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客小冬
理解需要共情的例子如下:
大英图书馆前中国馆馆长吴芳思的故事。
吴芳思在大英图书馆修复敦煌经卷,一修就是几十年。在英国的中国研究学界,吴芳思博士是个无法绕开的名字。
吴芳思与中国文化的结缘或许是从她学习汉语开始的。吴芳思是同龄人中少数的中文专业毕业生,吴芳思说,从她接触中文的那一刻起,就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门语言。
因为语言的关系,吴芳思得到了在大英图书馆中文馆工作的机会。在接下来的三十多年间,她精心守护着大英图书馆的中文典藏,并组织中英专家完成了对上万件敦煌经卷的修复,这也是她最引以为傲的一件事。
吴芳思认为让英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非常重要。她叹息英国人对中国的了解远不如中国人对英国的了解。她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把更多的中文作品翻译成英文,让英国民众有机会接触并了解中国文化,一旦了解中国,就会发现中华文化有无穷无尽的魅力。
理解与共情的意义
共情,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共情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它是人类进化出来的可以促进亲社会行为和道德推理的基本能力和人格特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他人的情绪和行为。
理解和共情可以促进我们和他人合作,具有共情能力的人往往会向困难中的人伸出援手提供支持,并且也更容易合作共享。
榜样的力量
共情能力是我们感知别人情绪,链接他人的一种重要方式,我们能很容易的感受到别人的快乐,但却未必很清晰的感知到别人的痛苦,但,共情能力高的人,却能帮助我们快速拉进彼此的距离,走进对方的心里,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后,我们更加追求寻找归属感,和自我成长。
二,例如:
一篇短文中,曾写到,一名非洲男孩的恩师,因意外面临生命危险,需要紧急输血,偏偏恩师的血型稀有,身边所有人,只有非洲男孩的血型与其相同。
当医护人员征求男孩意见时,男孩犹豫了一下,霎时,周围的人,有些许愤怒,那位恩师,可曾经救过男孩呀!不过,男孩很快就答应,可接下来他说的话,令在场的人,都大吃一惊,男孩问:我输血后,还能活多久?他想知道,他余下的生命,还有多长,他要去完成没完成的事。
原来,他以为,输血后,很快会死掉,这太让人震撼了,一个男孩,面对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救人,仅仅犹豫那一瞬间,而是在思考死前应该做的事,如果,在他犹豫的霎那间,去指责他,岂不是误人太重,伤人太深,还好,话未说出口,而真实的情况,竟是那样让人感动。
指责,本身就是一种伤害,人的本性就是这样,无论自己有多么不对 ,也情愿自责,而不是遭人指责,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指责,常常会让一颗原已陷入自责的心,刹那间,生出不满,本应是自省的错误,反而被谴责声淡化,更何况,未弄清事实原委,匆忙的指责呢?
诚然,指责,是为了追求正确,一个喜欢指责的人,也许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但指责,不仅仅是指出错误,而且还有责备,如果可以,是否可以多一些循循善诱,少一些责怪?
生活,纷繁复杂,每个人的经历不同,知识面不同,遇到不合常规,不循常理的,不要急着去指责,先静下心来了解原由,有些时候,尽管结果不如人意,表现的让人无法理解,但起因,却可能令你心怀感恩。
lijieqin不想长大
文/八里唐 我们是否曾做过这样的事情? 当看到身边的人心情感到悲伤时,会拼命逗TA笑,会告诉TA一定要快快好起来。 可有时候好像并没有起到什么有效的作用。 那我们有没有想过,也许“笑”、“快快好起来”这些方式是我们期望对方变成的样子,或许对方只希望我们能拍拍TA的肩膀,抱抱TA,甚至只需要我们陪着TA呢? 为什么我会提出以上的疑问? 因为我听到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天有个小男孩很晚回家。当他回家后,妈妈问他那么晚去干嘛了?他说他去安慰了住在隔壁家的刚刚丧偶的老爷爷。妈妈这时感到很惊奇,因为作为一个成年人的她,觉得老爷爷的老伴去世了是一件很沉重的事,实在不知道如何去安慰。接着,小男孩说他骑车路过老爷爷家,看到老爷爷一个人在院子里哭,他就把车停到一边,爬到老爷爷的膝盖上陪他一起哭。 这个男孩的做法让我觉得莫名的感动,因为我想如果是我,也许我会说一些安慰老人的话,让他不要再那么悲伤。 后来得知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个小男孩做到的是共情,也称为同理心。 小男孩的故事让我想起当年我高考考得不好,一个人在房间里流眼泪的时候,我妈妈进来看到后并没有说什么,而是静静地陪了我一下午。虽然那个下午我们一句话都没说。但是我内心感到我没那么难过了。因为我似乎感到妈妈理解了我。现在回想起来,同一件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感觉是不同的。也许她并不懂我的伤心。但我非常感激她的陪伴。共情是站在TA的角度去体会TA的内心世界。 回到刚才的那个故事,事实上老爷爷真的会快快好起来吗?如果我是老爷爷呢?我的回答是不,这是需要时间的。并且哭泣是内心情感得以表达的一种方式。我思考到当我想要安慰对方时,也许并不是对方想要的方式。可能更多来源于我内心的焦虑感,因为我想要用让TA快快好起来的言语平复自己的不安。 这个时候我是犯了用自己的认知去思考别人的错误。后来我了解到 同理心有两种,一种是心理咨询师要做的同理心,另一种是普通人的同理心 而故事里的男孩和我的妈妈做到的就是普通人的同理心。 这是一种换位思考的能力。 简单心理的创始人简里里提过一个她自己的例子 有段时间她觉得很抑郁,不想跟别人说话时,她就跟朋友说:“这两天我能不能和你一起吃饭,但不和你说话,我们能不能一起把饭吃了?” 这个例子让我从情绪低落的人的内心出发,思考到也许有的人伤心时需要的是以下三个方式。 (一).陪伴TA却不要评价TA。 因为每个人从小到大的经历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一件事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也许我们听到别人伤心的事情后,自己觉得这有什么关系,可是对他人来说非常重要。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当身边的人伤心难过时,我们不要评价别人,而是当TA表达TA的感受时,静静地陪着TA。 (二).认真倾听 很多年前,我的爸爸失业的第一个月,心情感到很沮丧。然后他跟我说了很多话,那时候虽然我并不能给他任何实质上的帮助,却有认真倾听他说话。我看到他开心了不少。 心理学上讲认真倾听会让别人感受到我们对TA的尊重,有利于我们接纳彼此。 也许是爸爸内心感受到我有认真关注他的内心想法,他感觉到自己被重视。 因此认真倾听不仅可以缓解对方的难过,还可以增进两人的关系。 (三).身体接触 我记得曾经看到过这么一句话:我们都知道拥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肢体接触。 而在一篇文章叫做《Seven Reasons to Be More Physically Affectionate》中讲 身体接触能够提升自己与身边的人的亲密关系和自身的幸福感。 还记得外婆去世后的那几天晚上,妈妈的心情很难过。那时候我不知道该如何安慰她。于是我突然想到去抱抱她。接着妈妈对我说这样很暖心。我想当TA人伤心难过时,如果我们能用一些诸如拥抱TA或者拍拍TA的肩膀等肢体接触的方式,也许对方会快乐不少。 以上我提到的好好陪伴,却不要评价TA、认真倾听、身体接触这三种方式可以共情。但不是否认开头的逗TA笑的方式。毕竟这是因人而异的。 而通过共情,TA不仅表达了TA的感受,释放了内心的压抑,也会感到自己被理解,从而高兴起来,并且我们还能帮助对方更好地理解TA自己。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