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A敏敏敏
你说你自卑,是由于你"内向的性格,文静的脸,单纯的思想.我真的没有想到你会因为这些而自卑,我觉得这些很好嘛,文静.单纯不好吗?难道要思想复杂才叫好吗?完全没有什么必要为别人而活呀,你就是你,何必太在乎他人的看法呢?你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但又怕成为焦点,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很多人都是这样.说这些主要是想告诉你,要改变目前你的状况,你必须要有勇气,没这个东西,什么都是白搭,懂吗?今后当遇到别人,或遇到人多的时候,不要躲避,千万别躲避,你就走去随便找个人聊,随便说些什么?只要你迈出那一步,一切都会改变.在和别人相处时,不要对自己太苛刻,出现些什么心跳加速,脸红,或是象你说的<不舒服>很正常,没必要去压抑,克制它.你说你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哦,那就要靠你自己了.不要以为兴趣自己会来,平时要有意识的自己去寻找,反正不要总一个人呆在家里憋起,没事就出去走走,看看,比什么都好,哪出点朝气吧!用心去读一下下面这篇文章:转载:一修老师您好:我患社交恐惧症长达20多年,主表现是面对人是总不能控制表情,显得紧张尴尬。尤其是在领导、自己钟爱的异性面紧张的重一些。在同事面前时比在生人前时表情更难控制。无论怎样努力也不能消除。读过不少这方面的书,也读过弗洛伊德的许多著作,对神经症发病和治疗也了解一些,但无论怎样努力摆脱困境也无济于事。正象一修老师所说的“劲都使在了一个方向”,“自己和自然总在对抗”。曾咨询过心理治疗师但效果不明显。我20多年来内心世界苦苦挣扎的痛苦难以言表。我感觉到一修老师的治疗理念能给我帮助,带我走出困境,我决定接受醒悟治疗中心的治疗!(王民)王民你好,我是一修,我们还是直接谈你的症状吧。面对自己这样的心理症状,大多数人会有两种相反的极端的心理期望,一种是认为自己的症状有来自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童年经历,自己以前的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的根深蒂固的历史原因。要想彻底改变现在的状况,必须得经历一个非常复杂的“技改工程”,才可能完全的焕然一新;另一种则是期望能有一个非常“高明的”心理学大师,给自己一种非常独特的立竿见影的启示或治疗方法,让自己能像发烧时打个退烧针就能立刻退烧一样,发生即刻的突变,变成自己心中所期望的心理状态和社交表现——这两种想法与事实的真相都是不相符合的。就你的症状而言,我们需要放弃一切烦琐的顾虑,放弃想要改变它必须有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和一个所谓非常系统的治疗方法的想法。解决你的这种情况的整个核心就是我们如何正确面对内心的恐惧、不安、害羞等情感体验的问题。这完全是一个如何正确按客观心理反应规律办事的问题,完全是一个“心理操作”上的小技巧或心理学上的小训练。无论面对一个怎样的社交场合,当我们内心出现恐惧、紧张、不安、害羞等情感,我们对待它只有两种态度可以选择:一、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我想甚至也是你二十年一贯的已经“老掉牙”反应。——我们内心有一个期望,有一个理想,希望自己能在任何的社交场合与别人接触时都能做到内心镇定自若,表情自然生动,事情顺利,心情舒畅。这是我们内心时刻存在的一种理想和渴望,有这样的渴望并没有错。但是我们往往采取了错误的心理反应方式。当自己每次在社交场合或和别人接触时出现害羞的感觉,出现恐惧、不安、紧张等感觉,还有随之而来的表情上的不自然,而不是我们所期望的镇定、安然、平和、洒脱的表现。我们习惯立刻去用一种错误的心理反应态度去应对,我们立刻地谴责自己、诅咒自己,立刻想用自己的意志力去遏制和扼杀这些令人讨厌的心理情感的出现,立刻在内心或在外表上拿出一副和它决斗的架势。斗争的结果,我想你现在已经有了深刻的体会,越是和这些情感斗争,这样的情感就越是在自己的内心激烈起来。弄得自己最终面部肌肉越来越不可控制地不自然。这种心理反应方式就是我们过去所犯的唯一的错误,注意我说的是“唯一的错误”。二、那么我们究竟以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态度或心理反应方式来面对这些情形的出现呢?其实很简洁:来一个180度的大转弯,承认和接纳自己的表情不自然,承认和接纳自己内心的恐惧和不安,承认它—接纳它—感觉它—吸收它。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当我们遭遇一个比较重要的社交场合,我们内心感到了恐惧和不安,我们担心自己的表情会害羞会恐慌会不自然。越是重要的场合越想表现得镇定自若,而对负面表现的担心和恐惧也就越强烈。我们以前的错误就是一直认为,要想表现得自然镇定就必须先将自己内心任何的恐惧和不安驱赶走、扼杀掉。于是你把自己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如何控制和扼杀自己内心的恐惧上,集中在如何用意志力控制住自己紧张的表情而显得镇定自若上。但恐惧是伴随着你的欲望而出现的一种副产品,是一种客观能量,是不能被扼杀的,于是形成你所说的自我角斗的恶性循环。正是由于这种一贯的长期的错误心理反应方式,使本来自然的恐惧感受,使本来偶尔才出现的面部表情不自然的情形超过了它一般的、“正常的”的程度和范围——最后形成一种“固着的”社交恐怖症状。现在,当我们内心出现任何的恐惧、紧张和不安情绪,我们首先承认它的合理性,然后接纳它。就让自己的内心是充满恐惧的,我们可以内心充满着恐惧而尽量表面上若无其事的去社交。即使自己的表情偶尔有一些失态,我们也接纳它是一枚硬币的另一面,有镇定自若就会有局促不安,只有这样习惯去接纳和吸收恐惧的能量,习惯允许自己的表情不自然,我们才能逐渐打破那个自我角斗的恶性循环,而获得自如的社交表现和自然的社交能力。这里最大的难点就是为什么我们接纳自己“不好的”表情,接纳内心的恐惧和紧张,紧张和恐惧怎么就能蜕变消失。让自己恐惧就能不恐惧?!允许自己表情不自然就能变得表情自然?!这看起来是自相矛盾的,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得想一个办法将任何的恐惧杀掉才行;我们必须控制住自己的“不好的”面部表情,才可能有好的面部表情。只是接纳它们,它们就能消失,这在逻辑上是行不通的——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奥秘,只有东方心理学承认这个奥秘,或者别说得那么玄乎,那么上纲上线,它就是一个简单的心理学上事实。你在另一条路上已经碰了壁,已经努力了20年,已经碰得头破血流了,为什么不试一试另一个方向另一条路呢?其实这是解决你的情况和解决任何社交恐怖症的唯一途径。至于这里面的更为深入一些“哲学”道理我们会在神经症患者的心理修养里有比较详细阐述和探讨。为了帮助你能更明确的去“心理操作”,我们再设想一个具体的社交情景:今天你必须去给学生上一堂课或去和领导商量汇报一件事情。由于自己的社交恐怖问题,你甚至想找一个理由推脱和逃避。我们说逃避是绝对不允许的,以前你不知如何去面对自己的表情恐怖,一次次的努力带来的是一次次的失败,所以你想到了逃避。但是现在你明白了不是去抗拒,而是去接纳,而这种接纳的艺术和技巧必须在不断的实践和体验中去把握,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彻底知道它的奥秘,彻底认识到“接纳就能蜕变”的心理规律。现在我们将每一次这样的情况当成一个机会,一个以全新的心理态度来面对它的机会。——还没有出门以前或者还没有到达教室,以前的你就已经开始担心了,我想你每次都要下决心,自己一定要镇定而自然,自己一定要控制好自己,并且在心中一遍遍地预演。在这个时候有一个重要的心理技巧就是有意识的改变自己总是预演的习惯,让自己的身体和头脑到时候自己去做出反应。这是一个需要有意识养成的重要的社交心理习惯,不要去预演。我们的手不注意靠近了火,手会立刻做出躲开的反应,其中并没有头脑参与的过程存在:火是烫的——我的手感觉到了疼痛——我必须让自己的手离开——不然我的手会被烧坏——所以我决定做让自己的手离开火的动作,这样的烦琐思维预演过程是不存在的,相信我们的身体自己会做出适当的反应,你自己的过多参与反而阻碍了那个自发性。当你和讲课或和别人谈话时又意识到自己的表情“不自然……窘迫……害羞”等等自认为非常不好的表情时,这时你以前的心理反应就是“哎呀,怎么又这样?必须控制它,别人会怎么看?必须立刻克制住它!必须立刻改变它!”而当你发现无论如何也克制不住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的时候,就只有盼着赶快结束谈话和讲课,赶快逃离了。现在我让你做的是就让自己是表情不好的,不管出现任何不好的表情,不要从心理上和行动上对它做任何事情。你知道别人好像看到了自己的表情,你也看出了别人对你的表情的反应,但是你可以允许自己镇定自若地继续谈要谈的工作和话题,可以镇定自若地起码是“装作镇定自若”继续讲课,而不管自己内心忍受着如何巨大的恐惧紧张的波澜!要理解,要在实践中反复体会这个要领:我们内心恐惧,我们表情不自然,我们怎么又能镇定自若呢?你能!你完全允许自己面部表情的不自然,你完全允许自己内心存在着恐惧,你完全忍受着别人的眼神而继续谈你的工作,讲你的课,而不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克制和摆脱自己不好的表情和内心的紧张就是镇定自若。完全允许自己表情不自然地继续与人交谈,就是镇定自若。而你持续以这样的心理态度去反应的结果就是越来越自如的社交和越来越少的表情不自然的发生。而如果你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扼杀不好的表情和内心的恐惧,你就会永远被它们死死纠缠。你想我必须完全摆脱和扼杀掉我的内心的害羞和恐惧,才能去社交去工作,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这些情况只有用正确的心理反应方式不断在实践中去体会前进才能最终彻底蜕变,没有任何其它途径。我知道在开始的时候会有一些困难,但是需要你仔细的阅读和领会我所说的,不要求自己立刻就做得非常绝对,会有一个过程,会有一个循序渐进的甚至是磕磕绊绊的过程,但是永远不要偏离航道,永远不要再回到错误的道路上。深刻理解和把握“接纳就能蜕变”的核心。你通过这条路的走出是永远的走出,当你体会到了接纳的奥秘,则会对自己生活中的许多其它问题产生新的认识。勇敢和勇气是需要的。但我们是勇敢地承认和允许自己内心怀着恐惧去坚持正常的行动和生活呢?还是勇敢地和自己内心的恐惧做殊死的斗争?躲到一个角落里斤斤计较于内心任何恐惧和不安的存在,那才是真正的胆小鬼。洒脱自如是需要的。小心翼翼地去掩饰和控制自己任何不好的表情和表现,不是潇洒自如;慨然包容自己和他人偶尔不当和不理想的社交表现,才是真正的潇洒自如。那些处心积虑地克制和掩饰自己的神经质的人,都掉进了神经症的泥潭。那些善于承认自己的缺点,释然表现自己的神经质的人,却摆脱了任何神经症的困扰。深刻理解和把握——勇敢实践——循序渐进、耐心、一定的过程、一定的时间——最后,我希望你明白:永远不要自己与自己过不去,自己与自己进行没有意义的对抗,生活中出现一些焦虑,恐惧很正常,没必要想尽办法的去消除它,做自己最好的朋友,好吗?Good luck!
高@设计师
老师首先是跟我们介绍我校咨询室的大概情况,然后是一起去观看了咨询室的前台以及两个咨询室。一般想要咨询的学生会在前台登记好,约好哪位老师以及时间。在咨询前等待的时候有专门的等候区,等候区有休息的沙发,还有一个角落可以翻看杂志等等,总体感觉非常温馨。里面还有两个小的咨询室,不大的空间可以给人以私密放心的感觉,但也不会太小而让人有压迫感。我曾来过心理咨询室一次,就是在前台登记的,并在其中的一间咨询室里接受了咨询。所以我以为这就是我校咨询室的全部,但并不是这样的。过会老师又带我们参观了另外一间稍大的房间,是做沙盘游戏治疗的。里面还有三个房间,一间是艺术治疗室,学生可以通过绘画,十字绣等等来进行治疗。另外两间小房间是有关于催眠,放松训练等的,有许多紧密的仪器,不过我们只是参观了一下,并没有看到仪器如何运作的。最后参观的是宣泄室,总觉得那是一个很酷的地方,因为能让人完全宣泄的地方太让人向往了但实在是太少了,这次是第一次真正看到这样的一个地方。一进去就看到墙四面都是垫子,还有很多假人,跑步机,还有枕头,这些都是让你可以使用暴力发泄的工具。老师介绍说这宣泄室用的是隔音材料,还位于一个很偏僻的地方,所以可以在这里尽情发泄而不怕打扰别人。可这个宣泄室厚厚的灰尘就已经显示这好久没人用过了啊,估计就我们这些有老师带着参观的人能有幸看见他的真面目吧?大家进来了就玩开了,
sophiabian
我想你还是你的性格太内向了,我以前也是那样.你试着多交一些好朋友.有了问题勇于向别人求助,别压抑自己.那会很好多.你是不是很自卑,很不爱交际,觉得你的性格很不好?你需要同别人交流,别太封闭自己了.试试看,别有太大的心理压力.再不行的话就去找心理医生咨询一下.好吧!
阿达殿下
5月6日下午,我有幸听了我校杨婷老师上小学三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让我们快乐起来》。这节课一开课杨老师让学生重温春游的快乐,从调动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介绍自己快乐的事情,顺势转到生活并不是时时刻刻都顺利,也有不顺心的时候,明白好情绪和坏情绪对自己的不同影响。使学生对情绪这个概念有个明朗的认识,这样学生就能更容易地联系自身进行分析了。 其次的小故事环节,学生的参与性很高的,都能够根据故事内容进行分析、讨论,继而认识到人实际是自己情绪的主人,可以通过改变对事物的看法而改变情绪反应。就像故事中的老爷爷只要换一个角度想,快乐自然来。最后的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分析,把课堂活动推向了高潮,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自己去感受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表达能力,通过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在对待同一件事,不同的心态,感受有什么不一样,从而有什么不同的结局,让学生明白:只要我们乐观地面对生活,采取积极的态度,多从好的.方面想,在个人的心情和心理感受上就会有乐观的一面。让学生实实在在学会调节自己情绪的方法,并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来进行实践活动以至延伸到课后实际生活中,让自己快乐并带给别人快乐。也使同学们在掌握了理论知识后,通过实践来加深印象,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并能够学以致用,从而达到最佳的活动效果。 在本节课的处理上,主要是体现在活动中。与其他的语文数学课大大的不同。因为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依赖于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依赖于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效果与学生的参与程度成正比,多给学生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多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宣泄情感,放手让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多获得体验、多反思、多感悟,才能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优优来来
写作思路:首先可以开篇点题,直接给出文章的主旨,接着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观点,用举例子的方式来进行阐述论证自己的看法,中心要明确等等。
透过上心理健康课,让我最后感到人生的珍贵,感到要孝顺父母,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感悟到我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用父母为我们操心,不让他们为我们担心,我们还要关心身边的人,让每个人得到关心。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虽然我们此刻还没有真正踏入社会,但是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就如同我们的朋友一样,我们要凡事真诚。存真诚的心,说真诚的话,作真诚的事。自己有了什么错失,应当坦白承认,切不可设词遮掩;有人责备劝导你的时候,要存着谦卑感谢的心领受,切不可羞恼拒绝。
与人同处不可有虚伪的客套,但总要彬彬有礼,举止中节,使人在你的动作举止上没有可挑剔的地方多爱人才能多得人的爱,多敬人才能多得人的敬,多宽容人才能多得人的宽容,多体恤人才能多得人的体恤。你发出去的是什么,你得回来的也是什么。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