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92

华晨1234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案例来访者咨询师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难般聊聊

已采纳

案例名称:如何借助来访者对咨询师有依恋和移情开展工作 督导老师:李松蔚 观后收获: 1. 该案例督导是针对 咨访关系 的督导。 2. 咨询师要把自己的多个角色(咨询师+培训师+公众号作者+学习社群群主)与来访者分开,比如不和来访者在同一个群里,比如提前告知来访者只能在 工作层面 回应ta,即和来访者只建立咨询的工作关系。( 咨询边界 ) 3. 关于 微信 部分:最好不添加来访者微信,如果确实要用到微信,可用 工作微信号 而 非私人微信号 添加来访者;添加来访者后 双向屏蔽朋友圈 ;咨询结束后,工作微信号添加的来访者微信可 保留 ,私人微信号添加的来访者建议 删除 ,代表关系结束。这些需要提前和来访者说好。( 咨询边界 ) 4. 此次督导用了 家庭格盘 这个工具,用木偶摆出了咨访关系、来访者重要他人关系、咨询师各角色,通过不同的距离、朝向、障碍物等,让咨询师觉察出各类关系互动问题。此案例中,呈现出“三角化”关系。 5. 咨询边界 设置不清晰,除了多角色没分开外,咨询师还允许来访者随时约聊,这些特权导致来访者被这段咨询关系吸引,从而弱化了她在其他关系中需要成长的部分。咨询师要做的是 重新设置咨询的边界 ,让来访者获得自我的成长,而不是依赖咨询师。 边界 是保护咨询师的一个壁垒,也是帮助来访者去学习另一段关系的桥梁。 对三角关系说不,可明确告知来访者只做 短程咨询 ,将来有一天咨访关系结束时,来访者需要在生活中找到并建立一段稳定长久的关系。( 此时此地、彼时彼地 ) 6. 如何借助来访者对咨询师的依恋和移情开展工作:在咨询边界设定清晰了后,咨询师只表达部分关心,只在工作部分回应来访者,来访者就会在现实生活中寻求支持,这也是 咨询要在现实中发挥作用, 而不是过多的停留在探讨情绪层面。 话术:“你的这些情绪我接收到了,那么接下来我可以怎么帮助到你呢?” (引导到现实层面)7. 如果来访者对咨询师表达不满甚至愤怒,话术同6。 8. 咨询师在面对表述自己不舒服的来访者时,可以用这样的话术:“ 当你在向我说自己胃痛不舒服时, 好像是你在向我发出邀请 ,邀请我向你表达关心,我想知道,同样的方法,你会不会对身边的人使用? ”此时咨询师把自己当作工具,在虚拟的层面上与来访者跳双人舞,引导来访者看到咨询以外的更多关系。 9. 该来访者的 自我分化程度 较低,即理智和情感的分化程度较低,这种来访者往往会有“ 全或无 ”的极端思维,却难以看到中间部分,比如双方可以共赢和合作的部分。 10. 不建议 打包 收费,比如让来访者一次性预付10次的咨询费。 11. 有时候 拒绝 是帮助来访者成长的关键部分,拒绝是个中性词,咨询师不要认为拒绝是不好的,也不要认为回应来访者时说“不知道”就是不好的。

心理咨询案例来访者咨询师

111 评论(13)

夜雨初晴999

摘要:来访者xxx,女,16岁,为检察院案件中被起诉人。根据需要,受检察院委托,对其一家进行心理辅导。事件发生将近一年以来,该来访者通过检察院组织的团体辅导、定期访谈、阅读励志书籍等形式的学习、体验,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通过建立关系、家庭访谈之后,对其现状以及成长经历深入的了解,进行了有效的心理疏导,效果良好。 一、一般资料: xxx,16岁,中专生,为检察院案件被起诉对象。 二、主述 xxx检察院未检处,本着对未成年人全方位帮助,请求协助进行一次心理疏导。 三、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一)检察院报告: 该女孩一年前拉拢外面的朋友,与班内同学发生打架事件,经派出所调查、协调,最后案件转到检察院。 (二)咨询师观察: 由父母陪同过来,整体精神状态良好,刚开始低头,不愿意说话,后来咨询师提到检察院x科长,以及半年前的团体辅导,开始打开话匣。 (三)家长报告:  1、妈妈描述:      家中两个孩子,xx,还有一个弟弟比xx小一岁。弟弟出生后,xx主要由奶奶来带,从小跟奶奶睡觉。后来和奶奶分开住以后,孩子就住校了,周末回家也不怎么沟通。总体来说,孩子和我不亲,有什么事情也不愿意和我说。孩子在学校发生的事情感觉有些窝火、委屈,但是也很幸运遇上x科长。参加了假期的团体辅导之后,孩子现在偶尔会和我打电话、视频,周末回去也愿意在家住了。 2、爸爸描述:      孩子和我比妈妈亲一些,有什么事情也愿意和我说。但是她性格比较特殊,太要强,遇事情就希望对方听她的。 (四)、个人自述:     我妈妈不亲我,我说什么她都不同意,还打过我,所以我有事就和我爸说。小时候奶奶比较惯着我,所以回到家我也不想让父母管我,上学了也不想让学校管着。初中毕业以后,去太原读书,不到一周就回来;后来又到卫校上学,一段时间以后又转学到xx校,在学校和同学关系也不好。去年10月底在xx校和同学打架以后,就在家里呆着,今年假期自己一个人在村里,不想和父母一起住。今年9月份开学以后上学,同学们都说我有了很大的改变。周末还在外面报了跆拳道,坚持学习。 四、初步印象 (1)青春期问题; (2)人格待完善。 五、原因分析:                        1、生理原因:青春期女孩 2、社会原因: (1)勾结校外朋友,参与打架事件; (2)家庭因素,与父母沟通太少; (3)相跟朋友一起打架,没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3、心理原因: (1)从小由奶奶带大,对母爱有强烈的渴望却不敢表达; (2)弟弟的出生,让来访者觉得有同胞竞争,但也不敢表达; (3)性格外向。 六、咨询目标的制定 1、了解事情基本情况; 2、寻找事情发生的根由; 3、解决目前的困惑; 4、最终达到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目标。 七、辅导方案的制定 1、根据本人情况,采取家庭会谈、人本主义支持疗法; 2、客观原因,辅导一次; 3、本次辅导时间:120分钟; 4、辅导收费:免费。 八、辅导过程(简写) 1、收集资料,建立关系,确定主要问题;      天气寒冷,一家三口来到咨询室,首先热情接待,询问如何到达、喝水等,建立了关系。      进入咨询室,和父母一起交谈,了解学校打架事件的缘由,后来又谈到小时候的成长经历,特别是弟弟出生以后,孩子的基本生活情况。来访者不太参与交流。 2、辅导过程: (1)对案件中具体事件主要由妈妈叙述,来访者不太参与。 (2)在谈到假期团体辅导,来访者不愿意与妈妈说话、拥抱,妈妈当时哭了的情况,来访者低着头,情绪不稳定,有些伤心难过。 (3)咨询师与来访者沟通后 ,让爸爸妈妈先离开,咨询师与来访者单独谈一谈。了解到来访者对母亲有抱怨,感觉是亲弟弟,不亲自己。但是谈到心理感受时,来访者觉得已经习惯了,有点不可及的失落。 (4)咨询师通过引导,让来访者回到1岁左右的状态来看,明白了当时由奶奶来带弟弟是最正确的选择。 (5)咨询师引导来访者学习表达自己的需求,和爸爸、妈妈及时交流; (6)沟通之后,让妈妈进来,来访者在咨询师的带领下,打开心扉,表达了对妈妈的抱怨、自己现在的理解、以及对妈妈的爱的渴望。最后和妈妈拥抱。 (7)关于亲子关系、人格方面的完善提了一些建议。 3、结束过程     结束的时候,爸爸妈妈一起进来参与。来访者在表达完对妈妈的情绪以及对母爱的渴望之后,明显轻松下来,面带微笑,全家人一起合影。咨询师建议爸爸妈妈一起参与到家庭中来,特别是妈妈,要多关注女儿情感的需求,通过一起逛街、一起参加家庭活动来增进感情。同时,来访者业表示要坚持好好学习,好好表现,表示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学习。此次咨询,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241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