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鱼0303
“如何处理好亲密关系?” “怎么爱?” 这几乎是每个人都在问的问题 和大家分享 赖佩霞老师在TED的演讲 之所以分享这段演讲,不是因为它感人,而是因为它确实很有用,可以帮助你认识你自己,改变你自己,从而找到一条回家的路。 赖佩霞TED演讲 | 19'29'' ▼点击观看视频 ▼赖佩霞:台湾著名歌手与艺人,现为杂志发行人、作家、心理咨询师、心灵讲师。 我们为什么会争执? 老师在视频里提到两点,是亲密关系中争执的根本原因。 第一,肾上腺素上升 。 当我们要争对的时候,肾上腺素就开始上升。而肾上腺素的上升还会成为一种瘾,它跟酒瘾、烟瘾一样。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会对小小的一件事表现得暴跳如雷。 第二,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夫妻间的诸多摩擦其实都是价值观的冲突,这种冲突源自于(夫妻两人)各自原生家庭所带来的价值观。 如果我们很爱很爱自己的父母,就会继承他们的方式。一旦到了争是非对错之时,我们就会在潜意识里,用当年父母对待(教导)自己的方式,来对待现在的家人。这就是原生家庭在价值观层面带给孩子的深刻影响。 什么是爱自己? 年轻时,我们爱上一个人,总会胜过爱自己。而身边大多数的声音也都在告诉我们:去爱别人。 可是赖佩霞老师说:一定要先爱自己 。 我不想争输赢,只想要和平 我先生是我所见过全世界最爱自己的人。 他的体重从当兵那时起到现在65岁一直没有增加过。他每天坚持运动,不健康的东西一点都不吃。 为什么?因为他很爱他的父母,他知道自己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他很珍惜父母亲给他的生命。 而只有一个真的爱自己父母,敬畏自己的父母,知道他们一生的辛苦,知道他们将生命传授给自己是多不容易的人,才能真正地爱自己。 自从认识他之后,我开始学会了爱自己。为什么我一定要爱我自己?因为一个不快乐的母亲是养不出一个快乐的孩子来的。 他们需要榜样,需要知道什么是快乐。 所以,在亲密关系当中我们两个也放下了输赢,每次有争执的时候我就说“算你赢好了”,他就闭嘴了,这招很好用。 因为我深深了解我不想要争输赢,我想要和平。在我们之间的和平里,创造了两个快乐幸福的孩子。 快乐不是靠赚钱,不是光看一个数字就可以快乐起来的,他们需要看到一个快快乐乐的榜样。这世界上有钱的人很多,但快乐的人太少了。 爱自己, 自我探索 是获得自己想要的幸福的第一步 只有快乐的人才能养育快乐的孩子,只有快乐的人才能创造快乐的世界,认识自己,爱自己,找到回家的路。 这是很不容易的一条路。 但是, 我们只有藉由它, 才能通向幸福。 但愿你我都能早点找到回家的路
fishmoon00
孩子能不能打,家长分成了两个明显的阵营,有坚决反对打孩子的,也有认为“孩子不打不成器”,必须打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能不能打孩子,家长们没有定论,就连专家,也是各有各的说法。
支持打孩子的人里,有很多人都是小时候挨打的。
很多家长现身说法,我就是被打着长大的,我没觉得有什么不好呀,而且我也打我们家孩子,他也很阳光,没有什么心理阴影。孩子就得打,不打不行,玉不琢不成情,孩子不打不成才。
不只有现身说法,还有实验证明打孩子不会影响亲子关系。
英国的动物心理学家哈里·哈洛,利用刚出生的猴子做了一系列的实验——恒河猴实验,其中有一个实验被称为“铁娘子实验”。在恒河猴实验里,哈罗给刚出生的小猴子们做的各种各样的母亲,有毛绒玩具类的,有铁丝做成能喂奶的,这类承担母亲角色的物体统称为“代母”。
“铁娘子”是一种特殊的代母,它会向小猴发射锋利的铁钉,吹出强力冷气,把小猴吹得只能紧贴笼子的栏杆,并且不停尖叫。哈洛设计出这个邪恶的母亲,就是想看看,面对坏妈妈,小猴子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实验结果是让人吃惊的,无论面对的是多邪恶的母亲,小猴字都不离去,反而更加紧紧的抱住它们。即使是遍体鳞伤,也会不计一切代价紧贴母亲。
这也让很多人相信,打孩子不会影响亲子关系,孩子依然会在心里深深爱着母亲。打孩子见效快,又不会影响亲子关系,何乐而不为呢?
心理咨询师赖佩霞在《我是演说家》的舞台上做过一场演讲叫《幸福为什么那么难》,击中了很多人的内心。赖佩霞生活在单亲家庭,小时候经常被母亲责骂,长大后在感情世界里不断地碰壁。但她是幸运的,她通过学习心理咨询认清了自己,也解脱了自己。
赖佩霞在演讲中说,很多的父母,都会对孩子说,我骂你是因为我爱你,不要还嘴,孩子看着满嘴说爱却面目狰狞的妈妈,努力说服自己这就是爱。 当孩子慢慢长大,他也会用这种方式的爱去爱别人。
但很明显,打骂都不是爱,赖佩霞在演讲中,让大家跟着他深呼吸,说出的那句话才是打骂孩子的真正原因-- 我打你,是因为我情绪管理得不好。
很多心理学的研究也都显示,打孩子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打孩子和孩子的 健康 、社交和发育方面的不良结果频发息息相关。这些不良结果包括:精神 健康 问题、自杀行为、各种疾病,以及发育、行为、 社会 和认知方面的问题。
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觉得能不能打孩子呢?我是坚定的反对打孩子的,我认为,在所有的教育方式中,打孩子是最低级的一种。
打孩子,孩子会疼,会害怕,打完孩子,孩子依然会抱着妈妈,爱着妈妈。原因真的是打孩子不会影响亲子关系吗?孩子身体忍着痛,心里感受到的是爱?其实原因很残酷,孩子太弱小了,弱小到离开父母就生活不下去,所以他只能继续爱爸爸妈妈,哪怕他心里充满疑惑,甚至仇恨,他也只能这样做,他要活下去。
棍棒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器,这些古老的谚语是在 科技 发展水平极低的时候提出来的,老祖宗留下的不全是精华, 也有很多时代局限的产物。这两句话就是典型的代表,不打孩子,照样有更多好办法来教育孩子。
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需要先冷静一下,看看孩子犯的错,是不是真的错。
孩子犯的错,不一定是真的犯错,有些错是孩子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
比如,在孩子学爬行的时候,他会对空间感兴趣,他喜欢扔东西,看着东西从高处掉落,或者从手里到别的地方,他只是在 探索 ,并不是故意捣乱,乱扔东西。
在孩子没有物权归属概念的时候,他分不清你的我的他的,他也不知道物权怎么界定。他可能会把别人的玩具拿回家,可能会抢别人的东西,甚至会从超市拿东西。这样的错,不是恃强凌弱欺负人,也不是偷东西,是孩子搞不清楚规则,什么东西是谁的该怎么界定。家长应该做的,不是一味的惩罚,说孩子偷东西等等,而是把规则讲给孩子听,让孩子逐渐建立归属权的概念。
所以,只有了解孩子在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才能客观的看待孩子的行为。 当我们真正了解孩子之后,就会发现,孩子犯的错,远没有我们看到的那么多。
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过程型激励理论之一,斯金纳认为,人会对刺激作出反应,有利的刺激会让人重复行为,不利的刺激会让人减弱或不做该行为。
正向强化,就是给积极的刺激,让孩子产生或保持你想让孩子采取的行为。比如,孩子大吵大闹的行为是你不想看到的,那你就可以在孩子安静坐着的时候表扬他,鼓励他。 通过鼓励和强化那些不同于不受欢迎行为的行为,许多不受欢迎的行为就能完全被抑制 。比起惩罚孩子来,正向强化是一种更好的长期策略。
正向强化,能促进好习惯的养成,这个过程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慢慢引导。我们提倡正向强化,绝不是说孩子犯了错不能惩罚,相反,孩子犯了错,不但要惩罚,还要及时的惩罚,但惩罚,绝对不是体罚。
孩子犯了错是要惩罚的,只有及时的惩罚,才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有问题的,才会有改正的动力。惩罚不是目的,纠正孩子的行为才是重中之重。
惩罚孩子,首先要告诉孩子为什么。
要告诉孩子,他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要惩罚他。不要学偶像剧里男女主角吵架,“你知道你错哪了吗?连这都不知道,我再也不要理你了……”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告诉孩子他的行为有哪些不妥当的地方,会引起什么不好的后果,让孩子明白前因后果,他才会重视起来,也不至于稀里糊涂被惩罚,自己却不知道为什么。
惩罚孩子,就要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 。
孩子犯的错,要让他自己承担后果。比如孩子把玩具乱扔乱放,就要让孩子自己收拾。如果你每次都告诉孩子,乱扔玩具是不对,但你每次又大包大揽,主动帮孩子收拾残局,那对孩子来说,你的指责对他没有任何的影响,他又何必改正呢。
惩罚孩子,要及时告诉孩子惩罚的结果。
惩罚孩子,要当庭宣判,及时告诉孩子惩罚的结果。惩罚除了传统的面壁思过之外还有很多种方法,可以选择孩子在乎的项目进行惩罚。比如,孩子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就惩罚孩子当天不能玩 游戏 ,或不能看电视,或取消周末去游乐场的机会。 通过及时的惩罚,让孩子切实体会到,不好的行为会带来对自己不好的结果的。
孩子犯了错,打一顿,可能会立竿见影,让孩子迅速改正,但还有一种风险,孩子被打到麻木,这就是传说中的记吃不记打。孩子已经忘记了为什么挨打,但挨打的感受,会让他一直记得。
就像玛雅·安杰罗说过的, 人们会忘记你所说的话,人们会忘记你做过的事,但人们不会忘记你令他们产生的感受 。挨打的感受,应该不会是幸福吧?
除了打孩子,还有很多种让孩子接受教育的方式,但是这些方式需要我们根据孩子的特点去摸索,去尝试,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观察孩子,去引导孩子。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打孩子是最低级的一种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最简单也最省力气,还能让家长发泄一下内心的郁闷,只是苦了可怜的孩子。
穿风衣的猫2012
幸福为什么那么难? 如果一个家庭都是警察,出了一个小偷,谁是叛徒?如果一个家庭都是小偷,出了一个警察,谁是叛徒?在这里我们不谈对与错,我想说的是一个家庭对人的影响。在我的25年的经历中,醉常听到的就是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特别是原生家庭的价值观。你的母亲充满哀伤,你敢快乐吗?虽然很多人说,我要幸福,YES!我要快乐。但是你真的好好想一想,如果你的母亲一辈子都活在哀伤痛快当中,你敢快乐吗?我的答案是很难,因为这时候的快乐形同一种背叛,我们根本无法忍受这样的罪恶感,所以我们宁愿赔尽自己的幸福,也不敢快乐,也不敢背叛她们。 ----------------赖佩霞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