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小咪咪
很多时候,我们对万物都充满了兴趣和好奇,但却经常忽略对自己的关注。
偶尔发现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而这种情绪通常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有一个诱发事件。比如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工作上突然出现了一件不顺的事情,很难受,晚上躺到床上翻来覆去地想这件事情,由这件事情又想到了很多。
还有另外一种更常见。我们看上去,也没有什么不好的,每天正常上下班,正常吃饭睡觉,但就是感觉很有压力,感觉不开心。
看了《穿越抑郁的正念之道》这本书后,学习到了很多正能量的方法。
作者从四个方面去讲述,如何正确全面地理解情绪,通过学习正念,练习正念,用正念替代原来抵抗情绪的错误行为。
《穿越抑郁的正念之道》作者有四位,包括马克·威廉姆斯博士以及乔卡·巴金博士等等,他们都是正念治疗方面的顶级专家。
这本书就是正念方面非常经典的代表作。“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著名心理咨询师李孟潮也极力推荐。
如何正确地处理情绪
当我们有情绪的时候,不要用过度沉思的方法对待自己的情绪,也不要用批判性思维来解决情绪问题,而是用觉察来对待情绪。
正念练习
由于我们有情绪的时候,视野很狭窄,我们过度专注在自己需要解决的这个问题上,周围的一切事物都会从我们视野当中消退。
书里提到一个练习,叫做吃葡萄干练习。
当你认真吃一颗葡萄干的时候,从拿起它,触觉;闻闻它,嗅觉;看看它,视觉;吃掉它,味觉。这是跟葡萄干互动的过程,真正体验吃一颗葡萄干的感受。
而在我们日常里,通常会拿起食物就直接往嘴里塞,很少会与食物有互动的过程。
这个练习告诉我们:正念并不是给出更多的注意力,而是用不同的方式去关注,用自己的身体和感官,全部的资源关注现在在做的这件事。
lucaminiya
对于孩子来说,父亲或者母亲任何一个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缺失,对孩子造成的影响都是深远的;而相对母亲而言,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显得更为重要。 因为父亲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对于孩子来说,母亲给予的是温柔的爱护和细心的关怀;而父亲给予的,是坚强的性格和宽广的胸膛。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研究: 的受访者认为孩子很难培养勇敢坚定等品质,的受访者感觉孩子成年后容易遭遇情感问题,的受访者担心孩子从小认知发展受阻,的受访者觉得孩子的体格发育容易出现障碍,还有的受访者担心这种缺位更容易造成夫妻关系的紧张。而对孩子来说,家庭中父亲的缺失对他们今后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一、父爱缺失造成孩子性别角色的混乱 父亲的角色是男孩一生中出现的第一个同性榜样。在和父亲的相处中,男孩感受到了男性所特有的刚毅、果断、宽大的性格品质。但现今社会中出现的许多男孩女性化的现象,跟父亲的缺失有很大关系。 对于女孩来说,父亲也是她人生中出现的第一个男性角色,在与父亲的相处过程中,学会了与男性的相处,并通过父亲来更加认同自己作为女性的角色。 二、父爱缺失造成孩子性格的怯懦 父爱缺失,男孩感受不到来自男性的力量,也传承不了父亲身上的男性特质,在将来的社会交往,甚至恋爱交往中,男性往往会形成比较怯懦自卑的人格。 女孩在与母亲的相处中学会了柔和,但是在性格中却缺乏了能够中和柔美的坚强力量。这也是由于女孩没有从父亲那里得到作为女性的自我肯定与认可。 三、父爱缺失影响孩子的社会交往 父亲的角色一般是在外打拼挣钱,相对于母亲,父亲的社会化程度也更高一些,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父亲会把人社会性的一面传递给孩子。 母亲提供给孩子的大多是情感需求,而父亲提供给孩子的大多是看待世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实践方式,父爱缺失,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就会滞后,人际交往和立世处世能力等都会受到限制。 心理咨询师李孟潮说过: 父亲不止是生理意义上的,还有心理意义。生理上的父亲人人都有,但心理上的父亲很多人都缺失。 中国有太多的孩子,都是在丧父式家庭中长大的。 “我有一个好爸爸,可我总是见不到他……” “他以为自己是‘沉默的爱’,但其实是‘什么都不管’。” 知乎上看过一个案例,60后的爸爸,因为工作忙,很少陪伴孩子,他内心深处一直觉得,自己赚了钱,给了孩子充足的物质条件,就等于爱孩子。 直到有一天,他在客厅,听到孩子在卧室因为一只小小的蟑螂大声尖叫、哭喊,他迅速跑过去打死了蟑螂,收获了儿子的崇拜和鼓掌。 那一刻,他发现,孩子需要爸爸的陪伴,这远比赚钱更重要。 爸爸们总是说忙,上班忙,下班还忙,他们真的是没时间吗?不,他们只是把时间都留给了自己。 爸爸们总以为自己努力挣钱,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爱,殊不知, 孩子最需要的是爸爸的参与和陪伴,参与他们的日常,陪伴他们慢慢的长大 。 针对爸爸陪伴孩子的问题,《奇葩说》节目组采访过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爸爸。 视频中的4位爸爸,只有一位能做到经常陪伴孩子,其他的,或者用给孩子报兴趣班、辅导班来证明自己,或者直接用压力大来搪塞。 玩具是孩子的最爱,可当让孩子在最喜欢的玩具和爸爸陪他玩一天之间选择时,所有的孩子都放弃了玩具,选择让爸爸陪。 孩子渴望陪伴的眼神,让爸爸们湿了眼眶。 爸爸和孩子明明很近,却总是很遥远的亲子关系。 也许有人要问:那我们该怎么办? 答案很简单:爸爸多陪伴孩子。这种陪伴是建立在倾情,高效的基础之上的。 陪孩子看电视,玩手机,或者是坐在一起各忙各的,那根本不叫陪伴!美国教育学家莎莉·路易斯在她的作品《唤醒孩子的才华》中写道: “ 两年前,有人研究哪些因素促使孩子在学习能力测试上得高分。智商、社会条件、经济地位,都不及一个更微妙的因素重要。那就是,得高分的所有孩子都经常与父母一起吃晚饭。” 一家人,围着一桌美味佳肴,在轻松温暖的谈话氛围中,分享各自的悲欢与思考。 这种时刻,爱意流淌,彼此心灵打开,大家互相看见,互相听见,情感的需求都得到满足,这就是最好的心灵教育的时刻。 前美国总统奥巴马说,自己在任职总统期间,最骄傲的事情,就是从来没有错过孩子的一次家长会,再忙,他也会抽出时间陪孩子。 一个身居要职的总统,都能抽出时间陪孩子,哪个爸爸能比总统还忙呢? 小时候,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唯一观众,等父母老了,孩子就成了父母的唯一倚靠。 别再说我拼命挣钱是为了孩子,孩子更需要的是你的爱。愿每个孩子都能在父母完整的爱中茁壮成长。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