刚开始可能会觉得说话不好听,别人不爱听,甚至为此得罪人,其实没关系,大多数人还是可以理解或容忍的,即使是少部分人不能理解也无关紧要,等你爱说活了,大脑也就得到了锻炼,语言组织能力也就提高了,到那时你会很自然的知道,什么话不该说什么话该说,什么话说出来别人爱听,长此下去,不会说话什么的是不存在的。

322 评论(12)

大嘴Yuki

学呗,平时你多观察别人都是怎么说的,你就怎么说了

166 评论(15)

我8想說

说到修行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 苦行僧?出家人?还是头上插着发簪的穿着长袍的道教徒? 我会想到自己,想到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人生可谓是一场修行,可是又有多少人在修炼自己呢?又有多少人在过了30岁还在不断学习呢?如果问你见过中国哪里爱学习的人最多,那我想说的是深圳。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哪种职业是能督促你活到老,学到老的。那一定会有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每个来访者也是不同的个案。每个时代有不同的心理,每个年代有不同的病。请问,如果你要靠这个职业吃饭。是不是要随时更新你的知识库呢?当然,如果你想安逸,对不起,这个职业不适合你。 心理咨询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心理咨询师,前知古人,后知当下。心理咨询师,既懂心理,又懂药理。心理咨询师,要擅提问,还知礼仪。心理咨询师,需懂沟通,还会套路。心理咨询师,须明危机,还了防护。正所谓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打得了虎还降得了孙二娘。 心理咨询师,一个高薪职业。有老师告诉我们,300块钱一小时的咨询师就别做了。要做就做2000块钱一小时的。再或者,你可以按照来访者财产的百分点收费的。哇塞……如果遇到一个首富,哪怕拿财产的一个点,我也发了,是不是又紧张又兴奋呢? 哈哈,做做美梦也是不错的。不过我们还是要回到现实。看看自己,修炼到宝塔第几层了。 刘志雅老师的课上,让我印象最深的,最有感触的就是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的几要素。要做到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这五个词是不是很熟悉呢?对,很熟悉,但是真的要做到,那就是一场长期修行。 首先说尊重来访者先要做到完整接纳,也就说不管对方是个同性恋还是个丑男,不管对方是有狐臭还是浑身有刺鼻的香水味,不管对方是举止优雅还是言行粗鄙我们都要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轻视来访者。或者说,遇到一个社会地位比你还高的来访者就奉承他。我问我自己,现在的我能做到哪一点?我能做到不阿谀奉承,但是每天早上坐地铁,我闻不了别人身上的异味,听不了别人的大声喧哗。看到路人中有人穿衣不得体的,我都要别扭半天。试问,如果我的来访者是这样的,难道就因为他付钱给我我就能接受了吗?也许你觉得为了钱能做到。我却不以为然。心理问题根本的原因就是不适应,来访者心中有冲突,咨询师内心对来访者不适应,请问你又如何有足够的能量去帮对方解决他的不适应呢? 问完自己,我默默地把自己定的长远计划又往后拉了一年。以前我经常跟我的学员说,生活即工作,工作也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接待来访者是咨询师生活中的一部分。问题从生活中来,而我们又要回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在生活中磨炼自己的内心,才能有更大的能量去解决来访者内心的问题。 后来,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一个个行人跟我擦肩而过。我一个个去观察他们的行为特征。我问自己哪些我能接纳,哪些我不能。能,是能接受到什么程度?不能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当找到自己内心的冲突时,很多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了。接纳不了别人抽烟,是因为我讨厌自己身上有异味。我换了个角度想,如果我把这些臭味当成人生中的挫折一样难以避免。似乎接纳的心又升级了一层。所以我相信学心理学的人都有一颗不断完善自己的决心。 做到了完整接纳,我们还要以礼相待。说到礼,我就能联想到很多,穿衣得体是礼,化妆描眉是礼,举止优雅是礼,平易近人也是礼。仪容、仪表、仪态,这些礼仪已经是最基础的了。在第一次听心理学的课程的时候,岳晓东教授就说过做咨询师的人,着装要得体。我自认为自己着装还算得体。但是从着装上我又犯难,我一穿上职业装,就很严肃。老师的角色立马就代入了。想想自己现在的样子,不是给来访者做咨询,反倒是像给人家上课了。在我正在犯难的时候,我想起了曾经的我为了学习礼仪,训练自己练习坐姿站姿。每天对着镜子练习自己的站姿和手势。上班撤掉舒服的椅子,换成硬邦邦的凳子练习坐姿。从标准坐姿,练到优雅的。有时候腿都练得抽筋。最终我也练出来了。笑容同样是可以练习的。对着镜子练微笑,跟朋友说话的时候刻意放慢语速,把大脑中的其中一个部分跳出来提醒自己记得微笑。这个方法还是可以试试的。同样也将这个方法推荐给你,正在看文章的你,想修炼自己的你。 想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真的是跟人生来了一场较量啊! 刘志雅老师说,他曾经被来访者拿着刀对着自己。听得我们在场的同学个个心惊胆战。说真的,面对这种情况,还想让我信任对方吗?想想也挺傻的。不过事实告诉我,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并不能成为你不信任来访者的理由。刘老师不是也妥善处理了这件事情吗?刘老师面对刀子指着自己的时候,除了言语的技巧外,是不是还是有信任的成分在呢?因为信任与不信任,语言表达的力量是不同的。信任不是让我们相信对方的一切,信任是我们打开自己内心接纳对方的一剂良药。来访者一开始对咨询师也是持有不信任的态度。如果咨询师对来访者的也不信任,那不信任与不信任就像两个负极,一定会相排斥的。来访者不信任咨询师很正常,如果咨询师对来访者保持了最基本的信任,那信任的能量就能包容来访者。从而感化他也做到对你的信任。我认为咨询师要把信任当成一种习惯,再当做一种性格。而不是作为一种技巧。因为信任来自于内心,与技巧无关。信任来访者,也是信任自己,信任自己能够处理好他的问题。 我觉得狗仔队的人是做不了咨询师的。因为咨询师要保护来访者的隐私。来访者告诉你一个你从来没听过的秘密。我问我自己能否守得住?保守秘密,是需要消耗自己心量的事情。小时候我就很喜欢把别人的秘密说漏嘴,到后来我就不想听别人的秘密了,因为不能保守秘密的我很内疚。所以我干脆不八卦。小时候听过国王长了一对驴耳朵的故事吗?讲的就是一个理发师发现了国王长了一对驴耳朵,但是他不能跟别人讲,他只好去野外挖了个洞,对着洞把秘密说出来。这么说来,保守秘密也是有技巧的嘛。从我目前的修为来看,如果内心足够强大能保守秘密那最好,如果不能,是不是也可以找督导释怀一下呢?好像也是不错的选择。我记得刘老师问过一个问题,保守秘密是绝对的吗?好像当时我的反应还比较快,不是绝对的。如果来访者的秘密涉及到自杀,杀人放火。危及生命,违反法律,我们是不能完全保密的,而是要启动危机干预滴。 我差点忘记了,所有的尊重,都是要以真诚的心为基础的。所以宝塔修行另一关——真诚。按照超我的话说,“真诚是一种态度,真诚也是一种特质,真诚是一种技巧,真诚是一种习惯。让真诚变成你的人格。”不过说真的,一开始,我们可能很难以完全真诚的心对待来访者的。刘老师说,“真诚是没有防御伪装,也不把自己藏在专业角色后面,不戴假面具,也不是扮演角色或者例行公事。而是要表里如一,真实地把自己放入与来访者的关系中去。”那也就是说真诚就要做到实事求是了。真诚表达自己的想法,感觉,从而向来访者去验证。有一句话术是这样的“ 你的有些言行容易引起一些人的误解,引起矛盾,不知道我的这种感觉对不对? ”说的就是实事求是。 不过我们要注意的是,真诚不等于实话实说哦,可能我心里是这么想的“大家不喜欢你,还不是因为你自己的性格有问题,你还不知道反思。”但是我能这样对来访者说吗?NO,所以用上面这句话术,表达立马就变得有艺术。后来“真诚并不代表实话实说”被同学们在吃水果的时候实践了一番。好像这句话是大家印象最深的经典名言了。这一经典名言,放在生活中,那也是沟通的艺术啊。所以要修行,就回到生活中去。 我要修行的第三道关——热情。什么是热情,听过热情好客,就是那种一进门就有人叫你,客官里面请。客官你吃点什么?难道要我这样招呼来访者吗?Oh,no!一定不是这样的才叫热情。在陌生人面前我是一个偏严肃的人,我该怎么修炼我的热情呢?瞬间觉得好难啊。可是用对立思维想一想,什么是不热情呢?不热情的人不会主动问候,不会主动关注,不会主动示好。也就是说见到来访者主动问候,主动关心,自然就能减少跟来访者的距离,从而在来访者心中树立一个热情的形象。不过也要记得,热情是要有始有终的,不能刚见面热情,后来又冷漠了。想想,来访者第一次来到咨询室,这里对他来说是陌生的,敏感的,不适的。再想想自己小时候去别人家做客,貌似也是这样手无举措的。不过一旦有人主动关系你,好像这种不适应就能消除很多。被我这么一代入,好像就容易理解热情了。刘老师说尊重是偏理性,而热情却是感性的。尊重是保持距离,而理性却在不断拉近距离。两者相结合才能情理相融。 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的第四个关键,共情。这让我想起了《扪心问诊》第一集就是一个来访者不停的哭。共情是要我跟她一起哭吗?当然跟对方一起哭确实是共情的一种表现。但我想不应该是咨询师该有的共情的表现。有关共情,我很认同这三个概念: 1 、咨询师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2、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3、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从这里我看到了训练自己共情能力的三个步骤。第一,先观察来访者的言行,感受对方的情绪,思维;第二,再是运用自己的经验与来访者的情感发生联系;第三才是运用技巧,将自己的心情传达给来访者,从而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真诚,并让来访者能继续吐露心扉。共情是咨询师很重要的一项能力。要做到共情,不是盲目的认同对方,如果我只是运用了共情的话术,还是会被来访者识破从而达不到真诚的效果。有关共情,也是我未来要修行的关键点。毕竟我目前还没有办法与所有人的想法产生共情。也许增加一点生活经历,似乎更容易感受到对方的感受。 在生活中,我遇到过一些人,他们会告诉我,你应该怎么怎么做,你应该放下你的执念;你还年轻,你要往前看;你是女人,还是温柔一点比较好。回想一下自己当时的心情,其实是很难接受的。现在想起来,这并不是共情的做法。共情不是告诉别人应该怎么做,也不是直接告诉别人你是怎样怎样的,而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受他的内心想法。这让我也想起了,在我妹妹的婚姻生活中,我总是在告诉她,你要孝顺你婆婆,你要对你老公好,你要……;说了很多你应该,到现在也并没有按照我想当然的那样发展。所以我开始反思,从今天开始我要转变自己的角度。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问题,看世界,看自己。 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第五点——积极关注。有一点我也要忏悔的。那就是盲目乐观。我经常会告诉别人,现在的事情都会过去的,未来一定会更好的。其实未来是怎样的,谁都不知道,可是我还是在想给对方积极心态的时候,自己先盲目乐观了一把。未来会更好,未来是什么时候呢?一年?三年?还是十年?现在想起来,如果对方信了你的话,相信未来,一时之间貌似是好事。可是如果在未来的生活中,这种信念并不能支撑她走到更好的时候,我的盲目乐观岂不是给了他一个打击。所以积极关注的重点在于立足于事实,在事实中,去肯定对方的行为和品质。下次,我想对我的妹妹说“这些年,你一直无怨无悔地照顾着两个孩子,在你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责骂孩子是累赘,我真心为你点赞。”  上完刘老师的课,我看了看我那两个孩子。我想,建立良好的关系,做到尊重,真诚,热情,共情和积极关注。我要先从我身边的人做起。让这些能力变成我的习惯,变成我的性格,影响到我身边的人,从而帮助到更多的需要帮助的人。咨询师的修行是漫长了,虽然我现在还不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但是我已经走在咨询师的修行路上了。修行之路之远兮,只要保持三藏取经的信念,此番修行定能成。2018年7月12日星期四01:41 盘坐于床边反思

328 评论(9)

catcat654321

来访者质疑你的能力时,应该要展现自己的专业度,同时切准来访者的需求。

95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