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想妄想不想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一切都讲究效率,商业价值成为衡量一切价值的主要标尺, 越来越多的人卷入了这场游戏。竞争与压力,机会与选择,我们看似得到了很多,但却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焦虑,甚至迷茫。 你幸福吗?或许这是一个比“你成功吗?”更有价值,也更难回答的问题。这是一个只要你静下来,就会自然出现的问题。夜深人静,我们总会不自觉的问自己幸福吗,快乐吗。 说到底,人生最重要的,是来自我内心的幸福感,仅仅依靠外在的财富和成就是解决不了。 《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课》是一本关于人生幸福问题的书,一本让我深受启发的书。作者陈海贤(动机在杭州),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中国临床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曾在浙江大学心理中心任职,期间开设《积极心理学》的通识课,广受欢迎,被誉为浙江大学版的“幸福课”。 在知乎专栏撰写“幸福课”专栏,共有480491位关注者,是知乎2015年第一届盐Club荣誉会员。现为独立执业的心理咨询师。致力于帮助敏感内向者找到幸福之道,同时帮助身处过渡期的人完成从旧自我向新自我的转变。 书中有关于我们成长过程中,常见的经典心理学问题以及深度探讨,深入分析我们为什么会感到不幸福,以及如何去面对和解决,还有一些咨询来信以及作者的温暖解答。通过本书,会让我们对自己的生活中的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也能学习到切实可行的应对技巧。下面就是笔者读完本书后最有感触的几点:“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是曾今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很多人认为这是反对庸俗生活的一种表态,一个宣言。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更大的世界都不在此时此地,而是在远方,它意味着变化,希望丰富的体验,和更多的可能性。 然而这也可能是很多人逃避现实,麻醉自我的一种手段。 因为对现实的不满,因为当下生活的挫折,因为对自我生活的失望,所以幻想着远方可能回带给自己不同的体验。 远方让我们向往,也让我们感受到焦虑。不管远方是否真的如自己所想,我们最终还是要面对自己真实的生活。 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想通过改变环境来改变自己。 也行有些人确实可以通过环境,来改变自我,更多的人却还是陷入原先的生活模式。 生活没法通过简单的换个环境就重新开始。每个人都有自己长长的过去。我们的行为习惯并不会因为到了远方就消失,他不在环境,而在我们的头脑里。在我们的所思所想中,在我们对挑战的回应里,在我们和环境互动中。 我们只有深入了解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模式,了解它们的历史和可能发生的问题,当环境向我们提出新的挑战,去尝试新的的模式。 有一个小故事,很好的说明了自我改变对环境的影响: 一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的很不如意。对工作,上级,同事都心怀不满,决定辞职。同时决定在工作的最后一天,全新的投入工作,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得尽善尽美,给自己一个纪念。结果,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却发现,自己感觉挺不错,甚至有点喜欢工作的感觉,同事,上级也没有那么讨厌,反而都很友善,于是放弃了辞职的念头。 接受自我 人们会通过和自我期待作比较,来判断自己的好坏,真实的自我和幻想中完美的自己,正是参照停的两头,幻想中的自我越完美,你就越容易受挫折,就会越焦虑。 当我自己用优秀与否来评判生活,我们就不自觉的把生活分成了两种, 一种是成功,一种是失败,我们会排斥自己的另一部分,当我们用这种框架来看待生活时,常常会陷入焦虑和不安。 弗兰克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说: “正是恐惧,导致了所有害怕失误的出现,另一方面,正是过度渴望,使所有的希望都变得不可能”。 很多时候,因为自己的的恐惧,我们会把关注点过多的放在自己的缺点上,甚至影响我们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有很多完美主义的者,一旦事情不如预想的就会自暴自弃,否定自我价值。 古希腊斯多葛哲学派,他们相信保持平静最佳的方法就是,彻底的悲观主义,愤怒和失望源于乐观主义的期望。 降低自己的期望,接受真实的自己,可以有效的缓解我们的痛苦。 接受自己平庸的那一刻,把理想完美主义的执念和侥幸彻底浇灭,不再妄想,不再希翼,我们不再与世界为敌。也不再与自己为敌。 我们能客观的看待自己的缺点和问题,我们开始用包容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所有的现实都会成为我们进步的条件,而非阻力。接受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平庸,我们就要越努力,我们可以带着问题上路,从踏踏实实简单的事做起。 琐事是道 因为目标,所以有了对意义的想象。我们把生活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有意义的,一部分是琐碎的。我们迫不及待的想脱离前一部分,得到后一部分。 我们排斥琐事,是因为我们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时候,会认为这些时间是我们的。而不想做事情的时间,会认为不是我们的。实际上,这些时间都是我们的时间,我们都有责任好好去珍惜。 事实上,一件事情是不是琐事,并不是由这件事情,性质决定,而是由你对他的态度决定,如果你不侵犯它,以庄重的态度对待他,那么它就是重要的事情,因为每一部分都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爱克哈特在《新世界-灵性的觉醒》一书中说:万事万物都是深刻相连的,意味着好与坏的心理标签最终就是幻相,好坏只代表了我们狭隘的观点,只是相对的的真实。 当你不再排斥另一部分的时间,你的生命就有了更多的机会。人生并不是按部就班,按照计划一成不变的机械进程,我们的很多人生大事往往都是计划外的产物,恋爱,工作,生孩子,这些往往都是不期而至,当我们开始接纳自己的生活,我们便能获得更多的机会。 禅宗教导门徒们要时时观照,保持警觉,不被自己的思维和偏见所束缚,少了一些分别心,我们能 更很完整的智慧。 尝试以认真的态度,做一件琐碎的事情,比如洗碗,扫地,做饭,或者照看孩子,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 坐卧行走皆是禅,把它们当作修行一般的真实感受,感受事情的每个细节,观察自己在做这件事情的情绪和感受,也许,你会发现我们同样会获得快乐的感受。你相信人的能力是固定不变,还是不断成长的? 你相信的处境可以改变吗?进而你相信的你的人生是可以改变的吗? 德韦克教授认为这对应着两种不同的心智模式: 成长性思维和僵固型思维。 秉持成长型思维的人会认为能力是不断成长,并把注意力放在发展上;固守性思维,会认为人的能力是固定的,会把注意力集中现状。 我们的很多烦恼都来自于我们当下的得眼光,静止的看待问题,比如财富、关系、能力。如果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那很多烦恼就会消失。 对待生命 自我并不是一开始就固定的存在。他是我们在环境中,在应对困难,作出选择的过程中逐渐塑造出来的。 生活中没有一个固定的成功的模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可以选择,每个人都可以经由自己的努力,活出真正的自我。我们做事的动力,不只是想跟别人比输赢,我们每个人努力成长,既相互竞争,又相互扶持,最终我们通过不断的发展来完成自我的创造和成长。 对待挫折 秉持成长型思维的人,愿意冒险,接受失败,认为失败乃是进步过程中的必要环节,他们会把挑战看作成长的机会,因而迎接挑战。他便把努力看作激发自己能力的必要手段,并努力陪同,他们更容易面对批评,会把批评看作对自己的帮助,对于别人的成功,他们不会妒忌他们,相信自己一样达到一样的的水平。 对待关系 秉持成长型思维的人,更容易相信关系是不断成长的,因此更愿意投入精力来经营和改善者的关系,他们相信无论成长过程有多么艰难,矛盾总可以消除,关系总可以改善,他们也愿意相信,好的婚姻和爱情并不是一劳永逸,需要沟通和理解,需要维持和经营。 家庭治疗大师米纽庆,曾说:“一个理想的家庭,其实就是一个有修复能力的家庭,没有一个家庭是没有冲突,没有问题,只要具备了修复冲突,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他就是一个足够好的家庭。" 现实中一般的情况是:如果你想努力和发展这段关系,对方总能感到你的善意,而当你产生放弃的念头,对方也会有更多的不安全感,两个人的矛盾就会升级,也会找更多放弃的证据。 苏菲教有一个故事: 有位住在中东的国王,总是在绝望和快乐的情绪中摆动,痛苦不堪。他听说有位受人尊敬的得道智者,已经大彻大悟,于是就派人去全国寻找,最终找到了这位智者。这位智者答应了告诉他秘密,他送给了国王一枚戒指,告诉国王,时刻带着这枚戒指,下次如果有事发生就默念戒指上面的文字,戒指上刻着“ 这个,同样的,也会很快过去。 ” 当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就会超然客观,面对失败和痛苦我们不会成谜其中,面对成功我们也不会骄傲自满,得意忘形,忘乎所以。 生命的意义是人生发展动力,也是获得幸福感重要源泉。没有意义的人生,会让人感到空虚,做什么都没有意思,人生就会失去鲜活的力量。 生命的意义是自己创造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毕淑敏在一次大学的演讲中说道,“生命没有意义,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人生确定意义。” 马克斯韦伯:“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给自己的人生赋予意义。 努力的去生活,去旅游,去恋爱,去冒险,去工作,开怀大笑,深夜痛哭,去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 真实的生活是人生意义的土壤,当我们更真实的生活失去联系时,我们无法感觉到生活的意义,人生的意义来自于对生活的提炼和总结,我们的阅历越丰富,我们的体验就会越充足怕,也能发现更多的意义。 意义的本质在于链接 人生意义的本质在于连接,这种链接包括空间链接:自我和他人联系,个体与群体链接;也包括在时间序列中的链接,由此刻与过去和未来的链接,当个人感觉到自己是更宏大而有序的整体的一部分时,我们便会产生意义感。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他人发生关系,家人,朋友,爱人,同事,在人际关系上连接自己和他人是爱,如果我们彼此需要和被需要,爱和被爱,那我们就会有意义感。相反,如果我们是孤立的,与人隔绝,就会感到空虚。 连接现在和未来的是目标,目的感是意义的重要来源,当个人感觉到自己和未来的链接,你会发觉当下的意义。如果我们清楚的知道我们的过去是怎样达到现在,现在如何前往未来。那么我们就会知道,人生每个阶段在我们生命的位置和意义。 小结 幸福之途坑多路少,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完美,充满缺陷的世界中,但我们想象的生活却是完美的幸福,我们需要承认这种不完美,并从中感受到真实的生机。我们要相信自己可以改变生活,改变现状,直面自己的人生,通过不断的学习,拓展自己的能力。我们需要认真生活,去创造更多的体验,让自己的人生丰盛幸福。 金句 当情绪和理智需要协调一致时,理智总会屈服于情绪。 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善心,助人者和求助者之间都应该有边界。 积极的生活不是应该,而是想要,他从来只是一个选择,有时,还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要作为一个有趣的人,总要做些不一样的选择,付出一些世俗的代价。 生命影响生命,没有比这更美好的事了。
幸福家居
在前面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因为不会处理双方的差异,让人们想要改变对方的情况,这会让两人关系的空间变小。在生活中,还有一种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也会让亲密关系的空间变小,那就是双方的边界问题。这一讲,我们就来聊聊如何处理伴侣之间的边界。 人与人之间是有边界的。这个边界通过很多微妙的标识,区分了你我,为彼此保留了自我的空间。 在身体上,你不会和陌生人接近,也不允许陌生人接近。皮肤就是你和他人的边界;在经济上,别人不能随意花你的钱,也不能随意用你的东西。所有权就是你和他人的边界;在心理上,有些你内心很隐私的事情,并不愿意跟人分享。隐私就是你和他人的边界;别人的事就是别人的事,有时候你就算再想帮忙,也爱莫能助;别人的情绪就是别人的情绪,你就算再感同身受,也不能替别人感受。情绪情感的独立,也是你和他人的边界。 这些边界是怎么形成的呢?除了法律和社会习俗,很多时候,边界是通过微妙的人际互动来维持的。 比如,有一个刚认识的朋友很热心地举起酒杯邀请我喝一杯;或者一个热情的同学问:“我能叫你海贤哥哥吗?”这就是一次商讨边界的邀请。这种邀请本身并不侵犯边界,因为我可以有选择。如果我说“可以”,我就划定了更亲近的边界。如果我说:“不好意思,我不喝酒”,或者“哎呀,请你还是叫我老师,我听着自然一点”,我就划定了较远的边界。 可是,如果在我拒绝了以后,他非要说:“你不喝就是不够意思”,或者“我就是要叫你哥哥,这样亲切一点,别这么古板嘛”,那他就侵犯了我的边界。 所以,所谓的边界并不是不靠近,而是在尝试靠近的同时,尊重了别人说“不”的权利。 不过你可能会想,亲密关系中的伴侣不是应该亲密无间吗?为什么还有边界?事实上,亲密关系中仍然有很多微妙的地方,需要探讨彼此的边界。 比如,你和爱人是各自保管支配自己的收入,还是把收入统一上缴、统一管理?如果对方有什么心事,你允许他跟其他朋友说,还是一定要跟你来说?你允许他保有自己的秘密吗?允许他有自己的异性朋友吗?这些问题都跟亲密关系中的边界有关。它的核心仍然是:尊重对方说“不”的权利,也能够维护自己说“不”的权利。 那么,在亲密关系中说“不”,会影响两个人的关系吗?如果两个人有边界,是不是意味着两个人对这段关系不够投入,甚至怀有二心呢?不是这样的。 在亲密关系中,边界并不是不能分享,而是有权利分享,也有权利不分享。 就像给自己的房间安了一个门,可以邀请对方进来,也可以不邀请。因为有了这扇门,对方想进来就得敲门。也因为有了这扇门,对方收到邀请进来,才会更觉得亲近。 在亲密关系中,该遵守哪些边界呢?没有固定的答案,这是伴侣共同探讨的结果。每对伴侣所达成的协议都不一致。但是,有三种边界问题如果纠缠不清,经常会给伴侣带来困惑,需要小心处理。 第一个边界是,对方的心理活动。 我就见过一对情侣,两人在商场逛街,女生忽然很不高兴,跟男生说:“刚刚你是不是看了那个女孩?”男生说:“我没有啊。”女生就更生气了:“你就是看了,我都看见了。眼睛都直了,恨不得跟人家走了。”男生说:“我真没有啊,你到底说的是哪个?”女生就说:“看了就看了,你还抵赖!” 如果你已经恋爱或者结婚多年了,也许你会觉得这样的场景很有趣。可是对于刚刚恋爱的情侣,这就会变成一个问题。在这个场景里,女生想要男生保证他在心理上也忠于自己,没有任何瑕疵。而男生呢,多少觉得女生侵犯了自己的边界。 当然,女生的担心也能理解。在恋爱中,人总是会对伴侣是否忠诚的信号异常敏感。 可是,无论你多想跟伴侣亲近,伴侣的心理活动就是他们的边界。你既不能责怪,也没法控制。 我见过另一对夫妻,丈夫觉得妻子不够理解自己,就帮妻子找了心理咨询师。这本来也是一件好事。可是每次妻子见完了心理咨询师,丈夫就会让妻子交待:你今天跟心理咨询师聊了什么?如果妻子不说,丈夫就会生气。 丈夫觉得自己有权了解妻子的所思所想,妻子却不同意,她觉得,这样丈夫就侵犯了自己的边界。这个侵犯的背后是什么呢?是希望爱情完全纯净,没有任何杂质。希望伴侣的想法也完全经得起检验。可是,再恩爱的夫妻,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会有一些灰度。 就像美国家庭治疗大师米纽庆说的:“结婚四十年,起码想过离婚两百次,捏死对方五十次。一段婚姻能维持,全靠渡过了这些难关。”你看,如果米纽庆的妻子要求他把离婚的念头都原原本本告诉自己,那估计米纽庆想离婚的次数还得加两百次。 所以,觉得自己有权利随时知道对方是怎么想的,并觉得自己有权利判断对方该怎么想,哪怕是出于追求“纯洁爱情”的目的,也仍然是对边界的一种侵犯。 第二个边界是,伴侣的情感历史。 当你遇到一个中意的人时,你会自然想知道对方的情感历史。你会对这件事好奇,最重要的原因是想判断你在对方心里是不是最特殊的一个,想知道对方是不是真的爱你。也许,你还想通过了解他的情感历史,来判断对方在情感上是否可靠。可是,如果对方说了“不”,那这就是他的边界。这不是对方不信任你,而是他在为自己保留空间。 我就见过一些情侣,一方总是会去询问对方过往的情史,甚至性经历。有时候,甚至会询问很多细节,而被问到的一方就会很犹豫。一方面,他希望自己能够向对方保持坦诚,让对方知道他对这段关系是诚实的,是认真的。可是另一方面,真要讲这一些,又是他不情愿的。他也担心说自己以往的经历,会伤害现在这段感情。 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说“不”。我猜,有时候你也愿意跟对方分享自己的情感经历,是因为你渴望自己能够完全被对方理解和接纳。可是在很多时候,这么做仍然是一件有风险的事。也许在问的时候,对方会说:“没事没事,你就告诉我吧,我都接纳。”但你仍然要明白,你有权利说“不”。 也许你会想:这样会不会对他不诚实?其实,我并不觉得在关系里,诚实是最重要的事。知道怎么去保护彼此的关系,比诚实更可贵。你守护的边界,不仅保护了你自己,也保护了你们的关系。所以,如果你的另一半询问你的感情史,而你不愿意分享的时候,你可以跟对方说:“我爱你,但是你不需要去了解我的所有。你只要知道,我对你全心全意就好了。” 亲密关系中的第三个边界是,对方的原生家庭。 我见过很多对夫妻,是因为这件事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还不是现实的婆媳关系这样的矛盾,而是他们会通过贬低对方的原生家庭,来贬低对方。 我见过很多夫妻,来找我咨询的时候,就会说:“他妈妈是一个很控制的人,所以他就不太说话。”“她的原生家庭里父母关系不好,所以她对感情就没有安全感。”“从小他爸爸就很宠他,对他来说,什么都很容易,所以他对感情也不珍惜。”每当夫妻这么说的时候,我就会替他们捏一把汗。我会偷偷看他的伴侣,而他的伴侣通常也都很生气。 因为忠诚于原生家庭是每个人的本能,即使是在亲密关系中,伴侣是比各自的原生家庭更重要的人,但说到原生家庭的问题仍然要小心。如果伴侣不希望被这么说,那这就是他的边界。如果突破了这个边界,那就是站在了伴侣原生家庭的对立面。 思考题 在我的亲密关系中,我知道前一段婚姻的子女、原生家庭这些是我们的边界。 (1)因为是再婚,更在意伴侣对前段婚姻子女的态度。我从不要求对方对前面的子女视如己如,出钱出力,但要求伴侣对前面的子女要尊重,要有绅士风度或长辈风范;而我自己呢,要自己处理好前子女的事情,把事情都控制在自己能控制的范围内,尽最大可能不让伴侣处理前子女的事务与问题,这样才能尽可能减少摩擦,才不至余影响到夫妻关系。 (2)原生家庭的人与事,没有在我的邀请下,伴侣不能进言、指手划脚。就算原生家庭的人有什么事情做得不妥,伴侣也不能指责和进言,这种情况下只能我说我抱怨,伴侣说就是不行。因为每个人都是护短的,这是红线。 伴侣的边界有:(1)只要是不伤大雅的事情,就要尊重他和我的不同,不要强行想要改变他;(2)对再婚前子女的态度和我一样;(3)对我自己生的两个女儿要一视同仁——要对我和他共同的女儿如我再婚前的女儿一样好,要公平以待。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