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杨紫陌
悦宁 三年前北大才子弑母案震惊了全国,随着日前嫌疑人吴谢宇的落网,新一轮热议的浪潮又席卷了网络。第一,吴的作案动机让人迷惑。第二,吴人设的极度反转、断崖式的跌落令人震惊。人们一遍遍地对此案进行各种各样的猜测,急切地关注着对吴审讯的结果,希望找到自己百思不解的答案,希望从中得到教训和启示,以避免今后同样悲剧的重演。 人们对吴作案动机的猜测,大多是从钱财和情感两方面入手分析,有的猜测吴因钱财和母亲发生矛盾,也许受到了黑恶势力的敲诈,有的猜测是吴因母亲平日严格的管教而生愤恨,有人猜测可能是吴母想开始一段新的感情,这让吴不能容忍等等,笔者对此想从人的需求层次的理论出发进行一些分析。 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级——生存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以当今社会发展的水平来说,大多数普通人的前四个需求都不难得到满足和实现,那么对于吴谢宇来说,他的特殊之处在于:他曾经一度是“大神级”的“学霸”,是成功进入名牌大学的“别人家的孩子”,所以对吴来说,他人生的最高目标和期待绝不止于前四个层级的满足,从他一度的优秀、极度的自律、他“神”一般的存在可以看出,吴谢宇把自己的人生目标一直锁定在自我实现的最高层次。 在父母的规划和教育下,吴谢宇从小就显示出超常的自制力和过人的天赋,以无比优异的成绩进入高中,以骄人的成绩被北大提前录取,他一次次地完成了阶段性的自我实现。对于将来,他一直憧憬着出国留学深造的美好前景,从小到大,一路陪伴他的是掌声和鲜花,是自我实现的满足感,而所有的人也都以为,他一定会在自我实现的光辉大道上“成龙成凤”。 以现实社会对成功的定义标准来说,成功只能是属于少数人的,要想从千军万马的竞争人群中脱颖而出,势必要付出相当的代价。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吴谢宇从小就表现出的极度自律和他不懈的努力为他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吴谢宇为了自我实现的人生目标,用极度的自律把自己许多的需求都压制隐藏起来,他很骄傲地说“女人和成就比起来不算什么,女人不在我的人生计划之内。” 性需求是处于生存需求中较高位置的需求,社会因素、他人因素的限制,决定了性需求会消耗人的很大的时间和精力,作为一个心怀远大目标的学霸来说,吴谢宇自动地压抑了自己的这一部分需求,而他那样一个头顶光环的大神级的人物,情感归属、尊重需求的满足当然不在话下,所以吴谢宇的心理总体来说,曾经还是能处于基本平衡状态的,但是,似乎他周围所有的人都忽略了在耀眼光芒下面的阴影。 突然间一切平衡都在人们的震惊中被打破了,吴谢宇从一个阳光向上、志向远大的有为青年,瞬间反转为一个残酷弑母的恶魔、放荡无耻的罪犯。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力量突然间摧毁了原本的平衡系统呢? 有人猜测可能是吴母有再婚的倾向,以至于吴谢宇在感情上不能容忍,笔者认为这种猜测很难成立。第一,以吴谢宇的思维和一贯的表现来看,无论他怎样标榜自己对母亲的依恋和感恩,那不过是给自己建立纯良孝子人设的一个手段而已,他的最高需求其实是自我实现,而非对情感归属的依恋。第二,如果吴谢宇最高的愿望是对情感归属的依赖,那么不应该以毁灭自已最重要的归属关系为手段。吴以自己的实际恶行对此做了最充分的诠释。第三,如果还有自我实现最高需求的可能性存在,以吴的智商,不会因情感归属上的失落而同时毁灭自己的最高需求,正像一辆承载重物的列车沿着轨道呼啸前进,它周围的空气和一些微小的物体都会被它前进的力量裹挟向前,即使在它的两侧施加一些力量,除非雷霆万钧之力,也很难改变他的方向,一个人多年坚定的志向,其它方向的琐事怎么会轻易让人一改初衷偏离轨道呢?同样理由,如果还可能有美好的前景,吴怎么会对母亲的严厉管教而愤起杀心呢? 分析吴谢宇的心理状态我们可以看出,他原来心理需求结构的平衡都以自我实现的最高目标为基石,因为有了自我实现的最高目标,所以吴谢宇极度的自律,他可以极力压抑自己的各种低级层次的需求;他一步步的成功,给他极大的自信和心理上的安全感、优越感;再向上他的情感归属、尊重需求也莫不在极大程度上建立在他一贯辉煌成功的基础之上,所以,他一贯的优秀、一贯的成功,使得他心理需求系统,变成了一个异于普通人的以自我实现最高目标为基础的倒置的平衡系统,而这种系统的失衡,一定源于他自我实现这个心理基石的崩塌,一定是他自我实现的需求遇到了无法逾越的障碍。自我实现的心理基石崩塌了,那么建立在这一基石上的情感归属、尊重需求等一系列的心理结构才会随之崩塌。 一个普通的人,限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一般不以自我实现为必需实现的人生目标,大多数人以做一个普通人为基础,便能够获得情感归属、尊重需求的满足,至于自我实现的需求,尽自己的力量去努力,实现了当然好,实现不了也能坦然接受。可以说以各低级层次的需求为基石,或是以更好地实现较低层次的需求为基础去确立最高需求,并且不把自我实现的最高需求过于放大,人的心理就比较容易保持平衡稳定。然而习惯了成功和辉煌的吴谢宇则不然,他的倒置的心理需求结构,在对自我实现抱有极高心理期待的心态下,当自我实现的目标受阻时,那么他作为附属的情感归属需求、尊重需求也会同时不复存在了。 紧接着,吴谢宇心理上一系列可怕的连锁反应突然间爆发了:当赞誉光环、出国留学等前景突然间出现障碍、可能落空时,他从原来一直占据着的人生需求的最高层级,直接跨越过尊重需求的第四层级、情感归属需求的第三层级,心理的落差势必造成精神上的不安全感,安全需求的第二层级也随之坍塌,继而急速地跌落至仅剩生存需求的最低层级! 吴谢宇既认为已经丧失了情感归属的基础,那么情感归属的载体的生死也就不是什么大事了,母亲也不再能为他谋取前程提供助力,或者母亲还成为了他前进道路上的障碍,那么他只剩下了最后一个层级的需求——生存需求,他以往被压抑的低级欲望顷刻间倾巢而出,不仅要得到极尽的满足,而且以异乎寻常的态式如洪水猛兽般地爆发,甚至不惜以牺牲自己至亲的性命为代价,完成了由阳光青年反转为残酷弑母的恶魔、疯狂诈骗的罪犯、四处放浪的酒色之徒的蜕变。 从吴谢宇案也许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警示:在以基础层级的需求为附属品的倒置的心理需求结构系统中,对基础层级的正当需求忽略、压抑、省略,过度突出放大自我实现的需求,虽然会有助于获得某种意义上的成功,但那是以牺牲生命的自然意义为代价的,而且其中很可能暗藏着巨大的凶险和危机。
花蜜honey
本着严谨的原则,我的这篇心理分析有一个假设前提,即:如果真是吴谢宇做的案,那么他的犯罪动机何来?这种犯罪的心理又是怎么形成的?在这起案件发生前不久,18岁的“史学天才”林嘉文在自己家里跳楼身亡。从社会道德评价的角度来看,这两件事情是大相径庭的:前者是犯罪,令人厌恶和唾弃;后者是自杀,令人惋惜和遗憾。然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两件事情则有很多相同点。首先,他们在学业上的表现都非常优异,却他们要么杀人要么自杀,巨大的反差让身边的每个人都难以接受。更重要的是,两件事情的本质是一致的,那就是对于生命本身的不尊重。只不过一个指向了外部的他人,而另一个指向了自身。一个人的人格成熟,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作为社会的“我”而存在,要满足社会、人际关系中他人对自己的要求,这样有利于个体在社会上生存,建立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则是作为自身内心的“我”存在,了解自己的优点长处,也能够接纳自己的缺点不足,这样有利于个体提高自信和幸福感,情绪上也更加稳定,不容易做出冲动的事情。在个体身上,这两方面的发展则可能是很不平衡的。有的人社会的“我”发展得非常强大,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他们内心的“我”则可能是不幸福,甚至很痛苦的。所以即使像张国荣这样才华横溢的艺人,最后也因为抑郁而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相反来说,一个不踏入社会、不受名利拖累、没有别人牵挂的隐士,只要他对于自己是满意的,也可以很幸福、很快乐。我们在评判他人的时候,很难了解对方内心的“我”是怎么样的,更多是依靠这个人社会的“我”,也就是他们的外在表现来进行评判。如果这个人两方面发展得不平衡,那么我们的评判和实际情况就容易出现比较大的差别。这起案件发生以后,知乎上一位自称是吴谢宇“好兄弟”的人说过:“我认识的吴谢宇,是这个地球上我最后一个想到会犯罪的人。”为了解释他的这个判断,这位“Chasm The”列举了很多他和吴谢宇在一起时候的事例。其中有两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是:“任何人有问题问他,他都会非常耐心地解释到你懂为止。”“吴谢宇是能够无条件牺牲自己大量时间帮你的人,在你最需要的关键时候。”这位好兄弟列举这些事例的本意,是要说明吴谢宇是个多么好的人,但看到这些话,却让我感觉吴谢宇的心理健康状况严重堪忧。如果“Chasm The”列举的确是事实,吴谢宇为了帮助别人,可以不顾及自己的时间,而且还是完全无条件的付出,不懂得对某些事情说“不”,没有给自己设立底线。这样的人,他自我的人际界限是非常模糊的,可以随意地让其他同学“侵入”。一个自身内心的“我”发展比较好的人,会有自我的人际界限,他们也会帮助别人,但他们有底线,不会无条件的付出,他们总要给内心的自我留出时间和空间。基于“Chasm The”列举的情况,我认为吴谢宇的内心是非常压抑的,因为他不知道如何去保护自我。无论他学习表现得多么出色,也不会很快乐,因为一个人是否快乐,是由内心的“我”是否成熟而决定的。吴谢宇这样的人际关系模式,不会是上了高中,认识了“Chasm The”才这样的。在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中,个体首先是和父母建立关系,然后按照和父母的关系模式,逐渐发展成和他人的交往模式。吴谢宇缺少自我的人际界限,自我很压抑,根源在于他和父母的关系当中(由于他的父亲早逝,主要是和母亲的关系),他的人际关系就是模糊的、缺少界限的。可以看出,吴谢宇是一个非常具有奉献精神的人,一方面他在学校里可以无条件地帮助同学,另一方面,他在2013年3月6日转发了这样一条微博:“如果拿你身上20斤肉换取母亲的十年长寿,你愿意么?愿意的请转发,不愿意的我告诉你,你一辈子不会幸福。”我不否认奉献精神的伟大,但一个人的奉献,如果是建立在让自己的内心没有空间、自我压抑的情况下,这样的一种生活状态是存在问题的。一个自我压抑的人,长期持续下去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个体的内心彻底麻木和压抑,也感受不到自我的存在,只知道去遵从社会、他人的评价标准;另一条,则是由于某个生活事件,激发了个体想要追求自我的渴望,但是,由于长期的压抑,他已经不知道内心的自我想要什么、追求什么,他唯一知道的,就是不想被社会的“我”完全束缚住。所以,他就会叛逆,做那些与社会道德相反的事情,来打破这种束缚。压抑得越久,叛逆时所爆发出来的情绪能量就越大,破坏力越强。吴谢宇的母亲,本案中的受害者,她的职业是一名教师。我想,她可能比其他的母亲更知道孩子应该如何学习,如何去取得成功。但是,如果她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只是不断用社会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而没有让孩子学会如何设立人际界限、如何自爱、如何自我调节情绪等问题,这也许就是她的疏忽。
缌喵喵喵
他自称在他父亲病逝之后,他的心理开始发生变化,而在他的所作作为以及在审判当中他的口述来看,这更像是他的借口,以下我就着他的报道来说说他的这些“心理变化”到底加了多少戏。
他的双亲都已死,并且他也早早离家,跟家中亲戚朋友联系得极少,哪怕是他舅舅,也仅仅是在他母亲死之后差不多半年才联系上的,因此就他的亲戚而言,压根就不知道他前后对比有什么改变,因为在吴谢宇的父亲死后,他们母子二人就很少跟亲人联系,对他们的变故只知道客观上的,并不知道心态上的。
还有就是他的同学里面,对他的评价也仅仅是学习相关的,并没有多少其他的评价,像是不是有自杀念头,在他的学校上是没有过记录的,所以这些只是他的自述,严格来说并不能作为证据。
吴谢宇在接受审问的时候,自称弑母后想过一起死,而在此之前,他对用木炭裹尸的解释是想过分尸,但是发现工作量太大,才改变了方式,然而这些在被抓获到审理案子的时候,说词却变成了有想过一起死了,而这种说法,其实是有BUG的,我们看看他的原话:
这种言词如果是放在普通人身上,其实是说得过去的,但是他是谁?他是吴谢宇,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优等生,这样的人不说是“坚定的唯物主义”,但至少是产生不了“和我妈一起死,这样就可以和爸爸在一起了。”这种念头的。因为他清楚的知道死亡代表着什么,他母亲有可能会有一定的爱面子而对他有所期盼,但是他自己的“自杀”说词,是站不住脚的。
而他的自述当中,还有从2014年起,就频繁去医院看,只查到了心率不齐,这些如果有这样的事实的话,在那些医院的档案当中,是可以看得到的,这些他到底编了多少,一查便知。
再说说他要求从重处罚这事,其实是以退为进:
1、大部分犯罪为了活命,是上诉,而吴谢宇反其道而行之,除了有夺眼球的意思,也有他自己懂法,知道这事按普通上诉绝对躲不掉,因此提出的这个从重处罚,树立一个知错的“形象”,倒是让不少人对他的这种行为进行讨论,其中还有不少知名律师。
2、提出从重处罚之后,吴谢宇果然来了个但书——他有东西要写,要把他的事写下来警戒世人。那么,他要写多久?怎么写?在什么环境下写?写的时候算不算刑罚的一部分?这些问题,不一连串的出来了吗?
3、若是让他真的用这种方式取得了时间,他后续有点小发明小创造什么的,或是来了几篇极为专业的论文,是不是又有减刑机会?
如果真这样的话,那他就顺利的正大光明的活下来了,学霸就是学霸,脑子真比一般人要灵活太多了。
看看他的弑母作案手段,还有他成功的逃亡躲过的三年时间,如果不是设备足够先进,各地都开始实行“刷脸”了,他还能逃。
就知识来说,他是人才,并且吊打几乎看他新闻的大部分人,他会不懂法吗?并不是的,他清楚的知道他杀母之后的所有后果,在逃了三年之后,他也会有系统的规划自己该走什么样的路才对他自己最有利。
连亲妈都下得了手,并且还策划许久,能让遗体半年不出现异味,还装上摄像头远程监控母亲的遗体的人,一直逃亡之中,他但凡有一丝悔意,都会主动自首,这样被抓之后自述了一系列的“他打算怎样怎样”有用吗?
在铁打的事实面前,他的一切说词仅仅只是他想活得久一点的借口而已!
这一起案件,已经刷新了整个社会对杀亲案的认知,这种有从计划到动手能够准备长达好几个月的凶手(庭审中自述从2015年有杀母念头,直到2016年2月实施),他本身就没有立场向任何人警戒什么!
所以,别再挖他“背后的故事”了,直接跟他谈法律,数罪并罚,让他快点死吧!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