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陆小晶
进入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压力还有情感压力就越来越大,对心理咨询师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每年有不少的学校会培养心理学的学生,每年也有几十万上百万的心理学生毕业,国家也发布了通知,每年大约有100万左右的心理人才的缺口,每年只有10万人能够就业。心理咨询师的需求越来越大,毕业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但是为什么还是找不到工作呢?
1.专业技能不够强。
虽然每年大学都会培养很多心理学的优秀毕业生,但是学但是心理学的本科毕业生都是学的一些理论基础,实践操作技能非常少。而心理学又是一门实用的学科,心理咨询师需要大量的经验才能够给他人咨询,疏导他人的情绪。虽然是科班出身,但是缺少相应的实践经验,难以胜任心理咨询师的工作。
2.工资较低,难以维持生活。
不少毕业生出来以后都会也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工作,但是就像前面所说的,心理咨询师需要大量的经验,刚出来的毕业生是缺少缺少经验的,因此就没有发挥多大的才能。在刚毕业的时候工资较低,甚至有些时候都不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迫使许多人进行转行,专业不对口成为心理学毕业生大多数的选择。
3.社会对心理咨询都不太重视
在我国大多数人认为心里有问题,会选择去医院看病,而不会寻求心理咨询。就是很多人想要寻求心理咨询,但缺少可以找到心理咨询师的途径,国家在这一个方面虽然有所重视,但发展的并不是很好。另外就是心理咨询师,其实费用很大,对普通人来说承担不起。是有很多心理问题想要寻求心理咨询师,但高额的费用,让不少人打起了退堂鼓。
咖喱鱼蛋89
对于新手咨询师来说,拥有固定的咨询量,不仅可以带来咨询技术的稳步提升,同时也可以利用赚取的咨询费,投入持续不断的专业学习。所以,许多刚刚入门的新手咨询师会在如何“留住”来访者这个问题上,费尽心力,挖空心思。但是实际上, 正如手中的沙子,抓的越紧流失的越快。新手咨询师会发现,在和来访者互动的过程中,往往越用力反而越被动。 那么在新手咨询师初期执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在执业初期,可能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来访者,而其中不乏下述的几种。1, 讨价还价的来访者 由于网络的发达,目前很多的咨询师都利用互联开展工作,直接和来访者就费用以及咨询时间展开讨论是无法避免的事情,而这个讨论的开始,就已经是来访者既往关系的重现了。很多咨询师都会遇到,还没有开始咨询便和自己讨价还价的来访者。假如是基于现实因素,比如来访者真的无法负担咨询费用,希望略有调整,那么在经过讨论之后,咨询师是可以灵活处理。 但是, 有一类的来访者,在讨价还价中,充满了对咨询师的贬低、不信任,同时还会不停地提出新的要求,这个时候,咨询师是降价留住来访者,还是顺其自然呢? 实际上,这类的来访者,很多时候现实问题已经非常紧张和糟糕,自己的精神状态也非常的不理想,但是他往往并不能意识到,或者干脆否认这一点,甚至将所有的问题推到外界。在和咨询师的关系中,也无意地上演了这一幕。 和咨询师讨价还价,意味着,首先他对关系充满了控制,希望别人能够无条件的满足他。同时在关系里他将本该自己承担的责任推向他人,潜台词有——我们的咨询无法开展,是因为你没有满足我,你没有为我们的关系而努力。以及,你不值得这个价,你是低价值的,所以我可以随意的对待你。 这样的来访者,可能有内在匮乏、自身价值感低、喜欢控制、与他人的关系是廉价的、他人是可以被随意对待的等诸多模式,只是他将这些投射到了咨询师身上,如果咨询师满足了他, 通过自己的低价值,来配合来访者的话,最后的结果往往不欢而散。因为这无非是来访者既往关系的又一次重现。一个可以被随意对待的咨询师,来访者是不会重视,更会随意抛弃。 曾经在案例督导中,我们曾遇到过类似的个案, 督导师表示,当遇到这种讨价还价的来访者时,他是不会满足,而且越还价越不满足。 因为来访者潜意识一直在寻找一个与以往不同的客体,比如高价值、稳定、有原则但不怀敌意等等,假如你还象来访者身边那些人的话,和他去玩这种“猫捉老鼠”的低档游戏,那么来访者永远学不会好好对待自己以及他人、更不会认为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是值钱的、高价值的,也不会好好感受自己以及他人的情绪。 在我的咨询早期,也碰到过类似的来访者,由于是网络预约,当我满足了他的降低费用以及调整时间诸多要求之后,最后结果是——他爽约了。而等待其付费以及咨询的时间里,我有愤怒、被愚弄、被贬低等诸多感受。我曾想即使这个咨询能开展,我也会因为自己的愤怒而无法好好工作。所以,还是要牢牢记住那句话, 咨询师,不需要通过让自己不舒服的方式去讨好来访者。这对两个人关系的呈现没有任何益处。 2、 不要把来访者视为“衣食父母” 在美国心理学家布莱克曼的《101个咨询难题》中就提到,很多治疗师无意识把接受他们治疗的人,当成了“食物”,--------因为,,在咨询师内心有这样的担忧,假如没有来访者,或者来访者不够的话,咨询师将不会有那么多收入,同时无法更好地生活。 然而在这样的关系里,来访者是可以很敏感的察觉到的。他们会认为咨询师在依赖他们为生,咨询师是因为他们才可以过上好日子。抱着这样的信念,来访者很难觉察自己对他人依赖的那部分,而认为是咨询师依赖了他们,是咨询师需要他们喂养。 这样的咨询即使能够展开,所发生的困境也非常多, 比如,来访者会通过停止咨询来反抗你,或者是频繁改变约谈时间来向你施加影响力。 而咨询师如果不能处理好这部分的话,无疑,在咨询中,不再单纯是讨论来访者的问题,而将咨询师自己的一部分问题也带进了咨询中。 布莱克曼表示,最好你有咨询外的其他收入,可以补偿这部分,或者如果有必要的话,去做个有工作收入的兼职。假如你在经济上不介意他们是否退出咨询,那么你在处理他们威胁的时候,会更加心平气和。也会中和来访者自己的贪婪对你的投射。3、 不要暗示来访者他们的治疗是重要的或者是强制的 基于治疗的框架,可能有不少咨询师在刚开始的时候,会告诉来访者,你的情况有多重有多重,我们的咨询是长程的,一定会开展多少次多少次。 实际上,在治疗前期的一两次,咨询师不可能对来访者的情况了如指掌, 所有关于来访者的病理性评估都要在4到5次的访谈之后,才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而且,即使咨询师做出了评估,也不可能,如此直言不讳地给来访者贴上病理性的标签, 因为,做出诊断这不是咨询师的工作,而是精神科医生的工作。所以作为咨询师,大多时候,我们保持开放的态度,和来访者一起讨论自己症状的意义,让来访者成为自己人生问题的专家,去更多地发现自己。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来访者的确有比较严重的精神性疾病。这个时候,我们最好直接告诉来访者到专业精神科进行治疗。 假如咨询师在治疗刚开始,就急于告诉来访者心理问题的类型以及病得多重, 一方面,这可能是咨询师自身的恐惧,投射到来访者身上,另一方面,这样的谈话会对来访者造成新的伤害,让来访者陷入害怕担心忧虑中。还有,也有可能这是咨询师想让来访者留在咨询中,而做出的论断。 但其实就算咨询师在刚开始的时候硬性告诉来访者,需要多少次咨询,到后期,也会因为彼此关系的不信任,无法建立治疗联盟,而导致来访者的脱落。可能比较好的处理方式是,在对来访者做出评估后,建议来访者先和你开展一个20次内的中短程咨询,后续通过咨询效果和来访者的成长动力再做讨论。业内比较资深的咨询师研究过,一般情况下来访者和咨询师建立稳定的信任关系可能是在16次到18次。如果来访者在一个中短程咨询后并不想待在这段关系里的话,那么就顺其自然好了。 4, 把你和别的咨询师比较的来访者 曾经碰到过,来访者把我和别的咨询师进行比较,比如,你为什么不能调价,为什么时间方面要准时?而别的咨询师可以灵活变动。当碰到这类来访者的时候,无疑,他在质疑你,并且希望得到更多。 我的一位督导师——美国精神分析师KIM女士,也曾经表示,遭遇过来访者的挑战。比如来访者会对于咨询师时间、费用,专业度的质疑,比如还会把你和别的咨询师比较,认为你不能满足他的,但是别的咨询师可以满足他等等情况。KIM女士表示,这个时候,来访者如果无法留下,那么就让他走好了。过几年,他一定会回来找你的,你只需做好自己的专业,无需讨好来访者,因为你专业你靠谱, 而来访者往往比我们想象得聪明的多,他们自然会去寻找自己想要的咨询师。就好像我们得了比较重的病的时候往往找的是医术高明的医生,而不是方便的、便宜的、随叫随到的医生。 在咨询中,咨询师是否能够按照自己的费用、时间等治疗框架的设置心无旁骛进行心理咨询,非常重要。因为,这个框架,好比盛装你与来访者关系的容器,即使咨询中发生什么的情况,只要这个边界不会破坏,那么一切都有继续下去的可能。而关于咨询的框架设置,据说,一些老牌的咨询师会花数十年的时间去研究其作用和功效。 曾经听说过,网络上,有一位咨询师,可以让来访者24小时拨打电话,随叫随到。这仿佛是个天方夜谭的奇迹,而这样的结果,无非是将来访者变成了随时喂养的巨婴,将自己的全能幻想释放出来。最后的这段关系,咨询师无法承受自己的反移情,要求来访者提高费用,导致了来访者的不信任和愤怒,最后两个人不欢而散。 所以,不必担心来访者将你和别的咨询师比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质,咨询师本身稳定的人格就是工作的工具。如果自己都不信任自己,又如何可以成为来访者稳定的客体呢。 5、 一些中途要离开咨询的来访者 一些欣然同意接受心理咨询的人,最后可能并不会如约而至,因为答应的太轻松了,服从不过是为了回避自己的罪疚感。不过对于已经来和你进行第一次访谈的来访者,心理咨询师有必要在第一次访谈的时候,和他谈谈关于对心理咨询的一些负面看法。比如他对心理咨询怎么看?他担心在咨询中出现哪些问题?当你看到来访者正在勉强与你开展工作,及时的和他们去讨论这些,那么他们会放下心中的疑虑,而不是选择下次不再出现。 另外,由于咨询就像一个剥洋葱的过程,会逐渐接近来访者问题潜藏的真相,而这势必给来访者带来痛苦,他们会想逃离真相,想结束咨询,而这个时候咨询师可以表达自己对来访者的理解, 让来访者把自己的担心忧虑表达出来,而不是急于给来访者施加压力,让他们继续留在治疗中。也许困扰的情绪得到表达之后,你们的咨询又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 面对着偌大的新兴的咨询市场与喧嚣的、仿佛处处皆是机遇的网络,新手咨询师在执业初期很容易迷失方向,用力过度。但是如果能用几年的时间沉下心来,好好学习和成长,随着专业能力的提升你的来访者终将会发现你。所以请放下“留住”来访者的期待。 (作者 周弗逸 心理咨询师 自由撰稿人 。本文部分观点来自布莱克曼《101个咨询难题》,同时感谢周爱咨询案例督导组小伙伴的精彩分享)
amy229815572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一辈子不可能一直顺风顺水,碰到挫折和困难才是生活的常态。
而困难和挫折是有阈值的,你的思维层次越高,你经历的越多,你的阈值越高,也就是说一般的困难根本不会烦扰到你。
那么已经碰到了挫折,心里害怕怎么解决?
这里可以采用宿命论的一种方式,就是把生命中出现的任何不好的事情都当做是注定会发生的,这样你就不要去纠结,因为命中注定了它会发生,无论怎样你都逃避不掉。这种时候你可以心情稍微暗淡一点不是坏事。就像任何人最终都会走向死亡,但是你看到的大多数人根本不予理睬这件事,每天该干嘛干嘛。
有了这个心理基础,你需要正视挫折,就是导致你害怕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你要客观冷静读的去分析它,找到解决方法。能找到,最好;找不到,注定的,也没啥。
郭德纲说,人吃亏得趁早。一个人顺心顺意了几十年,到了八十岁有个人蹬了他一眼他都得死;而在挫折里成长起来的,铁罗汉活金刚一样,一般的事情根本影响不了你。
挫折嘛,未必是坏事。该面对的去面对,但是把任何一次挫折当做修行的机会。
挫折是每个人必经的阶段,有了挫折人才能成长,有了挫折才能使你变得刚强,有了挫折才能使你变得明智,有了挫折才能使你走向成功的道路。
当一个人受到挫折,无助伤心害怕怎么办?给你的建议:
当自己遇到挫折的时候,一定要静下心来思考自己该怎么面对,不要焦虑,不要恐惧。人生固然会遇到坎坷和困难,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坦然的面对,不要逃避,勇敢的正视挫折,不因受挫折让自己感到烦恼和急躁。
人有挫折是很正常的,人生起起伏伏,不可能顺风顺水。上帝给你关了一扇门,必定会帮你打开另一扇窗。 我们要以平常心面对挫折,不抱怨,这次的挫折经历后,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聪明的人把挫折沦为机会,勇往直前的面对它,愚蠢的人把机会沦为困难,逃离它。我们应该要像聪明的人学习,把挫折沦为机会。只有牢牢抓住,攻破它,努力的挑战千难万险,胜利就会在眼前。
问问自己,人生如果没有挫折就不会有改变。那些在温室中长大的花朵,整天窝在温室里,没有经受风风雨雨,怎么能长得枝繁叶茂。人也是一样, 没有身经百战,怎么能百炼成钢。 经历挫折的人生,吃过大苦大难,最后才能过上你想要的生活。
你不应该感到的伤心,而是你要换个角度去想。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真经,还有那些伟大的人他们的人生背后都是要忍受着各种痛苦,中途是历经了百般的磨难,最后才创造出伟大的奇迹。你要用你顽强的意志力去征服它,顽强的意志力才能征服世界上任何的一座高峰。
我们都要去经历挫折,不要去害怕它,克服内心的恐惧,经历挫折后才能练就波澜不惊。无论遇到困难和挫折,把挫折当作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勇敢的跨越过去,推开那暗壁,才能看到蓝天白云。
当内心感到无助时,积极的心理自我暗示,告诉自己:生活坏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过去的,不可能一直坏下去。学会接受,接受不能改变的,一切都顺其自然,积极主动的去努力。越努力越幸运,天道酬勤,持之以恒。
无助时,你可以找朋友倾诉,吐露心声,问问朋友经历挫折怎么面对的,找一个空旷的地方,大声喊出来,我一定要挑战挫折,把握命运,也可以阅读书籍,看看名人们是怎么走过艰难的时光,或者是听听励志性的音乐,让自己内心坚强勇敢起来。
学会熬过去,虽然挫折带给自己是痛苦的,但是这个痛快也是一时的,只要我们咬紧牙关,冲破它,定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发光发亮。不要感到的无助,而是让自己振作起来,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逆风的方向其实是更适合飞翔的,人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只有自己内心胆怯不敢去做。
总结:受到挫折时,不要无助,伤心,害怕。有了挫折才使我们变得勇敢,有了挫折才会让我们坚强,有了挫折才能让我们懂得幸福是要自己奋斗出来的。挫折激发人积极向上的心理。
我们要感谢挫折带给自己的磨炼,正有了磨炼我们才能踏平坎坷成大道,推倒障碍成浮桥。
我们想要美好的人生就要经历挫折,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最后才能品尝成功的喜悦。
1.什么是挫折?
(清华大学心理咨询宣传手册)
2.应对挫折的建议
3.其他的:摘选自《象与骑象人:幸福的假设》乔纳森 .海特(李静瑶 译 苏德中 主编)
在出现危机时,人们面对危机的方法基本上可分为三类:积极面对(直接采取行动解决问题);重新评估(先把自己的想法理清,再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做法);逃避(否定或逃避事件的发生)。
具备基本乐观人格特质的人会发展出一套因应之道,会在积极面对与重新评估之间交替出现。因为乐观的人期待自己的努力会有所成就,所以他们会马上行动以求解决问题。万一失败了,因为他们总是预期事情会有好的结果,所以便不由自主地去找出好的一面,一旦如己所愿发现好的结果,他们就会在自己的人生故事中写下新的一章--一个不断克服逆境,达到个人成长的人生故事。
相反,消极思考的人是生活在一个饱受威胁的世界,对自己面对逆境的能耐也不太有信心,所以他们会发展出一套以逃避以及其他心里防御机制为主的逆境因应之道。他们将努力的重心放在如何控制自己内心的痛苦,而非解决外在的问题上,所以问题只会更加恶化。一旦他们知道人生是不公平且不被人控制的,而且事情往往会有最坏的结局时,他们就把这个悲惨的人生体验放到自己的人生故事中,”故事的主人翁“也就难逃悲惨的人生命运。
如果你是个悲观的人,那么你现在很可能正陷于愁云惨雾中,千万别绝望!逆境后能否成长,关键不在于乐观的心态本身,而在于乐观的人很容易便能找出事件的意义。如果你能找出一套方法来诠释逆境对你个人的意义,并从中汲取积极的体验,你就能从中获益。
其实,每当遇到这个问题。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来源于家人都最后一根稻草的伤害,那才是深渊中的惶恐终日不得安宁。相信一句话,挫折无助时又怎样,不要在晚上做出一件事,更不要在晚上思考一件事,更加不要在晚上决定一件事。因为白天所遭遇的无助和挫折,会是晚上随时崩溃的瞬间,我亲身体验过。
如果说办法的话,我的建议是。选择一个自己经常不改不变的兴趣,例如画画或者唱歌等等去纠正一下方向,心里上会好点,但是在心理上,还是要选择去面对现实啊。是啊,不管是任何事情,我想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面对现实啊,那才是真正的解决办法。
您好,我是读心解万事,是一名心理咨询师。
在生活中受到挫折,是每个人必须经过的路,也是很正常不过了,只不过有些人很容易处理,有些人纠结在心里,这就是所说的历练。没有经历的人偶遇挫折就觉得事事不顺、老天不公或者纠结在情节中。如,假如那会不做这件事就好了,假如……等等,所以,尽快走出挫败后的情绪态度,是为了自己进一步成长发展提供依据。
怎么走出挫折后的心理阴影呢?
一、分析自己经受挫折的原因。自己把经历的事情仔细分析一下,找出其中的原因。寻找原因,可以让自己理解受挫折不一定是自己的原因,也可能是外部因素,有些事情我们改变不了,只能适应,也就是要适应 社会 ,而 社会 不会适应个人的。
二、寻找自己在事情过程中失误,并在心中给予纠正。由于一些事情,完全是因为自己的原因造成,那必须要学会“吃一堑,长一智",可以说这也就是经验之谈,经历了才明白其中的道理。有句话,“姜还是老的辣"意思就是越老经验越丰富,会经验中总结道理。
三、自我调整心理。感觉无助、伤心、害怕,需要学会自我调整自己的心态。心理失调会引起以上情绪,首先要理解挫折原因,当把事情原因解读开了,就会理解缘由,自动意识调整心理。再者,转移注意力,忘我的工作,会使精力转移或劳累,可以改变思维。所以,自我调整主要在于对事情的认知和意识转移。
四、冷静思考,面对现实。
失败的挫折,使每个人最初都不愿意面对,但仍然不甘心,觉得还有机会,抱有侥幸心理尝试、等待,其实质是不愿意面对现实,不承认失败。所以,面对现实,是目前最重要的事,明白自己现在的条件,现在的困难,在现有情况下,冷静沉着对待面临的情况。
您好,我是心理学研究僧,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喜欢的话可以点下关注。
JIE杰高升
虽然挣钱很多缺口很大但是没有客源也是不行的,刚毕业会非常艰难所以会迫不得已转行,毕业生的专业水准都不太一样不够专业,而且本来心理咨询的费用就很高,不是很多人都付得起的。
shally9073
太可怕!女子被“心理老师”约至酒店遇害!这位心理咨询师并非是真的心理医生,而是李女士的前男友刘某所假扮。
原因
刘某之所以会假扮心理咨询师将李女士引到酒店,是因为李女士不告而别之后,对他退避三舍,他很是气愤!刘某和李女士本是情侣关系,两个人虽在网上认识,但却在现实中见了面,并在一起打工!可以说两个人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日子,刘某对李女士是非常满意的,很想和李女士走下去!但李女士却在交往当中发现刘某不上进爱网聊等缺点,失去了安全感的李女士决定回老家,就这样她不告而别,到了老家才告诉刘某要分手,刘某遭受重创,自然非常冲动!就这样,两个人虽然分手,却始终有联系,李女士很快相亲再婚,刘某彻底绝望!也许是见不得李女士移情别恋,这么快就再嫁,刘某恨李女士,才开始策划想要伤害或杀害李女士!李女士虽然再婚,却因被刘某威胁和纠缠,力不从心患上了抑郁症!李女士不够决绝,在情感中左右摇摆,才最终害了自己,让家人白发人送黑发人!
警示
又是一起情感纠纷引发的惨剧,介于此,这个案例理应当给我们敲响警钟,网恋有风险,在网恋奔现之后,交往的过程当中,如果觉得双方不合适,一定要有正确的沟通和交流再去结束这段关系!如果说正当途径无法顺利结束恋爱关系,遭受威胁等等,一定及时报警,保护自身安全!
两人同行
不管什么情况,我们去见初次相见的人时,最好两人同行!李女士的家人给她打车去酒店见心理医生,如果当时李女士的家人陪伴她,也许李女士不会惨死!
太可怕!女子被“心理老师”约至酒店遇害,对此你怎么看?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