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35

未未姐姐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陈海贤知名心理咨询师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MidnightAngel

已采纳

也许你也曾体验过,因为失去爱而辗转反侧,那种复杂的心情,让人难以言表;

也许你也想知道,如何让自己好起来,重新学会爱自己;

也许你可以读一读这本书,让自己的痛苦被看见,被安抚,被疗愈。

《在爱的废墟上》是一本精彩的诗集,甚至说是一本令我感到惊艳的诗集。我不是专业的文学鉴赏家,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从作者的小诗里,深深感受到她强大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共情能力。

这本书的作者是露比·考尔,印度裔加拿大人,作家,艺术家,现居住于多伦多。她在instagram上凭借其语言精练、直扣心灵的诗句已拥有近400万粉丝,她的短诗和小画受到众多年轻人的追捧。

读这本诗集,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心疼而有力量。作者的诗寥寥几字,却引人浮想联翩。随手一翻,都能看到令人一击的句子。

——失恋,最难过的不仅仅是失去了现在的你,也失去了我们的未来。在爱情中,难免会有想象,想象越美好,失去也越痛。未曾建造的世界,和碎掉的心一样,在失恋刚刚到来的时候,无力面对。

——连风都成为了令人羡慕嫉妒恨的对象,更不要说他有了新的伴侣。遭受失恋的人是如此渺小,小到竟然只想成为另一个人的事物。

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也曾经是那个只为了爱而活着的人,她把所有希望和感情寄托于那个理发师男友,结果出狱后却发现对方已结婚生子。

之后再次被新的恋爱对象阿龙离弃,渴望爱的松子,渐渐变得再也不想爱了。此时的松子,就像是那个找不回自己的人。

读到这里,可能你会有一些强烈的无望,作者确实有一些小诗在描述这种失恋后的挫败和哀伤。正如刚刚陷入失恋的时候,人会感觉自己被掏空了,有一种失落感。

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描述和面对这些情绪。其实悲伤的背后是爱,正是爱得深,也悲伤得深,不过悲伤过后,爱终究会浮现出来。当人感到悲伤时,会变得缓慢、会哭泣,会经历一番激烈的情绪,之后人会想静一静。这个阶段过后,会聚集起一股力量。重新整合,继续前行。由此来看,悲伤对我们的重新成长,也是具有积极意义。

——直到有一天,失恋的人会把注意力重新回到自己的身上。你会意识到,ta是你人生中的一部分,但也只是你人生中的一部分,主角永远都应该是你自己。真正伴随你一生的,也恰恰是你自己。你开始关注自己更舒服的感受,你开始重新把自己和他人、世界联系起来。

——通往自我疗愈的道路上,也会遇到阻碍。我们太想要快点好起来,但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有人会试图将这段失去的感情忘记,想装作自己从来没有受伤过,可这样就能真正疗愈吗?

著名心理咨询师陈海贤说:不好的失恋,大概是你仍然活在这段关系里。关系里美好的部分,变成了你仍然不肯放手的执念。关系里不好的部分,变成了你不敢重新开始的创伤。而好的失恋,大概是让这段关系存放在你心里。关系里美好的部分,变成了内心柔软角落的回忆。关系里不好的部分,变成了开始下段亲密关系的经验。

《在爱的废墟上》这本书中,则是在爱的废墟上开出一朵花。

——你开始感恩,开始看到自己还拥有的一切。你把失恋彻底放下,把力量用在自我成长上。你发现自己可以遇见新的美好,遇见新的他,而此时的你,也比之前更加坚韧。

这世上没有哪一种爱情,值得我们失去自我。

这本书还有一些小诗,描写了人与家庭、人与自我、人与伴侣的纠缠与关系。它不仅仅是在表达失恋,同时也表达了重新恋爱;它不仅仅是一个人与一个人之间的恋,也包括了一个人对其他所有人和事物的恋。

——看透了起点和结局,也终将明白,我们的感受,不论是痛苦还是愉悦,都不过是一场随生死而流逝的经历。笑过、哭过、爱过、恨过,怕过,又勇敢过。也许这一场经历,就是我们的意义本身了。

你也可以随手翻一翻这本《在爱的废墟上》,相信你一定会在其中,找到属于你的句子, 让你从心底觉得,原来我并不孤独。

陈海贤知名心理咨询师

125 评论(14)

冰灵蜜蜜

最近我在阅读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知名心理咨询师陈海贤所著的书——《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进一步了解了自己的内心的想法,学习用第三人的视角来观察和反省自己。 这本书读起来挺有吸引力的,因为作者在书中运用了很多贴合生活的事例,加上作者严谨心理学知识的分析,帮助我们学会从别人的事迹中,反思自己遇到的类似的问题,启发人们思考。 在前言里陈海贤咨询师说了一段让我很有共鸣的话。他说有一些人,他的条件天生就比较好一些,只要稍微一点点努力,就能取得很大的成功;但是绝大多数的人们都需要一直积极勤奋学习,勇敢地克服困难,一步一步才能够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成长起来的我,也是一个个了不起的我。我想这正是作者给自己的书取名为《了不起的我》的原因。 每一个人的潜力都是无限的,每一个人都有机会通过不懈的努力成为优秀的人,所以我们要对自己充满希望,无论何时都不要放弃自己! 对于改变,每一个人都有选择 很多人把自己难以实现改变的原因归结于所处的环境、原生家庭的原因。这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受害者的位置企图要去减轻自己的责任,安慰自己,告诉自己只能接受,自己是没有选择的。 其实当我们在说因为环境和原生家庭的影响而让我们没有选择时,当我们面对成长机会时一次次选择拖延时,我们就已经为自己做出了选择,这是一种被动消极面对的选择。 而这种选择对我们想要真正的改变是没有帮助的。我们要认识到改变的主动权其实就在我们手中,我们可以选择作出的另一种选择是——积极主动地态度,勇敢地承担自己责任,这样我们才能够认清现实,诚实地面对自己,勇敢成长! 改变的本质——创造新的经验 陈博士说,改变不是一个人想改变就能立刻改变的。改变的真相是在改变自己很长时间以来养成的一些习惯或者说是人们应对问题的行为模式。我们身上有两个自我,一个是感性的自我,一个是理性的自我。 他介绍了著名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曾经用有一个有趣的比喻来描述两个自我之间的关系。感性自我就像一头大象,而你理性自我就是骑象人。虽然骑象人想让大象听自己的指挥,可是大象的力气太大了,并不一定每次都听从骑象人的指挥。 就像你下定决心早起学习,但是你感性的自我就会告诉你,睡懒觉是很舒服的行为,所以你就可能坚持一周就放弃了。 感性的自我会受到旧的实际经验好处来支配。理性的自我只有想象中的好处,没有实际体验的好处。 由于大脑长期感受到的是旧经验的体验好处,所以当问题出现时,大脑很容易会受到感性思维的影响而不受理性思维的影响。 那我们改变的本质就是要创造多一些新的好的体验的经验,让大脑确切认识到新的行为带来的好的经验体会,积累实际经验好处,从而让我们的大脑能听从理智的指挥。 我以前是没有读书的习惯,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读书,确实认识到了读书能让自己变得更充实,而且让自己更有方法去解决面对自己的困难。因为我的大脑在我进行读书这一个行动中确实体验到读书乐趣和充实的经验,所以我的大脑也逐渐调整为能静下心来看书了。 当我们认识到某一个好的方法时,坚决的实践,不断积累新的经验,才能真正的改变自己。 改变的方法 第一步:学会提出“奇迹提问” 如果你感到压力很大,导致自己不敢前行时,那么可以问一问自己,一年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假设你已经成功达成目标了,你那是回想起来,你当时迈出的第一步是什么。以我为例,我想一年后成为一个更加专业、情绪更加稳定幼师,那我当时应该迈出的行动第一步就是每天坚持阅读,每天反思,不断进步。通过想象目标已经达成,帮助自己缓解压力,让自己勇敢的迈出第一步。 第二步:运用“小步子原理”行动 我们迈出了改变的第一步之后 就需要制定每天能坚持容易达到的目标,积累每一天小小的好的经验体验。 在一开始我们可以选择设置小一点的目标,不要让自己在行动开始时就产生畏难心理。 如果你想培养一个读书习惯,那你就可以从微习惯入手,提醒每天阅读五页书,让自己轻松面对任务。完成一天后,就就可以在书的那一页底部画个五角星,让读书稍微有点记录,让大脑体验到成功的感觉。用每天阅读五页书触发自己去每天阅读,培养阅读习惯,是一个好的方法,其他的方面事情也能灵活的运用。 第三步:学会用情感引导大脑 大脑容易受到焦虑,批评的影响,但也会受关爱、温暖和鼓励的话语影响。当我们意识到有些焦虑时,学会保持平和的心态,学习关照自己内心,很重要。 当我们做错事情受到他人批评时,我们如果能从中感受到别人对我们的批评其实也是关心我们,帮助我们的方式。让大脑感受到他人批评下隐藏的对我们的关爱,我们就更有机会会反思自己的错误,积极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 既然我们已经开始走在改变的道路上了,就需要不断坚持,把每一天当做游戏关卡,勇敢挑战每一天,一点一点不断进步。 最后的话

349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