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00

抠脚大象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格桑泽仁心理咨询师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搜奇猎怪

已采纳

“心理扑克,除了可以娱乐,还能帮助使用者进行自我心灵对话,了解自己的无意识思维习惯;对心理咨询师来说,可以通过它解除对方的阻抗情绪,还可以用作人际沟通。”在著名心理学家、催眠大师、四川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格桑泽仁教授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一副“与众不同”的扑克。这副扑克与普通扑克的最大区别在于该扑克牌面可直接反射出被测者的自我心态以及无意识思维习惯,从而进行心理分析。

根据格桑泽仁教授的介绍,该扑克共128张,分为文字和图案两部分。其中,文字和图案各占64张。“心理扑克”文字部分由格桑教授亲自书写,为“抠心字”;图画则通过7、8岁的儿童凭本能意识画出成年人口中描述的场景,再由格桑团队中学习过绘画的学生整理制成。“之所以要用孩子来画,就是因为他们画出来的是最本能的。”格桑教授介绍说:“这副牌除了包含心理学以及易经哲理。牌面象征积极向上、阳光的文字和图画我们称之为‘日牌’,即阳牌;反之则是‘月牌’,即阴牌。”这两种牌一结合,就会出现日、月、半日、半月四种组合,使用者就据此来进行心理分析。”

这副被称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心理扑克”由世界心理学家协会监制,格桑泽仁和他24名学生历时5年时间研制完成,今天是首次公开“露面”。“我们用了5年时间搜集做心理咨询、潜能培训、催眠疗法时人们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共有400个左右,最后从中筛选出128个可以直接与人的无意识嫁接的词语或者暗示语来制牌。” 格桑泽仁说。

谈起研制这副牌的初衷,格桑泽仁告诉记者:“在多年心理学和长期催眠研究中,我发现每个人都有无意识心理,这种无意识心理无法量化,而体现为人的一种行为习惯;这种无意识状态,会出现很多无意识举措,自己不知道,却能被别人感觉到,这就需要一种投射载体,将这种无意识心理标新出来,最好的方式就是画面。”

据了解,最开始格桑泽仁及其团队想把“心理扑克”制作成玩具,后来无意中受到塔罗牌的启发,决定也制作成扑克牌的形式,将中国独有的心理学和易经蕴含在娱乐游戏之中。“ 人们内心世界是什么状态,那么他看到文字和图案后,内心无意识呈现出内容便有所不同;咨询师可通过这些内容对其进行心理辅导 。” 格桑泽仁表示,一般市民通过简单培训便可上手,从而方便快捷的满足人们进行心理咨询的需求,达到快速调整情绪的目的。

格桑泽仁心理咨询师

179 评论(9)

sys19818888

米尔顿艾瑞克森,医学催眠之父,催眠界泰斗(目前站在催眠界金字塔顶端的人物 已逝)理查德班德勒,NLP神经语言学创始人之一约翰格瑞德,NLP神经语言学创始人之一史提夫 吉利根,艾瑞克森的弟子,目前是国际知名的催眠导师马修史维,IBM等知名企业顾问,催眠式销售,舞台催眠师以上4位(除马修史维)是目前催眠界真正的领袖人物,无人能及(个人认为是前三位)

91 评论(14)

傻喵喵123

?“扑克”一词是英文“poker”的译音,poker是playing cards一词的简单写法,是游戏纸牌或游戏卡片的意思。据考证,扑克的故乡是中国,它起源于中国的叶子戏。发明叶子戏的是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张遂(一行和尚),因为纸牌只有树叶那么大,故称叶子戏。在宋代文豪欧阳修《归田录》中也有记载:“唐人藏书,皆作卷轴,其后有叶子,其制似今策子,凡文字有备检用者,卷轴维数,帮以叶子写之。”从当时的文字中不难看出,文人是用叶子做文字游戏,渐渐发展为叶子戏,后来,马可波罗将这一古老神奇的文字游戏带到了欧洲。所以说,扑克是融合了东西方文化,集合了人类的聪明才智,才形成了今天这样的拥有最多玩家的国际游戏。扑克花色的由来是什么?扑克传到欧洲以后,各国都以本国的民族文化对四种花色给予不同的认识和解释。德国人理解为树叶、铃铛、橡树果和红心。意大利人理解为宝剑、硬币、拐杖和酒杯。瑞士人理解为橡树果、铃铛、花朵和盾。西班牙人理解为宝剑、硬币、酒杯和橄榄枝。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在世界各地见到这些扑克,然而,由法国人于1392年创造的黑桃、方块、梅花和红桃的模式,被世界各国认同并逐渐得到统一。 追问中国有个用得觉相牌研究心理学的藏族人,现在是一个大学教授。可我记不清他的

193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