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J张某某
你认为善解人意是自己的最大优点,大家也都这么评价你,可是有一天,因为你没有满足好朋友的要求,而被指责,他故意说,“你只会为自己着想”。 你会不会想马上证明自己不是这样的人? 如果你的行为,被他的这一句话影响了,那么,你很有可能,在情感上被他操控了。 回想生活中遇到的事,这样的情况,我们并不会感到陌生。如果很容易动摇自己的立场,长此以往,会慢慢形成惯性,深陷“满足别人、委屈自己”的泥潭。 美国资深心理咨询师苏珊·福沃德女士,把这种人际关系定义为“情感勒索”,也就是,你被他人操控。这可不是单纯的缺乏沟通,而是双方心理能量上的较量。 在这种病态的人际关系中,无论你付出多少,总是被对方要求给予更多,形成了一个死循环。 你会不会认为,强势的人才会在情感上操控别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情感勒索者还有可能以弱者的形象出现。 比如,老同学混的不如你,三番两次求你帮忙,你都帮了,但这次涉及到公司制度,没办法走后门,他却很委屈的说,“除了你,没人能帮我了,你总不能看着我丢掉工作吧,那我这一家子的生活怎么办?”你是不是又心软了? 在情感勒索的案例中,都包含了情感勒索的六个阶段,依次是: 对方提出要求 你发出抵抗 对方开始施压 对方步步威胁 你最终屈服 进入下一个循环。 有时候你隐隐感觉到自己被操控,而更多时候,你只是心理不舒服、不情不愿,甚至有点自我怀疑,但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情感勒索的受害者。 长时间被情感勒索,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可小觑,如何改善这样的情况? 我们可以从识别情感操控开始。 在前面的两个小例子中,我们知道了情感勒索者可能是强势的,也可能是看上去弱势的一方。但是,他们的行为模式是有迹可循的,《情感勒索》的作者苏珊·福沃德这样总结,“控制你的行为,不理会你的抗议,深信性格和动机优于你,对于你们之间的真正的问题采取逃避态度”。 下面我们来看看情感勒索者的不同类型,学会识别操控者。 1. 施暴者: 有的“积极施暴者”通过语言暴力进行威胁,还有的“消极施暴者”通过沉默给对方造成压力,也就是让人难以忍受的“冷暴力”。 2. 自虐者: “施暴者”伤害别人,而“自虐者”伤害自己,最严重的情况是“以死相逼”。 3. 悲情者: 与直接进行语言威胁的“施暴者”相比,“悲情者”更像演技派,用苦大仇深的样子让人感到良心不安,再实施操控。 4. 引诱者: 这是四种类型中,最不易被察觉的,因为“引诱者”常常披着伪善的外衣。他们就像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你完成一个关卡,就能得到相应的奖励,如果不符合他们心意,游戏暂停,直到你屈服了,游戏才能继续。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情感勒索者的惯用伎俩,进一步识别操控行为,在第一时间看出对方的“套路”,才有可能摆脱操控,重拾自信。 1. 二分法 情感勒索者善于把自己塑造成正义、合理的一方,而所有问题都出在我们身上,只要按照他们说的去做,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不少长辈喜欢用非黑即白的二分法来控制晚辈,不听话的是“坏孩子”,听话的是“好孩子”,但转念一想,晚辈是怎么被归类为“坏孩子”的呢?仅仅是因为他们没有按照长辈的意愿去做。 二分法走向极端,演变成了病态化。 也就是说,操控者暗示或明示你,你现在没有判断能力,你有性格缺陷,你需要我的帮助,所以要听我的。 一步步让你产生自我怀疑,落入到他的掌控中。 2. 联盟 当一个人的力量无法劝说你时,情感勒索者便会拉帮结派。一个阵营里的人轮番上阵,让你招架不住。 例如,家庭伦理剧中常常有这样的场景,丈夫出轨,妻子得知后提出离婚,而丈夫不同意,但也劝不住妻子,于是去找双方父母,先是痛哭流涕承认错误,然后利用双方父母劝说妻子。在这里,妻子一对五,不仅要承受丈夫出轨的痛苦,还要顶住“不准离婚正义联盟”的压力,苦不堪言。 3. 比较 负面比较最容易挫败一个人的自信心。小时候“别人家的孩子”是我们的噩梦,长大后“其他部门的业绩”又成了新问题。 一开始我们的颇有自信,也知道自己承受的底线,但在一次次的负面比较中,我们开始嫉妒、自我怀疑,不再确定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于是,被情感勒索者继续操控。 以上三种手法的共同点在于,循环往复降低我们的自我认知,对自己不再自信,变成了他们的傀儡。 通过分析情感勒索者的类型和手段,我们懂得如何识别操控者的面孔,这是摆脱被操控的关键第一步。 他们通过各种手段让你愧疚,让你愤怒,让你自我怀疑......有些人掩饰的很好,看上去是在纠正你的错误,帮助你成长,为了你好。 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会形成这样的习惯和性格呢? 接下来,我们再来分析被操控者的成因,才能开启重建自信之旅。 稍加观察你会发现,情感勒索者不喜欢“输”,能在心理力量的角逐中“赢”,是他们的终极目的。情况严重的话,会无所不用其极,不达目的不罢休。 让我们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一探究竟。 1. 以自我为中心 这是最显而易见的成因,通常一个自私的人,会把自己当成宇宙的中心,心理上和行动上都要求别人为他服务。 而这种性格的成因多种多样,其中一种原因可以细分到下面将要谈到的第二种成因。 2. 缺乏挫折教育 有些情感勒索者,从小没有尝到过“得不到”的滋味,长大后形成了“这都是我应得的”想法。原因在于,缺乏挫折教育。 例如,一个收入平平的女孩子,朋友圈却展现了中产家庭的生活状态。小时候向父母要钱,结婚后向丈夫要钱,满足自己买买买的欲望,不给就要离婚。这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在女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工作忙,没时间陪她,始终用物质来弥补,成家后,惯性使然,她依然要过顶配的生活,满足物质欲望和虚荣心。 父母让孩子得到想要的一切,并不是好事,缺乏“逆商”教育,让他们丧失了应对失望和挫折的能力,塑造出了情感勒索者。 3. 好为人师 常说“我是为你好”的人,往往是自大而且喜欢掌控的人。这类人还有一个特点,善于引经据典,什么专家说,什么著作说,总之,用尽一切办法把这件事美化成“真理”的样子,让你无法反驳。 嘴上说着“我是为你好”,其实是以满足自己为目的。 4. 害怕被拒绝 每个人都喜欢被接纳的感觉。建议被采纳、要求被同意,这样的体验会让人自信。 “得不到”是无法接受的,被拒绝是他们遇到的最大的挫折,会与他们心底最深的恐惧感联系起来。 这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家庭没有给与足够的关心爱护,或者曾经的经历留下的心理阴影。 不难想象,永远想要得到更多的人,会想方设法让别人满足自己的要求,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操控者的行为模式。 5. 无法接受失去 有得有失是人之常态,但是在情感勒索者眼里,“失去”也无法接受的。有人是因为好胜,另一些人是因为童年创伤。在心理学里,有一种说法,一个人现在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追溯到童年创伤。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案例分析,看看这个“粘人的太太”是经历了什么。 艾伦除了上班,多离开半步,妻子朱莉就会崩溃。她的情绪爆发过程,每次都是这样:从无助难过、小声啜泣,到歇斯底里。每次都需要艾伦认真安抚才作罢。一方面,艾伦很开心,自己被需要,另一方面,他很苦恼,出差越来越频繁,妻子的情绪也越来越不稳定。 于是他们去看了心理医生,原来在她初中毕业典礼前几天,她最爱的父亲突然去世,包括母亲在内的全家都崩溃了,朱莉一个人承担了所有善后,从来没有公开掉过一滴眼泪。从此之后,她觉得任何一个深爱的人,都有可能毫无征兆的离开,长期在这种缺乏安全感的状态中度过。 所以,她变得非常粘人,无法接受丈夫不在自己眼前。再也不想被拒绝、被遗弃、被忽略。 有很多人对情感勒索无力招架: “我这样做是不是太自私了?”“我该妥协多少才不会后悔?”“我太害怕失去了,要不再忍忍吧” 于是自己一步步退让,甚至失去底线。 一旦发生情感勒索,亲密关系中原本的“爱的互动”,变成了“控制与被控制”。 看上去只是每次退了一小步,然而就像这句谚语所说,“不论是白蚁还是飓风,都可能毁掉一座房子”。 而在情感勒索中,毁掉的不仅仅是一段人际关系,对被操控者来说,最严重的是打击了自信。从自我怀疑开始,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度不断降低,影响自己的判断力和行为模式。 因此,我们分析了情感勒索者的类型、套路、成因,从识别他们的行为开始,重新找回本该属于自己的信心。 一旦认清了自己正在遭受情感勒索,就能从“被牵着鼻子走”的控制中,脱离开来,理性的看待这种不平等的人际关系,从第三方的客观角度分析操控者的行为模式,知己知彼,慢慢改善自己的处境,重新变成那个自信乐观自己。 图片来自:图虫创意,东方IC
石小鱼苗
第一件事:确立共同的目标许多夫妻,结婚数年后,觉得婚姻生活异常平淡,其主要原因是:生活变得安定,只要每天努力去工作,就可以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准,因而往往没有了更多的追求,令人感到一切都几乎是平淡无奇的。这时,夫妻假如能够定下一些共同的目标,双方朝着一个方向努力,生活就会变得精彩许多了。比如:双方都学会开车,一起去自驾游。又比如,在一定时间段内,攒到足够的钱,为自己换一套更理想的住房。又比如,为孩子的未来教育,制定长远的计划。总之,确立共同的目标,对夫妻都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能够使双方都对婚姻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二、培养共同的兴趣夫妻之间相处,不妨培养一些共同的兴趣。有了长期性的共同兴趣或爱好,不但可以使双方经常得到共同生活的乐趣,而且可以增强感情的联结。尽管有些婚姻专家认为,夫妻之间的共同兴趣,并不是最重要的。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否认夫妻具有共同兴趣的好处。当然,培养共同兴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有学习的勇气、没有互相配合的耐心,是很难取得成功的,例如:打羽毛球,擅长的一方,总得耐心地教;而另一方,就要大胆和努力地学,长期努力的结果,不少兴趣都可以成为共同的爱好。在宁静的家庭生活中,时而增加一些体育活动或娱乐活动,一个家庭就有生气得多了。三、增加交际性活动结婚之初,人们大都热衷于自己的小家庭,不自觉地把往常的社会活动减少了。然而,到了夫妻双方都过了蜜月期,甜蜜够了,就应该相应地增加一些交际活动了。婚姻生活中,若只限于夫妻两人的活动,日子久了自然会缺乏新鲜感。夫妻如果能从小家庭的封闭圈子中走出来,适当追求婚后人际关系的新经验,比如,不时与数对友好的夫妻进行聚会,或结伴出游,无疑会为婚姻生活的幸福添加催化剂。夫妻双双参加社交活动,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对于一些较传统或心胸狭窄的配偶,在对方与异性朋友交往时,往往因为不甚放心而加以反对。有的人甚至一结婚就向对方约法三章,不准与异性来往,这是把配偶当成占有物的错误做法,它必然造成家庭矛盾,导致夫妻感情出现裂痕。对于婚后交往,夫妻双方,一要积极配合,尽量采取一致行动,交结共同的朋友;二要互相信任支持,让对方与其它一些异性朋友保持正常的个人友谊。
蔡一诺1989
相互沟通解决问题两个人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即使是争吵再急也要尝试着坐下来冷静沟通。如果说在两个人因为价值观的不同而遇到一些不可磨灭的争吵的时候,两个人当时应该先冷静下来。当两个人深呼吸并且冷静之后再思考这件事情,我们看看两个人沟通之后是否能够解决问题,因为只有了解清楚对方内心所想,并且尝试着改正这个婚姻才有继续发展下去的可能。不可能说一个东西坏了,就一直让它坏着,即使不能修复完整也要及时清理掉。
蛋蛋徐要发疯
你好,我是showhand,感情这件事情,非常难写,不仅仅是难写,而且也难懂和难以处理,更多的时候是言语道断,一说就错,不说更错,沉默中积累的不是爆发就是湮灭成空。 执迷就是从错中应劫而生的一团怨气,一旦执迷便不是爱了,也不是爱的反面“恨”,而是三个字“不甘心”。这有点像炒股,看着一直跌,但是心里觉得已经投了这么多,已经亏了这么多,于是舍不得割肉,鸡肋般的放着,食之无味,弃之有余。 当然感情这件事情也不仅仅是执迷这么一个问题,虽然偶尔如胶似漆,但是更多时候总是问题不断,争吵是难免的。所以不能因为发生一点小争执而觉得被伤害了,于是断定自己执迷,想要走出来,这个就有点转牛角尖了。 那么怎么识别一段感情是是不是执迷,以及如何从执迷中走出来呢? 今天给你推荐一本书叫《强迫的爱》,作者苏珊.福沃德,是世界顶级的心理咨询师。尤其是婚姻关系和恋爱关系方面的顶级专家。这本书就是教我们怎么识别在一段感情中是不是出于处于状态,以及如何从执迷状态中走出来的书。 在作者看来,如果你处于这三种状态中的其中一种,那么就是处于执迷状态之中。这三种状态分别是: 第一:把对方幻想成自己的理想恋人,第二:得不到对方想要毁灭,第三:习惯性付出,觉得自己可以成为对方的救世主,享受被对方需要的感觉。 每个人都幻想过一个理想恋人,比如女的都幻想过某一天有一个盖世英雄踏着七色彩云来娶她。但是幻想归幻想,当我们与一个人相爱的时候,只有对方愿意把真实的一面毫无保留的袒露在你的面前,恋爱才算是开始。如果在没有了解对方的情况下,急吼吼的就把对方想象成理想恋人而爱上对方,结果受伤害的肯定是自己。 当我们得不到一个人的时候,也许不是自己的错,仅仅是因为人家不喜欢你而已。很多时候流传着很多有关于泡妞和追仔的秘籍,但是很多时候并没有什么用。如果一个人真的不喜欢你,靠技巧是极其难让对方就范的。因为人家不喜欢你,不是因为你有没有耐心,有没有技巧,可能仅仅是因为你长得丑而已。 随意叫一个不喜欢你的人喜欢上你,就像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一样难。 每当这个时候,人们通常会有两种反应。 一种是被搞的没脾气了,就想毁灭对方。比如之前网上爆出一个例子,一个富二代一直追一个女的,一直追不到,连续追了四五年,最后他把这个女的从21楼扔下去摔死了。 一种是任劳任怨,持续付出,觉得只要自己坚持,总有一天会打动对方的,但是其实并没有什么用,做的再多,也打不动不了一个人,只能是打扰人家而已。我见过一个男的,追一个女的追了七年。每天早上七点钟送早餐到公司,逢年过节送花,送礼物,献殷勤,但是女的始终不为所动。 虽然这两种反应表现的不一样,但是很遗憾,都是执迷,不过是执迷的一体两面罢了。 诗云:“我本将心与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心恋落花”。当我们执迷于感情的时候,无限悲苦离愁,求不得就应劫而生,挥之不去,如果时间久了,人生就注定要灰败下来了。所以从执迷中走出来,便是一条我们不得不跨的坎,不得不修的劫。是劫,也是结,或斩,或解,终究是要放开的。 佛家倒是有一套渡劫的方法,只是太清苦了。 苏珊.福沃德有一套从执迷中走出来的方法,我没有使用过。我觉得逻辑上说的通,执行应该有用。她自己也用这套方法帮助很多人从执迷中走出来,应该是没问题的。她的办法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先知道自己正在执迷中,第二步:打破执迷系统。第三步:改变自己的行为。 首先要明白一点,不管是处于什么原因,对方不喜欢你。即便是把天生的星星摘下来给他,也没什么用。既然改变不了别人,那就改变自己吧。再想着通过什么办法把别人给感动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所以放弃吧。不要试图让别人回心转意,要让自己回心转意。 这一点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非常的难。人都是自恋的,不管自己在做着多么蠢的事情,如果不是自己觉知到,别人是说服不了的。自己觉得其实也很简单,只要想:别人不喜欢你不是因为你哪里不好,仅仅是因为你长得丑把。相通这一点,就知道自己是在执迷不悟了。 虽然说出来有些残忍,但是不得不说。大部分情况下,一个人执迷于一个人,仅仅是因为他过的比较灰败而已,非要在执迷中找到自己是一个有追求的人的错觉,所以就执迷下去了。 一个人的想法,感受和行为是有区别的。执迷于一个人,最好的办法是从行为开始,把想法和感受从执迷中引导出来。 想想执迷之前自己在做什么,回去把那些事情理起来,自然而然的开始改变了。 比如喜欢打篮球,那就出去打篮球,和以前打篮球的人一起建立关系,于是慢慢就回到过去的状态了。在比如喜欢逛街,那就拉上,一个,两个,三个闺蜜去逛街,于是时间就很快过去了。 改变自己的行为,从给自己的行为贴上标签开始,比如如果忍不住要给他发信息和打电话,那么把微信备注和电话号码备注为“不要联系,不要联系,不要联系”,自然就控制住了。 当然要刻意避开那些容易引爆思念的物件,比如看一个你侬我侬的爱情电影这种蠢事就不要做,实在要看,那就看《海贼王》把。也不要听忧伤的歌曲,比如《想念是会呼吸的痛》这种玩意儿,要听就听黄家驹的热血动感的歌。 最后是给自己限定一个时间,限定多久其实可以随机定。比如33天呀,21天这类其实没什么科学依据的时间,但是,自己坚信,还是有效果的。 其实也不一定非要安套路来,只要你决心走出来,终究是走的出来的,只是要把走出来的成本尽量降低,也好未来更好的生活。 执迷是人的天性,其实人何止是执迷于感情呢?还执迷于物,执迷于权利,执迷于生死。 人总是会执迷于一物,但是悲剧的是我们通常执迷于什么就会死在什么上面。 但是人性如此,即便是入了佛道,我们还是执迷清净,清净也不是一种执迷之物吗? 我记得金庸先生的《神雕侠侣》最后他们重新排座次的时候,说”黄老邪,一灯淡泊名利,但是老顽童完全不知名利为何物“,从不执迷的角度来说,老顽童高他们一级。老顽童的那个叫:自性无所挂碍,是自在。 下面是《红楼梦》里面的《好了歌》。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最后欢迎你留言交流,说说你的高见和故事。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