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85

黄朱朱妈美女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人际隔离的心理咨询师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李晓诗125

已采纳

心理咨询师 应桂秋的个人介绍 【擅长领域】:婚恋情感、亲子教育、青少年心理问题、情绪困扰、人际关系、个人成长 【资质介绍】: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安肯心理高级心理咨询师 婚姻/亲子/情绪压力/沟通力讲师 【个案时数】:1800小时 【其他特色】:培训场次300+、城市40+ 多次带领青春期家长成长营,长程辅导家长智慧沟通,帮助孩子恢复自信。 多次带领多对夫妻进行教练式辅导,成功修复关系,收获家庭幸福。 多次分享《婚姻幸福沟通策略》、《亲子沟通》《情绪管理》、《青春期不叛逆》等课程。 【咨询风格】:温暖、亲切、温和、真诚、擅长把教练技术应用到咨询中。 【受训背景】: 2014年11月-12月 萨提亚亲子关系系统课程 2015年4月-9月 房树人绘画心理、催眠技术学习 2016年8月-11月 宋文哲CBT咨询技术系统学习 2017年9月-11月 家庭治疗技术系统学习 2018年9月-12月 骆宏焦点解决技术体系一阶培训 2018年8月-9月 正念技术系统学习 2019年3月-6月 APPC婚姻家庭、少儿心理咨询师证书获取 2019年9月-12月 曾奇峰精神分析技术学习 2020年3月-2021年2月 赵旭东、张沛超长程案例教学示范督导 【咨询感言】: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我愿陪你拨开云雾、走出困局,看见那个闪闪发光的自己,助你找到前行的路,在你的轨道,自在安好。

人际隔离的心理咨询师

133 评论(8)

秋水伊人ying

2022年的新年开端,对于汤阴人来讲,是极不寻常的开始。迎战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全县、全市、全省的党和政府全部参与。历经一个多月的奋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终于恢复到正常秩序。这一个月,对于我——一名心理援助志愿者更是意义重大,终身难忘。因为这段时间,我经历了那么多的人生第一次。         第一次离传染病毒那么近。我和安阳市教育局抗击疫情心理援助队的七位老师在2022年1月11日进驻安阳幼专隔离点。听我的朋友讲,这儿隔离的是高二、高三的育才学生和老师,也是病毒感染重灾区。2021年武汉疫情时,我在家隔离的时候一点儿也不担心,因为觉得武汉离我们太遥远,安心在家休假,不给政府添乱就好了。可是这次疫情病毒就在我们的家乡啊,作为汤阴人,我想为家乡做点儿什么,所以,当看到教育局招募心理志愿者时,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虽然对未来的工作生活一无所知,心情忐忑,但还是凭着对家乡的一腔热血和对心理咨询工作的热爱报了名。1月10号报名,11号就已经进到了安阳幼专,随后我们就投入了紧张的工作当中。             第一次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们一起工作。司秀玲老师、闵晓静老师、郑涛老师都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11号下午,我们就召开了工作会议,商议如何开展工作,才能让学生有秩序感而不至于慌乱。接着,我们又制定了自己的作息时间,并提出要求,一切行动听指挥,不能擅自行动。傍晚,负责学生工作的郑校长才有时间来给我们讲了学生的情况。孩子们是直接从教室来隔离点的,所有的生活用品都没有拿,没有任何设备能与外界连接,甚至连时间他们也不知道。司老师给我们布置了第一个任务,每个人给育才的孩子写一封信。我们分头工作。当晚我们召开了工作会议,商讨怎么利用这儿的资源来开展我们的工作。制定了工作时间表以及第二天要播放的工作内容。因为这所学校有广播站,利用广播系统和孩子们进行沟通,把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爱播送给他们,把他们的心声给播出来。真的佩服各位老师临危不乱的精神,把工作安排的有条不紊。每天晚上都要进行工作总结,总结出我们今天工作的优点和不足,并且制定出第二天的工作计划,及时调整工作内容和方向。         后来,由于工作需要,我们四个人又转移到了安阳护理学院工作。闵晓静老师对我们的工作要求更加严格,并且逐字逐句的教我们和学生交流沟通,因为育才学校学生们手里边儿有了平板电脑,我们可以利用微信和育才老师、学生交流。闵老师随时随地的在培训指导我们,她把高深的心理学理论融入到了生活当中,使我们更加便于应用交流。尤其是晚上,省心理教育专家会对疫情期间的个案进行督导,闵老师就针对这些人的发言会为我们一一讲解,并询问我们的感受、体会,她也会随时对我们进行肯定和赞扬,所以这段工作经历也是极其幸福的。         第一次做了播音主持。在安阳幼专广播站播音的那段日子,也是最让我刻骨铭心的记忆。做了二十多年的小学教师,还从来没有面对话筒讲过话,每次播音我都紧张到衣服湿透,并时时感动到泪眼模糊。第一次为孩子们读一封写给他们的信时,我的声音几度哽咽。尤其是播放《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曲时,石玉霞老师泪流满面,郭淋萍老师也红了眼圈。后来司老师录了音我们才知道,当孩子们听到我们的声音时,也沸腾了,并且和着乐曲共同唱起了这首《我和我的祖国》。歌声激荡在整个校园上空……第二天,我们也从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孩子们表现得不再抗拒了,也服从了管理,不再大喊大叫了。听到这样的反馈,内心的喜悦无法言表,成就感油然而生。就更想把工作做得再好一点,让孩子们知道他们并不孤单,有很多人在陪伴。很心疼这些孩子,正该在校园里无忧无虑的他们,却要为疫情过这种独居的生活。而面对疫情,孩子们表现出来的勇敢、担当、无畏、感恩,常常也让我潸然泪下。         在隔离点工作的这些日子里,我见到了很多单位的志愿者为这次疫情忙碌着,我们有时间匆匆见面,打招呼都是一句“辛苦了”,每天工作匆匆忙忙,就像是在行军打仗,辛苦着,并幸福着。最后,我想以一句话结束,虽然这句话我们读了上百遍。“此生无悔入华夏,来生还做中国人”。

115 评论(11)

农夫三下乡

两个例子: 一姑娘,很多年前数学补习班认识的,后来见过面的次数手指头都能数出来,平常压根不联系。就这样,只要我出去旅游或者就做好吃的了,她就一定在我朋友圈底下留言说,给我带礼物哈,什么菜要烧给我吃,烤了饼干要给她寄。哎,小姐拜托问下你哪位啊?后来就把她删除了,半年前这姐妹,换了一个号又加上了,这次没有要礼物,这次是在朋友圈底下,假装很熟的样子,说一些不经过大脑的话,又被我删了。 另一哥们,在同一群,特自来熟那种,可不把自己当外人儿,加了之后就让我帮忙给他家做设计。做梦! 以上情况呢都属于人际关系边界不清,相信很多人生活中经常能遇到,毕竟林子大嘛哪能不湿鞋。人际界线不清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客体自体分不清楚,过分热心,过度干涉,过度保护,假装自己是救世主,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有几个方面:(来自网络)   一,拯救 母亲对待婴儿常是如此,婴儿没有自理能力,确实非常需要母亲的关心和保护。孩子长大以后,母亲如果还是这样对待孩子,将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但是,许多母亲并没有随着孩子的长大而改变这种行为模式。她们继续无微不至地关心孩子,替他做所有的事,插手他的学习、工作、生活、交友、恋爱、婚姻。相对来讲,父亲较少扮演拯救者的角色,这是因为男性的人际界线一般比女性清,人际距离较远。一个家庭,如果以女性居多,人际界线通常都是模糊不清的。反之,如果以男性居多,人际界线会清楚一些。 心理咨询师也常常会以拯救者或救世主自居,跨越人际界线,对咨客过度干涉。在咨询过程中,打破人际界线有时候是必要的,但是,在多数情况下,打破人际界线是因为咨询师自己人际界线不清。 二、控制   客体关系理论用投射性认同来概括客体关系。常见的投射性认同有四种:控制(也称权力)、依赖、讨好(也称迎合)、情欲。 所谓控制,就是把别人当成自己的身体的一部分或工具,象使用自己的手脚那样使用别人,并且希望使用起来得心应手。他们目中无“人”,把别人当成物体,不关注别人的内心感受,甚至有意压制别人的内心感受。一件工具,如果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使用者就无法完全驾驭它。因此,控制者总是千方百计否定别人的能力,打击对方的自主性,使他丧失自我,乖乖地服从控制。 控制有三种:硬控制、软控制和无形的控制。批评、教育、命令、惩罚、指责、羞辱、跟踪、调查、限制人身自由都属于硬控制,讨好、利诱、撒娇、胡闹、施苦肉计、要挟都属于软控制,信用、承诺、保护、恩赐、以身作则、威望、自信、勇猛属于无形的控制。 无形的控制与拯救有某些相同之处,说明拯救是有可能转变为控制的。但是,两者毕竟不同。拯救的目的是让对方过得好,结果如何另当别论,而控制的目的是“为我所用”。拯救是利他的,控制是利己的。 跟边界有关的人格障碍 1: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喜欢控制别人,把别人当作自己的身体或工具来使用,常用的方法是硬控制。表演型人格障碍也喜欢控制别人,常用的方法是软控制。边缘型人格障碍常常软硬兼施。自恋型人格障碍则是硬控制和无形的控制并用。 2:依赖型人格障碍:大幅退让边界 过度侧重于亲和了。无自我,无主见,意志薄弱,优柔寡断。凡事都信靠权威。这是一种借力的策略,回避了决策风险与个人责任。   3:回避型人格障碍:放弃边界 逃离策略的过度运用。尽量不与人接触,防御心理强,视人际合作为危途,宁可孤独也不愿合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嘈杂与喧嚣是这种人格极力回避的。这是一种“眼不见心不烦”的策略,自欺欺人。本质上是一种“隔离”的心理防御。 4:强迫型人格障碍:死守边界 追求控制过度,希望万无一失的完美,有序与精确的结果。挑剔批评、责备抱怨在这种障碍中比较常见。当事人自律性强,但常常不必要,而且引发行为的僵硬,与他人的格格不入。 5:自恋型人格障碍:封闭的无意识扩张的边界 在想象中把自己放到一个高多现实自我很高的位置,进而挑剔环境排斥他人。言行中多有居傲成分,与他人格格不入,同时在发生矛盾时,总是归因为他人没有足够尊重或重视自己,容易将自身对世界的敌意合理化,轻视他人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会大举侵犯他人的边界而难以觉察。

278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