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63

诗诗2009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山东优秀心理咨询师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英子0113

已采纳

毕淑敏(1952~),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毕淑敏17岁便来到海拔5000米的西藏高原阿里当兵。在苍茫的高原上,她亲眼看到一些年轻人为了祖国的安全富强而永远长眠在冰层中的悲壮。那些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死亡”使她对生命有着特别的关注。1980年转业回北京。国家一级作家,北京铜厂主治医师、卫生所所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研究室专业作家,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硕士。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曾获庄重文文学、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她是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祖籍山东文登。她曾在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服役十年,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女心理师》(07年4月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婚姻鞋》、《素面朝天》、《保持惊奇》、《提醒幸福》,短篇集《白杨木鼻子》等。 新书:《鲜花手术》(07年9月28日出版).<心灵眼睛>,<女儿拳>(2007年12月出版) 出版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其中《不会变形的金刚》获第四届百花文学奖,《女人之约》获第四届青年文学奖、第五届《小说月报》百花奖,《紫色人形》获台湾第十六届《联合报》文学首奖,《昆仑殇》获第四届昆仑文学奖,《生生不己》获当代文学奖、人民文学出版社炎黄奖,《补天石》获北京庆祝建国40周年文学作品奖,《预约死亡》获北京庆祝建国45周年文学作品奖,《素面朝天》获全国第五届报纸副刊一等奖。《预约死亡》获第6届小说月报奖,《原始股》获第7届小说月报奖。《红处长》获全国人口奖、北京市首届文艺大奖。《翻浆》获台湾第17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另:其人也是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内科主治医师,注册心理咨询师。附1:《毕淑敏作品精选》序----王蒙 如果她的署名是阿咪、狂姐、原水爆或者荷兰豆,也许我早就读过她的作品了。 然而她的名字是毕淑敏,这名字普通得如——对不起——任何一个街道妇女。 而且她说她从小就是一个好学生,她的数学与语文是同样地好(总算找到了一个喜欢也学得好数学的同行了,王蒙大悦焉!),她的开始写作源于她父亲的建议,而她的戒骄戒躁是由于儿时的母亲的教导,为了写作她在完成了医学学业以后又去上广播电视大学的文学系并以“优”的成绩毕业,继而读研究生,获得了硕士学位(有几个作家老老实实地这样学过文学?),再说,她同时是或者更加是一个医术精良的内科医生,她对此充满自信与自豪…… 我真的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规规矩矩的作家与文学之路。我本来以为新涌现出来的作家都可能是怀才不遇、牢骚满腹、刺头反骨、不敬父母(而且还要审父)、不服师长、不屑学业、嘲笑文凭。突破颠覆、艰深费解、与世难谐、大话爆破、呻吟颤抖、充满了智慧的痛苦天才的孤独哲人的憔悴冲锋队员的血性暴烈或者定医院住院病人的忧郁兼躁狂的伟人枣怪物。 毕淑敏则不是这样。她太正常、太良善,甚至于是太听话了。即使做了小说,似乎也没有忘记她的医生的治病救人的宗旨,普度众生的宏愿,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她有一种把对于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 所以就更显得毕淑敏的正常、善意、祥和、冷静乃至循规蹈矩的难能可贵。即使她写了像《昆仑殇》这样严峻的、撼人心魄的事件,她仍然保持着对于每一个当事人与责任者的善意与公平。善意与冷静,像孪生姐妹一样地时刻踉随着毕淑敏的笔端。惟其冷静才能公正,惟其公正才能好心,惟其好心世界才有希望,自己才有希望,而不至于使自己使读者使国家使社会陷于万劫不复的恶性循环里,也许她缺少了应有的批评与憎恨,但至少无愧于、其实是远远优于那些缺少应有的爱心与好意的志士。她正视死亡与血污,下笔常常令人战栗,如《紫色人形》《预约死亡》,但主旨仍然平实和悦, 她是要她的读者更好地活下去、爱下去、工作下去。她宁愿意忏悔“我”的多疑与戒备大过,歌颂普通人性(《翻浆》,而与泛恶论的诅咒与煽动迎迥异其趣。至于她的散文就更加明澈见底了。 她确实是一个真正的医生,好医生,她会成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昆仑山上当兵的经历,医生的身份与心术,加上自幼大大的良民的自觉,使她成为文学圈内的一个新起的、别有特色的、新谐与健康的因子。 而另外的多得多的天才作家的另一面,实在是文学界的病友。我尊敬与同情我的病友,我知道世界上许多伟大的作家都有病,他们太痛苦了,他们因痛苦而益发伟大了。但同时我也赞美与感谢大夫,为了全国人民的身心健康,我祝愿在大夫与病友的比例上不至于出现太大的失调。有病人也有医生,这才是世界,这才有各种写不完的故事。 不知道这是我的幸还是不幸,不知道这是不是我的被误解与被攻击的原因之一,我既觉得病人之可哀可叹,又觉得医生之可亲可信,特别是当我给一个比我年轻的作家作序写评的时候,我承认每一片树叶的价值。当然,我宁愿多称赞一点祥和与理性,我也许又发放了太多的苦口的良药,真对不起。 附2:文学的白衣天使---柴福善“文学的白衣天使”,是王蒙专门说给毕淑敏的。毕淑敏一方面文学,一方面大夫,几十年的人生经历,这几个字便太贴切不过地概括了。 1969年,北京的“文革”正轰轰烈烈,不满17岁的毕淑敏,却悄然穿上军装,告别北京,作为藏北第一批女兵,到达共和国这块最高的土地戍边了。这是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和喀喇昆仑山聚合的地方,平均高度在海拔五千米以上。前不久,我陪她考察京东丫髻山森林公园,毕竟是春天,天格外地蓝,阳光格外地暖,空气格外地清新,她深吸一口,仿佛要把这蓝天这阳光这空气,全吸进去,而后慨叹一声:藏北哪有啊,空气稀薄,缺氧使人简直难以生存。她不明白,那么高的山上,阳光照着,觉不出暖和。当时与她同去的共有5名女兵。那个部队从来没有女兵,破天荒了。及至今天,军区首长告诉她:现在也没有,她们是唯一的,后无来者了。三年后,她去新疆军区军医学校学习,原本要去军医大的,因受林彪事件影响,重灾区的军医大迟迟未招生,又不能再等,只有先走为上。在校成绩优异,院方要她留校,想把她培养成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如果真的留校了,一心于救死扶伤的事业,或许真的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一名教授专家,那么是否还会有今天一位几乎家喻户晓的出色的女作家,一位国家一级作家?她真心地感谢母校对她的厚爱与挽留,她对我说:部队培养一个医生不容易,她不回去,以后所在的部队就没有名额了。她毅然回到阿里那个地方,谁料女兵们都调了,报道时干部科长翻出过去的名单,查出有个毕淑敏,性别中写的却是男性,因为这几年里部队已无女兵了。一干就是5年,直到1980年转业回北京进工厂,做医务所长、主治医师,1991年成为专业作家,前后行医22年,对医生职业,她是情有独钟,一往情深,尤其有几条生命就是在死亡边缘,她一把手拉回的。看到一个个生命的复活与重新焕发青春,那份情感非常人所能体味。 她父亲也是一位军人,官至师级,在文学艺术方面有很好的天赋,只是由于那一代人所处的环境,老人家一生戎马,始终未能从事文学。一天,父亲突然对她说:我看你是可以写一点东西的。她也确实想把藏北的军旅生活表现出来,在父亲的鼓励下,悄然动笔了,一周内就完成处女作《昆仑殇》。这是1986年,她34岁时。对于一个从未写过东西的人来说,起手就中篇,难免没有底数与把握。丈夫芦书坤骑着自行车送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可往往也有例外,这部中篇第二年在《昆仑》杂志发表,引起轰动,并获第四届“昆仑文学奖”,她从此步入中国文坛。这期间,她边做医生边写作,后来,发觉写作与医生是不可以同时做的。她十分敬重医生的职业,尽管她做基层医生,危在旦夕的病不多,但也要全心全意地做好,不能分心,这是一个务实的世界,不能随意夸张修改延误,更不能有丝毫失误,毕竟人命关天,责任感事业心要她必须这样想这样做。所以,她所在厂的一名下岗职工,恰到她朋友家做保姆,谈起她来,连连称赞好大夫,眉飞色舞地谈了半天,结果连该干的活都没干。她深知写作是一个想象的世界,虚拟的世界,可以夸张,不满意还可以修改,甚至推倒重来,即使写完了,发表了好,不发表也无所谓,毕竟是自己的事,与人无碍。她成天在这两个世界跳来跳去,总觉处一种两难境地。这时,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慧眼识才,调她去做专业作家,悬壶济世22年,要她从此脱下白大褂,离开医生岗位,内心很痛苦,实在难下决心,况且她已近不惑之年,对以后的创作没有把握。她手里足足攥了两个月的调令,一番痛苦的徘徊思考,最后还是脱下白大褂,放下手术刀,有所取有所舍,有所为有所不为,人生很难样样兼顾,鱼与熊掌全得。她自此一心一意写作了,写作,又深感底气不足,便想方设法弥补,先是自学广播电大中文系课程,而后又拿下文学硕士,现在正攻读心理学博士。王蒙说她“我真的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规规矩矩的作家与文学之路。”她就是以这样坚实的脚步,一步一步走到文坛的今天。 迄今为止,她已发表近四百万字作品,主要是小说和散文,其内容归拢来,一是反映藏北军旅生活,二是反映医生方面的生活,作品中始终关注关怀着人的生存状态,除去西藏生活与做医生的特殊经历,还有就是她做女人做母亲的天性使然。故此,几乎她每完成一部作品,总会造成文坛轰动,引起社会反响,虽没有大红大紫于一时,作品却可持久地一版再版,如散文集《素面朝天》,多次重印;厚厚地八卷本《毕淑敏文集》,2002年1月发行,2月即告脱销再版,在当今纯文学低迷的境况下,“毕淑敏现象”实在值得研究。她的小说,因是医生,笔下便从没忘记医生治病救人的宗旨,普渡众生的宏愿,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她将对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作一种集道德、文学与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及行为方式。她正视死亡与血污,下笔常常令人战栗,但主旨仍然平实和悦,根本是希望人们更好地活下去,让我们的社会更和谐,我们的世界更美好。可以说,她的小说携带着高原的严寒,青春的沉重,生命的厚实以及对死亡的冷静,足以震撼每一个人的灵魂,而冷静理智的叙述,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罕见的磅礴大气。确实,创作不仅需要作家对所写内容的熟悉,更需要作家真正刻骨铭心的体验,应当是她成功的基础。长篇《红处方》、《血玲珑》也好,中篇《昆仑殇》、《生生不已》、《预约死亡》也好,短篇《紫色人形》、《一 厘米》、《女人之约》也好,勿庸置疑,她的小说已风格独具,自成一家。至于她的散文,坦率地说,我更喜欢,倒不是因为我写散文就喜欢散文,她的散文实在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对那些矫情造做虚假一类的文章,我向来是不屑一顾的,我读过她的《婚姻鞋》、《素面朝天》、《大雁落脚的地方》等多本散文集,她认为,散文是蕴涵切肤之痛的标本。心的运行是透明的,它的脚印被语言固定下来,就成了散文。小说常常依心情而写,并无章法可言。散文看起来很随意,其实有着戒律,它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的感情的追述。于是散文在某种意义上就有了史的品格。在小说里,她躲在人物背后窃窃私语。在散文里,她站在浮动的文学面前自言自语。正因为如此,读她的小说,读出的是她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与形象的演绎。读她的散文,才真正读出一个活脱脱的毕淑敏来,我知道了她17岁生日,是在藏北高原过的,战友们把水果罐头汁倾倒在茶褐色的刷牙缸里,彼此碰得山响,向她祝贺,对于每月只有一筒半罐头的她们来说,这是一场盛大的庆典。知道了她背负武器、红十字箱、干粮、行军帐篷,徒步跋涉在无人区,攀越六千多米高山时,心脏仿佛随着急遽的呼吸而迸出胸膛,仰望头上顶峰云雾缭绕,俯视脚下渊薮深不可测,年轻的她第一次想到了死。知道了她给20岁的班长换血染的尸衣,知道了她28岁转业回京,结婚、生子,操持家条,一个女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该干能干的事情,她都很认真地做了,贤妻良母,好大夫,优秀作家,这是人们众口一致的评价。 就创作而言,她是当今文坛最具实力和个性的女作家之一,获海内外文学奖30余次。而她依然很谦虚,无论何时何地,从不张扬自己。这种品格,应该说是来源于母亲。她出生新疆巴岩岱,半岁时母亲抱着她一路颠簸一路风尘地来到北京。当年王蒙下放落户新疆,也是巴岩岱,一次她母亲与王蒙相见,大谈巴岩岱,谈得她好感动,以至后来竟陪着母亲,专程赴巴岩岱寻根。这次来京东丫髻山,她母亲虽已72岁高龄,也来了,每遇坡坎,她总上前搀扶,有些地方,母亲去不了,她宁可不去也要陪伴母亲。有时我们光顾说什么了,她以为母亲落在了后边,忙喊着回身去找,不想母亲趁说话之机,先慢慢地到前边石头那儿等着了。看得出,她不但相夫教子,而且极孝顺母亲。贤惠善良,以这种品格与心境立身于世,并进而去创作,作品能不感人能不深受读者喜爱能不经受住时间的检验么?人品与文品毕竟是统一的。

山东优秀心理咨询师

246 评论(8)

喵星队长

毕淑敏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北京文学奖,青年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349 评论(14)

小妖精87623

心理卫生健康中心

239 评论(15)

karastt823

讲台绘青春 汗水谱华章有这样一位教师,她对工作激情如火,对学生温暖如春。她就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蜜蜂,用辛勤耕耘,用博爱执著,用平凡奉献。她就是山东省教学能手、潍坊市富民兴潍劳动奖章获得者、潍坊市市区人生规划优秀班主任、区学科带头人王兰芳老师。总结其成长历程,可以用“上进好学、敬业勤恳”来概括。乐于奉献从教14年来,她一直辛勤耕耘在教学第一线。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精益求精,兢兢业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在班级管理中讲究爱的艺术和方法,让孩子的心灵洒满阳光,让每一个孩子在博爱的艺术沃土中健康快乐的成长,让每一个孩子爱生活爱学习更爱自己。作为一名班主任,她爱生如子,坚信德育大于智育,努力用自己的爱心与诚恳,教育和感化每一位学生。她敢于付出,乐于奉献。2011年中考前夕,利用“五一”放假时间她做了一个手术,本应至少休息两周的她仅仅休息了三天,就拖着虚弱的身体,不但高质量完成了所带毕业班的中考报名工作,还坚持给学生们上课,没有给毕业班的学生耽误一节课。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三年洒下的汗水终于在2011年中考开出了理想之花,所带的2008级5班成绩斐然,升学人数100℅在全年级遥遥领先,全班71人,除6人就读于职业学校外,其余全部升入理想的高中。她所任教的历史学科A等人数平均各班更是达到了24人。所有的这一切都源于她的辛勤付出、无私奉献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从她身上读懂了无私奉献的真谛。2011年被评为潍坊市区人生规划优秀班主任。如今的她又迎来了一批朝气蓬勃的2011级新生,她又在辛勤的培育着,挥洒着青春和热血……勤于耕耘在教学中,她刻苦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她的课堂精彩生动高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又善于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或导以思维,或导以方法,或导以规律,导以情感,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历史,引领学生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遨游,与学生共同成长,让历史课堂充满生命的互动。历次考试所教班级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她始终认为,创新是历史教学的生命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她从苏格拉底说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心灵的火焰”中受到了启发,针对传统历史课堂效率低、学生厌学的实际,大胆实践,敢于创新,探索形成“四自主·五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新模式。运用这一模式她先后获得潍坊市历史优质课评选、潍坊市教学能手评选、潍坊市区课堂大赛、区学科带头人评选第一名的好成绩。为深化推广这种模式,她多次提供国家、市、区级公开课、观摩课,2011年11月,在全国目标教学展示活动中她执教公开课《难忘九一八》,其别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极富感染力的语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赢得了与会专家评委、老师的高度评价。她的该项成果也在国家、市级、区级有关评选中多次获奖, 2007年9月,荣获奎文区中小学金点子成功案例一等奖;2009年8月,她在潍坊市初中历史骨干教师培训会议做《“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的探索与思考》的典型发言;2010年11月,她的论文《四自主·五环节高效课堂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在全国核心期刊《中小学教育》发表。另外,她还多次到安丘、寒亭等地进行示范讲课,受到各地老师的欢迎和领导的肯定。在班级管理中,她注重德育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把育人放在首位。她认为,教学管理与班级管理是协调统一的,教知识与教做人永远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狠抓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她还大胆创新,探索形成了班级“双轨管理”的自主管理新模式即在班级中大胆尝试值日班长负责和小组值周相结合的“双轨管理”模式。班级自主管理,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她所带的班级班风正、学风浓,在历次考试、班级量化、学校举办各项活动中她所带的班级均成绩优异,多次获学习优秀班级、常规量化规范化班级、小组互助合作优秀班级、文明班级等荣誉。学高为范山东著名教育专家陶继新老师曾说:“读书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实践证明,优秀教师的成才之路是用书籍筑起的。课余,她努力拓宽学习渠道,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业务培训,走近学者,与同行研讨,和学生交流,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她把学习当作自己的工作,乃至生命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学习中享受快乐。1999年曲阜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的她,2007年考取了聊城大学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2010年在自学的基础上又考取了国家注册二级心理咨询师。工作之余,她还刻苦钻研各种教育理论书籍和各大教育报刊,不断更新更新观念,潜心研究教学思想,深入研究教法,使自己的课堂永远流淌着时代的活水。教学中树立现代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人才观,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11年她参加了高手如林的山东省级教学能手评选,在众多的参赛选手中她以独具匠心的创新设计、声情并茂的语言脱颖而出,荣获全省第五名的好成绩。潜心科研高素质的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科研意识。在工作中,她是市区教育系统的科研骨干,撰写的2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分获区、市、省、国家级奖项,并有6篇论文公开发表在国家、省、市等各大报刊杂志上。先后参与了国家、省、市、区和学校的多项研究课题。她作为实验教师参与并顺利结题的课题有:国家级课题《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实验研究》;省级课题《初中生学习心理辅导的探索与研究》、《历史课堂合作探究学习有效性的研究》;区级课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等。2009年,她作为中心组成员参加了潍坊市教科院组织的“345优质高效教学模式”研究活动。2010年3月,她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初中生校园文明礼仪素养实践研究》,该课题在实施中。另外她作为主要成员撰写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改革背景下的分课型备课教学设计》、《拓宽心育途径》分别荣获2009年潍坊市教育创新奖、2010年奎文区政府成果一等奖;此外,她参与编写了《中学生礼仪教育读本》、《中学生感恩教育读本》《初高中衔接教育课程读本》、《中小学创新活动设计》等教本。她还多次参加潍坊市教科院资料《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指导(历史分册)》、《潍坊历史与文化》的编写,任主编的教本三部,任副主编的教本多部。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她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收获的却是那一份份充实和沉甸甸的情感。“教育就是触抚生命”,她用饱满激情和辛勤付出诠释着这一信念。“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她用终生学习的行动,践行这一人生信条,以教促学,学以优教,继续用青春、智慧和汗水谱写教育的华彩篇章。

176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