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31

戏说小默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刘琳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粘土宝宝

已采纳

刘琳第一次在《身临其境》中配音的是《红樱桃》里的小姑娘,用的是俄语配音,第二次是《骆驼祥子》里的虎妞,两种不同感觉转换完美,如同原声在这里一般。4月11号《声临其境》落下帷幕,刘琳不负众望,斩下冠军,获得本季的年度之声。之后刘琳发表获奖感言“作为一个演员不是所有的声音都可以驾驭的了的,但在这个舞台可以,感谢胡军大哥一直以来的支持,给我蓬勃的创造力谢谢”刘琳觉得真情流露才能打动观众的心,她的优势就是真情流露。将人物的心理和情感真切地表达出来。在《知否》播出之前,相信很多人对刘琳只是觉得有点眼熟,但是说不上认识,叫不出名字,只是知道她演过谁谁谁。在这儿,很多网友都说她一直都是不温不火的,戏红人不红。其实用“不温不火” 一词形容刘琳,实在是不合适,听着总有一种讽刺的意味,类似于“老戏骨”、“演技炸裂”等词汇,词穷到随意归类罢了。难道认得刘琳的名字,却不知道《父母爱情》的江德华?出道25年,作品红,人却不红,又有何妨?专注演技派的刘琳,保持了高水准的实力,塑造的角色,堪称经典,尤其是江德华一角,为全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活灵活现的老姑娘形象,可以把家里搅得鸡犬不宁,也可以把家务做得漂漂亮亮。怼天怼地怼嫂子,任劳任怨疼哥哥。江德华,就是这样,霸气得引人注目。在《知否》中,刘琳扮演的大娘子,堪称“解困高手”,要不是暴脾气的大娘子,率先开怼,恐怕我坚持不了几分钟,就睡着了。实在太喜欢刘琳,况且大娘子的性格,和江德华有神似的地方:干不掉你,也要正面抬杠。先怼为快,绝不让自己受委屈。霸道蛮横,实则心地最为善良。看来刘琳,又一次实现了“配角机智助攻”。竟然学会撒娇了,一颦一笑,透露出老夫老妻既视感。加上昏暗的官宅、“哥儿”的叫法,泼辣的大娘子,还真像《红楼梦》里的王熙凤,一样的泼辣角色,耿直得合胃口。《知否》一开播,关于大娘子的话题层出不穷,这些有趣的点评,都离不开刘琳的演技,从灵魂深处赋予角色本性,演得入木三分。生气的时候,连衣服都是戏,浓烈的彪悍劲儿,看起来超凶。真是“大有大的难处,狠有狠的无奈”。这家主是出了名的“宠妾狂魔”,大娘子有两位情敌,她再不厉害点,连家庭地位都守不住。所以,即便丧失宠爱,也要拿出正妻的做派,时刻惊醒夫君,切莫忘本。主君和大娘子的相处模式,虽不是如胶似漆,但是唇齿相依。有时候互相嫌弃,多数情况又缺一不可。大娘子毫无畏惧地撒泼,和主君美滋滋地露酒窝一样可爱,两位配合默契,妻管严很有意思。刘琳演技百变,怼人不重样,见招拆招,时刻考验丫鬟的承受能力。那些没眼力劲的,经常自己送上门来,大娘子便豪气赠一份快乐。对于办事得力的下人,却是耐心又温柔,当朋友一样对待。看大娘子给人敬酒,你干了,那我就不用干了。商业假笑,演得太形象。小表情,自带喜感。大娘子不光会发脾气,还识大体,懂套路。煽情之术、贤惠表现、献媚伎俩、制衡之道……应有尽有。大娘子和林小娘,正面开撕,简直大快人心,亲手打脸“绿茶小娘”,干得漂亮。林小娘的确是白渣莲,柔柔弱弱地耍心眼,只哭不闹装晕倒,很是可憎。大娘子虽不能将她立即铲除,但欺负她的勇气,是值得表扬的。当面背面都在骂,绝不为此暗自神伤,毕竟大家互相伤害,日子才能“风风火火”。刘琳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情绪饱满地表演生气,真实而不出戏。性格痕迹清晰可见,而又要控制得恰到好处,成为开篇亮点。她再次刷新记忆,让各位记住了大娘子。说句狠话,用“不温不火”形容刘琳,实在是“自取其辱”。

心理咨询师刘琳

320 评论(14)

红色高跟鞋H

如今生活的是非常幸福的,她现在的老公是非常爱她的,老公也是比较有钱的,生活是很幸福的。

274 评论(14)

我是蜜桃桃

刘琳坚持第1315天分享(2020/12/2)         反应式倾听指的是重述刚刚所听到的话,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沟通技巧。心理咨询师的反应可以让对方知道我们一直在听他说话,而且也听懂了他所说的话。但是反应式倾听不是像鹦鹉一样,对方说什么你就说什么,而是应该用自己的话,简要的述说对方的重点。比如:你说你住的房子在海边,我想那里的风景一定很美。反应式倾听的好处主要是让对方觉得自己很重要,能够掌握对方的重点,让对话不至于中断。         反应式倾听的过程大概分三个步骤,举个例子:孩子不愿意上学了。       我们要看孩子这时候的心情,是因为太累不舒服,还是因为在学校遇到困难或受到嘲笑等等,这时孩子的心情是不确定的,但肯定是负面的。         第一轮反应式倾听:当看到孩子表现不良情绪时,父母自己也会产生情绪和想法,没有关系,这时父母要暂时把自己的情绪和批判的想法放在一边。         当你接收到孩子这样负面情绪的时候,你肯定也会不舒服的,你会有怎样的想法呢?可能会惊讶“平时不是很喜欢上学的吗?今天怎么啦”,也可能会愤怒“不行呀,你必须去学校呀,这是懒惰行为”等等,有这些情绪和想法都没有关系,但重要的是这时你需要把这些情绪都放在一边。         这个非常重要,这不是控制、不是忍住,越是忍住越无法控制,越不允许它越容易冲动、容易爆发,而是承认有这种想法和情绪,试图把它放在一边。然后心里试图去理解孩子“可能孩子发生什么事情了吧,要不他不会不愿意上学的”。 这时父母尽量不能武断,要尽量说得幽默一点“你是担心听写?还是现在很困不愿起来?”。这时孩子可能会很敷衍地说“我讨厌上学”。       这时我们会发现:反应式倾听不是一步到位的,是要不断循环的。我们经过一轮反应式倾听后,孩子还是说“我不想上学”,这时我们父母可能就会有情绪了“怎么用了反应式倾听还是没有效果”,这时我们要相信反应式倾听的力量,继续往下走,继续承认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并把它放一边,继续理解孩子,继续往下问。 第二轮反应式倾听:体会孩子此时此刻的想法和感受;       这时父母可以通过一个方法缓解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感受,如“孩子,你以前很喜欢上学的,现在怎么了?噢,我知道啦,肯定是发生了什么让你难受的事情?”,一方面表达父母自己的感受,一方面试图表达给孩子听父母理解他的感受。 这时孩子慢慢会说出来“丹尼说我很笨,说我总是接不到球,他嘲笑我”。当父母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可能又会有情绪和想法了。 第三轮反应式倾听:告诉孩子父母对他想法的推测(不要自信和武断,因为父母无法确定自己说的是对的),跟孩子一起想办法,可以跟孩子描述父母对他想法的看法,尽量幽默一点。如果没有第一、第二步,直接开始第三步,就会把讨论变成争论,把一起商量变成争吵。 父母要暂时把情绪和想法放一边,然后理解和关注孩子的情绪和感受“那你昨天肯定很不高兴”。        当孩子愿意跟父母分享他发生的事情、愿意在父母前面承认他的情绪和感受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跟孩子站在同一条战线上,与孩子一起商量办法。这时孩子就学会如何处理好他的负面情绪,然后能想一个很好的办法解决它。

248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