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的淚
饥饿营销的一种,通过控制人的心理来达到销售的目的。倘若你能理解为什么吃货们肯为买羊角甜甜圈排两个小时的长龙,你就懂得了心理学对消费行为的强大影响。自5月份在多米尼克安塞尔面包店(Dominique Ansel bakery)推出以来,这款奶油夹心、上面淋着诱人糖浆的“甜甜圈+羊角面包”风靡了整个曼哈顿。面包店每天只做200至250个羊角甜甜圈,每个售价5美元不过,就店前排的长龙看来,店家每天可卖出的远不止这个数。在其网站上,面包店给出了购得众人垂涎羊角甜甜圈的“秘籍”。具体来说,就是建议顾客在面包店8点开门前两个小时排好队,同时还再次声明,每位顾客顶多只能买两个甜甜圈,而且千万别跟黄牛党打交道。是的,就是黄牛党:据闻因为羊角甜甜圈如此难得,有人专门排队后转手将甜甜圈卖出去,甚至卖到30美元一个!听起来,羊角甜甜圈热潮似乎是另一个纽约市陷入疯狂的例子。不过我们大多数人都经历过排长龙的痛苦,只为了买新出的小玩意儿,看最新的热门电影或等待人满为患的餐厅空出位子。不管如何,我们不断跟自己说,痛着脚站上一个小时甚至更久绝对是值得的。乍一看去,就卖家的角度来说,排长龙似乎没多大意义。多米尼克安塞尔说他们正设法增加羊角甜甜圈每天的出产量,但问题是,为什么要排长龙呢?毕竟,有食谱就可以了呀。事实上,标准经济理论表明供必须应求,既然产品如何受欢迎,为何不让人们更容易购得?几年前,时任迪士尼研究副总裁的乔马克思(Joe Marks)到东京迪士尼乐园参观时观察到一种特定行为,于是问了自己这个问题。在边域世界(Frontierland)主题区外一家店前面,游客们排了很长一队,有些甚至已排上几个小时。马克思发现大家是为了买一个廉价的皮手镯(价格不到10美元),手镯可以画上或刻上自己的名字。马克思就不懂,为何这个手镯这么受欢迎,更重要的是,为何园区都没有其他店在卖同样的手镯?当然,迪士尼可以通过减少排队时间来提高游客体验。在马克思看来,公司应该让流行产品更容易购得。事实证明,马克思的想法真是错得离谱。他观察到的游客通常都是和情人或配偶一起排队。爱人们的耐心等候表示的是对彼此的强烈承诺因为,根据日本的传统,交换皮手镯是亲密关系的标志。正是排队等候买手镯的行为,才使得产品如此备受欢迎。爱人们排队是在向其他游客表示,他们对彼此间的承诺是多么地强烈。同样地,痛苦排队买羊角甜甜圈也可能因此打响了产品的知名度。许多人都排着队,这传达出你也应该加入潮流的信息。心理学家和行为决策科学家将此行为叫做“自我传递信号”,即做出向自己传递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决定。即使我们倾向于认为我们能准确地了解自己,但我们并不十分清楚自己的偏好。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观察起自己的行为。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可以自我传递信号的机会。设想你正走向一个跟你讨钱的流浪汉。你可以忽视他,可以给他一些零钱,也可以给他买杯咖啡。如果你给他买了咖啡他也欣然接受,那你的自我感觉如何?非常可能的是,你会为自己感到自豪。为流浪汉买咖啡的行为并不会彻底改变你这个人,但这向你证明你是个慷慨大方、充满爱心又无私的人这就是自我传递信号。同时,由于在我们大脑中,行为比话语要来得有力量,因此你很可能相信自己就是一个正直的人。让我们看看心理学家乔治奎特隆(George Quattrone)和阿摩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1980年早期做的一个试验,再次感受一下自我传递信号的力量。他们带着参与者来到实验室,做一个探究“体育运动心理和医学方面”的研究。实验者跟参与者说研究的目的是“调查运动后温度快速变化对心率的影响”。接着,参与者被要求做个简单任务:在冰水里抱住自己的胳膊,直至忍受不了为止(仅几秒时间,参与者就会感到痛苦)。任务之后,测试参与者的脉搏,再让他们踩一分钟的健身脚踏车。这就是实验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时,参与者做了另一个冰水任务,接着再测试脉搏。第一阶段确定了对温度变化做出反应的心率基线,第二阶段测试了运动之后,心率对温度变化做出的反应。这个任务主要是为了反映运动员在大热天运动后,畅快冲冷水浴的脉搏情况。接着事情就变得有趣了。第一阶段之后,实验者跟一些参与者说耐痛是心脏健康的标志。意识到这一点的参与者在第二阶段中,都会坚持把手臂在冰水里泡上更长时间。与此同时,其他参与者被告知低耐痛力是健康的标志之一。了解到这个信息之后,第二阶段中,这些参与者手臂泡在冰水中的时间大大减少了。很明显,参与者将手臂泡在冰水的时间(不管是长或短)当作健康的迹象。这当然是毫无道理的,他们的心脏健康早就由命运和生活方式所决定。这是另一个自我传递信号的例子。我们总是试图理解同事、老板、爱人或同行的行为,结果总是无功而返。但即便是看似荒谬的行为比如一大早排N久买个羊角甜甜圈,只要想想这是在向自己传递信号,你会开始觉得这也意义非凡。
招妹0916
他人只能给你指出门的所在, 真正跨过那扇门的是你自己。 快感易于消退,带来不满足,驱使着追求更多快感。现代人一种普遍的状态:深深迷恋感官愉悦,但这种快感都只是稍纵即逝的享受。 并且那些寻求的快感会迅速消失,然后令我们渴求更多。我们会花时间追求下一件令人满足的事物:下一个甜食,下一次性接触,下一次职位的提升,下一次网上购物……但兴奋感总会退去,而且总会使我们渴求更多。 欲望驱使人类行动的模式是怎样呢? 首先是满足那些需要能够带来快感,因为人类包括动物都愿意追求能带来快感的事情。 其次是快感不会长时间持续。毕竟,如果快感不消退,我们就再也不用去追寻。 同样道理的还有性爱:交配一次,余生都将沐浴在欢愉的回味中,这样根本不可能将大量的基因传递到下一代。 最后是我们的大脑机制会优先地去享受快感,而不是思考快感消失后的空洞。 这也是人们由衷地追求食物、性爱和社会地位的核心因素。 你或许会问,既然快感在得到之后不久就会消退,让人不断渴求更多,那么为什么还要如此积极地追求快感呢? 因为快感是内心欲望得以满足的体现,那些欲罢不能、不断索求快感的行为,其实是在填满内心欲望的无底洞,也是让自己沉浸在幻想的“美好世界”中无法自拔。 我们以电竞游戏为例,游戏是一种欲望满足的媒介,谈不上好与坏,但从我们沉迷游戏的朋友身上,可以理解“玩游戏”与“沉迷游戏”间的巨大区别。 好的游戏都有强大的反馈系统,当你每完成一个小部分,游戏就会告诉你离最终的目标还有多远,随时能看到最新的进度。 比如说你已经超过了微信朋友的多少人、上升了多少级别、你头顶的血条增加了多少,这就是游戏的即时反馈,这就给了我们继续玩下去的动力。 即使在游戏里失败了,依然会让玩家能迅速接受失败然后重新继续玩。 这个在工作里我们是比较难做到的,如果工作遇到了挫折,我们大部分人都会有一段低沉的时期来调整自己。 但是在游戏里你要是失败了,几乎是不假思索地点一下重来的按钮,继续新的游戏。从游戏设置的机制中,我们可以看到,游戏是满足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的目标感、成就感、和意义感。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可以持续在网吧玩游戏,可以1天不吃饭、3天不睡觉、1个月不出网吧。 但是如果让我们1天不吃饭、3天不睡觉、1个月都在图书馆里学习,这个过程肯定要比玩游戏艰难得多。 坚持玩游戏,可以说太容易了,但是反过来坚持学习、坚持高效率工作,可能就难得多。佛常说人生充满无尽的苦,这是欲望永远无法满足、不断追求感官刺激、不加节制所造成的。 我们对欲望满足带来的幸福感有过高的预期,但这种幻觉本身是很微妙的。如果我问你,下一次升职,或者下一次考试得到优秀,或者再吃一个甜甜圈,是否能给你带来永恒的幸福。 你肯定说“不能”,当然是不能,所以我们需要持续的追求下一个欲望的目标。 并且,我们追求快感和欲望的满足时,常常会感到巨大的孤独、空洞、寂寞和无意义,同时伴随着对未来认知失衡的状况。 比如我们在职场上,只是在预想升职带来的收入提高和社会地位的提升,却很少考虑随之而来的棘手责任。 比如我们在看到甜食时,立刻想到的是它多么美味,而不会想到吃下它几分钟之后就会更想吃下一个,也不会想到糖分刺激消失之后,人会感到疲倦和焦躁。 这可能是我们内心里一种从未说出的潜意识,认为一旦达成某个长久追求的目标,一旦我们取得可能范围内的最高成就,就可以放松了,或者至少事情会一直变得更好。 这印证了一句老话:“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想要获得越多,就需要付出的越多。 甚至也可以这样去理解:“世界物质能量是守恒的,我们的付出与收入在物质的多个层面最终是平衡的”。 所以,当我们被欲望驱使着陷入追逐快感的模式中时。 首先要清楚“欲望☞快感☞无意义”的无限循环模式,认清自己的行为模式是意识改变的基础。 其次要重新树立改变的动力与勇气。 许多人也许明白这个道理,却依然走不出这个困境的最大原因在于,他们缺乏改变的动力和行动的勇气。 最后是让自己的思考“多走一步”。 当一个人的思维逻辑还停留在享乐和欲望时,自然会被单纯的愉悦和快感蒙蔽心智。 归根结底,生活的幸福就是在意识到精神痛苦而不适和被这种痛苦控制而不适之间做出选择。如果你想逃脱欲望的陷阱,就摆脱那些阻碍你认识真正的幸福的思维,那么首先就要了解这些思维,而这个过程是会令人不悦,而真正能跨过那扇门的是你自己。 文章作者简介:灿亮,静坐冥想师,心理咨询师,终身学习践行者。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