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mazhaoyang
我最开始入门心理学,是因为我从事的家庭教育领域,我希望通过学习心理学帮助我认知孩子的心理,能更好的帮助到她们解决问题。 我报名了ACI中级心理咨询师考试,看完了全部资料,只为拿下证书,看书看了五遍,这就是我的入门。 考试结束后深深被心理学吸引,我开始搜索网络平台上的心理咨询平台,想继续学习,遇到了壹心理APP,非常不错,平台上有心理学方面的文章、书籍领读,包括心理咨询大咖课程等。 如果你还想在心理学领域深耕,成为这方面的行家,那可以推荐继续都心理学方面的本科和研究生。这个对于入门都特别有用。 还可以到心理咨询室做助理,不过助理应该是需要一点接触知识积累的。所以,加油!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赞] 你好,17年9月人保部的三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已经取消了,目前也没有特别权威的证书,如果有医学的背景,现在的心理治疗师的证书还是有含金量的,目前如果从小白做起,需要先自学了,比如看一些书籍,普心,发心,社心这类的,还有一些心理学畅销书籍也是可以的,或者参加学习一些课程,最近上海有个催眠的课程,傅安球教授讲的,如果想学可以一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然后就可以去试着做助理,慢慢的接个案,就可以走上这条路了。心理学自学如何考证,心理学考证就是心理咨询师,不过是以前还是属于国家认可的职业,后来国家取消了认证,然后由其他机构认证,也就后来出现ACI国际注册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简单的理解就是以前是政府认可的(以前分三级证书、二级证书,现在怎么分等级就不清楚了)现在是中院心理研究所来认可。你要考证可以在你们当地查一下询问一下,也可以先去百度了解一下 接下来就是你要看的书也是考证必看的,分别是普通心理学、 社会 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也称为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变态心理学、这是基础,接下就是心理治疗,学完后你可以选择一个心理学流派继续学习也叫做督导班由督导老师带领你学习他自己心理学流派(所谓的流派就是心理治疗的方法),比如精神分析疗法(我学的就是精神分析学派),然后就是认知行为疗法,还有叙事疗法等等,如果你没老师来教你,你自学有些描述你可能会了解的不深 接下是个人建议,第一、当你学完后千万不觉得你很厉害,什么可以看透人心了,别人有点难过就去给人辅导,可以月薪过万了,想都别想,如果你要做心理咨询你的第一个治疗对象就是你自己,分析你自己,如果你对你自己都做不好,更不要去给别人做治疗了,不然连怎么开始都不知道。第二、搞清楚什么是你可以做心理咨询的,两个大方向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让后在细分你最适合做什么咨询,比如 情感 、儿童、婚姻等等,不能做心理咨询第一个抑郁症,精神病性的这些都属于精神科医生的事,严格来讲心理咨询师是没有资格去做的,如果要做你没个4、5的咨询经验是不行的,这些都是以后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对于我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期待,可以说每个人都需要心理 健康 知识来为自己服务,来融入生活……我自己是非心理学专业的人,非常喜欢心理学,就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积累学习成长的,从“生活中的心理学智慧、基础心理学、 社会 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26堂幸福课、心理测量、儿童青少年心理学、 社会 心理服务、婚姻家庭心理学、表达性艺术治疗、中国心理学史”等等,一边学习一边用到工作生活,学以致用,自己和家人甚至周围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用积极心理模式打开自己的心理世界,用心温暖更多人,我们的生命就是一场旅行,就是丰富多彩的艺术表达!我最近用艺术表达治疗在咨询中很有新进,心理智慧逐渐增加,参与进来的人逐渐发现自己的亮点,我们自己的成长,逐渐积累的专业能力发挥到自己的生活中,产生更多的幸福感,同时做点亮他人的灯塔,最近常说“坚持学习心理学并实践服务 社会 ,让更多人了解自己,了解别人,让更多人因为心理学而受益”。 现在可以看以下这些书: 心理学与生活》是一本优秀的、经典的心理学教科书,不仅在美国,在全世界许多国家的心理学界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 《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是另一本美国著名心理学教科书。本书译自原著最新修订的第9版,并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人员组织翻译。 这两本书都是大部头,但写得深入浅出,贴近生活,同时其内容又都包含最新研究成果和学科前沿信息,实为心理学爱好者最佳的入门书。 《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上、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是在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主持下由众多专家参与完成的。这本名著侧重对欧洲心理学的发展与贡献做介绍,因而可以给读者提供另一个视角。 《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这本由孟昭兰主编的教材自1994年第一版问世后,迄今已多次印刷,是深受欢迎的国内普通心理学教材之一。 台湾张春兴著的《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崔丽娟等著的《心理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对普通读者而言亦是一本很不错的入门读物。 心理学史 《心理学史导论》(上、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这本由.赫根汉所著的心理学史详细考察了心理学的起源,对西方各种心理学思想及流派做了全面描述。 在国内,著名心理学家车文博的专著《西方心理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可基本代表国内这方面研究的最新水平。 张春兴著《心理学思想的流变——心理学名人传》(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则从心理学名人传角度入手,介绍了西方心理学思想的流变。 而墨顿·亨特的《心理学的故事》(海南出版社,1999),更是把心理学名人作为故事中的人物,以故事的形式把心理学的发展 历史 讲得生动有趣。 上个世纪还出过几本这类书籍,如黎黑的《心理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波林的《实验心理学史》(商务出版社,1981年),柯瓦奇的《近代心理学 历史 导引》(商务出版社,1980年)等。 中国心理学思想史方面,可以阅读《中国心理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作者按照对 历史 上心理学思想家或及其著作加以剖析的方式详细描述了中 国古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并对中国近现代心理学发展史及其背景作了深入的分析。《心理学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此套书共五卷,其中一、二 卷是中国古代及近代心理学思想史。 自学心理学能不能考证书自学心理学可以考证。自考学习可以报培训班,也可以完全自学,每年4月和10月中下旬连续两个周六日为考试期,考试规定考试计划教育考试院的网站都可以查到,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安排考试学习就行。 心理咨询师目前分二级和三级,需要从三级开始报考,然后三年之后再考二级,也可以直接报考二级,但需要的相关资历较高,相关规定也可以在网上查到。 自考三级需要教育学、医学、心理学相关专业本科学历毕业,然后通过心理咨询师三级的学习就可以自行报考了,各个地方都有人力部职业鉴定官网,注册白考就行,每年5月和11月中旬的一个周六是考试期,三级只考理论和技能,都是笔试,二级就需要论文答辩,相对要难一些。 报考三级如果不是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相关专业毕业,需要本科学历,然后经过三级培训,需要培训机构代报考,自己报考不了。 心理学入门书籍推荐1、如果要想系统的学习心理学(高校教材):《普通心理学》(最基础的,也是心理学入门书籍)、《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 社会 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与辅导》、《个性心理学》、《异常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等。 2、只是想了解心理学有关知识推荐:《人际关系心理学》(人民教育郑全全等著)、《心理卫生》(广西教育李丹著)、《 社会 心理学》(北京大学侯玉波著)、《个性心理学》(北师大高玉祥著)、《认知心理学》(辽宁大学高玉祥著)、《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大学钱铭怡著) 3、想读一些心理学方面的著作而不是教材,更多是感兴趣可以选择:《身体语言密码》(亚伦皮斯)、《道德告诫》(萨德)、《图腾与禁忌》(弗洛伊德)、《解开你人格的秘密》(张同延、张涵诗)《一个找回自我的心》(克利福德比尔斯)《灵魂的黑夜》(托马斯摩尔)、《心理学与生活》。 4、想对一些心理疾病了解与治疗的书:《心理咨询与辅导》(陶来恒主编)、《心理测量学》、《心理障碍临床手册》、《异常心理学》等。 自学心理学入门技巧1、对各种理论学派的基本观点,代表人物,及其对它的研究与评价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把握。比如,对精神分析学派,至少应该了解精神分析学派的由来,基本观点,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精神分析学派现在的发展趋势。 2、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有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理解和掌握,这种掌握应该是属于学院派的,也就是说应该系统和完整,对心理学这门学科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了解。 3、对各个理论学派的经典实验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比如,行为主义学派的操作条件反射实验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格式塔的完形实验等等。 4、对实验分析的掌握,因为从心理学现在的发展趋势来看,心理实验的发展对心理学的推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应该对实验设计,实验分析有一定的了解。虽然不要求能做到能自己独立设计一个心理实验,但至少对应该对实验设计的方式方法有一个了解。 多看些人在艰难条件下怎样克服心里障碍, 成功人士的心血历程,以及碰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心理学自学需要有这方面的学习意向,想要了解到什么程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只是一时兴起,应该自学的结果会微乎其微,如果真有心学习,先自己报名看个证书,增强下自信心,再继续强化学习效果更好些
祎伊妈妈
从小在孤僻的环境中长大,对您的性格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孤独心理表现就会比较明显。一、孤独概念的界定��孤独(loneliness)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被人所提及,然而要给它下一个客观而准确的定义却十分困难。心理学家们从各自的理论观点出发,对孤独的概念作了不同的界定。如有人认为,孤独乃是一种主观上的社交孤立状态,伴有个人知觉到自己与他人隔离或确乏接触而产生的不被接纳的痛苦体验(Jeny�de�Jong-Giereld,�1987)。而Shaver(1987)则提出,孤独是“一种当自我意识觉察到属于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破裂的信号时,所造成的总体上的常常是突发的情绪体验”。也有人将孤独与独处或孤单、�孤立甚至孤僻等同而论。 �Lttitia�Anne�Peplau�和Daniel�Perlmen(1982)曾总结了一打有关孤独的定义,并且认为,尽管人们的理解不一,提法各异,然而从这些定义当中仍可以看出孤独有三个方面的重要特征;第一,孤独源自于祢交不足与人际关系缺陷,它只有在人际关系中才会产生:第二,孤独是一种主观体验或心理感受,而非客观的社交孤立状态,一个人可在漫长的独处中毫无孤独感,也可在众人环绕中仍深感孤独;第三,孤独体验是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我们认为,孤独是当个人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差距时而引起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常伴有寂寞、孤立、无助,郁闷等不良情绪反应和难耐的精神空落感。孤独的人往往社交不足或存在人际关系缺陷,并为此而深感痛苦。那种客观上似乎与他缺乏接触,或处于社交孤立状态而没表现出心理上痛苦的人,我们不能将其判断为孤独:有些人虽然客观上人际关系和社交联系是充分的,但仍因对现有水平不满而深感痛苦,那么他依然是孤独的。��孤独(loneliness)与独处(aloneliness)不同,�独处是一种避开他人而独自一人时的处境,它是一种客观状态而非主观体验。独处既可能是不愉快的,也可能是愉快的。有人独处时虽然客观上处于社交孤立状态,但并不感到自己缺乏与人接触或非要与人交往,而是精神上有所寄托,感情上与自我保持交流,内心充满令人满足的自我滋补体验,这时的独处是有益的。独处非但不会引发孤独,有时还会成为人们刻意追求的状态。许多科学家、作家、学者正是在独处的条件下有所创造和发明。Reed�Larsan和Meery�Lee(1996)认为善于独处是情绪上成熟的标志,独处可帮助人们建立新价值,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创造。他们的研究发现,善于独处的人应激能力强,病后康复快。独处能力高的大学生更有生活能力,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人都逃脱不了孤独的痛苦,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没有人永远孤独,但却有人长期孤独。一般而言,短暂的或偶然的孤独不会造成心理行为紊乱,但长期或严重的孤独可引发某些情绪障碍,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孤独感还会增加与他人和社会的隔膜与疏离,而隔膜与疏离又会强化人的孤独感,久之势必导致疏离的个人体格失常。��二、孤独的影响因素��孤独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人们一般从环境因素,个体差异变量及背景特点等几个考察孤独的原因。��(一)与孤独有关的环境因素��孤独虽然是一种主观个人体验,然而它的产生与发展显然与个体所处的社交环境和个体的社会关系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人处在孤单、陌生、封闭、不和谐或突遇挫折的客观状态时,就极易诱发人的孤独感。例如,儿童与青少年在受到周围人的冷漠与孤立时,易产生孤独。成年人爱情关系的终止和破裂、配偶亡故、失去亲人、同他人不和时,也易感到寂寞和孤独。远离家乡和亲人,就更易诱发孤独思亲的感情。那些长期处于社会交往隔离或人际环境较为封闭状态的人往往倍受孤独之苦。Peplau和Perlman(1979)认为,�社交孤立和社会关系的缺失将构成个体所期望的人际互动的不足,进而引发孤独。��Russell、Peplau和cautrona(1980�)研究了大学生的孤独感及其相关因素,结果发现,有四分之三的大学新生自我报告有不同程度的孤独体验,并把离开家庭和与旧朋友分别作为自己孤独的主要诱发事件。他们的研究还发现,大学生的UCLA孤独量表得分与下列情况呈正相关:每天独处的时间(r=),独自进餐的次数(r=),独自过周末的次数(r=)。与朋友交往的频度(r =),好友的多少(r=)。呈负相关,�有许多学者研究了个体的社交网络状况与孤独的关系,发现那些社交活动少、社会关系松散、社会结构紧密程度低的个体往往会产生较强的孤独感,心理健康水平也低,而且易患各种身心疾病。其中缺乏亲密的感情依恋关系对孤独的影响最大。��Stokes(1985)考查了社交网络变量与孤独的相关,并将个体的社交网络分为四个方面:第一是网络大小,它反映的是个体社会关系的数量和经常与之交往的人数。第二是网络中与之关系密切的可以信赖的人数,他们能在个体需要帮助时给予全力支持。第三是网络中亲属的比例。第四个是网络的密度,它涉及的是个体在网络中与其他人交往的频度。Stokes研究结果发现,社交网络的这四个难度中,第二个方面与孤独的相关最为显著。其次是网络中亲属的比例。他认为个体社交网络中亲属比例少可造成个体缺乏他们所需要的亲密依恋关系因而也易孤独。网络密度与孤独亦呈显著相关,孤独的人往往会表现出社交回避行为,与其他成员的交往频率较少。而社交网络大小只与孤独呈现出较弱的正相关。Stokes还用社会支持行为问卷考查了个体所获取的社会支持行为与孤独的相关,结果也发现二者相关显著。��也有人认为(Sermat,1985),�引起孤独的社会关系是不足既可以是数量上的,也可以是质量上的。比如,我们可能觉得朋友太少,不足以满足交往的需要;也可能觉得朋友虽然不少,但朋友关系大都浮于表面,不能与之倾心交谈。其中社会关系质量对孤独的影响更大。有关的研究(Jones,1982)发现,大沉重的孤独感与其社交频率、个体所花费的交往时间、与异性接触的比率相关并不显著。�另一项研究(Catronaand�Peplau)的结果也说明,在孤独的相关因素中,与朋友、异性伙伴和成员保持满意的亲密的关系要比社会交往次数、朋友数量、约会次数、家庭距离或与家庭成员的联系更为重要。De�Joung-Gierveld(1987�)的研究也发现,在成年人中,有无挚交和可信赖的配偶的支持对个体的孤独具有显著的影响。这些研究结果进一步说明,个体社会关系对孤独的影响,不难与其社会关系有或无、多或少有关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与其社会关系的技师有关,个体有无亲密可告的社会关系与孤独程度显著相关。��(二)与孤独有关的人格特征��在深入探索孤独的影响因素时,人们越来越强调个人与人格的因素的作用。众多的研究结果发现,孤独与人格和个体差异变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人格牲影响到人们对其社交情景或社会关系状况的知觉与评价,影响人们对其自身处境的理解,进而影响到人们的孤独感。面对同样的人际情景,有的人可能不会感到孤独,或孤独的程度较低;而有的人可能会感到孤独,或者孤独的程度较强。当个体的人际关系缺失时,有的人可能会将此视为一种挑战,试通过发展新的社交关系改变现状,或学会了愉快的独处;而有的人可能易于感到孤独或持续感到孤独。因此,人格因素中能是孤独与环境的中介变量,也可是孤独的直接原因。��孤独与很多人格特点有着密切相关。Perlman和Peplau(1982�)的研究结果发现,经常孤独的人往往是羞怯的、较内向、人际角色被动,因而他们建立和维持满意的人际关系变得困难,从而增加了孤独的可能。也有研究结果证明,孤独的人往往社交技巧拙劣、社交能力差、有更多的社交焦虑、更抑郁和神经质(Jones,etal,1981;Hojat,1982;Russell,1980; Clark�and�Solano,1992)。��Stokes(1985)探讨了孤独与外向,�神经质及自我袒露(self-discloure)的相关,结果发现这三个人格变量都与被试的UCLA孤独量表得分显示了显著相关。其中神经质与孤独相关最为显著。他认为,神经质的人往往对人际关系过分敏感,害怕被拒绝,使用过当的自我防御机制,因而常感到孤立无援。外向与孤独呈显著负相关。但回归分析发现,外向与孤独的相关受个体社交网络大小的影响。他认为,外向者往往乐于与人交往,因而可获取较多的人际关系,较少感到孤独。自我袒露与孤独也呈显著负相关。他指出,孤独的人往往不能有效地对他人进行自我袒露,表现得过于自我封闭,因而也常陷入孤独之中。��孤独与自尊的关系是大家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许多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和探讨。�一般的研究结果表明,�二者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Loucks(1980)发现,孤独的大学生常常自我评价较低、自我概念差。Russell,Peplau�and�Cutrona (1982)研究了UCLA孤独量表与大学生的社交自尊相关,结果显示二者相关及显著。其它的调查也发现孤独者常感到自己无吸引力、�无价值、�无能和不可爱(Jong-�Giereld,�1987,Williams�and�Bomdt,1990)。这些研究结果说明,个体较低的自尊和自我评价经常对建立和维持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产生消极影响,使个体对人际交往缺乏信心,自己的交往需要难以满足,从而产生孤独感。而孤独者又可能因为自己缺乏人际关系渴望一种归属关系而降代了自我价值感。��也有研究指出,(Gerst,1983),自我评价过高也可导致独。自我评价过高的人经常自以为是,孤傲清高,同时存在着要有不同于他人的判断和观点的强烈需要,�以此为他们社交孤立得补偿。�Sisenwein�(1974)假设,孤独来源于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之间的差异,然而,研究结果与期望的相反,孤独的高低与这种差异并不存在显著相关。��还有一些研究表明,热情、富有同情心、关怀、对他人情感开放等人格特点与孤独也存在一定的关系。独自能力、支配性、成熟、敌对等也孤独存在一定的正负关系。��台湾学者张春兴(1993)认为,经常感到孤独的人难以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或者说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唯与下列个人原因有关:(1)缺乏社交技巧,不能在与别人接触时体察别人并适度表现自己。(2)过分重视个人爱好的即刻满足,忽视他人的权益与要求,�无从在人际间建立分忧或共乐的亲密关系。(3)对人缺乏同情与同理心,�既不能感人之所感,也不能知人之所知,因而无法获得他人的感情回应。(4)自责倾向过重,与人交往过分患得患失,�因恐惧失败心理的影响而导致社会活动的退缩与逃避。(5)个性悲观,对人无信心,�与人交不能坦城相对,不能表露自己的特点,因而无从获取对方的理解与尊重。��(三)与孤独有关的背景变量��与孤独有关的背景量主要有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住房以及社会文化前景等。��性别:�很多研究孤独的学都探讨了孤独与性别的关,然而结论不一。大多研究结果表明,女性比男性自我报告有更多的孤独感,孤独狮测量的得分也高。Borysetal(1985)认为,�这种差异并非表明女性的孤独实际上高于男性,而是因为男性不愿袒露自己的社交无能和消极情绪所致。��年龄:�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似乎老年人更易感到孤独。但有关的研究结果发现,�十几岁至二十几岁的青少年有更高的孤独感(Clackand�Aderson,1980,Cantor,1990)。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年轻人面临上学、工作、建立家庭等各种社会变迁,经历了较多的人际变化;二是年轻人比老年人有更高的社交渴望,更愿谈论情感方面的问题,也易承认孤独的事实。��婚姻状况:一般研究认为,已婚的成人比未婚的成人较少感到孤独,生活也较幸福。良好的婚姻可为个人提供依恋和感情寄托、及信任与关心,�因而能减缓孤独或防止孤独的发生(Coleman,�1976,�de��Jong-Gierveld,�1978,1987, Lopata,1979)。然而,也有研究指出,有些已婚成人由于朋友太少或婚姻不满而更感到孤独(Gove�and�Huyhes,1980, Veenhoven,1983)。��收入:�一般的研究结果发现,富有的人比贫穷的人较少地感到孤独。这可能因为富人有更多的金钱和机会参加娱乐及社交活动。��居住情况:居无定所、经常搬家、高层楼房、无邻居等也与孤独有关(de�jong-Gierveld,1987),这种相关常受其它因素调节。另外,个体的职业也可为人们提供不同的社交机会和社交网络,因而对孤独也有一定的影响。��在探讨孤独的相关因素时,人们也非常关注社会文化背景对人的影响。有人认为,在当代西方资本主义,人们源于孤独的苦恼已达以流行的地步,孤独意识泛滥(王健�1997)。这与西方社会特有的社会文化发展背景有关。对此,弗洛姆曾作过论述,他指出,“中世纪的田园生活被文艺复兴后的资本运作打破以后,人们从封闭的世界中起出来,世界成为没有边界的,同时也是危险的。由于人们失去了过去那种固定的地位,也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其结果是对自己和生活的目的感到怀疑,他遭到庞大的超人力量—资本的威胁。由于每个人都是一个潜在的竞争者,人与他人的关系变得敌对的疏远的,他自由了,但这也就表示,他是孤独的、隔离的。”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在缩短,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把人结合为一个整体。然而,又使人与人之间高度离散,心理距离在加大,物质需要想对满足了,对感情的渴望却难以满足,人们对精神交往的渴望与这种渴望实现程度之间产生了差距,导致了孤独意识的发生。西方心理学界最近十几年对孤独的研究之所以发展较快,也与社会因素的影响有关,如离婚率升高、鳏孀居人数增加、以及迁居和都市花带来的问题密切相关。��总之,与孤独相关的因素很多。早期的研究常常存在着情境论和特质论之争,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孤独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既与环境因素有关,亦与个体的心理特质紧密相连。二者往往共同影响到个体的孤独程度。心理学家和临床工作者较为关注的是哪些人易于孤独和持续感到孤独以及孤独的诱发因素。��三、孤独的评定��虽然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孤独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心理现象,并且将其视为一种不愉快的经历或状态,然而由于孤独是一种很强的个人主观体验,难以直接观察,缺少明确的表现形式,因而准确地评定和判断一个人是否孤独,或者把了孤独从其它心理现象中区分别出来是十分困难的。人们只能依靠孤独者的内部描述或从其它相关特征去推测一个人是否是孤独的。此外,人们在孤独的自我判断上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由于羞于窘迫,一些人不愿承认孤独。这些也给孤独的研究带来许多困难。从目前有关文献看,人们一般从孤独的感情、认知和行为这三个维度的特点来考察个体的孤独心理。��(一)感情形式��孤独是由个体感觉到社交不足或人际关系有缺陷时的一种主观心理体验,是令人痛苦的不愉快的负性情绪。经常感到孤独的人是非常不幸的。弗洛姆(1959)认为,人也许能忍受诸如饥饿或压迫等各种痛苦,然而却难忍受所有痛苦中的一种,那就是全然的孤独。Weiss (1973�)也将孤独描述为一种令人无法补救与恢复的痛苦体验,他指出,孤独的大学生易感到愤怒、封闭、空虚和困窘。Perman和Gerson (1978)的研究发现,孤独的人常常报告他们是不幸福的、不满意的、感到悲观和压抑。而且描述他们紧张、焦虑、烦躁和对人有敌意。��Rubestein和Shaver(1982)曾在《纽约时报》用NYU孤独自我报告问卷公开询问人们孤独时的情绪表现以及孤独原因和应付方式。他们选用了27个与孤独有关的描述人们负性情绪的形容词或副词,供被试选择自己感到孤独时的情绪表现,根据2万余份答卷者的回答结果,�经因素分析抽出四个主要成分,依次是(1)绝望(Desperatlion),�含有孤立、�无望、�害怕、�被抛弃、�不幸福等情绪体验:(2�)抑郁(Depression),包括悲哀、压抑、空虚、自怜、忧郁等体验;(3�)烦躁不安(Impatient�boredom),含有厌烦、心神不安、�愤怒和无法专注等情绪:(4)自贬(Self-deprecation),包括自卑、愚蠢、�羞耻及无力等感觉。��Scalis,Ginter和Gerstein(1984)以大学为被试,�让他们写出感到孤独时的情感体验,然后从中挑选出70个有关形容词施测于大学生,根据他们对这些形容词选择的频度和强度,经因素人析得出四个因子:(1)衰竭(Depletion),包括空虚、�麻木、�退缩等感觉:(2�)(Isolation)孤立,含有无人爱、无价值、丢人、无望等;(3)激越(Agitation),含愤怒、敌意、有罪、紧张等。(4)颓丧(Dejetion),如消沉、抑郁、自怜、迷茫等。��许多研究发现,孤独与抑郁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孤独常常伴随着抑郁,抑郁的人亦常报告自己感到孤独(Bragg�1979;Peplu�and�Cutroa,1980,Weeks,1980)。Andeson等人认为孤独与抑郁具有交叉重叠性,孤独从属于抑郁。然而,�孤独与抑郁毕竟不是同一体验,�Russell�(1980)曾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用于测量孤独的UCLA量表得分与用时测量抑郁的Beck问卷得分的相关情况,结果发现二者评定的显然不是同一内容。孤独与抑郁虽然相关密切,但二者又具有相互独立性。��从有关文献可以看出,孤独时人的感情表现经常是弥漫性的,又伴有其它负性情绪体验,很难用某一单一情绪特征去标志它。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寂寞、孤单、空虚等感觉来描述它。��(二)认知因素��在考查孤独时,明确孤独者认知过程特点是非常重要的。个体孤独情绪的产生和表现强度显然要受到个体对自己人际交往水平和人际处境状况的知觉,理解和评价的制约与影响。Perlman(1982�)的观察研究发现,孤独的人在人际交往情景中常常不能有效地控制他们的注意,过分关注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行为表现,在交往过程中对微小的线索过敏感,对他人的行为和意图常加以歪曲或曲解。而且对自己或他人的评价都较消极。��Peplau�and�Perlman(1982)认为,孤独的人可能发展了一种不准确的人际关系标准和不切实际的社交期望,而且严重依赖这种自我标准和期望过去理解和评价自己人际关系状况及社交水平;常感叹“没有人真正理解我”。同时又害怕与他人公开比较将暴露自己的社交无能和失败,因而隐瞒自己不满意的感情或避免讨论社交问题,其结果是难以获取交往中的正常体验,造成感情上与他人的隔膜与疏离进而愈加感到孤独。��孤独者也常为他们的社交不足和人际缺陷寻求因果解释。�AnnePperlman�和 Maria�Micoeslis�等用多维度归因量表研究了大学生的孤独与归因的相关,结果发现孤独分高的大学生常将社交成败归因为不可控制的外部因素,如运气和背景等。Andeson(1980)认为,�经常感到孤独的大学生常用一种自我挫败归因风格解释他们的社交结果,将自己的社交失败和孤独归因于不可改变的人格特点如自插和羞怯以及能力低,而将社交成功归因于人格控制以外的环境因素。Cutrona(1982�)比较了较快从孤独中恢复即短期内克服孤独的大学新生与持续孤独的大学生归因方式的不同,结果发现,持续孤独的大学生多将自己的孤独及不能与他人建立友好关系归因于人格,害怕被拒绝,缺乏交往知识和能力等。这种归因的结果往往会导致个体降低自我评价,并影响个体对孤独的应付方式。��(三)行为表现��人们也可以通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表现和线素来确认一个人是否孤独及孤独程度。比如孤独的人往往社会接触偏少,社交技能拙劣,被动交往,经常对现有的人际关系表示不,关系易破裂等。虽然独自一人的时间并不一定预示孤独,但亦可作为孤独的一种评定指标。��Jones,Hobbs和Hockenbury(1982)研究了在UCLA�孤独得分高的大学生与孤独得分低的大学生的交往情况,结果发现孤独的大学生在与同伴交往中有较多的自我关注,较少注意对方,�很少向同伴提出问题。Horowitz,French和 Anderson(1987�)观察了孤独和非孤独的大学生在解决假设的人际问题中的反应,结果发现孤独的大学生表现的人际无能,几乎不能有效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案。也有研究发现,孤独的人对非言语信号理解性差,表达不准确(Quintana,1984),�在交往中易受他人的控制与影响。��Pook和Peplau认为孤独的人行为表现主要有三:一是交往行为不当,社交技巧差;二是自我袒露方式易真诚极端;三是交往中表现的易羞怯、焦虑和退缩,交往信心不足。��孤独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角,其评定标准和表现形式也是多方面的,这里我们只是根据有关文献区分出三种成分。由于人们对孤独的概念理解不一,因而在孤独评定的标准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强调孤独的感情成分,有的重视自我评价。早期的研究较多关注孤独的情感成分和行为表现,着重考查直接导致孤独的各种社会缺陷,如人际关系缺失和社交不足。后来的研究开始探讨孤独的认知线索,强调孤独者的人格和个人因素对孤独的影响。 Young(1980)认为,�对孤独的评定应包括孤独当事人的孤独史、情绪特点、思维状况、自尊、社交技能及个体对孤独的应付方式等。评定核心就是将孤独视为一种个体对社交不足的主观反应。��四、状态孤独和特质孤独��Young(1980)指出,在对孤独这种现象进行评定和考查过程中,时间维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探讨孤独的时间特征对孤独的病源学研究和孤独的干预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很明显,一个长期感到孤独并缺乏满意人际关系的人和因离家上大学最近才感到孤独的人对研究者而言是应区别对待的。为此,Young和Beck�曾将孤独区分为长期性孤独、情境性孤独和暂时性孤独。Young认为,�长期孤独源自个体长期以来一直感到缺乏自己满意的人际关系或长期衬交不足和存在社交缺陷:情境性孤独则产生于个体重要的人际关系的破裂和瓦解及改变时,或人处在陌生、封闭、孤单的社交环境中:暂时性孤独则涉及的是我们的绝大多数人都时不时体验到的偶然的孤独感。长期孤独的人难以与他人发展和维持亲密的人际关系,经常感到孤独无援或与他人疏离,并为此而深感痛苦。情境性和暂时性孤独只是对环境变化的暂时性反应,但是如果一个人在一定时期内仍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亦可转化为长期性孤独。Young研究了大学新生及成年住院病人的孤独感,�发现因对新环境不适应而产生孤独的大学生与长期具有孤独感的住院病人,在孤独的表现形式如情绪、认知和行为上有明显的不同。他指出,如何帮助长期了孤独的人尽快与他人建立和发展另其满意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咨询和治工作者及临床医生的重要任务。��Gerson和Perlman(1979)及Shaver等(1985�)也对孤独从时间上作了区分。他们认为孤独既可为短期的、可能为一时性、境遇性的:也可是长期性或特质性的。前者即Young所说的暂时性和情景性孤独,�统称之为状态孤独,后者称之为特质孤独。特质孤独可能是一种慢性和长期存在的慢性孤独,是个体长期人际关系不良或社交不足的反应,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格特质。Perlman和Shaver的研究发现,�状态性孤独较特质性孤独者在人际交流中表达的更充分,状态性孤独努力尝试与人交流,在交流中也更主动,而特质性孤独则否。另外,特质性孤独与社交技巧拙劣、应付能力差以及归咎于社会性失败相关显著。��五、孤独的测量��本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在心理学和临床治疗的文献中已有有关孤独的研究报靠。但由于缺乏合适的测量工具,以至少有贡献的研究。七十年代末,UCLA�孤独量表(UCLA�Loneliness�Scale, �University�ofCalifornia�at�Los�Angels)问世,有关孤独的实验研究才有所进展。��UCLA孤独量表首版于1978年(Russell�et�all),曾经在1980年和1988年进行了两次修订,分别为第二版和第三版。第三版已有中译本(刘平“孤独的评定”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增刊,299-230)。�该量表自评量表,主要评价由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感。全量表共有20个条目,每个条目有4级频度评分:4=一直有此感;3=有时有此感;2=很少有此感觉; 1=从未有此感觉。其中有9个条目反序记分,分数越高,孤独程度越高。“孤独”一词未见于任何条目之中。Russell(1980)认为,�这可能有助于减少被试回答时的偏性,因为孤独是一种名声不好的状态。第三版已用于各种人群的研究。Russell(1988)等人对487名美国大学生的的研究结果是平增多分M�=,标准差SD=。内部一致性被受试者接受和掌握,�在孤独的评定中优于其它量表。第二版和第三版问世发来已被国外学者广泛应用于心理学、教育学和医学等领域。我国虽有第三版中译本,然而未见有研究报道。��UCLA孤独量表并未给受试者规定的时间范围,因而不清楚它测量的主要是状态抑或是特质。间隔两月重测相关为 ,七个月重测相关为,提示该量表具有特质成分。另外,该量表没有直接提到“孤独”一词,这虽有助于消除被试者的反映倾向,然而一些研究发现,明确的孤独自我标签对评定孤独仍具有重要意义。为此,Shver等(1985�)又编制了用于区别状态孤独和特质孤独的两个平行量表,即状态一特质性孤独量表(State�versus�Trait�Loneliness�Scales�)每个量表包含12个条目,其中8条来自UCLA第二版,4条来自NYU孤独量表(Rubensteinand�Shaver,
蜜糖Rose
这个问题回答如下,水平很高。李松蔚,中国队冰球运动员,2019年3月27日,2019年国际冰联U18男子冰球世锦赛,中国队以6-4力挫比利时队取得两连胜。谢谢仅供参考。
lin12345610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显突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等等因素,都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变得越来越模糊。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 》
【摘 要】 本文在阐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对促进大学生心理教育提出建议,主张在大学开展心理调查和咨询活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校园 文化 建设,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存在问题;原因;建议
所谓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心理,即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的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一致,并据此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它是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个体在心理上具有比较强的调解和平衡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显突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等等因素,都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变得越来越模糊。一方面是学习知识带来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是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矛盾无法排解。尤其是到了大学时期,迫于学习、工作、人际关系的压力,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种种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使得一些在个人成长过程存在的心理问题,统统表现出来。不少大学生患有明显的、复杂多样的心理障碍与疾病,且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要领导者和建设者,他们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的走向和发展状况,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健康成才,而且对整个社会都至关重要。
一、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促进人格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加强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学会自我调整,健全人格。
2、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发挥学生潜能
良好的心理状态与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一个心理健康、心态良好的人,更能发挥自己的内在潜力,并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提高,增强内在自信,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1、人际关系方面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有部分学生还不能很快适应大学生活,一些人本身在中学的成长阶段就没有培育起与人交往的能力,进入大学后问题就突显出来,有的人孤傲离群,有的人畏首畏尾,有的人唯我独尊;有的学生则因对自己、对他人的认识问题,很难与人深交或缺乏知心朋友;有的则因人格因素,带来交往中的矛盾与冲突。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的正常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嫉妒等。
2、情绪管理方面
一个人,能否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是相当关键的事,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它反映的是客观世界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人的一生都在学习管理自己的情绪中。有些大学生出现焦虑和恐惧情绪,情感过于压抑,抑郁、焦虑和恐惧,整日不安;有人感情用事,喜怒无常,有人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这些表现已经表明这些人在心理上已经处于不健康状态。如果他们对自己的不良情绪不了解或缺乏控制的能力,使得这种不良情绪不断加强,形成强烈的负面情绪,就可能成为某些极端校园事件的制造者,比如:现今发生的大学生投毒事件,或因恋爱受挫后自杀、他杀的恶性事件。而一旦情绪稳定下来,多数人为自己的冲动是后悔不已。
3、学习的压力和就业的压力
进入大学以后,学习对于大学生来说,更多是人生目标的确立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学习和增强过程,对于学习的态度和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究竟是知识的进一步更新学习,向高峰攀登,还是取的一个文凭作为就业的敲门砖,有多少人在进行着自己喜欢的专业?因此,各种心态与思潮在大学汇聚。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交织、环境与地位的变化错位,都会给大学生们带来了不少的心理负担。一部分学生发现自己在高中时的那种佼佼者优势不复存在,面临的是一种重新分化组合的局面,一些学生为不挂课而学,对未来陷入迷茫;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因未能掌握大学学习的 方法 而导致考试不及格,使的紧张的心态得不到及时的调整,从而带来厌学、自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有的学生甚至得了考试恐惧症。
三、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1、自身心理问题
在自身成长过程中本身就已经形成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并不被家人和自己所了解,导致上大学后,遇到问题,不能妥善处理,并因此引起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2、因为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的变化而带来的心理压力
大学生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一年级新生往往不适应新的校园生活的变化,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当班集体和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学生来说,确实是个难题,也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另外,周围的同学大都来自不同地区,同学间需要重新建立熟悉关系,这也是一个心理发展和学习的过程。同时,大学生在自我管理的同时,还要学习参与社会活动,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对有些同学来讲,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不知如何去适应社会,感到压力大,造成新的心理缺失。
3、情感依赖性与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
由于自我认知方面的原因,大学生大多盲目自满、自我陶醉与失望感并存。或生活单一,会在情感上产生依赖,比如大学生因为恋爱问题而产生的情感矛盾和情绪不安,这方面的恶性事件发生很多,在学业上的不良竞争而导致的事件,或内心的受挫,转而产生对社会以及人生的错误认识,使自己陷入心理的不健康状态中。
四、开展健康教育,成就幸福人生
1、加强学校心理咨询
学院可以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加强学生心理咨询和辅导。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理忧难,开发身心潜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
2、对大学一年级新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
心理调查是为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可以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使其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在实行对新生的心理健康调查,对学生的心理帮助、优化在校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很大的作用。
3、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开设的各个科目中,其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的中,要通过自己的教学,在深入挖掘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同时,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把自己历史形成的知识、 经验 、技能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4、开设心理教育课
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5、在校园文化中加深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世界格局的动荡,地球环境的变化,使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都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更新观念,悦纳自我,翱翔自如,走向成熟,迎接人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心理咨询师[M].中国心理卫生协会,2012.
[2] Jerry? M ?Burge著,陈会昌译.人格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3] 吕建国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4] 张春兴 .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5]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杨凯培(1992-),甘肃张掖人,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2010级,探测制导与控制专业.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