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晨宝贝
首先,愤怒出来了,本身就是一种表达的方式,你觉知到了愤怒,这本身就是一个释放的方式。把愤怒表现出来,是另一层表达方式。第二,关于愤怒的表达,原则是不要引发继发性的伤害,伤人伤己。怒伤肝,也会伤到别人。表达我们愤怒的时候,不要让我们的愤怒产生继发性的二次伤害,这是一条原则。其实每次情绪的产生就是一种宣泄,当然不如完完全全爆发那么爽,但是爆发带来的后果,有时让我们要花更多的精力去修复,或者更加彼此远离。想直接打别人的脸,但是打脸之后的后果,有时比我们想象的严重。因为我们表达的愤怒,如果不注意方式会产生新的因果。他人的因果导致我们愤怒,但是我们的因果又会持续下去,循环,就是对人际的关系的侵犯。这个处理方法有一个叫:致中和。情绪在心里,体会到没有表达,这是中;表达出来后,有节制,恰如其分,这是和。第三,那这些情绪出来了,我们要怎么办呢?一,做咨询。就是通过一个安全的关系,在心理层面去处理这些底层创伤。(情绪是由潜意识里的能量作为支撑的,底层压抑的能量越大越多,爆发出来的强度就越大。)二,如果自己处理不了,可以找朋友说说,或者运用空椅子疗法,在安静安全的情况下对着空椅子表达。(阿苏补充说明:这是格式塔的一个技术:找个安静的环境,拿一张椅子作为道具,代表你表达的对象,把你想说的话和情绪对着椅子表达出来。)第三,找个厕所,找棵树,或者找个山坡,或者找个湖泊,在一个人自己的地方,通过大喊,打击,或者练拳击之类的,间接地表达出来。这些方法有很多,但是后面的方法都是一过性,这次过后,下一次是否有用,不一定。宣泄的作用,和理性认知的提升是非常有限的。第四,就是自我分析,借用这些愤怒的情绪作为线索,在事后或者事中切入,进行深入的分析自己的内在。不要等情绪过去了,就当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
wangeunice
最近在追美剧《老友记》,第一季第13集中,剧本调侃了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 剧中菲比与一位心理医生交往,她说,他算是心理医生中正常的了。然而,在与菲比的朋友聊天的过程中,他不经意犯了职业病。 他夸奖钱德勒是一个有趣的人,但是同时又指出钱德勒只是在用幽默和人保持距离。 不知他和瑞秋聊了什么,只见瑞秋无法抑制地哭了起来,嘟囔着童年发生的事情。 罗斯问他,自己为什么明知前妻是女同依然和她结婚。他说,你可能有意破坏你的婚姻,也许是自信心不足,也许是让自己的妹妹莫妮卡在父母面前不那么失败。 看到莫妮卡在拼命地吃饼干,他说:“切记,那只是食物,不是爱”。 莫妮卡愤怒地说到:“我讨厌这家伙!” 每个人听到他的解释都感到愤怒,对,他说的都对。但是每个人从他口中得知真相都感到不舒服。如果你从没见过的人,能一阵见血地指出你内心深处、恐怕连自己都没有察觉的想法时,你震惊,不相信,继而愤怒。 隐藏的秘密被人毫不费力地窥探揭露,仿佛自己是个透明人,自己的私人领域被侵犯,安全感被剥夺。 这种感觉我也曾经有过,他是心理咨询学这门课的老师,在省内有很高的知名度和权威。总感觉这种人深不可测,似乎能洞察你的许多想法。上课时,我从不敢直视他的眼睛。 剧中的心理医生做了一个不当的示范,把工作情景带入生活领域。正如罗斯所说:“他就是有点太爱分析,这是他的工作”。 对于心理学我只算刚入门,许多理论和真相于我来说依然混沌一片。最初我也曾是非常令人讨厌的学心理的。 最先给我带来震撼的是《教育心理学》。慈眉善目的老师,讲述了许多教学的方法,还播放过一些全国班主任的教学经验视频。其中印象深刻的是任小艾和魏书生,我们这群已然成年的大学生坐在下面泣不成声。这些人让我们看到了教师职业的神圣。 我们曾经遇见的老师常大喊着:“你们坐后三排的,离开学校也会是社会的底层渣滓”。 我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向周围的同学炫耀发现的另一个世界。那种知道人性的另一层面的感觉并不好受。我感觉到我曾经被残酷地对待着,也曾残忍地对待别人。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开始慢慢探究自己,渐渐挖掘出那些被遗忘的经历,重新审视着他们。懂得自己身上发生的因果,是那些经历塑造了现在的我。有钝痛也有顿悟,有遗憾惋惜也有豁然开朗。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学科可以让一个人脱胎换骨,但是我觉得心理学做到了。 那时候,我喜欢写文章,只发在QQ空间里,其中融入心理学,这样充满治愈系的鸡汤很受欢迎。后来有一些同学,几乎都是男生,失恋了都会找我倾诉。当时我是慌张的,事实证明,当时的一丝骄傲也挺令人讨厌的。 其中,我的一个高中同学是我室友的男朋友。他们在一起七年,对,从初一就开始早恋。高考后,双双考入不同的985高校,事实证明早恋并不一定影响成绩。但是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他们分手了。他找到我,我也像剧中的那位心理医生一样,信誓旦旦地帮他分析。他问我学心理学多久了。我说,三个星期。“这你都敢给我分析。”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今年春节期间,他是全班唯一一个带着女朋友参加高中同学聚会的。换了新人,我们不认识。 后来的一次自以为是的建议,让我丧失了一个朋友,也辜负了他的信任。他的女朋友在大学期间劈腿,把他甩了。这个男生在电话里哭着问我,“你知道什么是揪心的疼吗?”我不知道,但是我后来知道了,对,是那样的。 这个故事有点狗血啊,但绝对真实。我当时暗恋一个高中同学,而暗恋对象和这个男生曾经为了前面这位女生相互拉黑。当时我想,看吧,你们都眼瞎,这个女生劈腿了吧,我一点都不同情他。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高中的时候,我的暗恋对象在网上认识了这位女生,后来这个男生也加了女生的QQ。我的暗恋对象当时是暗恋这个女生的,但是被这个男生捷足先登了。暗恋对象就感觉,朋友妻不可欺啊,你抢了我的准女朋友,咱俩绝交!(我的叙述还算清楚吧) 当时我向暗恋对象表白被拒,自尊严重受损,处于厌恶异性期。他问我怎么才不痛苦,我说,要不你们之间有个缓冲期吧。我当时看了一本书,作者就是这么处理和前妻的关系的。于是,自然把这个建议甩给他了。他照做了,结果女生觉得他是在纠缠,说了很伤害他的话。没过多久,他就找我哭诉,说我的建议害了他。我当时因为被拒绝,感到很愤怒。因为上面提到的那层关系,我把愤怒情绪投射在他身上。我根本不想理他,我一个人已经兵荒马乱了,哪还管别人家的马有没有吃草。后来对他只有愤怒,然后这段友谊的小船也翻了。 后来学到或者懂得的知识更多了,人也变得沉静。我想心理咨询师最好的状态应该是蔡康永那样的(虽然他是个主持人),温柔宽厚带有慈悲,但是也可以将自己抽离,去平静地审视发生的一切。 有一期《奇葩说》,蔡康永奇袭王嫣芸时说, “你知道苏紫紫这个事情的经历,让我们看待你的时候,其实是把你看成是一个有故事的人。而不只是一个靠着你的口才,来我们的海选应征的人。所以,虽然那个你不喜欢的照片继续流传在网络上,它在你的人生中,依然发挥着负面的作用。可是这个故事,让别人看待你的时候,带有了一个你原本所没有的厚度。所以,它不全然是毁灭性的、负面的材料。它也带给了你一些,你后来完成别的梦想的基础。” 很多人说,心理咨询师只需要微笑点头就可以了,是不是太简单了?但是能够微笑着听你说话,时而点头赞许的人在生活中几乎没有。除了你的心理咨询师,没有人愿意真正了解你。这样说令人感到绝望,但是“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野夫说: “ 本质上我们都活在各自的命途中,谁也不能彻底拯救谁。” 咨询师应该秉持的态度应该是这样的: “当看着日落时,我们不会想去控制日落,不会命令太阳右侧的天空呈橘黄色,也不命令云朵的粉红色更浓些。我们只能满怀敬畏地望着而已。” ——罗杰斯 它还可以是莱蒙托夫的这首诗: 它还可以是 莱蒙托夫的这首诗: 一只船孤独的航行在海上,它既不寻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它只是向前航行,底下是沉静碧蓝的大海,而头顶是金色的太阳。 我倾向于悲观主义,却也希望在废墟上开出花来。愿你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过一种有意义的人生。
侯总大大
愤怒时怎么办
愤怒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绪?
曾经跟一位心理圈的朋友聊天,提起了“愤怒”。她说,愤怒往往不是我们在某种刺激下首先反应出来的情绪—你可以试着体会一下,它通常会出现在伤心、失望、难为情、受屈辱、被拒绝或者尴尬等感受之后。美国的盖瑞·查普曼博士也提到,愤怒的情绪来自于那些让我们感到不公平的事。
一位心理咨询师通过研究奥运会运动员的心理发现,愤怒和好斗实际上是与失败情绪相联系的,发脾气并不能宣泄情绪,相反,只能让人更恼火。
这么说来,愤怒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本身并不邪恶。而真正危险的是那些由愤怒转化成的行动。
前不久我刚好看到一条电视新闻,一个19岁的男孩就为他愤怒之后的不冷静付出了代价——他准备上公交车时,仅仅是因为该从前门上车还是该从后门上车的问题跟司机发生了口角,在愤怒和争执中,他随手抄起路边冷饮摊的酸奶瓶砸向汽车。后来,男孩被以“寻衅滋事”的罪名起诉,正等待宣判。
电视里,男孩不停地抹眼泪,后悔自己因为愤怒而做出的蠢事。
所以,查普曼博士说,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生理反应,但是能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该如何处理愤怒情绪
或许你可以轻而易举地在以下情境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每次回父母家吃饭,总要担心他们会在什么事情上对你指手画脚:你的发型,你的衣着,你工作不够努力,你应该尽快结婚然后要个孩子……你表面上满口答应,心里却早已经是大大的不爽了。
你的女朋友样样都好,除了她那爱迟到的臭毛病。每次约好了时间,你总是习惯提前5分钟到达,然后就开始望眼欲穿地等,不知道半小时还是1小时之后,她才能踩着高跟鞋款款走来。每次这样的`等待,都会让你在约会中迟迟进入不了状态。
周末你赶去公司加班,出门前给老公布置了几项“作业”:攒了一周的衣服要分批塞进洗衣机里;冰箱空了,该去超市采购下周的口粮;笔记本染了病毒几近瘫痪,抽空检查一下……到了晚上,你拖着一身疲惫进门,却发现脏衣服还堆在那里,冰箱里依然什么都没有,电脑甚至无法开机。于是,你情不自禁地开始发飙。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这样被别人的过错激怒的。遇到类似情况,该怎样处理呢?
查普曼博士总结了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明确告诉自己:我生气了。愤怒来临时,我们往往还没弄清楚发生了什么,不该说的话就说出去了,不该做的事也已经做了。所以,向自己承认“我生气了”,大声说:“这件事让我很生气,现在我该怎么办?”告诉自己也告诉对方。这样做,会为你赢得处理愤怒情绪的机会。
第二,克制自己,不要马上说什么或者做什么。克制冲动并不意味着积累愤怒,而只是说你在感到愤怒的时候应该先冷静一下。
第三,你需要找出愤怒的焦点是什么,愤怒从何而来,那个惹你生气的家伙到底做错了什么事,问题究竟有多严重。
第四,进行选择性分析。一些情况下我们能做出的最好反应,就是承认自己受了委屈,并承认再与那个伤害自己的人争论也无济于事,于是决定接受这个事实,拒绝让已经发生的事情侵蚀自己的幸福感——某些时候,这就是处理愤怒的最佳方法。而在更多时候,处理愤怒的方法是,把事情清楚地摆出来,请对方注意并和你一起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你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坦白地讲出来,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谴责,而是要修复彼此的关系。
对大多数人来说,本着爱的原则与人理论并非易事,我们更习惯于乱发脾气和掩饰愤怒,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只会进一步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被耗尽的情感承受力
还有一种愤怒,破坏力更大。
生活中有一些人,表现出来的永远是温和不愠、彬彬有礼的样子,即便是天大的委屈,也总是能一笑而过。
或许这些人的“愤怒点”真的很高,或许他们还有你没看到的另一面。
翻翻报纸的社会新闻版你会看到类似的故事:被解雇的职员闯进办公室,持刀刺伤炒掉自己的上司;看上去唯唯诺诺的丈夫,杀害妻子之后自杀身亡;品学兼优的留学生,持枪袭击同胞,震惊校园……他们的亲朋好友总会在事后感叹:“他看起来是个很不错的人,真不敢相信会做出这样的事来。”他们没有看到,那些积压在心里的愤怒,是如何在长期压抑中逐渐膨胀,最终变得不可收拾的。
内压的愤怒始于否认、沉默和回避,积压久了会让人从里面垮掉。我们经常可以在冲突之后听到这样的说法:我没有生气,只是挺失望的。心理咨询师告诉我们,说这话的人,确确实实是生气了,只是他自己不愿意承认。但是否认并不能让怒气消失,他们更愿意躲开惹自己生气的那个人和那种场景,刻意保持距离。如果有人问:“你怎么了?”他们就会回答:“没什么,我只是有点儿累,今天太忙了。”
这就是被压抑的愤怒。
郁积的愤怒通常会以一种被称为“消极攻击”的行为表现出来,比如,对别人的要求不理不睬——你让他干什么,他就不;你指东,他偏要打西。被压抑的愤怒情绪还可能被转嫁,把脾气发在不相干的人身上。举个例子来说,有的人在办公室里受了老板的气,不敢跟老板直接对抗,于是回到家里就变成了一个火药桶,一点点的不如意就可能惹得他大发雷霆——他可能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这样对待家人会跟老板有什么关系。
愤怒是为了叫人们能积极地去面对那个伤害了我们的人,如果我们没有这么做,愤怒就会累积。
“如果多年来我们一再遭遇委屈,我们情感的承受力就会耗尽。”查普曼博士说,这时会出现两种情况:其一,我们会把多年来积压在心里的愤怒发泄在身边的人身上;其二就是变得抑郁,感情会渐渐枯萎,失去了对生命的热情,变得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他建议说,如果长期以来你总是在生气,那就要赶紧处理一下自己的愤怒了,因为很多人并不知道过去发生的事情会对现在造成影响。你不妨仔细梳理一下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父母、老师、同学、邻居、初恋情人、男/女朋友、丈夫/妻子、孩子、同事、上司,或者其他一些人——他们有没有伤害过你?把那些让你感到愤怒的事情一一列出来,写在纸上。然后,你要问问自己:关于这个愤怒,我以前是怎么处理的?是否妥当?如果没有处理过,那就要赶紧去做。
问题解决之后,或许你会发现一个焕然一新的自己。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