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78

牙牙的美食美刻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儿童画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慧慧在济南

已采纳

说来惭愧,虽然一直热爱绘本,我也很喜欢画画,但每次真让我自己随便画点什么,却总觉得大脑一片空白无从下笔。

想起公号“一席”标题里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们其实一直在接受美术教育,但长大后画一幅画好像很难”。

点开看完“一席”这次的讲座,我才彻底明白,我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同时,也对叮当的美术启蒙教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次“一席”请到是中国科学心理研究所的李甦(su)教授,李教授多年来一直在研究儿童绘画,讲座一开头,她就给大家科普了一个惊人的知识:

“大家知道为什么梵高、毕加索的画有那么多吸引我们的地方吗?”

答案是,因为他们在模仿儿童。

大约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梵高、毕加索这一批后来被我们称为浪漫主义的艺术家们,因为在创作中不满足于当时市面上那些拘谨的,“画啥像啥”的现实写实主义的绘画手法,他们发现 儿童画中一些简洁有趣的表现很特别 ,就开始专门研究儿童绘画,从中汲取创作灵感。

毕加索在谈到自身成就时曾说 :“我花了毕生的时间,学习像儿童那样的画画”。

1 ‍、那儿童到底是“哪样”画画的呢 ?

李教授接着给我们举例分析了儿童画的几个独特表现形式:

1、典型面画法

儿童倾向于选择物体最典型的那一面来画——

动物一定是画侧面:

七八岁之前,人一定是画正面,而且还总是两手臂傻傻垂两边的那种正面

2、透明画画法

这是一个德国小朋友的画,画里的小人的身体是透明的,吃进去多少米,怎么进去的,清清楚楚,非常可爱。

3、夸张画画法

生怕别人不知道他画的是刷牙似的,一张画有一半面积都在突出嘴里牙齿和泡沫——

4、混合视点画法

“和爸爸妈妈一起吃龙虾“,龙虾是用从上往下的俯视视角画,而人物则是用正面视角画——

李教授一下子把我们平时看孩子画画时,总觉得哪“不对劲“的地方都总结了出来。

而这些“不对劲“的地方,其实恰恰就是毕加索、梵高这些大师,模仿学习孩子的地方。

2 ‍、在孩子画画这件事上,我们对孩子太不公平了

但李教授说,同样是面对“不对劲“”看不懂“的绘画作品,我们对待大师和孩子的态度,却大为不同,这对孩子来说,太不公平了——

●‍ 平时看到大师的作品,看不懂,但我们却会结合大师当时画这幅作品时的遭遇、经历,去思考他想要通过绘画表达的 情感 、思想:“他到底想表达什么?”

以下是西班牙米罗的作品

●‍ 而看到孩子的作品,我们却常常只会简单粗暴的问:这画的是啥???

这是一幅5岁孩子的画,其实,真正的大师作品都是无限接近儿童画的

而很少去放下“像不像“的评价标准,真诚的去了解一下这些“看不懂“的画背后,孩子是想表达什么?

甚至逼着孩子千篇一律的画和书本上一样的青蛙,一样熊猫,一样的电风扇,

把画画变成一件和写字一样,连笔画顺序都规定好的,完全和想象力、创造力无关的事情。

一些完全失去表达力的孩子,甚至会把写字画画混在一起,这样的孩子长大自然是更不可能自主的画出一副画的。

或是现在很多美术机构流行的这种,看似很“艺术”,但事实上这 根本不是孩子画的,而只是让孩子用圆形的工具, 按照老师事先给的框架进行拓印。

作为成人,我们常常说自己不会画画,其实是在说我们不会画那种“很像的画”。

正如李教授说的:“儿童画”这三个字当中最重要的是“儿童”,

有儿童,就得有他们的思想,他们的 情感 ,他们的感觉,他们的想象。

在真正好的儿童画里,我们看到的,应该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充满童趣的世界:

●‍ 挖红薯时 用力的感觉

●‍ 刚刚下班回来的爸爸,孩子看到了爸爸的笑,同时也用 夸张的手法表现 出孩子也注意到、感受到了爸爸脸上的汗与累。

●‍ 细致丰富有趣的故事性 :被敷着海藻面膜的妈妈吓了一跳~

而真正的绘画不是“临摹”,而应该是“表达”。

3 ‍、如何才能引导孩子画出有 情感 的画呢 ?难道就让孩子乱画就好?

当然不是。

教儿童绘画的朋友告诉我,现在的家长在美术教育上最容易陷入两种极端的误区:

“玩就是好”或是“像就是好”

而李教授在讲座中给出的态度我觉得很中立客观:

自由不等于随意,也不等于放任,儿童在发展的过程中从来都不应该是孤立前行的,我们需要给他们的发展保驾护航”。

在这么多年的实践研究工作中,她找到了一些方式,能够支持儿童在绘画中去找到他们的自主表达,我看完之后,觉得这些方法我们自己在家也可以试试:

1、培养孩子的观察力,不仅仅是让孩子去看,而应该是一个多感官的共同体验的结果。

日本著名美术教育家鸟居昭美曾在书中《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里,提到一个叫值贺的五岁小朋友,值贺之前画画一直不得要领,画出的画总是空洞枯燥——

但其实这并不是因为值贺的内心也是这样毫无热情。

一次活动后 ,“不会画画”的值贺却突然画出了一副童趣生动的画 ,名字叫做《从伊田得到的蝾螈的早晨》 (蝾螈是一种类似蜥蜴的动物)

“不会画画”的值贺到底经历了什么?

其实,是那天有个来自伊田的老师,给值贺的幼儿园捐赠了一群蝾螈,孩子们从来没见过这种动物,开心地到处奔走相告:“蝾螈来了”“蝾螈来了”。

那天,值贺把蝾螈托在手上,趴在床上,放到水里,观察、玩耍了一整天。

在视觉、触觉、运动感觉多感官调动下,蝾螈的具体形象就这样走进了值贺的脑海中,形成鲜活的印象,和蝾螈一起玩耍时的感动、生动就这样被值贺自然的画在了纸上。

事物在孩子的脑海中越生动,孩子画出来的的作品也就越生动。

(孩子在充分摸、切、闻、尝猕猴桃后画出的作品)

2、设计一些活动支持孩子的想象力发展

李教授在讲座中分享了很多她在实践中尝试过,小朋友喜欢效果又好的活动——

●‍ 圆圈变变变

●‍ 图形联想(适合更小的孩子)

●‍ “他是谁”: 对于大一些的孩子,提供一些图片,让孩子猜图片里的人平常的工作状态,促进孩子思维拓展能力的发展,这个小男孩选择的是一个宇航服的图片,最后画了这样一副图画——

●‍ “表达性任务”: 让孩子以树为载体,表达情绪。

快乐的树 ——大家注意看树根,孩子画的是棒棒糖,孩子用这种充满想象力的方式去表达这是一颗多甜的树。

生气的树 ——孩子用尖锐的图形,强烈的红色来表达愤怒

这棵树不仅气歪了,还气的掉叶子了,叶子飘落的样子还营造出了一种怒后悲伤的感觉

3、建立孩子语言绘画之间的关系

日本著名绘画教育家鸟居昭美说过一句话:

“没有被倾听过的儿童绘画作品,不能算是真正的绘画作品。”

除了我们经常说的,要鼓励孩子主动讲述他的作品,倾听孩子分享与他作品相关的一些经验和经历,李教授说他们还会经常用一些故事来激发孩子的想象。

李教授带领着她的团队,就是通过这样的一些方式,在儿童发展的各个阶段不断地给孩子影响,对他们进行体验感、观察力、想象力、思考力、表达力等系统性的培养。

每到一定的阶段,孩子们就会画出很棒的作品,让他们非常开心:

她说:“每当看到这样的作品的时候,我就特别羡慕这些孩子,他们在人生最宝贵的时间中,享受这种自主表达的快乐和乐趣”。

在研究中她接触过很多孩子,她发现几乎没有孩子不喜欢画画,也很少有孩子是真的不会画画。

正如我国著名艺术家丰子恺先生说的 :“你只要仔细去观察小孩的作品,就会看到他们的每一笔都是从他们小小的美术心中流出,每一幅画都是小小的感性所寄托“。

我们所做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希望所有的儿童画能够闪耀出属于孩子自己的光辉。

李甦教授还在讲座了详细介绍了“为什么孩子小的时候画不像”“孩子到底是怎么学会画画的”等我们在面对儿童绘画时困惑的问题,文章限于篇幅,就不介绍了,有兴趣的可以看视频哦:

参考资料:

公号“一席”:《我们其实一直在接受美术教育,但长大后画一副画好像很难》

鸟居昭美:《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

● 丹妈碎碎念 ●

李教授在讲座中还提到了很多让我启发很深的点,比如说,她在研究中体会最深的就是“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差异里最明显的就是发展速度方面的不同。

她说有的孩子一开始就画的很好,呈现很多形态,但到了一段时间之就停滞不前了,而且有时候这个瓶颈期还非常长。

这个时候最着急的是谁?

是家长。

每当这个时候她就会劝家长:别着急,再等等看,他可能很快就会有变化了

因为我们看到时候,我们观察到的是孩子外在的行为表现,他内在的心理和大脑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是看不到的。但是这个时候有的家长坚持住了,就看到了孩子接下来的非常快速的发展,

而有的家长就放弃了,觉得自己的孩子没有天分,或者进行了错误的干预

所以她做了这么多研究后,最想和家长说的是 :“有理性,多坚持”。

我觉得这个思维,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我们对孩子的其他教育啊!

心理咨询师儿童画

283 评论(9)

夏天天夏天

因为房事人测试根本不是用在儿童身上的呀!想了解儿童就得学习儿童绘画心理学。而且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多种绘材选择的空间。因为很多时候孩子不仅仅是画画的,更别说主题画了。我知道有一个FREEART自由画品牌就是专门做儿童绘画心理学师训的,你可以去看看,特别专业。好像是源自日本。他们也有落地机构,在北京。

133 评论(10)

wisteria爱发呆

儿童 心理健康 教育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你知道心理 手抄报 怎么做吗?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儿童心理健康画画手抄报,希望对你有帮助! 儿童心理健康画画手抄报的模板 儿童心理健康画画 手抄报图片 1儿童心理健康画画手抄报图片2儿童心理健康画画手抄报图片3儿童心理健康画画手抄报图片4儿童心理健康画画手抄报图片5 儿童心理健康画画手抄报的内容 成长的寓言: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一棵苹果树,终于结果了。 第一年,它结了10个苹果,9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对此,苹果树愤愤不平,于是自断经脉,拒绝成长。第二年,它结了5个苹果,4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哈哈,去年我得到了10%,今年得到20%!翻了一番。”这棵苹果树心理平衡了。 但是,它还可以这样:继续成长。譬如,第二年,它结了100个果子,被拿走90个,自己得到10个。 很可能,它被拿走99个,自己得到1个。但没关系,它还可以继续成长,第三年结1000个果子…… 其实,得到多少果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苹果树在成长!等苹果树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那些曾阻碍它成长的力量都会微弱到可以忽略。真的,不要太在乎果子,成长是最重要的。 心理点评 你是不是一个已自断经脉的打工族?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你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但现实很快敲了你几个闷棍,或许,你为单位做了大贡献没人重视;或许,只得到口头重 视但却得不到实惠;或许……总之,你觉得就像那棵苹果树,结出的果子自己只享受到了很小一部分,与你的期望相差甚远。 于是,你愤怒、你懊恼、你牢骚满腹……最终,你决定不再那么努力,让自己的所做去匹配自己的所得。几年过去后,你一反省,发现现在的你,已经没有刚工作时的激情和才华了。 “老了,成熟了。”我们习惯这样自嘲。但实质是,你已停止成长了。 这样的 故事 ,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 之所以犯这种错误,是因为我们忘记生命是一个历程,是一个整体,我们觉得自己已经成长过了,现在是到该结果子的时候了。我们太过于在乎一时的得失,而忘记了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好在,这不是金庸小说里的自断经脉。我们随时可以放弃这样做,继续走向成长之路。 切记:如果你是一个打工族,遇到了不懂管理、野蛮管理或错误管理的上司或 企业 文化 ,那么,提醒自己一下,千万不要因为激愤和满腹牢骚而自断经脉。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因为你的成长永远比每个月拿多少钱重要。 逃避的寓言:小猫逃开影子的招数 “影子真讨厌!”小猫汤姆和托比都这样想,“我们一定要摆脱它。” 然而,无论走到哪里,汤姆和托比发现,只要一出现阳光,它们就会看到令它们抓狂的自己的影子。 不过,汤姆和托比最后终于都找到了各自的解决办法。汤姆的 方法 是,永远闭着眼睛。托比的办法则是,永远待在其他东西的阴影里。 心理点评 这个寓言说明,一个小的心理问题是如何变成更大的心理问题的。 可以说,一切心理问题都源自对事实的扭曲。什么事实呢?主要就是那些令我们痛苦的负性事件。 因为痛苦的体验,我们不愿意去面对这个负性事件。但是,一旦发生过,这样的负性事件就注定要伴随我们一生,我们能做的,最多不过是将它们压抑到潜意识中去,这就是所谓的忘记。 但是,它们在潜意识中仍然会一如既往地发挥作用。并且,哪怕我们对事实遗忘得再厉害,这些事实所伴随的痛苦仍然会袭击我们,让我们莫名其妙地伤心难过,而且无法抑制。这种疼痛让我们进一步努力去逃避。 发展到最后,通常的解决办法就是这两个:要么,我们像小猫汤姆一样,彻底扭曲自己的体验,对生命中所有重要的负性事实都视而不见;要么,我们像小猫托比 一样,干脆投靠痛苦,把自己的所有事情都搞得非常糟糕,既然一切都那么糟糕,那个让自己最伤心的原初事件就不是那么疼了。 白云心理医院的咨询师李凌说,99%的吸毒者有过痛苦的遭遇。他们之所以吸毒,是为了让自己逃避这些痛苦。这就像是躲进阴影里,痛苦的事实是一个魔鬼,为了躲避这个魔鬼,干脆把自己卖给更大的魔鬼。 还有很多酗酒的成人,他们有过一个酗酒而暴虐的老爸,挨过老爸的不少折磨。为了忘记这个痛苦,他们学会了同样的方法。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错误方法外,我们人类还发明了无数种形形色色的方法去逃避痛苦,弗洛伊德将这些方式称为心理防御机制。太痛苦的时候,这些防御机制是必 要的,但糟糕的是,如果心理防御机制对事实扭曲得太厉害,它会带出更多的心理问题,譬如强迫症、社交焦虑症、多重人格,甚至精神分裂症等。 真正抵达健康的方法只有一个———直面痛苦。直面痛苦的人会从痛苦中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它们最终会变成当事人的生命财富。规划利用好现有的能力远比挖掘所谓的潜能更重要。” 切记:阴影和光明一样,都是人生的财富。 一个最重要的心理规律是,无论多么痛苦的事情,你都是逃不掉的。你只能去勇敢地面对它,化解它,超越它,最后和它达成和解。如果你自己暂时缺乏力量,你可以寻找帮助,寻找亲友的帮助,或寻找专业的帮助,让你信任的人陪着你一起去面对这些痛苦的事情。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是最孤独的人,但当他面对这个事实并化解后,他成了真正的人际关系大师;美国心理学家弗兰克有一个暴虐而酗酒的继父和一个糟糕的母亲,但当他挑战这个事实并最终从心中原谅了父母后,他成了治疗这方面问题的专家;日本心理学家森田正马曾是严重的神经症患者,但他通过挑战这个事实并最终发明出了森田疗法……他们生命中最痛苦的事实最后都变成了他们最重要的财富。你,一样也可以做到。

133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