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50

湛蓝世纪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的黄金三问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君君仅仅

已采纳

咨询师运用多种技术,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常用的修通方法技术:1.与不合理信念辩论这是最常用最具特色的方法,来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即“产婆术”“黄金法则”: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反黄金法则”:我对别人怎样,别人必须对我怎样;我接受别人,别人必须接受我我为人人,人人必须为我2.合理情绪想象技术步骤:a.使求助者想像进入产生不适当情绪反应的情境之中(不希望发生的)b.帮助求助者改变不正确的认识,使他能体验到适度的情绪反应c.停止想像,让求助者讲述改变了哪些观念,学到了哪些观念d.对求助者情绪和观念的积极转变,咨询师及时给予强化3.家庭作业让求助者自己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

心理咨询师的黄金三问

83 评论(12)

最爱银杏飘

您好!您可以超职教育了解下。目前心理咨询师报考条件是以下:对于考心理咨询师费用相对比较不唯一,因为心理咨询师会受到报考地区的、报考类别的影响(心理咨询师可以分为心理咨询师三级和二级),导致收费标准也是存在差异的,一般这种不会超过1000元左右,如果需要补课的也就到月几十到几百块钱不能的价格.还有一点就是专业是否对口,如果你之前学过心理相关知识,直接通过机构交报考费用即可,如果不是可能通过平台机构进行报名学习,这样可能想多比较高,大约三四千左右不等。报考心理咨询师需要什么条件:心理咨询师报考不限于一定是心理学相关的专业,非心理学专业满足条件者依旧可以报考。(满足其中一条即可)1、专业不限,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经过心理咨询师培训的;2、医疗、心理等相关的专业专科学历,经过心理咨询师培训的;3、医疗、心理等相关专业本科学历的。考试时间为每年的3,6,9,12月心理咨询师考试内容理论部分:1、普通心理学2、社会心理学3、发展心理学4、异常心理学5、健康心理学6、心理测量学7、咨询心理学技能操作部分

346 评论(13)

老王弃治疗

倾听的要点1.克服自我中心:不要总是谈论自己 2.克服自以为是:不要总想占主导地位 3.尊重对方:不要打断对话,要让对方把话说完。千万不要去深究那些不重要或不相关的细节而打断人。 4.不要激动:不要匆忙下结论,不要急于评价对方的观点,不要急切地表达建议,不要因为与对方不同的见解而产生激烈的争执。要仔细地听对方说些什么,不要把精力放在思考怎样反驳对方所说的某一个具体的小的观点上。 5.尽量不要边听边琢磨他下面将会说什么。 6.问自己是不是有偏见或成见,它们很容易影响你去听别人说。 7.不要使你的思维跳跃得比说话者还快,不要试图理解对方还没有说出来的意思。 8.注重一些细节:不要了解自己不应该知道的东西,不要做小动作,不要走神,不必介意别人讲话的特点。学会倾听1.要体察对方的感觉。一个人感觉到的往往比他的思想更能引导他的行为,愈不注意人感觉的真实面,就愈不会彼此沟通。体察感觉,意思就是指将对方的话背后的情感复述出来,表示接受并了解他的感觉,有时会产生相当好的效果。 2.要注意反馈。倾听别人的谈话要注意信息反馈,及时查证自己是否了解对方。你不妨这样:“不知我是否了解你的话,你的意思是……。”一旦确定了你对他的了解,就要进入积极实际的帮助和建议。 3.要抓住主要意思,不要被个别枝节所吸引。善于倾听的人总是注意分析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以便抓住事实背后的主要意思,避免造成误解。 4.要关怀,了解,接受对方,鼓励他或帮助他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倾听的秘密1.身体前倾,表示对谈话感兴趣。 2.要“所答即所问”,这表示你在与人交流。 3.在倾听的过程中,适时加上自己的见解,以使给予和吸收两个方面平衡。 4.以头部动作和丰富的面部表情回应说话者。 倾听的技巧 1.你必须充分认识到有提高这方面技巧的必要,并且很想改进它。如果没有这种强烈的愿望,再怎么努力也是枉然。 2.当你很难弄懂对方的表达意图的时候,要问:“你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些?” 3.要对“红牌”词语加以警惕。这些词语可能会引发过激反应,或造成偏见,比如“女性解放”、“男性沙文主义者”等词。 4.如果你发现你走神了,当你回过神来的时候,你无法接上对方的谈话,那么就注意一下关键词和使用最多的词。当说话的人谈吐不清、词不达意、不切题时,这种情况会经常发生。 5.要尽量找一个不受干扰的地方交谈,如果周围有太多容易令你分心的事,就会影响你集中精力,从而使得你很难续接上你的思维链条。倾听的禁忌1.对谈话内容漠不关心; 2.只听内容,忽略感觉; 3.无故打断对方的谈话。倾听的心得1. 要让诉说者放松,两个人都坐下来,并且在同一高度上,面对面,距离比一般的社交距离稍近些较好。 2. 如果诉说者一开始情绪激动,必然导致无法把事情说清楚,此种情况常见于女性诉说者。此时作为同性,拥抱和拍抚都是很好的稳定对方情绪的方法。 3. 倾听中,目光专注柔和地看着对方,适时给出回应,比如点头和“嗯”,表示你正在专心倾听。 4. 没有听懂或弄清楚的地方要及时提出并沟通,以免造成误解。但不要喧宾夺主,更不要把话题扯开。 5. 在对方说完前不要急于发表观点,也不要提前在心中作出预判,尽量避免把对方的事情染上自己的主观色彩,耐心听完。 6. 对方说完后,有条件的话,让他喝一点热茶或热牛奶、巧克力什么的,他需要感受到被人关心,热的东西也容易让人重新振奋起来。 7. 无论对方说的事情在你看来多可笑幼稚,他向你诉说都是表示对你的信任,这是一种对你人格的赞美,所以,不要嘲笑他,也不要带着高姿态评点他的事。即使你不赞同他的想法,都要给予他他想要的理解和安慰,在困境中支撑对方是作为朋友的义务。 8. 你不需要完全感染对方的情绪,或者想个办法帮他出气。如果对方的诉说内容只是一种莫名的情绪,那么做到第7步时一切已经完成了。但如果这是个尚待解决的问题,你可以帮他把事情从头到尾理一遍,哪些地方是他自己做的不对,哪些地方主要是别人的问题,解决方法123等等。 9. 你可以从他的观点看问题,但提出的建议一定要出于自己的想法,对方想听到的是“你的意见”。如果担心自己的想法太过主观,尝试从多个角度切入问题,如此可以尽可能地确保客观、公正。 10. 当然也有可能,对方在诉说的过程中,自己渐渐有了主意。如果你觉得你的想法会更好,那么作为一个提议告诉他,帮他参谋而不是作决定。决定一定是当事人自己作出的。即使他最终没有采纳你的建议,也要给予他鼓励和祝福。心理咨询参与性技术概念倾听是心理咨询师参与性技术之一,心理咨询师参与技术包括倾听、询问、鼓励和重复技术、内容反应、情感

332 评论(10)

哆啦瞄瞄

雷素敏中原焦点团队筑基班社会心理学部分学习笔记,第11课 爱情,婚姻与家庭 在这个世界上非常影响我们情绪的,就那么几个重要的人,能与这几个人关系处好了,就会很幸福。       人生在世就会与其他人交流,也会相互影响,很多时候与他人的关系就是与我们自己的关系。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往往是与自己的关系,我们做好了自己,与自己关系处好了,就能与别人融洽相处。呈现出来的就是平和、稳定。         第一单元  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       一、定义:人际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有了心理上的联连就有关系,有关系就是没关系,没关系就有关系。多在事上磨,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接触会有一些感受,比如恋爱,或婚姻。彼此在一起,关注到对方的需求、在乎、感受,这些会带来联接。在关系中,人是趋利避害的,如果你指责对方,批评对方,人际关系就不会太好,比如刀子嘴豆腐心之人。要学会说好话,考虑他人的感受。       特点:     1.个体性  角色退居到次要地位,自己是否喜欢或愿意亲近。            自己喜欢的人就愿意交往,优先考虑自己喜欢的和想要的,愿意亲近的。如果看中对方的角色和地位,交往时间长了就会痛苦,就会有内心的冲突和矛盾。找咨询师也是如此:和他在一起舒服吗?愿意亲近吗?        咨询师要修炼到内心稳定、外在平和。     2.直接性          没有直接接触,就够不成人际关系。想与人建立更好的关系,就要相处,相处了才知道怎么样,才可能建立亲密关系。                  多陪伴孩子,与孩子相处时,不但要接纳更要欣赏孩子,理解孩子,才可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在关系中,平衡最好,彼此感觉舒服。        女人要学会撒泼,还要学会撒娇,灵活把握,这样会有良好的亲密关系。       3.情感性            彼此间情感活动,主要特点            倾向:使彼此接近和相互吸引;使人们互相排斥分离。          多觉察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理解自己,了解自己,让自己变得更敏锐,能看透世事,但看透不说透,少说,有利于关系的建立。        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1.定向阶段          根据自己的喜好、年龄特点、性格特点、经济情况等,选择我们的交往对象,这就是定向阶段。喜欢的和不喜欢的都有共性特征,除了共性,还有个性特征,比如有的人喜欢开朗活泼的,有的人喜欢文静沉稳的。这与童年经历、家庭环境等是有关系的,还会影响一个人的择偶观,可能选择的对象很像自己的家人,因为熟悉才感觉安全。对自己越了解,自己的定向就越准确。      通过学习,让自己有更多新的选择和新的模式,人生轨迹会有一些变化。       2.情感探索阶段        刚见面可能会有一些寒暄,试探,之后做出选择,发现不是自己喜欢的人,可能会放弃,是喜欢的,可能在一起。          在关系中,多关注不错的地方,多关注相对好的方面,关系在于经营。         3.情感交流阶段        交流更深入。 这个阶段会谈自己内心的想法,隐秘的事,不足与外人道的等都会说出来,然后感觉被理解,被信任。         4.稳定交往阶段          关系更进一步,感情越来越深,对对方接纳度越高。在这个阶段一定要理解、尊重对方,还要用心维护。         与孩子相处,多接纳,多理解,换位思考,少评判,孩子感觉安全和放松才会敞开心扉,跟你说内心的想法。孩子试图跟你说内心的想法,如果你不包容他,他会远离你,就像两个圆,越离越远,这就没法很好沟通和交流。如果接纳理解、尊重欣赏,就会关系更进一步,有更好的交流。       三、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     定义:就是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显示给他人。              不足为外人道的一些事,愿意说给一个人听,说明你对他是信任的,感觉安全。我们可以跟他人更多自我暴露,但不能要求别人一定会敞开心扉向我们暴露很多。                  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对待别人。     反黄金法则:希望别人能像我们对待他那样对待我们。即我对你好,你必须要对我好。所以在你还没有准备好对待别人好时,就不要听别人更多的心事,否则他会愤怒,要注意边界。            心理咨询时,对陌生人愿意更多自我暴露,因为不认识,感觉安全,所以孩子不愿意找爸爸妈妈认识的咨询师做咨询。                    男士更愿意向女士自我暴露,如果他说婚姻不幸福,就要警惕。     女士更愿意向同性自我暴露。     特点: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       注意:不能要求对方完全敞开心扉(内在自我安全和保护需要)     程度:由浅到深四个水平     1.情趣爱好方面     2.态度     3.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     4.隐私方面       四、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相互性原则            基础是彼此相互重视与支持            相互性是喜欢的前提,我们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 我们不喜欢的人,往往也不喜欢我们。       人际交往中的接近与疏远,喜欢与不喜欢是相互的。            关系是相互的,在亲密关系中,不要有应该之心,否则会导致矛盾和冲突,付出时不要相差太多。            向爱情账户里存钱,比如爱人做了饭,要表示感谢,这也是一种连接,节日、纪念日相互送礼物等。       很多的关系与接纳和欣赏有关,看到他的难得、不易、付出、优势,做得相对较好的地方,换位理解。所以,要不断觉察自己,修炼自己,能面对各种人。       2.交换性原则(礼尚往来)            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            期待在交往过程中得大于失,至少等于失。            根据价值观选择的结果    有人说,关系是一种价值交换,实际上就是相互支持,是一种合作关系。        在婚姻关系里,都有彼此看重和在乎的东西,要比翼齐飞,达到相对的平衡。如果迷茫的时候,回到当初,想想曾经自己最看重的地方,最在乎的东西。在系统里,一方的改变会引起另一方的改变,也是为了达到系统的平衡。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好人都会说我好)          人都喜欢“展示自己”,以证明自我优越性。            个体对他人的评价极其敏感。如果你经常批评孩子,指责孩子,孩子会远离你,或者摔门而出,这就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保护。这会让人感觉自己还行,还可以,才会有幸福感,才有自尊和自信,才会感觉自己有价值。            人人都自恋,没有那么多人注意你,不要以为很多人在意你。          要学会说好话,也许你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影响他人,人人都有一颗玻璃心。       4.平等性原则(尊重—人格上的平等)              咨询师不是上帝,求助者才是他自己的上帝!          咨询是服务于生活的,工作中需要灵活运用!            越好的关系越平等,会感觉安全,被尊重,关系才能长期维持。       五、人际关系类型三维理论——美国学者舒茨提出     1.三种基本人际需要:          包容需要(接触、交往、相容)与双亲交往程度导致:低社会行为、超社会行为、理想社会行为。            主要他人与自己交往少,就会造成低社会行为。超社会行为是指与人连接的愿望很强烈,适中最好。在孩子小的时候要无条件接纳和包容,随着孩子成长,要适时放手,让他与同伴有更多接触,达到理想社会行为。            一个人会被过去所影响,但不会被过去所决定。            支配需要(控制、被控制):有要求,又有自由。            人的幸福源于别人对我们有期待,完成了这些期待才感觉幸福,有价值。对孩子要有期待,同时也要给孩子自由。          情感需要(爱人、被爱):得到爱的程度导致:低个人行为、超个人行为、理想个人行为。              低个人行为对他人没有爱的需求,超个人行为会黏着他人,希望别人给自己更多的爱。太多太少都不好。       2.决定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不能满足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它问题。       3.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形式     4.六种人际关系取向:三种需要+两种方式,构成了六种基本取向。       主动包容式:主动与他人交往,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被动包容式:期待他人接纳自己,往往退缩,孤独。     主动支配式: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     被动支配式:期待他人引导,愿意追随他人。       主动情感式:主动表现对他人的喜爱、友善、同情、亲密。       被动情感式:对他人显得冷淡,负性情绪较重,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     5.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以满足对成年的影响       包容需要       交往少,低社会行为,疏远有距离;            过分依赖,高社会行为,寻求接触与注意;          适宜沟通,理想社会行为,群居独处均满足。       支配需要            对儿童既要求又给一定自由,民主式        过分控制、专制式,易独断独行/拒绝支配/焦虑过重。       情感需要          得不到爱,低个人行为,避免亲密关系;          溺爱环境,高个人行为,强烈寻求爱。        适当关心爱护,理想个人行为,不受宠若惊,能恰当对待自己。       6.群体整合原则            舒茨用三维理论解释群体形成与群体的解体,提出了群体整合原则。       群体形成:包容→控制→情感,这种循环不断发生            在关系中,刚开始更多的是包容,关系好了会有控制,慢慢地就会产生情感。       群体解体:感情不合→失去控制→难于包容,导致群体解体。            不接纳,不欣赏就包容不了,感情就不会好,你对对方的控制,他无法接受,群体就会解体。                   第二单元  人际吸引     一、定义  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人际关系的肯定形式。       1.分类:  亲和(亲近合群)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     2.影响喜欢的因素:       1)熟悉性和邻近性  机会多,熟悉,易吸引(儿童友谊)       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呈倒U型曲线的关系(刺猬关系)。     太多太少都不好,要注意度,适中最好,有边界,特别是和孩子的关系。     2)相似性  信念、价值观、人格、兴趣、爱好、背景地位、年龄、经验       双方感知到的相似更重要。     父母也喜欢和自己相似的孩子(刘邦喜欢刘如意)     3)互补    互补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    需要(美女豪门,外在差异极大的夫妇)      社会角色(律师,心理咨询师)    人格(内向,外向,房谋杜断)    互补,吸引力最大    恋爱黄金法则:价值观相似、性格互补。    成绩好的女孩可能喜欢成绩不好的男孩,这就是互补。       4)外貌吸引力    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  2022-5-25  22:30

101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