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85

小眼睛晶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年龄回溯心理咨询师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笑笑之笑0

已采纳

助人是一种艺术,跟其他的艺术一样,需要学习、练习某些技巧,其中一个技巧便是同理那位前来求助之人。“同理”指的是,洞悉对此人而言什么是恰当的,同时也让他对自己和自身的命运有更开阔的理解。内勒斯:安全地助人内勒斯对家排师的建议:天机不可泄露,如果用排列方式去揭示秘密,对案主和排列师都不好,秘密是需要被尊重和珍藏,如果揭露秘密这样危害比益处大,妈妈的秘密属于妈妈,因为我没有被授权,你也没有这个权利。家排师乐于助人的后果:一位非常有名医生,他的最好朋友女儿生病,被叫去看病。这名医生看到病人就可以知道能否救活,因为他可以看到死神,死神站床角,病人能救活;死神站床头,救不了。因为能看到,所以手到病自除。他喜欢朋友及他女儿,当他看到死神站床头,意味救不活,他有了一个主意如何救活,就是把床头床脚掉了方向,这样死神换位,女孩活过来,但医生死了。 海灵格:道与业力道,是一切事物背后的秘密的力量。道,把业力带到一个好的解决之道。在香港举办的一期系统排列工作坊里,有位学员问海灵格一个关于灵性与业力的问题。他说他的岳母是特异功能者,会透视眼,在当地曾用中药治好了很多癌症患者,她也把中医技术传授给了他(这位学员)。后来,他岳母自己得了肺癌死去了。她在有病的期间,用自己配的药来治疗自己,可是一点作用都不起。她被认为是非常有灵性的人,也治好了很多癌症但自己却死于癌症。这个学员想知道的是:是否患者的业力转移到他岳母身上了?而将来他用她的方法给别人治病,是否会得到同样结果?海灵格很严肃而认真地回答他说:很可能。还说:关键在于你是否有意图想要治疗他们。如果你想治疗他们,你也许会打搅他们的业力,那会有危险。如果你没有任何意图,同意他们的疾病作为他们业力的一部分,那你就会安全。当你没有任何意图,你会被另一 种动力所带领。没有任何意图,你就会同意他们的业力,从他们的业力那里你会得到支持。内勒斯:我救不了你,你是你自己生命负责的人 关于助人:内勒斯:作为人类都和其他人相互关联,在某种程度上有链接,几乎无法独自一人生存,我们需要依赖其他人而生存,需要交换、链接,不管是物质生活还是内在世界都是如此。但是,在我们每个人最深 处都是孤独的,没有其他人可以进得来,即使相爱,也无法进入他们的灵魂,每个人都需要独立面对他的死亡。当遭受病痛折磨时,没有一个人可以替代你,虽然可以陪伴和帮助。 在最深处人是孤独的,没有任何人可以进入,所以妈妈也是孤独的,无论你多么爱她,你也无法进入任何人的心灵中,反之也成立。所以自己和自己有链接,去接受孤独。我无法解救你,使你幸福,让你自由。我只能和你分享我内在的觉察,其他只能你自己内在去完成。你是你自己的源头,创造者,我只是分享自己的经验,可能获得你想要的答案,但你是你自己生命负责的那个人。 内勒斯:我自己问题都解决不了,只是带着问题生活,然后不知怎么就解决了。内勒斯:最优秀的老师都有局限性,因为明天的问题无法用昨天的答案来解释。 海灵格:如何助人 不要用个人的方式或经验去干扰对方的成长。只有与道(道指的是事物的法则或秩序之义)结合的助人方式才是深沉的帮助,不需要专门去做什么,却能产生神奇的效果。 不要有帮助人的企图,只是在别人有需求时,你就在那里。带着对生命的敬重,让助人与自然之道结合。道就是无为。 助人并非扮演父亲或母亲的角色,你只需要和本来的自己在一起,道就自然显现,并以它自己的方式帮助对方的成长。 让万事万物都回归到其本来的轨道中,让自然法则呈现其本来,那么一切都在道中。 海灵格助人的艺术-特别的爱在开始的时候,我更想谈谈关于爱——一种特别的爱。当我们真正爱别人的时候,这种爱是非常平静的。特别是当我们以一个助人者的角色爱一个人的时候,就不会跟他/她非常亲近,我们要保留一点距离,带着尊敬。由于保留了距离,我们的爱就更集中。(不涉入) 让当事人不必因为我们的爱而采取一个防卫的态度。这并不是像有侵犯性那样的,而是像阳光,太阳从很远的地方照下来,然而它却会温暖我们的心。这是很特别的一种爱,而且是大家都渴望得到的一种爱。希望别人好,别人会感觉到这个祝福。有时我们碰到一个人,会对他有些反感或感到他身上有对抗的味道。这样立即会影响到他,他会感觉得到,于是就把自己封闭起来了。如果你遇到这么一个人,心里对他有反感,那么你就不能帮他了。但是,当我们的阳光以爱的方式照耀到他身上呢,他就可以敞开自己,他才能开始改变。这种爱可以练出来,它来自我们的灵魂而不是思想。所以有时我自己会做这样的练习:在晚上,我会想,有谁我对他很反感呢?我就让自己去祝福他。这样做令到我自己心中有平静。我跟自己在一起,而同时又能与其他人连结。我给各位一个例子,各位要非常小心,在心理治疗里,我们会去解释别人所做的事情。每一种解释都会局限另外一个人他的可能性,每一种解释都是相当危险的。我很大胆地说,每一种解释都是错的。当我们不做任何解释,我们都可以感知到很多不同的东西。一旦我们去加以解释,我们就被束缚在这个解释上了。我们的视野也会受影响。那我们在这里工作(做系统排列)时,可以练习这样的一种爱。我与当事人工作时,让你的太阳往他们身上照耀,这样就能支持到他们;也支持到我了。海灵格任何单方助人者都是吸血鬼 当助人者出于同情和怜悯去帮助别人,去越俎代庖地承担对方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实际上这种做法剥夺了对方可以成长和体验到自己强大一面的机会,从而(被迫)继续保留在弱小的求助者的角色当中。 有一些人他们宁可维持自己权利感,也不愿意看到那些付出的人们对自己说三道四,他们会想:“让你感到欠了我的情,好过让我欠你的情。”很多理想主义者都保持这种态度,这就是广为人知的“助人者综合症”。他们自我中心、抛弃需要、为自己奋斗,无论谁只想付出而不想接受,都只不过是想维持高高在上的幻象, 拒绝接受生命的施舍,否认自己和同伴之间的平等别人很快不想从拒绝接受的人那里得到任何东西了,反而会远离他们。因此,长期的助人者常常是孤独的。 我们在给予的同时,必须要学会去接受和获得。更加重要的是:我们想要和能够给予对方的,是对方真正需要的,能够真实接受的。否则,我们助人的能量就会消散在虚无当中。这也就是我们所说“助人的秩序”的第一条原则:我们给予的,必须是我们真正拥有的;我们接受的,必须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如果一个心理咨询当中的案主从治疗师那里获得和接受的并不是真正需要的,那么他会潜意识的不断发展出新的症状,契合自己的接受的帮助,来证明治疗师的给予是自己需要的,让自己保持在受助人的角色当中,从而加重病情。 而在治疗师那里,如果他给予的东西自己并不真正具有的话,那么他就得假装自己拥有这些,而案主则很快就会察觉这只是一味“安慰剂”,从而结束治疗关系。这算是好的情况。糟糕的情况是:他不断发展出新的症状,成为长期访客。在命运面前,我们要去学习谦卑,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大小和份量。否则我们就好像年龄回溯一样,进入内心纠结,认同了自己内心的那个“好孩子”。我们个人早期的经历和孩童的愿望会重新浮现,站到不属于自己的序位上,去帮助爸爸、妈妈。自己系统内的纠结将和助人的工作相互混淆、纠缠不清。风流花吹雪片片不沾身海灵格:何时能助人生死掌握在谁的手中?在助人者手中吗?若有人表现出一 副能掌控他人命运的样子,那么他们就是在宣称自己拥有神的地位,或主张自己拥有神的大能。因此,在 生死攸关的问题上,最好还是承认我们的极限。 我们到底能不能助人?能,但唯有我们与决定人类生死的伟大力量调和一致,才能助人那个伟大的力量是什么呢?其中一个力量是命运。我们大家都承担着来自家庭和背景的命运,每个人都是父母和许多祖先的子女。庞大家庭里曾经发生过的许多往事,皆影响着我们的生命,它成为我们的命运。举例来说,家庭中若有 人犯下罪行,它就会成为后代子孙的命运;或者,家庭中某人被排除或遗忘,这些事件至今仍具影响力,仍是我们命运的一部分。 因此,当我们帮助他人时,必须尊重他们的命运,必须与他们的命运和导致命运的事件有所连结。 我们如何安全地助人? 不管人们怎么谈论自己的父母,身为一个助人工作者,我总是带着深深的尊敬和爱看着他们的父母。接着,我看向他们的祖先,和发生于家庭中的命运事件。我向这一切鞠躬,与命运、背景、伟大整体融合一致。 当我同意于这一切,这个心灵场域里可能会出现一个暗示,告诉我是否该有所动作、该做些什么;或者是告诉我必须非常小心,什么都不要做;或者是告诉我,我可以,甚至是有义务要告知他们我所感知到的。

年龄回溯心理咨询师

220 评论(15)

美美meme

真能。我朋友体验过前世回溯,催眠中看到了前世,很神奇。她写的感受,分享给你。我来到易之昕老师的工作室进行回溯。带着好奇吧。想知道自己的前世,也听说老师很专业,很亲切。看到老师时,觉得老师是个充满灵性能量的人,淡淡的,静静的。 在老师的引导下,我进入了充满男性能量的环境。我的守护天使是一位老人,白色的头发,穿着整洁的黑色西装,戴着礼帽。 催眠过程中,我被光吸引着。每次见到光,我都感到内心的愉悦。我能感受到它那纯粹又无条件的爱。 我是一个年近四十的男人。虽然我不确定这是哪个国家,但感觉像是在四十到六十年代的纽约。男人又高又瘦,黑头发,棕色的皮肤。他独自一人住在中等大小的公寓里。 可以感觉到,他的生活平淡而又孤独。每天起床后,外出买早餐,然后回到住所。他喜欢读报纸,每天都读。他没有工作,也不需要工作,他有足够的钱。 易之昕老师让我去看看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件,我看见他坐在公证处,签署一份继承遗产的文件。他因此变得很富有。 我继续在时间中穿行。我看见他住进了白色的别墅,一个大花园。他有了妻子和两个孩子。但是很快,他的妻子爱上了别人,离开了他。 易之昕老师让我去到下一个重要的时刻。他又老又孤独。他的孩子们也离开了他。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我看见他躺在医院的床上。气氛非常悲伤。我看见我的守护天使坐扶手椅里,就在他身边。死亡的那一刻令人恐惧。我在身体上没有感觉到任何痛苦,但是我的潜意识感觉到了痛苦。我开始不住地喘息和哭泣。 他离世后,易之昕开始与我的潜意识或者我的守护天使沟通。神奇的是,回答问题时,我完全不用思考。所有的信息自然出现,没有任何思索的过程,这真是太奇妙了。 “他为什么会感到愧疚?”“因为他没有给自己的孩子留遗产。”“他把钱用到了什么地方?”“他把钱捐给了流浪者收容所、动物保护机构、教堂和需要帮助的人们。”“他的孩子们能够养活他们自己吗?”“是的。他们是成功人士。”“那他为什么要觉得内疚?”“因为孩子们想要更多的钱,想继承遗产,但是他们没有得到,他们很失望。” 易之昕问了很多问题:我的过敏症状、我的工作、人生使命等等。最后,她请我的守护天使保护我,疗愈我的过敏症状,消除我的愧疚感。 当我回到意识状态后,我意识到催眠回溯用了近三个小时。这让人难以置信,因为对于我来说,好像只过了30分钟。易之昕说,这是典型的催眠感受 —— 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当我们在催眠引导下,进入不同的能量场和意识场后,很多神奇的事和感受会发生。 现在我觉得好多了。我的睡眠得到改善,压力和焦虑都减轻了。我相信命运的安排,感谢遇见她,谢谢易之昕老师的帮助。

159 评论(8)

wangbaoxin888

职场,其实不仅仅是职场。 职场,经常是家庭关系的投射, 把领导投射成父母,把下属投射成孩子,把同事投射成兄弟姐妹。 所以,喜欢向领导打小报告,这种做法 本身不是心理年龄成熟的人做的事情。 那么,这种打小报告的事情,放回家里,放回小时候,是怎么回事呢? 用两个字来说的话,就是争宠。 在中国式的家庭里面,争宠, 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有好几个兄弟姐妹的情况下,为了让父母更加的爱自己,于是,就变现我才是最好的那个,我才是最值得被最爱的那个孩子,于是,对与其他的兄弟姐妹,就否定,贬低,打小报告了。 当然,同时,也源于父母,失察,甚至本来就有偏爱的配合,才会造成打小报告的有用性。 另一种,是哪怕是独生子女,可是,家里面,有个大家长,大母主,强势的妈妈,弱势的父亲,于是,在心灵的家庭关系中,妈妈,变成了大家的妈妈,爸爸 也变成了孩子,于是,孩子,就和爸爸,一起在大母主那里争宠。 这种情况,在中国式的家庭里,其实,还是蛮多的。 了解这些,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是那个被打小报告的人,你将如何应对呢? 建议是,提醒你的领导,你热爱公司,尊重和信任他……。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你的提问中有一个关键词“小报告”,说明是背着当事人说当事人的不是。有的话可能是客观存在的,可能有很多是添油加醋的。我很不喜欢打小报告的人。 打小告报的人,总想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想达到什么目的呢? 1、通过打小报告,贬低对方,抬高自己,说别人的错误,证明自己高明。进而想得到自己想要的工作岗位。 2、嫉妒对方。看到对方比自己优秀,工作比自己出色,去说别人的坏话,达到心里平衡去打小报告。 3、到领导面前邀功,阿谀奉承,溜须拍马。打小报告的人,一般除说别人的坏话外,还会说自己对某件的想法和观点,还会表决心。引起领导的关注,达到个人的目的。 总之,远离打小报告的人。这些人都是小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小人防不胜防,一不小心就可能被他卖了。 请允许我用一个真实的故事来说明这个问题。 有一位职场“白骨精”,进入公司就能得到领导的赏识和欢心,业绩不凡而且很有管理才能。 但是她每进入一个公司都会经历这样四个周期: 1.迅速上位。 2.红极一时。 3.怨声四起。 4.被迫离职。 于是她连续离职、求职、就职,频繁地换公司,一直到年近50岁,才意识到可能自己有什么心理问题。 于是她找到一个著名的心理咨询师,在接受催眠回溯治疗时,童年时的一幕一幕的情景历历再现。 当时妈妈跟爸爸的关系比较紧张,按照妈妈指令,爸爸出门她经常会尾随其后,然后报告爸爸的行踪。 她还想起小学的时候,老师让她当班长,每次上自习的时候,她都负责管理同学事后负责监督和报告同学的违纪情况。 日久天长,她增长了才干,同时也学会了管理别人,更学会了监督、跟踪和打小报告。 当她成年以后,不自觉地把这种心理模式带入到新的公司人际关系中,于是就陷入了上文说的,从红的发紫到被人唾弃,最后被迫离职的怪圈。 心理咨询进行到这一步,她痛哭流涕,失声质问妈妈:“你为什么要把我变成一个让人讨厌的告密者?!”

258 评论(15)

小小爱小吃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安家》,又把“原生家庭”推到了风口浪尖。原生家庭不幸,似乎成为我们人生中各种矛盾的根源;我们在成年后遭遇的种种问题,回溯童年,似乎都可以在原生家庭中找到或明或暗的影子。原生家庭,到底是背锅侠,还是命运看不见的手? 原生家庭,原本是一个心理学专业术语。人一生中会拥有两个家庭,一个是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也就是我们认为的“原生家庭”;一个是自己进入婚姻后所创建的家庭,被称为“新生家庭”。原生家庭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结构式家庭治疗理论,是为了区分人在成长过程中家庭的类型。原生家庭环境中,家庭成员的性格特点、相处模式,都会成为下一代成长的重要动因,对他们的身心发展留下深刻的烙印。 那么,原生家庭的缺陷是否会一代又一代“遗传”下去?不幸的原生家庭对下一代的影响如何终结?如果身处不幸福的原生家庭中,又该如何自救?本文将从原生家庭对个人的影响、如何避免原生家庭的悲剧等方面来探讨这些问题。首先,我们从理论方面分析原生家庭的重要性。 这就不得不提到, “家庭系统论”。 “原生家庭” 的概念是随着这个理论的诞生而诞生的。早在20世纪40年代,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心理医生是不能与患者的家庭成员接触的,主要是为了避免治疗者与患者之间 受到移情干扰。 但是,也有不信邪的人。 美国著名心理治疗专家Murray Bowen在一些治疗过程中,接触到部分患者家属。 Murray Bowen发现,患者和他的家属,尤其是父母之间,很容易造成情绪的相互影响。 在研究了数个病例之后,他提出 家庭系统理论 ,他的助手Michael E·Kerr完善了这个理论。他们认为, 每个人的心理发展状态是社会系统作用的结果,而家庭又是社会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系统,。 家庭 作为一个基本的情绪单位,也可以看作一个 微小的社会系统 ,每个家庭成员都是系统的组成部分。 他们的行为、情绪等都会产生互相作用,对彼此造成影响。 因此,心理疾病患者所表现出的情绪、产生的心理问题也和家庭成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个人的心理发展与所处的家庭息息相关。 一句话,原生家庭非常重要。 为什么?原生家庭中的家庭成员,影响着彼此的情绪、行为;塑造着下一代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原生家庭不仅决定着你的过去,更影响着你的现在,在某种程度上,塑造着你的未来。 纵观中外,有许多研究和文献已经证明原生家庭对家庭成员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婚姻关系以及亲子关系等方面有着深刻影响。 作为老师,每个班都会有那么一两个让人头疼的学生。从最初的不解,到后来的了然。 儿童或青少年的问题行为,跟原生家庭关系很大 。换句话说,孩子有问题,父母是第一责任人。因为在原生家庭中,孩子是接受者和学习者。孩子第一个学习对象,就是父母。父母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方式、父母自己的个人体验和感受,都是孩子学习的内容。随着孩子的成长,这些学习到的经验,会 内化成自己特有的生存法则 。 在原生家庭环境不良发展的情况下,孩子无法抗拒父母之间不良的行为、沟通和情感模式,在持续的恶行循环中,孩子很难形成健康的自我分化,同时伴随着长期的的慢性焦虑。在这样的原生家庭中成长,孩子会逐渐习惯甚至依赖不良的模式,最后内化成自身应对外界的方式。 换句话说,孩子在父母关系不平衡不稳定的原生家庭成长,会不自觉地学习父母的行为模式,最终带着伤口成为大人。 这样带着伤口成长的孩子,或许会伤害自己,或许会伤害他人。 有攻击行为问题的儿童,大概率家庭成员也会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家庭成员之间 情感淡漠 、 家庭冲突与暴力 、父母 应对问题方式消极 、 父母自身的行为问题 都会导致儿童攻击行为增加。 不仅是儿童,在孩子成年后,原生家庭的影响依旧继续。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大概率都与原生家庭有关。攻击倾向、吸毒、强迫症、抑郁包括自杀行为,都与 原生家庭结构不健全、父母的教养方式失当、家庭环境不良、父母对家庭与婚姻的完美主义、家庭关系疏远、矛盾性高 等方面,有很大相关性。 原生家庭还会影响新生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在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他的经历很容易会影响他成为父母后对待自己孩子的状态。原生家庭中父母的关系模式,会影响下一代未来的人际关系甚至是亲密关系 。讨论原生家庭对亲密关系的影响时,我们要引入一个概念“ 自我分化 ”。这样能更清楚地说明白“原生家庭”为什么会影响下一代的亲密关系。 自我分化,顾名思义,指个人从早期依赖的环境中逐渐成长、剥离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的过程。我们经常提到的“独立”有点类似的意思,但是自我分化更包括的内容更多,比如个人如何保持独立性的同时,跟原生家庭的成员、新生家庭的成员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 也就是说,一个自我分化良好的人,既可以与他人保持良好的情绪、行为的互动,又可以维持自我意识,能够独立思考和行动。自我分化不良的人呢?他们与家庭的情绪卷入很深,家庭成员的情绪很容易影响个体的情绪。也就是说,家庭处于紧张的氛围,处于这个不良环境中的个体,很难把自我意识从这个混乱的情绪漩涡中剥离出来,于是个人只能随着这样的恶性循环发展,在缺乏外界稳定科学的干预的情况下,自我分化程度越来越低。 自我分化水平为什么会影响亲密关系呢? 因为人在选择伴侣时,会对与自己 分化水平相当的人 感到熟悉与安全,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有话聊”、“有相同点”。因此,人们有很大可能,在一段亲密关系中表现出与自己早期原生家庭中家庭成员相似的关系模式。 也就是说,如果你成长在一个破碎的原生家庭,你很有可能会被来自于另一个破碎原生家庭的人所吸引,两个人在一起以互相疗伤开始,但却鬼使神差般重复着彼此父母犯过的错,开始彼此伤害。最后,你们都认为自己继承了父母的缺点,无法再接近幸福。 这也是为什么“原生家庭”会被看作一种“魔咒”。 这种宿命般的预言,是否能打破呢?成长哎不良原生家庭,真的只能不断重复过去的悲剧么? 我的答案是,并不会。 原生家庭的“悲剧基因”可能会被人随身携带,但是有效干预的情况下,不一定会对新生家庭产生影响。 原生家庭不幸,这样的事情,说实话,屡见不鲜。作为医学院教师,我的学生中也存在这样的个案,不在少数。在给出建议的时候,我也要强调一点,原生家庭不幸,包括但不仅限于单亲家庭。有些家庭结构看似正常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父母的完美主义导致孩子过分敏感等情况,也不容小觑。 那么,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这是一个“标本兼治”的方法。解决表面问题,控制冲突,打破恶性循环。如果家庭是一个系统,也曾经因为失衡而恶性循环过;那么它也有重新归位、回到良性循环的可能。在重塑原生家庭的过程中,需要配合专业人员(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医生),首先解决最突出、最表面的问题。这个问题一旦被解决或者被外力干涉,这个家庭系统中的循环必然开始变化。 如何控制变化朝向良性方向发展?这里是第二个建议,重构家庭假设(Reframing Family Assumptions),挖掘家庭内部资源。我们看到很多影视剧涉及到原生家庭,最后都是大团圆的结局。就拿《安家》和《都挺好》来说,遭遇不公平待遇的女儿长大成人后,最终还是选择与家人和解。观众“怒其不争”,总觉得她们需要切断与原生家庭的关系,才能获得新生。 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看,观众们的愿望是无法实现的。为什么?如果女儿们不与原生家庭和解,她们会永远带锁生活,余生一直被原生家庭的伤害所苦;而施加伤害(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一方,却没有机会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更没有机会弥补自己的错误。“重获新生”这四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太难太难。 在专业人员的引导下,鼓励双方正面地看待对方行为,帮助她们从彼此间的互动中,寻找改变家庭系统运作的资源,探索并形成家庭的新格局。这是我们当下可以预期的最好结局。 这个建议是针对还未拥有新生家庭的成年人。加强和提高自我分化程度,能够缓解原生家庭的影响。依旧强烈建议大家向专业的机构、医院求助。有社会组织和专业人员负责相关的内容。如果你想自我诊断或者先自己尝试着调整,我的建议(仅仅是建议)如下。 一般在经历重大人生事件时,我们会获得一些对自身情绪波动情况的了解和反思能力。也是在经历了重大事件时,我们才有动力去思考:“我是谁,我到底想要什么?”这是回溯童年时期的一个机会,可以重新评估自己的价值,从而改善内在的消极程度,减少个人情绪被他人反馈影响和过度激活的情况,也就是减少对他人(尤其是家庭成员)的价值感依附。 如果是家庭系统失衡,建议大家尽量避免进入、卷入父母的矛盾纷争。作为子女,尽量做到不主动承担应由父母承担的家庭责任,同时要保持对父母独自处理家庭矛盾的信心,调整自己对父母关系的期待。 总而言之,就是更加关注自身实际问题的解决,更少将自身情绪卷入家庭。 当然,这只是一些粗略建议,希望大家还是能够前往专业的机构寻求专业的帮助。因为修复过去的创伤,需要个体与个体或者群体建立安全的社会关系。安全的关系是回溯创伤的前提。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在咨询关系中体验到了安全的关系,是大多数人重启生活的首选。谈了这么多现象和方法,我还是想告诉大家一个现实。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百分百幸福的人。作为社会一份子,人总会受伤,伤痕是成长的必修课。外人看来再幸福美满的家庭,总有不为人知、不足为外人道的隐痛。既然如此,我们就要认命么?毕竟不在这里受伤,就会在那里受伤。受伤的总是我,我该如何? 虽然我们不自觉会重复原生家庭的错,不自觉握紧拳头,不自觉一遍又一遍回忆痛苦,但是我们依旧可以改变。“太阳底下无新事”。 我们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我活在此时此刻,我是一个拥有自主意识的成年人,我可以积极获取健康的保护自我方式,我可以停下伤害自己。”大多数情况下,成年人会依旧持续用儿童的视角获取结论;“谁还不是个宝宝”,这句话的流行可见一斑。无论生理年龄几何,我们内心深处渴望的,依旧是“宝宝”的待遇。但是,作为成年人要终结这种惯性。 你要真正觉察和改变,用实际行动去改变,去寻找到更健康、更有力量的活动和经历去替代过去不良的习惯和情感经验。 如果你总是被渣男渣女伤害,那就放弃对“渣男式恋爱”的沉迷,真正去了解诚实、可靠、有担当的男性如何生活,与正直善良的人发展感情。如果你不幸成长在家庭暴力的环境中,停止对脆弱和眼泪的依赖,远离让你感到“熟悉”的情感虐待,勇敢地追求安全、温和的情感体验。不论男女,都要勇敢改变自己,才能在看似重复的过程中,走向完全不同的结果。 当然,这一切并不会一帆风顺。在你准备改变的那一刻起,你就要做好准备重新面对那些伤痛。我就拿自己举例吧。 我也曾经迷惘、甚至绝望,在那些时候,我好希望有人能来帮助我。我希望Ta强大、温柔、包容,能够终结我的所有苦痛。我总是重复同样的梦境,有人在梦境的迷雾中,鼓励我、支持我。Ta讲话语气坚定,对生活有自己的理解,遇事不慌不忙,不卑不亢。那段可以称之为“人生考验”的阶段,我就是靠着这样虚无缥缈的梦境撑过去的。那时候自己还没有工作,也不懂得向专业的机构求助。 我一直没有看清那个人的脸。现在再回想,那个人,可能就是现在的我自己。如果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被救赎的可能,那么把这个可能变为现实的人,就是你自己。 希望你能拥有持续热爱的勇气,面对自己的能力。我们无法穿越时空,但是可以转身拥抱过去的自己,告诉她不要害怕,不要哭泣,一切都会过去;你会勇敢,会更加善良。

118 评论(14)

相关问答