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92

嘻嘻哈哈喽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突然死亡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ERICA漠漠

已采纳

是甘肃庆阳市人,今年23岁

心理咨询师突然死亡

341 评论(15)

坚强一点Aaron

死亡有前兆吗?2006-10-18 20:18今年3月份左右,看到一则新闻报到,说一位高龄老人,身体一直不错,有一天,他感觉到自已要去世了,就用粉笔写了一首送给家人的绝笔诗,然后自已安然去世.这件事给我们一个问题,就是老人怎么知道自已要死了呢?难道他对于自已的死亡是有预感的吗?这位老人对于自已死亡的预感,或许可以从生理角度理解,比如他觉得自已身体上,精神上衰败到支撑不下去了,所以在心理上可能产生自已生命到了终点的感觉,这种感觉可以从人类的理性产生.但还有一些非生理原因的死亡,如死亡于突然的灾难.比如车祸,或其实无法预知的突发事件,死亡人居然也会感觉到死亡的前兆,这一点从科学上如何解释?以下是我收集到的几例死亡前兆的例子,有些还是蛮著名的,有些很普通,从这些例子中,完全可以证明一点,人是可以产生死亡前兆的.1. 黎巴嫩总理哈里里在遇刺前,曾预见到自己的死亡。琼布拉特在接受《泰晤士报》采访时曾透露:“当时,哈里里明显感觉到‘死亡之神’正在向我们逼近。我永远都忘不了他对我说的那句话:‘该来的终于来了,你我可能在劫难逃。’”没想到,几天之后,一声爆炸真的见证了哈里里的死亡预言。2月14日下午1点左右,由4辆豪华轿车和护卫吉普车组成的哈里里车队通过圣乔治饭店前时发生剧烈爆炸。霎那间,哈里里乘坐的汽车已经置身于一片火海之中。2. 2000年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遇难的海军军官科列斯尼科夫的妻子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泪流满面地说:“不知为什么,我的丈夫似乎预感到了死亡。就在他踏上死亡之航前不久,他悄悄地给我写了一首凄凉的诀别诗,其中最不祥的几句是这样写的:虽然我真的不愿意想到死亡,可当死亡的时刻即将来临的时候,我真想悄悄地对你说:‘亲爱的,爱你到永远!’就像他悄悄写这首诗一样,他悄悄地把这首诗留在了家里.年10月1日上午,毛泽东没有看书,也没有睡觉,独自靠在床头上,静静地想着。突然,他自言自语道:“这也许是我过的最后一个国庆节了,最后一个‘十一’了。”一年后的9月9日,毛主席在北京逝世。4.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一个朋友一次讲起自己的梦,在梦中这个朋友登山时遇到雪崩而摔死。荣格听后当即提醒他说,近期不要做冒险的事情。对方很不以为然,不久后这个朋友就在一次登山活动中,由于固定身体的锁扣滑脱而坠崖身亡。美国医生威廉姆·格林、史蒂夫·戈尔斯坦因和亚历克斯·莫斯一直在研究死亡的现象,他们对数千名突然死亡的病人背后的故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数人预见到了自己的死亡。而且他们表现出来的死亡前兆不是预言式的话,也不是为自己的后事做准备,而是一种特别的心理状态,通常是希望自己的所有事情都能够井然有序。许多人在死亡前会陷入一种消沉的状态,持续的时间从一个星期到半年不等。医生们认为,这种出现的非常奇怪的忧郁是由本人体内的荷尔蒙变化引起的。这种莫名的沮丧,其心理特征是为无法逃脱的死亡准备中央神经系统。中国专业意象对话心理咨询师何明华,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国专业意象对话心理咨询师何明华,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解释,这种“预感死亡”的现象和人的潜意识有着很大程度的联系,是人的心理情结在起作用,特别是这些预感多发生在突发的死亡事件之前。人的潜意识是人类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智慧,潜意识中包含的信息量远远大于人的意识层。每个人潜意识里都有死亡的冲动,心理学上称之为“死本能”。弗洛伊德在1920年的《超越唯乐原则》一书中提出了“生本能”和“死本能”这一组相对的概念。当人在生活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快乐,或者精神上的压力使其感到生是一种痛苦时,人对生的欲望就不是很强烈,这时死本能在潜意识中占的分量就比较大。而当潜意识中这种死亡的动机强烈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现实中就会发生与之对应的事件。何明华称,人对死亡的预感,可以说是这种死本能激发、扩大的表现。因此,很多人对死亡的预见会表现为一种消沉的心理状态,这说明他们当时潜意识里“死本能”很活跃,而生本能相对压抑。何明华说,生本能和死本能的能量总量是一定的,因此两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人们在预感到自己死亡的时候,及时接受心理治疗,正视其潜意识反映的心理状态。通过唤起其对生的渴望,扩大求生欲,使生本能更加活跃,而抑制死本能的作用,是可以避免死亡事件发生的。解释,这种“预感死亡”的现象和人的潜意识有着很大程度的联系,是人的心理情结在起作用,特别是这些预感多发生在突发的死亡事件之前。人的潜意识是人类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智慧,潜意识中包含的信息量远远大于人的意识层。每个人潜意识里都有死亡的冲动,心理学上称之为“死本能”。本能说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释人的事件.但还有一些死亡前兆是通过其它”物质”反应出来,物质没有所谓的心理作用,用本能之说,就说不通了.比如 中国历史中常提到的某个了不起的人死亡时的天象异常.如果真实存在,就是是本能说所能解释.当然这方面的证据少,下次如果碰到,我会收集起来

162 评论(13)

小猴子@219

跳楼的人居然是我老乡,真的不敢相信,很悲哀,人如果都像他们这样看待人生那这个世界早灭亡了!如果一个人自己都把自己的生命看得一文不值那么在别人眼里他也不会是高尚的!

223 评论(11)

sailwithjada

亲人去世都会对自己有很大的影响。短期之内的情绪波动都很正常,因为事情对自己的影响很大,导致失眠的情况,恐惧的情况也可以理解。注意休息,调节自己的情绪,慢慢就会好起来。若经过一段事件之后你发现自己的情况并没有改善,而且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影响你的生活和工作,甚至出现显得症状,建议找专业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忙给出调整方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问我们!

246 评论(10)

清砖淡瓦

中国经络催眠网 2010-05-27 12:21:32 作者:郑小明高级经络催眠师 来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 富士康的十二跳让我们看得胆战心惊,不寒而栗。很多专家媒体都在研究猜测十二跳背后的玄机是什么?刚看到前几跳也许很多理论都可以解释,例如富士康难么多的员工自杀本来在全世界来说按人口比例来算是很正常的,还有一些心理专家的介入,在用企业EAP的角度来分析工作压力太大员工的业余生活太单调等等。随着事态的严重以及这些理论无以解释清楚的时候留给我们是疑惑惊恐。 有学过催眠或者接触过催眠的人不难发现其中的玄机奥妙,其实富士康的十二跳是一种催眠现象,就像开车的人都有经验当我们在路上开车行驶的时候身后有跟我们相同的车子超车开到我们前面我们很容易也加速追赶对方。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对方跟我们同在一条路上行驶开着跟我们相同的车,他超车对我们的潜意识是一种暗示。那么我们来看富士康的员工十二跳的资料:第十二跳5月27日上午消息,郭台铭道歉话音刚落,富士康发生今年以来的第十二起员工坠楼事件。第十一跳 5月25日凌晨发生今年第11起员工坠楼事件。据报道,从富士康集团获悉,25日凌晨,富士康科技集团观澜园区华南培训中心一名员工坠楼死亡第十跳 2010年5月21日 清晨,富士康21岁的男性员工坠楼,于4时50分死亡。 第九跳 2010年5月14日晚11时许,一名男性员工从福华宿舍第2栋和第3栋之间的宿舍楼7楼楼顶坠地,掉落在一个水泥混凝土平台上。 第八跳 2010年1月23日凌晨4时许,富士康年仅19岁员工马向前死亡。警方调查,马向前系“生前高坠死亡”。 第七跳 2010年3月17日富士康龙华厂区,新进女员工从3楼宿舍跳下,跌落在一楼受伤。 第六跳 2010年3月29日龙华厂区,一男性员工从宿舍楼上坠下,当场死亡,23岁。 第五跳 2010年4月6日 观澜C8栋宿舍饶姓女工坠楼,仍在医院治疗,18岁。 第四跳 2010年4月7日 观澜樟阁村,富士康男员工身亡,22岁。 第三跳 2010年4月7日 观澜厂区外宿舍,宁姓女员工坠楼身亡,18岁。十二跳中以18到二十岁的年轻人居多,那么这个年龄段的心理有什么特征呢?在心理学上这个时期还是属于青春期,恋爱感情在这个时期比较活跃。从学校刚步入社会角色的转换也是有很大压力的。更重要一点这类人群情绪不稳定受暗示性强。那我们再从富士康的一些管理和工作上的压力着手分析就不难发现十二跳其中的“冤魂厉鬼”到底是什么了。因为听说富士康还请了五台山的道士做法事所以且叫这个引发十二跳的背后蕴藏的原因为“冤魂厉鬼”。本人郑小明是一名对催眠痴迷心理咨询师,根据在下不才从催眠和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原因有一下几点:一是都是在同厂的年轻人有相同的压力相同的背景,同厂的工友的处理这些压力的方式对他们所有的年轻员工都是有集体催眠暗示的作用。二是经过这些跳他们都很震惊反复在内心想着这些事情的恐怖情景也许猜疑害怕是否真有冤魂厉鬼害怕会引发不确定的心理状态,不确定心理状态很容易接受催眠暗示。三是跳的人数次数太多太密集引起的催眠暗示次数强度也大大增强。四是大多发生在凌晨跳楼居多,考虑子夜大脑处于α波的时候最容易被催眠本来就处于类催眠状态。谈起十二跳我们先看艾瑞克森催眠是怎么做的,艾瑞克森很多时候是用自己的身体去回馈被催眠者的生理反应眨眼或者呼吸等等在用身体去带领被催眠者进入催眠状态,这样就不难发现那些跳楼的人是在用身体语言催眠和暗示了所有富士康的年轻员工。所以在郭台铭说我们已经尽力了之后还是有员工要跳楼,那么他们采取了什么防范措施 郭台铭讲了现在在做的四件事:其一,建爱心网,注意,不是网站,而是真正的实物的网,在宿舍楼建天网,地网和隐性防护网,施工量为150万平米。其二,搞相亲相爱编组,50人一组,整个公司分3000多组,每组选一位组长,对组长进行培训其三,从康宁医院找来70多人医院,还在员工中训练1000位心理辅导师,目前已培训了100名。 我们不能不说富士康已经尽力了,但是效果呢?但愿不会再十三跳,太让人不能接受了,年轻如花的生命像流星一样逝去。很让人遗憾。且在遗憾的同时我们能不能想点更有效的预防措施呢。中国经络催眠网站长郑小明经过几天的研究论证想出如下方案:一是集体催眠解除之前连续跳楼的催眠暗示。我们在给被催眠者催眠暗示后如果是有可能引发不良后果的暗示一定会给予解除暗示,那么可以用相同道理来做。二是给员工播放跳楼后给那些逝者家里带来的伤害纪录片开个大型的追悼会可以找来催眠师做个浅度催眠后给予反面教育。三是降低工作强度人性化管理。四是宣传一些榜样就是把一些工厂先进员工事迹给予表彰和宣传。写这篇文章旨在抛砖引玉请同仁和广大读者指证。(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追究责任)

118 评论(8)

yoyo爱生活2012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雷蒙德·A·穆迪博士在研究过150个濒死体验者(经历过“临床死亡”后复生的人)的案例之后,试图为人们揭开死亡真相。\x0d\x0a尽管濒死体验发生的情境,以及亲历该种体验的个人性格都有着巨大的差别,但需要肯定的是,在这些人“濒死体验”的陈述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相似性——我把它们大体归纳为14条,他们是按照感受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列的。\x0d\x0a\x0d\x0a1.明知死讯\x0d\x0a\x0d\x0a他们亲耳听到医生或是在场的其他人明确宣告自己的死亡。他会感觉到生理的衰竭到达极限。\x0d\x0a\x0d\x0a2.体验愉悦\x0d\x0a\x0d\x0a“濒死体验”的初期有一种平和安详、令人愉悦的感受。首先会感到疼痛,但是这种疼痛感一闪而过,随后会发觉自己悬浮在一个黑暗的维度中。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最舒服的感觉将他包围。\x0d\x0a\x0d\x0a3.奇怪声音\x0d\x0a\x0d\x0a在“濒死”或者“死亡”的时候,有奇怪的声音飘然而至。一位年轻女子说,她听到一种类似乐曲的调子,那是一种美妙的曲调。\x0d\x0a\x0d\x0a4.进入黑洞\x0d\x0a\x0d\x0a有人反映他们感到被突然拉入一个黑暗的空间。你会开始有所知觉,那就像一个没有空气的圆柱体,感觉上是一个过渡地带,一边是现世,一边是异域。\x0d\x0a\x0d\x0a 5.灵魂脱体\x0d\x0a\x0d\x0a发现自己站在了体外的某一处观察自己的躯壳。一个落水的男人回忆说,他自己脱离了身体,独自处在一个空间中,仿佛自己是一片羽毛。\x0d\x0a\x0d\x0a6.语言受限\x0d\x0a\x0d\x0a他们竭力想告诉他人自身所处的困境,但没有人听到他们的话。有一名女子说,我试着跟他们说话,但是没人能听到。\x0d\x0a\x0d\x0a7.时间消失\x0d\x0a\x0d\x0a脱体状态下,对时间的感受消失了。有人回忆说,那段时间里,他曾不停地出入自己的肉体。\x0d\x0a\x0d\x0a8.感官灵敏\x0d\x0a\x0d\x0a视觉、听觉比之前更加灵敏。一个男子说,他从未看得如此清楚过,视力水平得到了不可思议的增强。\x0d\x0a\x0d\x0a9.孤独无助\x0d\x0a\x0d\x0a在这之后,会出现强烈的孤立感和孤独感。一位男子说,他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和别人交流,所以,“我感到非常孤单”。\x0d\x0a\x0d\x0a 10.他“人”陪伴\x0d\x0a\x0d\x0a这时,周围出现了别的“人”。这个“人”,要么是来协助他们安然过渡到亡者之国,要么是来告诉他们丧钟尚未敲响,得先回去再待一段时间。\x0d\x0a\x0d\x0a11.出现亮光\x0d\x0a\x0d\x0a在“濒死体验”最后的时刻,会出现亮光。这道光具有某种“人性”,非常明确的“人性”。\x0d\x0a\x0d\x0a12.回望人生\x0d\x0a\x0d\x0a这个时候,当事人会对一生做一次全景式的回顾。当亲历者用时间短语来描述它时,都是“一幕接着一幕,按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移动的,甚至伴随着画面,当时的一些感觉和情感都得以重新体验”。\x0d\x0a\x0d\x0a13.边界阻隔\x0d\x0a\x0d\x0a在这时,人会遇到一道可以被称作是“边缘”或者“界限”之类的东西,阻隔你到某个地方去,关于它的形态有多种表述:一摊水、一团烟雾、一扇门、一道旷野中的篱笆,或者是一条线。\x0d\x0a\x0d\x0a 14.生命归来\x0d\x0a\x0d\x0a如果有幸被救活了,在“濒死体验”进行到某种程度后,人们必须“回来”。在最开始的时候,许多人都想赶快回到身体中去,但是,随着濒死体验的深入,他开始排斥回到原来的身体,如果遇上了光的存在,这种情绪就更为强烈。\x0d\x0a\x0d\x0a随后,你就真的“回来”了。\x0d\x0a\x0d\x0a人是一种相当依赖精神的生物,当人“濒死”时,一道微弱的白光就可以让死亡变得不那么可怕。人死的时候,整个一生都将被重新评价,这种评价完全不依赖于你是否腰缠万贯,身份地位是否显赫,而仅仅取决于在你一生里与他人分享的爱和温暖有多少。 根据许多朋友们收集到的死亡征兆的例子,有些还是蛮著名的,有些很普通,从这些例子中,完全可以证明,人是可以产生死亡征兆的。\x0d\x0a\x0d\x0a 今年3月份,看到一则新闻报到,说一位高龄老人,身体一直不错,有一天,他感觉到自已要去世了,就用粉笔写了一首送给家人的绝笔诗,然后自已安然去世.这件事给我们一个问题,就是老人怎么知道自已要死了呢?\x0d\x0a \x0d\x0a 难道他对于自已的死亡是有预感的吗?\x0d\x0a \x0d\x0a 这位老人对于自已死亡的预感,或许可以从生理角度理解,比如他觉得自已身体上,精神上衰败到支撑不下去了,所以在心理上可能产生自已生命到了终点的感觉,这种感觉可以从人类的理性产生.但还有一些非生理原因的死亡,如死亡于突然的灾难.比如车祸,或其实无法预知的突发事件,死亡人居然也会感觉到死亡的前兆,这一点从科学上如何解释?\x0d\x0a \x0d\x0a 以下是部分收集死亡征兆的例子: \x0d\x0a 1. 黎巴嫩总理哈里里 在遇刺前,曾预见到自己的死亡。琼布拉特在接受《泰晤士报》采访时曾透露:“当时,哈里里明显感觉到‘死亡之神’正在向我们逼近。我永远都忘不了他对我说的那句话:‘该来的终于来了,你我可能在劫难逃。’”没想到,几天之后,一声爆炸真的见证了哈里里的死亡预言。2月14日下午1点左右,由4辆豪华轿车和护卫吉普车组成的哈里里车队通过圣乔治饭店前时发生剧烈爆炸。霎那间,哈里里乘坐的汽车已经置身于一片火海之中。\x0d\x0a \x0d\x0a 2. 2000年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 遇难的海军军官科列斯尼科夫的妻子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泪流满面地说:“不知为什么,我的丈夫似乎预感到了死亡。就在他踏上死亡之航前不久,他悄悄地给我写了一首凄凉的诀别诗,其中最不祥的几句是这样写的:虽然我真的不愿意想到死亡,可当死亡的时刻即将来临的时候,我真想悄悄地对你说:‘亲爱的,爱你到永远!’就像他悄悄写这首诗一样,他悄悄地把这首诗留在了家里.\x0d\x0a \x0d\x0a 3. 毛泽东逝世前的自言自语 1975年10月1日上午,毛泽东没有看书,也没有睡觉,独自靠在床头上,静静地想着。突然,他自言自语道:“这也许是我过的最后一个国庆节了,最后一个‘十一’了。”一年后的9月9日,毛泽东在北京逝世。\x0d\x0a \x0d\x0a 4.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提示 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一个朋友一次讲起自己的梦,在梦中这个朋友登山时遇到雪崩而摔死。荣格听后当即提醒他说,近期不要做冒险的事情。对方很不以为然,不久后这个朋友就在一次登山活动中,由于固定身体的锁扣滑脱而坠崖身亡。\x0d\x0a \x0d\x0a 5.美国医生的研究 美国医生威廉姆·格林、史蒂夫·戈尔斯坦因和亚历克斯·莫斯一直在研究死亡的现象,他们对数千名突然死亡的病人背后的故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数人预见到了自己的死亡。而且他们表现出来的死亡前兆不是预言式的话,也不是为自己的后事做准备,而是一种特别的心理状态,通常是希望自己的所有事情都能够井然有序。许多人在死亡前会陷入一种消沉的状态,持续的时间从一个星期到半年不等。医生们认为,这种出现的非常奇怪的忧郁是由本人体内的荷尔蒙变化引起的。这种莫名的沮丧,其心理特征是为无法逃脱的死亡准备中央神经系统。\x0d\x0a \x0d\x0a 6.中国专业意象对话心理咨询师何明华解释 心理咨询师何明华,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国专业意象对话心理咨询师何明华,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解释,这种“预感死亡”的现象和人的潜意识有着很大程度的联系,是人的心理情结在起作用,特别是这些预感多发生在突发的死亡事件之前。人的潜意识是人类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智慧,潜意识中包含的信息量远远大于人的意识层。每个人潜意识里都有死亡的冲动,心理学上称之为“死本能”。 7.弗洛伊德《超越唯乐原则》一书中提出 在1920年的《超越唯乐原则》一书中提出了“生本能”和“死本能”这一组相对的概念。当人在生活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快乐,或者精神上的压力使其感到生是一种痛苦时,人对生的欲望就不是很强烈,这时死本能在潜意识中占的分量就比较大。而当潜意识中这种死亡的动机强烈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现实中就会发生与之对应的事件。何明华称,人对死亡的预感,可以说是这种死本能激发、扩大的表现。因此,很多人对死亡的预见会表现为一种消沉的心理状态,这说明他们当时潜意识里“死本能”很活跃,而生本能相对压抑。 何明华说,生本能和死本能的能量总量是一定的,因此两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人们在预感到自己死亡的时候,及时接受心理治疗,正视其潜意识反映的心理状态。通过唤起其对生的渴望,扩大求生欲,使生本能更加活跃,而抑制死本能的作用,是可以避免死亡事件发生的。解释,这种“预感死亡”的现象和人的潜意识有着很大程度的联系,是人的心理情结在起作用,特别是这些预感多发生在突发的死亡事件之前。人的潜意识是人类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智慧,潜意识中包含的信息量远远大于人的意识层。每个人潜意识里都有死亡的冲动,心理学上称之为“死本能”。\x0d\x0a \x0d\x0a 本能说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释人的事件.但还有一些死亡前兆是通过其它”物质”反应出来, 物质没有所谓的心理作用,用本能之说,就说不通了。比如,中国历史中常提到的某个了不起的人死亡时的天象异常 具体的太多了 很多科学家 都不能详细解释

354 评论(15)

钟玉婷是好孩纸

主要有这么四种:第一种,不去讨论死亡,是因为他不知道该怎么去做;第二种,怀疑死亡和治疗之间的关联,不愿触碰与治疗无关的话题;第三种,认为病人本来就己经很焦虑了,讨论死亡会引起更大的焦虑;第四种,认为讨论死亡很有必要,通过向死而生,追寻生命的意义。我个人是完全赞成第四种态度的。 因为治疗是对个体生命过程和意义的深层次的全面探索,既然死亡占有存在的中心位置,既然死亡和生命本来就是互相依存的,我们怎么可能忽略死亡? 其实,除了死亡和亲人死亡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机会都可能让我们在日常治疗中谈到与死亡相关的问题,比如衰老,身体变化,年龄阶段,显著的生命里程碑一一孩子离开家去上大学,空巢,退休,第三代的诞生等,还有报刊对于各种死亡事故的报道,此外,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每一个噩梦里,也都包含着死亡的明显痕迹。 如何谈论死亡?我觉得我们可以用一种直接而平常的方式进行。我们可以通过获取求助者对死亡的经验史来获取他们对于死亡的态度。比如,他在什么时候第一次意识到了死亡?他经历过谁的死亡?他对死亡持什么样的态度?他对死亡的态度是否发生过转变?等等。 对于伴有强烈死亡焦虑的病人,我们可以陪他对恐惧或焦虑进行细分,平静地询问在对死亡的恐惧焦虑中到底是什么最让人感到害怕,这些问题通常包括对死亡过程的恐惧、对活着的亲人的担心、以及担心自己死后的生命和消亡,如果我们围绕这些做一些细分排解,可以很好地缓解他们对于死亡的恐惧焦虑。 我记得我妈妈在走之前,我是第一次和妈妈平静地聊到了死亡。我记得我当时告诉她,生命就是一个不断的轮回,死亡既是与一部分亲人的分离,也是与另一部分亲人的团聚,就像我们活着的人,今天在这样的一个地方和这样的一群人在一起玩,明天搬到另外的一个地方,就和另外的一群人在那个地方一起玩一样…… 这个解释我当时是非常满意的,因为我觉得它完全可以部分地缓解妈妈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后来,我听姐姐说,妈妈在走之前,有一天对她(姐姐)说,说外婆和大舅妈(都已去世)去接她(妈妈)了,外婆站在大门外,大舅妈来到她(妈妈)身旁,笑吟吟的。妈妈后来走的时候非常平静,悄无声息,完全看不出痛苦的模样,这多少与我和她对死亡的探讨有关。 谈论死亡,不仅能让一个人平静地面对死亡,同时也能够让人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活出真实的自我,活出生命的价值,许多伟大的文学作品里经常会包含这类信息。比如,托尔斯泰的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伊凡.伊里奇是一个品性卑劣的地主,在痛苦中面临死亡,但是在生命结束之前,他突然意识到他的死亡之所以如此糟糕,正是因为他一直生活得如此糟糕。他的这种洞见给他的生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伊凡.伊里奇最后的日子里,他活得平静而富有意义,这是他从未体验过的状态。 (关于死亡讨论的相关专题,未完待续)

322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