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27

西湖草莓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陈婕君心理咨询师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绿色拇指跳

已采纳

“巨婴”一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现实中的“巨婴”也比比皆是:某学生考上大学后,生活日常仍由母亲一手包办;某大学生与父母走失后,竟蹲在路边哭泣;某男子已到中年,仍过着“啃老”的生活……为什么年龄长了,心智却仍未成熟呢?反观自己,我们又真正长大了吗?现在的我们是否仍介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我们平时有没有过于依赖他人的习惯? 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会否下意识地退缩? 面对以上疑问,如果你没有马上否定,那么,请随我翻开这本个人发展指南——《可塑的我》,尽早摆脱“巨婴”思维,实现自我成长! 《可塑的我》由美国麻省心理咨询师陈婕君所作。在国外精神分析高等研究院毕业的她,已有多年的心理咨询服务经验。2017年,陈婕君被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心理学家之一。 本书中,作者用了整整七章的篇幅,解开了我们在人生各阶段会遇到的心理困惑,旨在告诉我们: 无论处于人生的哪一个节点,我们仍是可塑的! 而要重新塑造自我,我们必先学会自我整合,走出“巨婴”所居住的温室,勇于面对生活所掀起的层层海浪。 一、从自我到外界 以自我为中心是“巨婴”的一大特点。 一位朋友的儿子,学习成绩优异,名牌大学毕业,然而,才出来工作没多久,他就开始频繁炒老板的鱿鱼。 在工作上一遇到不顺自己意的事,他便主动提出辞职。每一回,在岗位上还没待够一个月,他就“挥一挥衣袖”,摔门而去了。 这位曾是“别人家孩子”的学霸,就是一个典型的“巨婴”,在他的眼里,容不下别人,只有他自己。 “他是读书读傻了吧?”很多人会这么想。 而本书的作者陈婕君则认为,很多成年人之所以目无他人,是由于他们仍未完成心理上的自我整合。 所谓自我整合,即: 明确自己是谁,了解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最后,坦然地接纳自己的全部。 作者在书中明确指出, “青春期最重要的事是自我整合”。 在成年之前,我们都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思考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完成了自我整合后,我们才会把精力从自我转向外界,也才开始把自己和他人相联系。 然而,在读书阶段,不少学生都只顾着考试,忽视了对自我发展的思考,自我整合也就被延迟了。 这就是为什么如今有这么多大学生无法适应社会,他们的内心仍停滞在自我关注的阶段。 而仍未完成自我整合的人还会特别在意“面子”这件事。他人的三两句评价,也能激起他们内心的千层浪。对此,作者解释道,这些人在成年后,由于不能把注意力从自身投向外界,也就难以理解他人,变得十分小家子气。 因此,要发展自我,我们首先得完成自我的整合。 当我们学会把目光从自身投射到外部世界,我们就能够理解并体察别人,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巨婴”思维。 二、从依赖到自信 我们做人得有自信! 且慢,自信为何物? 有人会说,自信就是在演讲台上慷慨陈词。 也有人会说,自信就是遇到困难不慌不忙。 然而,作者强调,这些都只是自信的外在表现,却远非自信本身。 很多“巨婴”型的学霸也是能言善辩的,但在本质上,他们的内心仍无比依赖自己的父母,在生活当中无法做到真正的自信。 因此,本书告诉我们, “自信真正的意思是,觉得自己是可以被信赖的”。 这句话的潜在含义有两点, 一方面,自信是一种自我感觉,另一方面,自信需要清晰的自我认知。 很多时候,别人夸我们两句,我们便沾沾自喜,心中涌现出莫名的“自信”。但是,这种“自信感”始终像是悬在半空中的阁楼,毫无实力支撑。要知道,真正的自信并非来自他人,而应来自于自己的内心。 换言之,别人觉得我们很牛,但我们自己是怎么认为的呢? 这就涉及到自我认知的问题。一个人如何才能觉得自己可以被信赖,首先得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否则,有时就连我们也都觉得自己不靠谱。 身边就有一位朋友,拥有典型的“讨好型”人格。为了获得他人的肯定,她愿意任劳任怨,甚至委屈自己。但是,等到真的有人由衷地称赞她时,她又觉得自己没这么好,不值得别人喜欢。 可见,一个没有自我的人无法客观认识自己,而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又谈何自信呢? 一个没有自信的人,就只能如寄生虫一般依附于他人而存在,即便岁数已迈向成年,但在思想上仍是需要寻找依靠的婴儿。 因此,要摆脱“巨婴”所固有的依赖性,我们必须建立真正的自信。正如作者所言,真正的自信,是 “信赖自己在做事的时候,是一个有智慧且认真、负责、不轻易放弃的人”。 三、从逃避到面对 读书那会儿,每个人都有自己偏爱的科目和不太擅长的科目。如果要平衡发展,我们理应合理分配时间,发展特长,弥补短板。 正如“木桶定律”所揭示的,总分就好比一桶水,一个木桶能盛多少水,是由最短的那一块木板决定的。 然而,为了逃避自己讨厌的学科,不少人都选择了把大量时间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上。表面看来,他们很用功,但实际上,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并没有让木桶里的水变多。 可悲的是,很多人在成年之后,一遇到困难与挫折,仍然不自觉地选择逃避与推卸:读书的计划没落实,怪工作太忙了;减肥不成功,怪零食太诱人了;工作项目进展不顺利,怪同事没配合好自己…… 但是,“甩锅”恰恰是“巨婴”的思维,选择逃避的人是无法走向心理的成熟的。 在书中,作者告诉我们,成熟意味着“能做出有意识的选择,并且能承担结果”。换言之,一个人要变得成熟,必须学会承担责任。 一旦习惯以各种借口来合理化自己的错误,我们也就逃避了自己应有的责任。这样一来,我们就如温室里的花朵,终日见不得风雨。即便舒适圈能带来一时的安逸,但内心的恐惧也终会让我们的心凋零。 遇到困难与挫折,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感到焦虑。但作为一个成熟的人,我们应该摆脱“巨婴”所惯常选择的逃避与推卸,勇于面对生活中的风浪,在风浪中锻炼自己的心理韧性。 写在最后: 本书最打动我的一句话便是: “人生永远都会有选择”。 只要能认清自我,积极向前,我们的人生就一直都是可塑的。 想要尽早摆脱“巨婴”思维,就请翻开《可塑的我》,这本书将为你指引一条自我成长的路。

陈婕君心理咨询师

92 评论(13)

qianshuijun

最近读了一本心理学工具书《可塑的我》作者陈婕君,是美国麻省心理咨询师。曾于哈佛附属麻省综合医院精神科工作,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系。一路出身名校的他,执业时间14年,咨询时长超过1万小时,被壹心理评为2017年中国最具影响力50位心理学家之一。我们每个人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都会发生摩擦,而这些摩擦最终会折射出来我们的内心。人际关系就像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出来关系中的自我,而自我不是一成不变的,自我是不断重塑的。 这一本书让我省视自己的人际关系,我按着书中的方法和自己的原生家庭进行了链接,弗洛伊德曾经说过,我们一生都在弥补童年时期的缺失,通过书中的练习也让我发生了改变。 一由你猜到我主动地说 在亲密关系中自己有什么需要直接告诉对方,但是我就是不说我要你猜,你猜出来就是真的爱我,你猜不出来就是不够爱我。当对方猜不出来时,自己会有沮丧感进而影响两个人的关系。 那为什么当我有需要的时候不如实的说出来呢,而不是让对方去猜? 二不要再用道德绑架给自己找借口 你有没有听过“我对你这么好,为什么你....?”,我身边有个男生特别喜欢一个女生,他为女生做了很多事付出了很多,后来女生并没有选择他作为男朋友,这个男生跑到女生面前说了前面这句话。 其实我也有这过这样的心理,我用我以为的为对方好,但是我付出的却不是朋友想要的,后来朋友跟我说我付出的并非是她想要的。我们默默地付出的背后是什么心理?我今天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 我不想成为过错方,反正所有的事情我要做到我没有错,要错也是你,所有的事情你看我付出了这么多,你如果不对我好你就是不道德。这种思想背后其实是我不想当有错的那一方,再进一步去想是我不想去承担责任也不想如何把两个人的关系搞好。只是去制造自己是没有错的,自己是有爱的,善良的,正直的,有这么好的人设让别人都不好意思不对我好更不好意思拒绝我。这其实是有问题的。真的对别人好会基于对方的需要,需要尊重对方,根据对方喜欢的去做付出。而不考虑对方想不想要,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塞给别人的爱,其实是一种很自私的行为。 三学会说不 过去我总是不好意思拒绝别人,别人向我求助了,即使我没有能力,我也不好意思拒绝。 别人有难来找我,我怎么好意思拒人于千里之外?书中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人向他借钱,即使他没有钱,他也不好意思拒绝。然后作者就问了他两个问题,第1个问题是如果不借会怎么样?第2个问题就是自己怎么理解身边都是想着借钱的人这件事儿。这个问题把他给难住了,如果不借钱给别人,那会就觉得自己没有能力,虽然他现在身家已经过亿吧,但是总是内在感觉很自卑。 因为自卑,他总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运气,没有从内心确认自己是有能力的。他总是通过借钱给别人的,让自己感觉到自己有能力,他也很难和同样成功的人做朋友,因为内心里他觉得自己不配现在的成功,于是他就不自觉的在身边聚集了很多依赖他的人。 四、找到自己人际关系背后的模式 上面说的这些就是一个潜在的限制性信念,它的形成和成长环境是息息相关的。那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可以帮我们找到成长发展中的限制性信念。什么办法呢?凡是听到“应该”这两个字的时候,就意味着潜意识里的限制性信念要出现了,比如我“应该在30岁结婚”,“我应该好好工作”,“我应该不生气”,“我应该在大家面前表现的很大度”,所有的“应该”都是标记一个冲突。“应该”出现的时候就有一个可是被限制住了。所有的“应该”出现的时候,都是重新复盘自己的机会。比如当我想吃冰淇淋的时候,我可能会想,我应该选择更健康的食物,这意味着什么呢?内心有一个需求,但是这个需求和外界的限制性的信念产生了冲突。  有些“应该”是促进作用的,它不完全是限制性信念,比如应该和其他人交往的时候,顾忌别人的感受,而不是以自己的喜好为前提。这些应该有助于更好的与人发展。但有些应该是以损耗或者压抑自己的合理的需求为代价的,这也应该就会成为限制性信念。  要试着观察自己日常的想法,从中找出限制性的条件,既然限制性信念的根源是在原生家庭那么就要用心理学家的角度来审视一下过往的成长环境,看看我们的成长环境在亲密关系方面像我们灌输了哪些应该。那么从依恋循环的角度,可以知道我们的很多的关系模式其实是来源于父母。 父母怎么处理事情,他们怎样相处,他们怎样理解自己,以及他们怎样处理他人的关系,这些都是孩子从小耳濡目睹内化于心的精神食粮,精神营养,所以我们可以尝试看一看父母的人生画卷。  回忆一下就是自己最近一次回家的时候,家里的生活。回家的时候花一两个小时观察父母之间的互动,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父母的日常生活是怎么样的? 我们要观察父母平时做些什么。很多人觉得自己对此十分了解,但其实可能并不知道父母生活的细节。现在可以回想一下父母早上是什么时候起床的,他们起床之后的第1件事情是什么?做完这件事情之后,他们又做了什么? 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父母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你可能会发现以前你觉得你母亲一直都是忙忙碌碌的,可是现在也许她看的剧比你还看的还要多,或者说你印象中母亲是很少做家务,但你真正开始观察的时候才发现母亲每天做的事情就是收拾家。 如果再深入感受一下,也许还能从中得到母亲的各种情绪。日常生活也包括家庭的氛围,有些家庭习惯在每天晚饭后一起读书,有些家庭习惯在晚饭后争执谁洗碗谁看电视,有些家庭呢从来不在一起吃饭或者吃饭时从来不等晚归的人,这些日常生活场景,包括很多人的内心感受,都会构成内心关系的原型。从小看到父母就吵吵闹闹,习惯了吵闹的说话方式的人。往往会在自己的亲密关系里也对别人大声嚷嚷而不自知。 问题二父母各自会有什么需求? 作为孩子很多人从小就习惯父母满足自己的需求,从来没有真正考虑过父母的需求,借此机会看一看父母平时到底有什么需求。 问题三,父母之间通常怎样表达需求? 在了解父母的需求之后,观察一下父母之间怎样表达各自的需求,是互相拌嘴是心照不宣还是从来不沟通? 在我的记忆里妈妈经常抱怨爸爸不操心家里的事,抱怨爸爸老喜欢往外面跑。她并没有向爸爸表达自己的需求。《非暴力沟通》书里面提到我们会说事实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我的感受是什么样的,最后我有一个请求,这样表达呢就会让对方知道我们的需要是什么,而不是一上来就是发泄自己的情绪。 问题四:父母之间的表达方式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问题五:你觉得父母之间的互动方式会给你的成长带来怎样的影响? 良好的亲密关系是你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内心平静的重要因素,会影响你的一生,而亲密关系和家庭关系的最初模板其实来自于父母。  通过分析从小耳濡目染的伴侣关系、家庭关系的剧本,就可以看到这一剧本会怎样影响现在的婚姻生活。  父母的亲密关系模式能让你看清自己的亲密关系的起跑线在哪里,起跑线固然会对最终的成绩有一定影响,但是后续的长跑过程才是真正的决胜因素。  这里面所说的亲密关系不仅是伴侣也适用于朋友,如果双方都像跳舞一样不断的适应对方又不放开对方的手,就能在流通中互相促进,一起成长。   五、用关系之镜照出背后的暗理 我们和别人的人际关系就像一面镜子,它能照出来我们内心的冲突和不足 ,它是来帮助我们成长的,而不是对我们提出要求。它能反射出来很多问题我们就要从这 面镜子里面看到这些问题要经常问自己这些问题: 第一:我和周围的人关系怎么样? 第二:你为什么允许别人这样对自己,你为什么允许这样的人存在? 第三: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中,你的收益是什么? 第四:你是否还要继续下去? 第五:如果需要改变,你还缺少什么?我们当地下了一场洪水,当我看到洪水淹没到脖子,当我看到大街上漂浮的汽车还有像树叶一样在洪水中打圈儿的人时,在那个瞬间突然明白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就是活着。 宣布有新冠疫情,当我们因为疫情被隔离,当我们连夜排队一次又一次排查核酸,当我看到医护人员在这么热的天气下穿着防护服,我又一次感受到人能活着就好。我想活成自己,非常幸运的是在这个时期遇到《可塑的我》,我欣喜地发现我是可塑的,而我们人际的关系会因为我们的可塑而可塑!一本好书可以带我们从此地走向彼岸!朋友们说我变了,我学会了拒绝,做不到的事我不会硬撑,我也不那么累也不那么拧巴。 我也不在意别人怎么评价我,我说我想说的做我想做的。我不想讨好任何人,但是我还是想对身边的人好,我想清楚了是对别人好不是讨好别人。人生太短了,我想好好地活,好好地爱自己爱身边的人。这本书中共有7个单元,每单元有5节课,自我发展心理学的35堂必修课,总有一个单元适合你,我把它当成了未来的成长工具书,也推荐给爱读书的朋友们,因为我相信你和我一样热衷于自我重塑,在自我重塑成长的路上离不开《可塑的我》指点。

340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