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08

薇枫1988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资深心理咨询师静怡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军大大大

已采纳

前段时间刷微博在半山文集看到这样一句话:人要活的好,其实只需要具备“真实"这一品质,其他都可以从”真实“里自取。 看到这段话,莫名的心动,是自己很认可这个观点吗?还是因为自己活的不“真实"而导致活得还没有那么好? 我想二者都有吧。心中一直有个兴趣点和疑惑,就是如何才能建立内心的秩序来应对这大千世界的变化多端,如何才能像个智者一样看透世间百态而平静如水。或者说,如何才能在看透了生活的真相后还能依然热爱生活。 我想应该还有很多人和我一样,想要探索生命的意义,或者说,想要探索自己的意义,想在这尘世间找寻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狂欢。 那么,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怎么才能活得好呢?是活得真实吗?还是说没有烦恼,没有焦虑,没有恐惧等负面情绪? 在最近读的《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这本书里我找到了答案。这本书的作者是资深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畅销书作家武志红,他于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师从国内著名心理治疗学家钱怡教授。2001年获得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现于北上广开办了心乐土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著有《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为何家会伤人》《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等作品,个人作品销量百万。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这本书讲述了我们平时所排斥的”悲伤、愤怒、恐惧、内疚、妒忌和羞耻”等负面情绪的重要价值。作为一个健康的人,我们要学会接纳这些负面情绪,学会与其共处。而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如果想要处理这些负面情绪,首先你必须要真实,唯有真实的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人生才会活的更通透,或者说活的更好。 那么,怎样做到真实呢?通过《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这本书中的启示,我觉得,一个人如果想要真实的做自己,需要做到三点:真实的理解自己、真实的接受自己、真实的改变自己。 一、真实的理解自己 可能很多人都会说,自己是最理解自己的,这样的强调没有意义。 然而,我们真的有我们以为的那样理解自己吗? 我们理解我们为什么会有负面情绪吗? 比如,你知道为什么会对业绩出色的同事产生妒忌的情绪吗? 你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和伴侣争吵过程中经常情绪失控而摔东西吗? 你知道自己为什么喜欢呆在人群中而讨厌孤独的一个人吗? 你知道你为什么一味的付出而却还没有真心的朋友吗? 或许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却没有想过为什么?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情绪或行为方式,那么,其实,你根本没有真正的去理解自己。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中指出成人的很多行为方式都是由于在童年时的一些经历所形成的性格模式的反射,也就是成人的很多行为是原生家庭的关系模式的重复。 很多的负面情绪,如悲伤、妒忌、愤怒、内疚等都是合理的存在于我们的生命中,我们要理解它们的存在,理解自己就是由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构成的统一体,没有人只有一种情绪。 二、真实的接受自己 有了第一步理解自己了之后,第二个步骤就是接受自己。 我们在发现自己有很多负面的情绪和性格的缺陷后往往会想到逃避或者消灭他们。 比如,一旦有焦虑的情绪,你就想着怎么才能消灭它。一旦有愤怒的情绪,我们就会想着压制它。一旦有内疚的情绪,我们就会想着去作出补偿来减少内疚。一旦有悲伤我们就告诉自己要乐观一点去压抑悲伤。 然而,这些负面情绪是我们的一部分,你不可能消灭或消除它,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压制在你的身体里。一旦到到一个限度,它就会爆发出来,或者它会以其他形式表现出来。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好脾气的人在发脾气的时候非常吓人,因为太多的愤怒积攒在他的体内。 我们也会看到经常压抑自己悲伤或愤怒的人很容易生病,因为这种负面情绪以一种疾病的形式表现出来,据统计,很多癌症患者就是因为压抑的情绪得不到释放才会患病。 负面情绪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要真实的接受自己,不只是接受正面的自己,也要接受负面的自己。认识到这些负面情绪也是我们的一部分,并且应该以正常合理的方式来发泄我们的情绪。这其实很简单。 有悲伤了我们可以哭泣,有愤怒了我们可以表达。我们应该和他们合理的共处,而不是想着去消灭和逃避它们。 生活中,有人陷入悲伤而无法自拔,有人压抑情绪而心生抑郁,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我们都想向好的的方向发展,那么就请你先理解它,并接受它,接受这些负面情绪作为你的一部分,即使痛苦,我们也要体会它,认识它,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改变。 三、真实的改变自己 有了负面情绪,我们最终是想要改变,不再受困于这些情绪。然而,实际上,很多人在寻求改变的过程中都会失败,因为他们想改变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 你对某个人而产生愤怒的情绪,当你执着于想让对方做出改变,向你道歉。 你对某个人产生妒忌情绪时,你希望对方不要表现的太突出而使自己情绪波动。 这些都不是根本解决的办法。 我们每个人所能控制的事情都是很有限的,比如出身的家庭,比如成长的环境,这些我们都不能控制,我们能控制的,唯有我们自己。 我们对待事情的看法,我们处理事情的方式,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控制的。 前面提到我们要真实的理解自己、接受自己,其实主要是讲我们要理解和接纳那个并不完美的自己,然后我们才有可能改变,向更好的方向转变。 《感谢不完美的自己》中说到:理解自己、接受自己,才能改变自己。所以,改变之前是需要我们真实的认识自己,理解自己的不完美和缺陷,并且接受它们。 现在,我们再来看那个问题:怎样才能活得好? 半山文集的那句话,说人要活得好,需要具备“真实”这一品质,我觉得是正确的,更准确的说,人要活得好,需要真实的理解自己、接受自己,然后改变自己。

资深心理咨询师静怡

291 评论(14)

Amber已存在

​ 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 套装8册: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 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 为何家会伤人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 日日是好日:茶道带来的十五种幸福 你想得简单,一切就变得简单 人生在于心安 《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 【 编辑推荐 】 1、知乎480491位用户关注,220次回答,346842次赞同认证。陈海贤老师(动机在杭州)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娓娓道来的温暖文字,带着我们穿越内心的匮乏与不安,学会与自我和解。 2、这是一个我们被不断推着向前奔跑的时代,我们被教会关注更多的是“成功”、“逆袭”,以及如何在*短的时间内获得*的收益,以至于我们每天都在拼命奔跑,生怕自己不够好,生怕别人比自己好。很少有时间有精力去想想“幸福”这件被忽略的“小事”。我们忘了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成功背后实际上应该是自我内心的感受,否则欲望永远没有尽头,我们永远处在匮乏之中。因为只有与自我和解,才能真正的和这个世界和解。 3、你是在努力,还是在模仿努力?远方是诗和田野,还是逃离当下的幻觉?该选择自我接纳还是不甘平庸?该如何结束,又该如何重新开始?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惑,那么你需要打开这本书。 4、都说“如果她涉世未深,带她去看世事繁华;如果她历尽沧桑,带她去坐旋转木马”。这本书无论你处在什么样的年龄,正在从事着什么样的工作,都可以在里面看到属于你自己的影子,找到你想知道的关于“不完美人生”的幸福答案。 【 内容简介 】 10个有关成长的经典心理学问题深度探讨、12封咨询者来信与温暖解答,作者带领我们一起穿越内心的匮乏与不安,学会与自我和解。 在心理咨询领域一直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把接纳自我当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其实,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活在当下的我们,有越来越多的不满,越来越难感受到幸福?为什么会有自卑、焦虑、匮乏、敏感、拖延等等一系列的困惑?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越来越自我苛责,越来越难以接纳自我。 其实真正的进步不是那么焦虑的自我怀疑,而是带着自我接纳体会进步的喜悦;真正的进步不是被对自己的不满和焦虑驱赶着,而是被美好目标吸引着;真正的进步都不那么着急,我们默默努力耕种,耐心等着它开花结果。如果我们真有病,我们也是带着症状投入地生活,相信成长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就像,如果把追求幸福比喻为登山,登顶只是瞬间的事,而攀爬的过程却艰辛而漫长。我正爬我的山,你也有你的山要爬。有时候,你爬的那座山,我恰好也爬过。有时候你爬的那座山,我虽然没爬过,但从我所在的地方望过去,能够看到你攀爬的山上,哪里有路,哪里有坑。 我想指给你看。 【 作者简介 】 陈海贤(动机在杭州) 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中国临床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曾在浙江大学心理中心任职,期间开设《积极心理学》的通识课,广受欢迎,被誉为浙江大学版的“幸福课”。 在知乎专栏撰写“幸福课”专栏,共有480491位关注者,是知乎2015年第一届盐Club荣誉会员。 现为独立执业的心理咨询师。致力于帮助敏感内向者找到幸福之道,同时帮助身处过渡期的人完成从旧自我向新自我的转变。 【 目录 】 目录 1、假想的自我与真实的成长 你有没有这样的“名校学生病” 假想中的完美自我 成长型思维和僵固型思维 成长中的关系 像一棵树一样成长 2、更大的世界与眼前的生活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然后呢? 远方是药也是病 琐事就是我们的道 过程本身也是目的 我想去远方,把人生格盘重来 【 媒体评论 】 我觉得每个人的内心中都留有一些奇形怪状的硬节,偶尔或经常,它们会从内部把我们磕痛,而海贤的文字正像一种特殊的溶剂,帮我们把这些坚固粗砺的部分一点点溶解。 ——采铜 心理学博士,畅销书《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作者 有的心理学作品理论严谨,但有失温度,有的心理学作品虽情感饱满,然理性缺乏。我个人爱读的作品,几乎总是“带着温度的理性”,这要求作者既有过硬的心理学素养,同时又真诚而富有同理心,既能理清逻辑的链路,又能触摸情感的脉络——而海贤的作品恰恰具备这样的特点。  ——刘未鹏 《暗时间》作者,博主 《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 【 编辑推荐 】 ◎ **人气的资深心理学家、百万册心理学畅销书作家武志红经典作品。 ◎ 爱是我们*深层的渴望,但为何越爱越孤独?对这个永恒的人的困境,作者深具洞察力,洞悉孤独感背后的深层心理机制,帮助我们对自我、对情感模式有更多的觉察,打破自恋的幻觉,看到关系的真相。如果你也有“爱是什么?为何越想抓越抓不住?”类似的困惑,那这本书就适合你。◎ 作者的写作方式非常引人入胜,通过故事、案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分析的过程层层深入,透彻精彩,大众读者都能够理解接受。那些故事也成了我们每个人的镜子,和主人公一起感受,看书的过程就像是接受心理辅导课。◎ 作者的风格是理性平静的治愈系,见解独到深刻,他是用心体会、理解和践行过,才写出了这样温暖睿智的文字。有读者评价“武老师对心灵这个东西有直觉,对他人的痛苦有着敏感的同理心,对怎样走出困境有中肯的见解”。 ◎ 真爱和自由是让我们走出孤独的道路。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些,就会真正尊重自己的生命,尊重自己和别人的选择范围,懂得感激已拥有的一切,从而可以更深沉、更踏实地活在当下。 【 内容简介 】 家是港湾,可为何家会伤人? 爱意味着融合,可为何越爱越孤独?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走出孤独,都渴望与别人相爱。如果一个人越重要,我们就越会用自己所懂得的最好的方式去对待他。但很多时候,这种渴望背后的潜台词是:因为我爱你,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所以你要听我的,要按我的期待去回应,去做事。而所谓的“好的方式”则常常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在这种逻辑下,相爱便成了强加,成为控制彼此的战争。因为这个缘故,我们都渴望爱,都爱过,然而,要命的孤独感却纠缠着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亲密关系成为咫尺天涯。极具人气的资深心理学家武志红洞悉孤独感背后的深层心理机制,用细致入微的笔触,揭示了如何打破横亘在人与人之间那堵自恋的墙,真正看到别人的存在,结束权力与控制的隐秘游戏,让真爱和自由重新回到家人、爱人之间。 【作者简介 】 武志红 资深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畅销书作家。 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师从国内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2001年获得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2009年成立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曾主持《广州日报》的“健康心理”专栏,致力于用心理学去深度剖析理解中国式的个人、家庭与社会的种种典型现象,读者遍布世界各地华人区。 著有《为何家会伤人》《为何越爱越孤独》等系列作品,总销量超百万册。   《为何家会伤人》 知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从业10年最畅销代表作,中国式家庭问题第1书。全新升级版,新增6万字内容,细致入微地揭示中国家庭的运行机理,解读你我的情感模式。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资深心理学专家、百万心理学畅销书作家武志红经典作品;全新的思考方向,告诉我们:负面情绪等不完美的一面在成长中的积极作用;阻碍我们成长的不是因为自身的不完美,而是你不肯承认你的不完美;请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因为正是这些不完美,使得你越来越强大,离梦想越来越近。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 如果你渴望更了解自己,看清楚亲密关系和其他人际关系,更真实自主地生活,那这本书就可以帮助到你。《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资深心理学家、百万册心理学畅销书作家武志红经典作品,磨铁的超重点品牌作家。 《日日是好日:茶道带来的十五种幸福》 《日日是好日:茶道带来的十五种幸福》是日本茶道大家森下典子25年的习茶日志,详尽细致地还原了她的茶道修习过程。 《你想得简单,一切就变得简单》 《你想得简单,一切就变得简单》是日本……禅师枡野俊明的智慧指引,大智慧化于小举动,令人茅塞顿开,为在事业奋斗中身心疲惫的人提供重置身心、轻松工作的方便法门,极其简单而行之有效。 《人生在于心安(星云大师为你道破人生的种种真相)》 《人生在于心安... 享书社丨让时间变得优雅

339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