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85

L趣多多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刘芬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燕若雪0211

已采纳

不太可能恢复线下。

一、、注意辨别以免被骗,原人社部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证在2017年已取消,交由行业协会来主持和考核认证。因此如果市面上出现《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证》,直接划走就好了,假的,假的,假的。很多人问到过这个,我在这里给大家科普一下。

二、、第二个报考前必须需要了解的。目前国内《心理咨询师》认证考核的单位比较高含金量和广受认可的就是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另外一个是各省人社系统颁发的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心理健康指导师》,但是这个不是按照国家心理咨询师的培养标准来培训的,主要面向心理健康的普及和知识科普的培训方向。

我这里举例湖北省人社厅心理健康指导师的培训目标。以供了解。

三、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认证的心理咨询师证书,要求大专及以上学历,其中培训学习的课时要求为237个课时,共10个模块的科目,但是需要至少学习够192课时才可以参加考试,否则不能参加考试。另外还需要完成一篇小论文(案例分析+个人专业学习经历+职业愿景),除此之外需要地面心理咨询培训机构提供督导、案例实践、心理项目实践和案例指导,这也是为了让考生更好的学习,深入的学到知识,成长为成熟的心理咨询师,而不仅仅是考证。

教材方面:提供的教材以供了解。

四、相同的是,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和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认证的心理咨询师都是按照《2005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鉴定标准》进行培训,不同的是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内容偏实操,适合就业;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认证的偏理论,适合学术。

我这里举例两个的证书样式。以供了解。

五、教材方面,选用的是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主编的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培训教材《心理咨询师二级》、《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前面有上传了照片。

六、最后一个不同,就是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是人社部原来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证考试的鉴定、评审、教材编写、专业支持单位,所以在专业能力和专业背景方面都十分强悍。目前国内具有广泛心理学行业内认可度的中德班、中美班、中英班、中挪班、中欧班等,组织方均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可见其专业背景强大之处。

刘芬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311 评论(15)

我是漂亮小小妞

是不是彭熠?

130 评论(10)

kisscat0317

自从上次和儿子讨论了自杀的话题,他似乎从中得到了鼓励——

原来这样的话题并没什么可怕的;

再可怕的想法,说出来就不可怕了

讨论完“自杀”话题的第二天,入睡前他又突发感叹: 如果人类可以不死就好了!

( 看起来生命教育的话题要连载了,老母亲稳住心神,继续)

带着期待,儿子终于满足地秒睡了,我却陷入了沉思。 孩子对死亡的思考,比我们想象的早: 记得在他4岁时,有一个晚上他突然问我: “妈妈,你怕不怕我死?”

和很多毫无准备的家长一样,我也是惊慌失措,一瞬间头脑一片空白; 还没等我答话,他又自言自语: “可是我好怕你突然死!”

从那时候的“怕死”,到现在可以坦然地谈论死亡这件事,从积极的角度去解读生命,从他身上,我看到了生命茁壮成长的痕迹。

有些家长会说,我不希望孩子想太多,希望他们可以多点纯真; 但孩子并不是我们让他不想就会不想,他们小脑袋瓜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想法,包括死亡。

所以, 通过认识死亡,来认识生命的意义,是进行时的生命 探索 。 那我们要怎么面对孩子对“死亡”这个棘手议题的困惑呢?

1抓住教育的契机

中国的生命教育体系几乎是空白的,孩子们没有太多正式的教育机会去认识死亡。

许多发达国家都 探索 出了多种多样的生命教育形式——参观殡仪馆,观看电影或视频,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互动式学习等等不一而足,启发教育促使孩子思考死亡——通过生命教育,提升孩子对于生命的认知,让孩子更加珍爱生命;

但是 生命教育不一定必须要通过课堂来做,一个有生命质感的家长随时都可以发现教育的契机;

2表达好奇,不要急着去回答

在儿子问我“你怕不怕我死”这个问题的后两天,我参加了陆晓娅老师的《影像中的生死学》课程,陆老师在课堂上带领我们去思考:

这样一系列的问题,都没有答案,但是能启动思考。

就像儿子问我的那个问题, 最重要的,也并不是回答,而是去表达好奇:

在他的问题里,藏着他对我的依恋,他的担心,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然后我们就可以自然而然谈到,我对他的珍视,我们可以怎样远离危险,我有多想陪他活到100岁……

3接受死的必然,更播种生的希望

有时候我们不敢跟孩子谈死亡,有一部分原因是我们自己有顾虑:在死亡面前,我们看似无法改变什么,我们也不愿意面对这种无力感。

但是死亡的确是自然界很好的发明,因为有了死亡,生命的意义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无限地拓展——死亡的焦虑,教会了我们成长。

欧文亚龙在《妈妈和生命的意义》里,借由葆拉之口倡导:坦然面对死亡可以让人以更丰富、更满足的方式体验人生;

他将死亡焦虑总结为一个公式:死亡焦虑与生活满足成反比,成就感,一种好好活过的感觉,可以减轻死亡恐惧。

我们带着孩子讨论和接受死亡的必然性,更要鼓励他:有梦想,就去实现;有想做的事,就立刻动手去做啊!

比如:当孩子在面对重要的决定左右为难时 当他纠结于琐碎的计较时 当他被别人的期望、荣誉、对失败的恐惧拖累时 当他没有勇气去冒险担心被拒绝时 我们就可以鼓励他去思考: “生命短暂,到底什么是对你来说最重要的?” 生命的长度既然无法延长,那我们就去努力拓宽生命的宽度,让生命更有质感!

【古灵精怪问问吧】

-END-

刘芬 发展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东方明见专职心理咨询师。擅长:家庭教育、亲子关系、情绪困扰、自我成长与 探索 等

文|刘芬 美编|吕满 审核|杨微 编辑|杨微 张华

241 评论(12)

曲多多多

陈明明

幸福泉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咨询师、中科院心理所EAP高级签约咨询师、国家注册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经络催眠师、高级心理督导师、企业EAP讲师、大地震一线心理援助专家、危机干预专家、青少年成长教育专家、婚姻家庭指导顾问、爱与性心理咨询专家

湖南都市频道《成长辩护》栏目心理专家;

湖南都市频道《约法三章》栏目心理专家;

325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