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鲍鱼的螺丝
这样的妈,我们应该给她更多的关心和关爱,不要因为她的坏脾气就疏远她,多和她交流,多带她到外面走,多陪她,多关注她的心理需求。我们要多和她交流,多陪伴她,让她知道,我们是关心她的,我们是爱她的,我们会一直陪着她的。我想她的心情会慢变好的。如果你们的经济允许,可以带她去看心理咨询,让心理咨询师给她做一些心理疏导,这样会对她有所帮助的。
姐的烂手机
楼主,你母亲发家致富的因缘就不好(洗浴场这种赚钱来源有问题),所以用这个财富建的佛堂种的福德不正,所以才有现在这种状况;你母亲这种情况明显是迷信,而且明显是被一些修行多年的畜牲道的众生上体了,这也是因缘所致,因上不正,果报就会有很大的偏差;由于信了佛,很多怨亲债主怕以后找不到要债的机会了,所以现在都来找了,所以才有现在这种状况,估计正常状况下非要等到你母亲把这份家业败光的时候,才会罢休!救治的办法:1、如果可能的话,不要办洗浴中心了,也不要转手,把里面拆了,不要让再办洗浴中心了,把恶因给结束;2、多花钱放生,回向给你母亲的怨亲债主;3、你自己多读佛经,最好是读:《地藏经》、《药师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普贤菩萨行愿品》回向给你母亲和你母亲的怨亲债主,让这些大慈大悲的菩萨帮助你母亲把这些恶缘了结了!
六月的橙子
谢邀。具体情况我也不是很清楚,所以只能简单说一些。母亲心态不好,消极很有可能是不正确的自我认知,比如说认为“我就是为了子女活着”之类的,或者是生活的压力,或者是其他的事情不顺心。但作为子女一定要好好的引导母亲,倾听是很好的,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能耐心听他们说话就很好的,而了解情况才能具体去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可以循序渐进,但作为子女一定要多肯定,多鼓励。也可以鼓励母亲去多锻炼,和同龄人交往,有自己的朋友,有自己需要为之忙碌的交际情况或许会好很多。
西安一品家
听你的讲述,我觉得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她为什么就痴迷上佛事了。一般人信教信佛,都是因为现实中遇到了什么事,进而渴望有个信仰,有个精神寄托以缓解内心的困惑。所以,建议你找一个当地比较好的心理咨询师来帮助你母亲解开当初的困惑。如果你母亲不接受,过于沉溺于佛事,那么也可以找一个佛界的大师,一个能让你母亲信服的人来帮助她。听你的讲述,母亲已经进入到一种状态之中了,就是信佛也不会信到这种地步的,再继续幻听幻知下去就危险了,早些求助吧。
熊猫家的小姐
你好:看了一下楼上的回答,还是有可取之处。不过呢,问题分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停在你这个问题已经一个小时了,感觉到很多复杂的情感因素交叉其间。关键词是:单亲,母爱,死亡,折磨,索取,保护,失意,性格。一般来说,像你这样的情况里,与“家庭成员爱的失去”有一些小小的关系。三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承担了双重责任。既既需要履行母亲的责任,也需要履行父亲的责任,同时还要给予二种爱。但是,单亲家庭原本就是一个失衡的家庭结构。就算母亲再怎么样尽心尽力,所给予与也不是完全的——这并不是责怪你的母亲。当然,我也并没有说单亲家庭就一定会产生和你一样的问题。只是说,情感的缺失在整个人的成长过程当中,会塑造一个人形成某一种特定的性格。你的母亲扮演了双重角色,这种压力会间接地传递到你身上。你本身具有一些敏感的特质,原因就在于,母亲可能会不间意就将她自己的压力转移到你的身上,也在你向获求一种家庭成员之间的爱。这种爱有的时候有一些冲突。因为孩子往往无法意识到他们应该给予家庭成员“爱的表达”,所以,单亲家庭当中,如果二者之间的责任失当,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因为这种爱的压力变成既脆弱又敏感。另外,母亲也会因为向你索求这种爱,或者是表达了她的愤怒而让你处于一种矛盾之中。既离不开家庭,可是又很想冲破这种家庭环境。所以,你的身上,具备了这种矛盾。当你成为母亲之后,你既表达了你无私的爱,也表现了你无限的爱,包括担忧这里,担忧那里。其实就相当于你希望自己可以满足孩子所有的希望,也可以通过满足他,来弥补你曾经的缺失。换一句话来说,也可以称为你在某些方面具备了你的母亲的某一些形象与特点。你知道你并不会加害你的孩子,因为你很爱他。你也不会去伤害他,因为你爱他。而且,你的爱是很深刻的。你的责罚,既是你无力当好母亲的象征,也表现出你内心里的烦恼,当然你是通过这样的责罚让他能够像成年人一样知性知理满足你的期望。你为他考虑了方方面面的东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能容忍他本身犯下的过错以及他的出生。因为在这里,还需要留意一个人,那就是你的丈夫。你在后面不经意的说了一句:“给你的关心太少。”这种关心的缺失,自然是你不可能忍受得了的。因为感觉上,你是一个高情感需求的人。你需要用别人的爱,别人的关爱,别人的关注来填充内心里的不安与孤单。所以,孩子的出生,间接的会离散一部分丈夫的这些情感给予。惩罚孩子的另一个原因就在于间接地惩罚你的丈夫。因为孩子也是丈夫的一部分存在,他夺走了原本只是专属于你的情感,现在他不得不与你一起分享丈夫的爱与关注。这种感觉就是:“好吧,你对不闻不问,我去惩罚孩子,你总会关心我现在是怎么样了吧。”大体就是这种意思。我之所以提到死亡,是因为人的本能里具备了既倾向于死亡,又避离死亡的倾向。我们因为不幸福,不顺意等负性情绪,会加重这种倾向。而我们本身如果并不实施这种自我毁灭的行为的话,会把这种意愿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通过幻想实施残废措施,来夺走一个人的幸福一个人的生命,从而保证我们自身的幸福。同时,我们亦会因为自己本身过得并不开心,而想当然地认为生活就是一种磨难,为了早些日子解脱别人,我们愿意施加这样的结果。不过,我开篇的时候也说了,挺复杂的因素。但是,也正是因为一个人具备了理性与理智,所以才靠自己的保护性行为来避免伤害到别人。你知道这样的行为不应该发生,它如果发生了会造成什么样可怕的后果——不仅仅是触犯法律,在你个人直觉里,最大的危机是被别人抛弃或者是远离。所以,我才说你的矛盾挺多。当然,我并不确定我所分析的就一定是对的,全面的。我只能靠思考你的表面的信息来作为一些推论。最为明显的是你现在高度的焦虑感。我想,二楼所说的虽然可取,但并不可行。毕竟,让孩子离开母亲不是一件好事情。先从清理自己的思维开始,再转到处理焦虑为妙。暂时回到这里。有其他信息,我再补充。回答不全,请见谅。看到你的补充了。而且因为让你去内省某些事件,让你自己也感觉到了某些事情对你的影响。从你的补充来看,母亲与你们的家庭,你的成长史,新的你和丈夫的家庭,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彼此影响的关系。看得出来,你是一个容易把所有的“感受”和“压力”都存放于内心的人。你对外界,对自己,对家庭成员,以及由这些大环境,小环境之下的事件,人物所带给你的影响,都很容易积累于内心当中。在成长初期,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介于无与有之间,没有明确的爱恨表述。在成长的时期里,内心里担忧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以至于很多真实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即使是结婚之后,看上去你和丈夫之间的情感交流也不多。我们时常说等价交换,其实这种原则在人际情感表达之间是存在的。我们既然一个受体——接受者,来承受我们的情感;我们也需要一个授者——给予者,来给予我们内心里渴望的情感。假如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们没有学会去接受,去理解,然后去给予,去付出,那么,我们就算成年了,也依然会保持成长期遗留下来的人际以及情感模式。但是,人并不会因为自己保留了一套看上去比较完全和坚固的模式就不会感觉到难受。实际上,我相信,你自己就算结婚这么多年来,对家庭的看法依然不是太好,对丈夫的感受也是有很多不满。原因就在于,你们的授与受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我上面提到了,你是一个高情感需求的人——因为平时你的情感获得就比较少。所以,你的这种渴望既体现在丈夫身上,也体现在孩子身上。可是,现在看来,你的丈夫和孩子只是成了你的“受者”,暂时还没有成为持久稳定的“授者”。这种情感交流的失衡,本身所带给你的,是一种潜化了的焦虑与压力。通过对孩子的惩罚来间接地惩罚丈夫,就像上面所说,不仅仅是为了吸引丈夫的关注,同时也在提示丈夫他并没有履责。但你很清楚你爱孩子。孩子成为了你表达对丈夫的爱与对丈夫的不满,以及泄露自己情绪、压力的“受体”。换成另一句话来说就是:“你从来没有学过如何去表现你的愤怒,你的不满,你的压抑,你的悲伤。”你不懂得如何去适时地表达这些,并且,目前还没有一个合适的受者来承受你的这些负性的力量。这种力量丈夫没有理会,孩子也无法理会——他甚至不理解,你自己也不明白。但是,你的理性一直在控制着自己不要把这些力量施加到不相当的人身上——你至少明白什么是该做什么是不该做的事情。从这一点上来看的话,对孩子的惩罚既有坏处,也有好处。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坏与好,理性与感性的存在,才让你一直处于不安,焦虑,矛盾,冲突中。目前大概如此。消除压力的办法,只有找到一个可以承受你的负性力量的对象。对于己婚人士来说,爱人永远是这第一选择。除此之外,就是朋友。但是,当我们寻求朋友的帮助的时候,往往说明家庭开始出现一些问题了。所以,就我目前的观点来看的话,家庭访谈会比较重要和必要。
MIssMIss兔狗
你的注意力应该稍作转移,孩子如有别人照顾最好让别人照顾一下。我觉得你给自己的压力有点大。你是否觉得比较依赖别人呢?可能之是你想逃避什么而投射出来的想法。最主要的是找出原因。只描述一下别人很难帮你的,还有就是在百度知道不要想得到什么有建设性的回答。包括我这个。我建议你找人聊一下,向身边的人求助,希望不要受困于面子问题。还有就是育子的态度,关于这点我不清楚你的是如何。先放松一下吧,态度决定一切。不要给自己盖帽子。实在不行求助心理咨询师吧。
岁月静好oO
你好 看的出你是一个特别善良有母爱的女人,作为母亲,你很棒!但作为女儿,你是不幸中的幸运者。虽然不幸遭受失亲,但幸运的是你现在有一个完整的家。我很理解你小时候心理上受过的伤害,没有安全感。尽管你当时的处境我们没法选择和逃避,而且当时年幼无法抵挡情况带给我们的伤害,但我们现在已经长大成人了,能自己调解的心态了,虽然时隔已久,改观起来很困难,但我们不会被生活打倒,可以尝试着不去注意这些伤心的事。把注意力集中在让自己开心的,有信心的事上,长期坚持下去,终有一天你会很正常的爱你的孩子和自己。相信我,也相信你自己。到时候,你会觉得生活同样眷顾你,你的生活同样可以很有趣。试试!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