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慧慧
【中原焦点团队】高六李娟丽/分享834天/周五总1410场(累计430场/本周3.场)一、咨询伦理学习: 1、多重关系与专业界限。这也是具有行业特点的,心理咨询的多重关系是指心理咨询师和个案在专业关系之外还发展和维系其它关系角色。因为在权利不对等的咨询关系中任何透过多重关系和剥削个人的行为都有违反伦理的问题,所以说关系越复杂就越有违反伦理的风险,咨询中保持专业的关系是最好的咨询关系。 2、如果实在是不可避免的情况,我们也尽可能地采取一些措施,事先告知或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让对方了解存在的潜在风险,要考虑是否对来访者是有帮助的,同时在这种工作情况之下我们要做好相关内容的记录。 3、心理咨询师不得与当前服务者包括其家庭成员发生任何形式的亲密关系。即使有一个年限的界限,但是也要做一些评估考察,确保不存在任何的剥削性质。 4、在专业界限的跨越和违反中我们看到咨询师偏离一些执业标准的行为,比如说要不要帮来访者倒水、握手等等这些各个流派都有不同的做法,原则就是来访者能做的事情咨询师不要代劳,但是要告知。而界限违反这是心理咨询是严重偏离职业标准,比如说一起吃饭,有合作的关系就会导致个案受到伤害。设置就是界限,我们是透过咨询设置和专业界限来工作的,要觉察滑坡现象,和个案之间的人际界限是属于专业关系,也是一种流动的状态,所以我们要保持执业警醒,一旦有超越我们就要进行讨论并恰当处理。 5、终于接近的跨越和潍坊里面评估多重关系是否违反伦理的标准有三个:一剥削个案的风险程度;二心理咨询师去客观性的程度;三队专业关系伤害的程度。 6、咨询师不轻易走出咨询室做咨询,如个案有这样的要求我们婉转地回应并告知潜在的一些风险,讨论利弊。如果个案执意要做,咨询师可以拒绝。 7、咨询师和当事人保持专业关系,避免有借贷的情况,如果个案情况实在需要的话,可以请第三方有关社会机构和慈善机构协助。不能有劳务交换的咨询,可以有其他替代的方式,比如暂停心理咨询,降低咨询费用,或者转介到免费的咨询机构。 8、关于收受个案礼物的评估,要看礼物的价值?接受或拒绝礼物的临床含义?还有个案在什么时候送的礼物,比如咨询之前,咨询中和咨询后的意义分别解读?还有你接受或者是拒绝礼物的动机咨询师要清楚,尤其是收受礼物的文化含义是什么?还有在某些场合会巧遇个案,一般尽量避免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停留。 9、咨询中的肢体接触要考虑心理师的咨询趋向与理论学派,还要考虑个案的年龄以及个案的功能程度。 与个案发生性关系是一件严重违反伦理的行为,性的多重关系对个人造成的伤害会持续很久。 二、读书 《焦点解决短期咨询和治疗技术》,今日分享第170页内容:探查任务完成的情况。作者很少在下次会谈的时候问任务完成的情况因为这样存在一种质问的等级风险,有可能把关注点就放到这个任务的完成上,但是如果我们不询问任务完成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好像我们对来访者的进程不太关心一样,所以作者的一些做法我们可以参考的。比如:让来访者知道正常情况下治疗是不会询问任务的完成情况,如果下次来的时候他们想说可以提到,因此他们来之前做好准备。第二个就是什么都不说,等等看来访者是否会主动提到任务的话题。第三个就是在随后这次会谈的结尾,当你们要再次进行谈话间任务的时候询问上一次的任务是否有用。其实我们点到为止,这个主动权还是交给来访者自己来决定,最起码我们不能给他造成一种压力。 接下来在莎莉的案例里面我们看到莎莉处的位置对于咨询师来说是备受鼓舞的,但是当来访者告诉我们她的感觉是更糟糕的时候,我们要尊重她的感受。最后是结束会谈,无论来访者来还是不来,我们经过反馈和布置任务会谈工作就圆满结束了。然后本章的要点重述,以及个人反思部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让来访者看到他是否有一些正在做的事情或者是注意到的事情对他是有帮助的,并且为自己设置一个和刻度值有关的任务,之后自己也可以做检查看看效果和进展。后面作者有一个建议,就是在会谈中适当的暂停一下:我需要确保我们正确在正确的轨道上,所以我需要你告诉我你的看法是否也是这样的。做一个暂停,同时在会谈之后我们也要思考和来访者的感受是怎么样的,这样的结束是否可以,或者还可以有什么调整。三、对于这种家庭治疗的场景,治疗师可以从以下三点来开展: 1)你看到了什么? 2)对于你看到的事情,你怎么理解? 3)基于这些理解,你要做些什么? & 跟妈妈这样说: 【我能感觉到,你很着急很着 急,但是让我们先慢一点,先往后退一步。 我刚才好像观察到你和你孩子的之间的相处方式,好像重复出现了好几次,你提要求他拒绝,你提要求他拒绝的情况。 我能不能先问问,你们在家里也是这么相处的吗?这种情况是怎么来的? 你印象当中,你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了这样相处模式的?】 & 同样的问题,也可以问孩子: 【你印象当中,你和妈妈的互动是怎么从什么时候变成这样的? 如果你爸爸在这里,他可能会怎么评价你和你妈妈的互动?】 通过循环提问的方式,让他们搞清楚,这个“一个要求,一个拒绝”的循环互动模式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家庭治疗师就要充当“交警管理者”的身份,礼貌打断、及时喊停! 打断对话之后,接下来还要去带领这对家庭母子去复盘一下,刚才这个过程发生了什么?& 话术上可能会这么回应妈妈: 【刚才我注意到你在谈到这个事情的时候,你好像很着急、很生气,但是我不知道我的感觉对不对? 我似乎还感觉到你着急背后还有其他情绪,你能说说看,刚才你真正想跟你孩子说的是什么吗?】 邀请妈妈用一种新的方式,把她真正想告诉他的儿子的期待和担忧,直接用温和的语言表达出来。 & 澄清完妈妈的期待以后,可能也会对小孩做同样的事。 【好像我观察到不止一次,当妈妈说话音调抬高的时候,你不想说话,对吗? 平日在家里,你有没有过这种的感受? 当你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你会怎么办呢?】 通常来说,到这一步,小孩说不准会开口。 比如,我就不想跟他们说话,我就把门关上,这个时候打几局游戏,在网络上和我那些好朋友交流一下,我就觉得稍微更舒服一点。 又比如,我在学校里一个朋友都没有,很不开心,所以我就在网上交了一些知己好朋友,我很开心。但是妈妈却觉得这很不好,我觉得她特别不理解我。 邀请成员在互动的时候,尝试把他们的情绪背后的需求直接讲出来,这就是家庭治疗要做的工作。 这种工作也叫做促进家庭成员之间情绪和需求的流动。& 中立 在家庭治疗过程经常会听到一些家长说:“你看这孩子就这样,说也不听,你想想办法,帮我解决他。” 这句话的理解,父母是在邀请咨询师,参与到和孩子的冲突中。治疗师的回应就要特别小心,既要回应父母焦急的情绪,又不能让这个小孩觉得你妈妈只站在他妈妈那边。 & 在话术上,我们可以先回应父母焦灼的情绪: 【我知道你很着急,但还是让我们慢一点,我也来听听你小孩对于今天来参加咨询这个事,他是什么期待?】 & 接着,我们还要去了解孩子的期待和需求: 【对于你妈妈今天抱怨的,是什么看法? 你对今天的咨询有什么样的期待?你最想在我们咨询里达成的目标是什么? 你最希望你们家庭,你妈妈和你相处的时候做出来的调整?】 这就是我们说家庭治疗里经常讲的一个原则:中立。10:06
瘦子你好
不可信。大家好,我是小点,壹点灵的点。豆瓣“心理咨询”小组中,有一个姑娘发帖吐槽:聊了3年的心理咨询师,竟然是个骗子。这位咨询师,是父亲的追求者。父亲将咨询师介绍给姑娘,原本只想陪着聊聊,谁知咨询师一来就提出强制要求:必须一周咨询一次,不然对我的声誉有影响。姑娘不情不愿地同意了,与咨询师做了60多次咨询,没有解决问题,还因此被咨询师训斥:我关爱给得这么足,你还这么不争气,太不上进了!或许是出于失望,咨询师强行提出分离,并且用保密原则威胁她:不准把我们的咨询内容说出去,不然违法的!姑娘很长一段时间感到孤立无援,抑郁症状不减反增,后来跟朋友聊天,才发现:自己遇到了不靠谱的咨询师,被“骗了”!心理咨询行业鱼龙混杂,一不小心就会踩到坑,遇到姑娘这样的骗局,徒劳投入3年咨询,损失了时间、钱财,还恶化了心理健康。我们如何选择心理咨询师?如何避免被骗?骗子心理咨询师有哪些特征?借着姑娘这个骗局,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心理咨询行业最常见的坑。前两天,有一位伙伴提问:要如何才能考到心理咨询师证?小点觉得奇怪:这位伙伴完全没有心理学背景,怎么突然想考咨询师?一问之下才知道:她看了抖音上“心理咨询来钱快”的广告,想做咨询师挣外快,改善一下生活质量。小点回复她:“考心理咨询师跟考大学一样,苦学三年、交数万学费才能毕业,毕业后还要自掏腰包实习,没那么容易挣到钱的。”她大感失望:我还以为听人聊聊天,就能挣钱呢。还好她没进入这个行业,否则一定会大呼“被骗”,因为她没有心理学受训资历,很难成为专业咨询师。什么是受训资历?就是学习心理咨询的履历,比如:考取心理学研究生,师从某某老师,在精神卫生中心实习,参加365天长程心理咨询培训……对考证只是敲门砖,如果没有这个证,或许进医院实习的机会都没有;即使有了这个证,咨询师也得完成实习、受训、督导等一系列功课。很多来访者不知道履历有多重要,有人以为:拿个证就能做咨询师了。结果咨询一年,毫无效果,大呼“心理咨询都是骗子”。其实,骗子咨询师分为两类:一类有自知,知道自己不具备咨询条件,故意钻空子撒谎,挣一些违背职业道德的钱;另一类无自知,对心理咨询行业缺乏了解,领了证就去做咨询,一旦被发现,就会被来访者举报。有自知的人,我们称为“骗子”;无自知的人,称为“小白”。两类人充斥着心理咨询市场,一则数据显示:持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人,多达上百万,但实际受训资历合格的人,只有数万。也就是说,一百个“心理咨询师”里,可能只有几个是真正的心理咨询师,其余都是受训资历不合格、滥竽充数的骗子和小白。回到开头那位受骗姑娘的故事,不知道各位读者有没有发现:她的心理咨询师,违背了设置。什么是设置?就是指:每个心理咨询师的底线,包括不能和来访者有咨访关系之外的关系,亲属、同事、朋友、熟人都不行。姑娘的心理咨询师,是她父亲的追求者。也就是说,除了咨访关系,他们还是“熟人”,根本不具备展开咨询关系的条件,后期当然也不会有好效果。遵守底线对咨询师来说非常重要,除了伦理底线,还有时间、金钱、空间的底线。比如一位新手心理咨询,收费保持200元/50分钟不变,咨询只在咨询室,不能去咖啡厅、餐厅等其他地方,咨询之外的时间也不交流。为什么要这样严格呢?因为触犯底线的问题太大了!有一位咨询师朋友,来访者有抑郁症,咨询结束后,她鼓励来访者去户外走走,还带她参加公益活动。某次活动中,来访者抑郁症发作,当场自残,虽被及时阻止,但对咨访关系造成了恶劣影响,咨询告终,咨询师的内心也有了一层阴影。严格遵守底线,对咨询师和来访者都是一种保护。心理咨询师之间曾开玩笑说:如果咨询师是来访者的“慈母”,那设置就是“严父”。无规矩不成方圆,“严父”的存在,捍卫了关系的完整性,它能帮助来访者更好的成长,也能帮助咨询师更好地工作。所以,每个咨询师都有自己的底线。尽管有些麻烦,一旦小看它,觉得它不重要,就容易遭了骗子咨询师的“道”。除了咨询师的履历和底线,判断咨询师是不是骗子,咨询效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接受咨询时,你是越来越主动了,还是越来越被动?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一名心理咨询师,接受了三年训练,严格守护底线,她是否就是合格的专业咨询师呢?答案是:no!因为她没有接到来访者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凭借自身的人格魅力,总是可以吸引到来访者,因为她像太阳一样照耀他人,这种能量让来访者如沐春风,也让咨询产生好效果。如何判断咨询效果好不好?有两个标准:第一个,来访者主动性、自主性增强。比如,一名青少年来访者,因为厌学问题来咨询。半年后,他主动提出要回学校,因为当初让他恐惧、排斥学校的心理动机,已经通过咨询淡化,没有必要再继续休学。这就说明咨询是有效果的,尽管这半年中,来访者都没有动力复学,但是咨询师看到了他积极的一面,这种“看到”,使他有力量去克服消极的一面,主动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骗子咨询师做不到这一点,他们会威逼利诱,要求来访者复学;或者甜言蜜语,哄来访者回到学校。复学不是来访者心甘情愿选择的,而是被动选择。可以说,这种咨询没什么效果,即使孩子短暂复学,不久也会再次爆发问题。第二个判断标准是:咨询过程中,咨询师有没有越来越懂你、理解你?如果咨询师越来越能读出来访者的心里话,那么咨询过程中,她一定有所成长。这份成长,来自来访者的不懈努力,也来自咨询师的提升,咨访关系非常安全、温暖。骗子咨询师做不到这点,他们或许会有一些表面上的手段亲近来访者,但咨访关系不够深刻,看不到深层次的问题,来访者不觉得越来越了解自己,这说明咨询师并没有理解到位。咨询的真正好效果,是咨询师越来越理解来访者,从而带动来访者越来越理解自己,自我探索越来越深入。如果你咨询一年,依然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那就需要换个咨询师了。心理咨询行业中,有人遇到过考个证就谎称自己能做咨询、没有受训资历的人;有人遇到过跟来访者一起吃饭、不重视设置的人;也有人遇到过自己已经不想继续,还要被“强迫”咨询的人。这三个坑,实在太常见了。所以判断一名咨询师是不是骗子,需要多维度考量。挑选咨询师时,看看他的受训经验有多丰富;接触咨询师时,观察她的底线是否严格;进入咨询关系后,考察咨询有没有效果。三者结合起来,如果你判断得出:自己的咨询师符合这三点。恭喜你,你遇到了专业的咨询师,相信你们的咨询会为你产生很大帮助。如果暂时没有感到特别大的效果,也不用着急。心理咨询师有一句老话:一次咨询看十年。今天的咨询,如同种下种子,即使现在没有发芽,未来某一天,咨询效果也会破土而出,为你的人生添色增香。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