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40

小葛先森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性侵来访者案例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奔兔2008

已采纳

性骚扰可能是很多人不愿涉及的话题 也许觉得羞于启齿,也许觉得选择忘记最好,不想再恶心一遍 但 网络上性骚扰的人比想象中的要多 在平台上昨天遇到2个,今天遇到1个 询问咨询中可以自慰吗?先听一下声音?还有说喜欢找漂亮姐姐,找漂亮姐姐下面就硬,还有的说想用力干自己舅妈(都是原话) 每次遇到性骚扰,都会让我很烦躁,需要花很长时间跟平台报备 遇到善解人意的助理让人觉得可以被理解 遇到不解人情的助理,还会质问咨询师,造成二次伤害,让心里的愤怒变得火上浇油的感觉 面对这样的来访者我感到非常愤怒,但同时也不知道该如何,除了告知超出服务范围,报备拉黑又能怎样呢 就算被清理出平台,这样的人总是后继有人像大多数不符合设置的咨询一样,被拒之门外的背后也许有人说,厉害的老师可以转化成性心理咨询 但这种当来访者告知自己要自慰,还抱着侥幸心理的咨询师,专业素养又何在呢? 性骚扰的本质,是素质问题,不是心理问题,我喜欢孟非的一句话:素质很重要一条,不要影响别人! 今日感想:当有人丢了一堆垃圾给我,我也要告诉自己,这不是我的问题,我也不接这样的垃圾!筛选掉这批人,捍卫自己的池塘,专注于服务需要被服务的人群!

心理咨询师性侵来访者案例

167 评论(15)

健康是福83

这只能说明你(来访者)的咨询师不适合给你做咨询,或者他还没这个能力解决你的问题,或者说他没能很好的引导你走出阴影,又或者说是他没搞清自己的位置而被你带入你的情感世界中!总之,这种情况一但发生,他就得接受他的导师给他做咨询,同时你要换咨询师了。一般来说,如果没什么特别的话是不会受到惩罚的!因为这跟能力有关。

161 评论(12)

小韵子39

不会的,只是你自己潜意识里不愿意想起那一天,被你自动屏蔽了,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就没了。

264 评论(15)

是薇一的我

“创伤”这个词,看似离我们很遥远,实际上,在我们的一生中,都必然会经历一次或多次创伤性的事件。

面对心理上的“创伤”,我们很多人往往会选择避而不谈,以为“创伤”过段时间就会自己消失掉的。

但现实却是,自然消失的很少,更多的情况下,它会像一阵浓雾一样,在我们的心理纠缠,而且驱之不去;或者像一头沉睡的猛兽,潜藏在我们的心底,随时都可能复苏、猖獗。

今天,我们就以“创伤”为话题,我将以我在心理咨询中一个经典的案例,带着你深度拆解,什么是真正的创伤,它会有哪些反应,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创伤,以及如何实现创伤后成长。

被剥夺的一天

前不久,在我的咨询室,来了两位来访者,她们是一对母女,女儿被母亲牵着,但身子却一直躲在她的背后。

当我问她们有什么地方需要改变的时候,母亲告诉我,她是陪她女儿过来咨询的,女儿这种好像丢了魂似的状态,让她很担忧。去医院检查,身体各项指标都正常,医生建议做心理咨询。因此,才找到我。

我问她:“为什么你的女儿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是不是受到什么打击?还是有其他的原因呢?”

从我这么多年的咨询经验判断,这种状态很有可能是因为受到心理创伤,一直还没有恢复所导致的。

在我的这个提问之下,母亲哽咽住了,想开口却被哭声堵住了嗓子,类似这种情况我见过很多,静静等待她的开口。

我一边安抚她的情绪,一边将目光移向她的女儿,她站在那里,却像不在这里,只是低着头看着自己的鞋子。

我跟这位母亲说:“让我自己跟她谈谈吧?”母亲点了点头,看了看女儿,自己出去了。

我的工作室只剩下我跟这个年轻,或者说年幼的女孩。

我让她坐下,随意地跟她聊了点什么,让她缓和下来。

我在等待她看我。

第一次她只是匆匆看了我一眼,我也马上移开视线,没有给她压力。她的肩膀放松了。

第二次,她打量了我几秒钟,我给她一个笑容,喝了一口水。

于是,她开口了。

“在几年前,我被性侵过。“

她的经历很不幸,但我需要做的不是同情,而是给予帮助。

她的讲述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句故作坚强的话:“我被性侵的经历没什么特别的,只不过是记忆里那一年,少了一天。”

详细的交谈内容因为涉及来访者的个人隐私,所以,我们在此省略,只讲述最后的结论。

从与她的深入交谈中,我得出了一个结论,这是一种创伤后的应激障碍。正是因为这个应激障碍在起作用,才让她在记忆里,感觉那一天少了。

什么是创伤后应激?

要了解什么是“创伤后应激”,我们就得搞清楚,什么是创伤。

所谓“创伤”,我比较认同DSM-4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分类标准的定义,也就是说造成“创伤”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是经历过一件危及生死的严重事件,第二,是这个人要表现出一些典型的、不受理性控制的症状。

而“创伤后的应激”,一般定义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

从我的这位来访者来看,她是在几年前受到过性侵的,后来性侵者逃走了,不知所踪。因为碍于面子,他们也没有报警,以为过一阵子就好了。

她说,当时悲伤了半年,也没有看心理咨询师,全家人安慰了一阵子,就不再提这件事了,不知不觉就好了。

可是,最近又出现了这样一种精神障碍,正是因为潜藏在她心理多年的猛兽又复苏了。

这种精神障碍,让她把记忆中被性侵的那一天,自然“屏蔽”了,因此,会产生那一天好像少了的错觉。其实,那一天在她的记忆中,还是真实存在的。

如何实现创伤后成长?

听完我的分析之后,女儿的母亲问我:“那应该怎么才能帮她治好这种创伤后的应激反应呢?”

从她的具体情况看,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治疗。

首先,改变的自主权掌握在她的手上,我们应该尊重她的决定,并且让她得有想要改变的决心。

对于她来说,这种创伤会给她带来巨大的恐惧和精神压力,因此,回避这种伤害,将它从记忆中抹除,是可以大幅度降低他的痛苦程度的,所以我们应该尊重这样的回避。

如果让她直面这种痛苦,反而会让这种创伤后应激反应更加严重化。

其次,是发掘她潜在的心理资源,找到被她忽略的心理能量。

我们可以通过叙事疗法,通过与来访者的对话,找到过去那些让她开心的事情,找到那些曾经给她力量和勇气的事情,找回过去让她感受到爱的回忆。

找回这些让她能感受到爱,给她勇气和力量的事情,并且持续地强化它们,让它们内化起来,形成稳定性的人格。

发掘这些已有的资源,就会让她形成自我疗愈的强大力量。

最后,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多次心理咨询,反复地与咨询师互动,才可能让改变产生持续性的作用。

任何改变的发生,都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就想生病吃药,也是有疗程的一样。

因此,不要因为来访者第一次咨询后,又发生反复而担忧。而是需要来访者与咨询师的多次的互动,持续性地帮助她发掘自身的力量,才能达到长期改变的目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分享的主要内容。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遭遇“创伤”,比如亲人的离世、自己受到死亡的威胁,等等。

当我们面对创伤时,不要将伤口藏起来,而应该寻找专业的力量的帮助,才能早日摆脱创伤的困扰。

遗忘是一种幸福,面对是一种勇气。

愿你遗忘得彻底,面对得坚定。

最后的互动话题:你曾经遭遇过创伤吗?你是选择逃避,还是选择面对呢?

147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